04.11 自媒體人,你和杜子建的距離在哪?讀懂本文,他行你也行!

距離在哪? 在對互聯網思維的深刻認識與靈活運用;在對頭條號遊戲規則的理解。

自媒體人,你和杜子建的距離在哪?讀懂本文,他行你也行!


最近一段有朋友在評論裡問我,怎麼老不更新。現在作答: 我又開了個今日頭條讀者號,兩個號交互在今日頭條裡徜徉,即在互動兄弟們的房間串串串,也關注著熱點。廢那勁做啥?沒辦法,天性使然,我是理科男,任何於我是新的事物,總要追它個一二三出來。感謝頭條,讓我即以參與者又以用戶的身份,遊歷其中不亦樂乎。

今天有大段時間,正可以和大家彙報咱的所得。

自媒體人,你和杜子建的距離在哪?讀懂本文,他行你也行!


迴歸杜子建,一個抓住頭條互粉機會爆紅的頭條號。同樣是互動互粉,為什麼他可以成為意見領袖,其他人只能蹭蹭粉呢?就在於他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與運用。下面我以較為主流公認的互聯網思維原則一一剖析對比,大家再驗證下是不是這麼一回事,之後對照自己的自媒體目標,看看能不能有所借鑑。

主流互聯網思維分道與術兩個層面,來區分思維法則。

道(Love)法則系列:

法則一,傾聽我……一個從說服到傾聽的過程。

注意: 說服與傾聽的主體是什麼? 對自媒體人來說,就是一個足以引發法則二的內容。對照杜子建,他不是第一個高呼互動互粉的,但他是把握互動互粉內容最精確的人。精確到上百萬人願意傾聽,佔頭條號60%有吧,這是成功的基礎:內容與事件的完美結合。

法則二,全渠道一致體驗一一從而形成跟隨。

注意: 全渠道這個用詞的廣義性。它即可指全社會,全平臺,也可以是某個共同興趣社群。順便插一句,互聯網思維中一不是一,它可以是二也可以是三,所謂的見山非山。如果不試圖建立這種開放的思維習慣,終究難以真正把握互聯網思維精髓。再看杜子建,他告訴你粉絲量與粉絲值的價值,以及怎樣形成你個人的粉絲量與粉絲值。於是頭條全平臺掀起了互粉熱。形成近乎一致的體驗,從而形成了追隨,這就是粉絲群。做為意見領袖的杜子建,自然分享了該輪粉絲紅利。下面的問題就是怎麼去維護粉絲群呢?

法則三,價值觀。團隊的核心是共同價值觀,粉絲群同樣要以共同價值觀去凝聚。

注意: 價值觀不能憑空而造,首先它必須符合特殊群體的共同基本利益,同時價值觀是可以引導而昇華的。我們看杜子建的粉絲群,絕大多數是頭條作者號,以及場外有企圖心的觀眾。他們的共同利益很明顯,無論出於何動機,至少做好自媒體是共性。所以杜子建開始不斷分享營運自媒體的經驗,牢牢扣住粉絲群的價值觀,鞏固其意見領袖地位。

插話: 頭條不斷強調垂直度,其實也給頭條作者號一個信號,以垂直度吸引共同價值觀的粉絲,是建立個人自媒體社群最短路徑。如果不僅僅想在垂直領域裡,也不是不可以,你需要足夠的才華與把握熱點的能力。杜子建加持了大Ⅴ光環,他就能說,他定義的領域是社會,什麼主題都可以談,一切與社會有關,不是嗎?

言歸正傳。

法則四,參與感。

這是互聯網提供的區別於傳統的最核心價值,人人都可以參與。任何基於互聯網思維設計的產品或服務,都必須滿足受眾的參與感要求。這就是小米橫空出世的動力源。也是杜子建保持光環公開的密訣: 互動,讓所有粉絲參與互動,讓粉絲與粉絲間加強粘度,從而維護全平臺的生命力。

以上是道層面準則,之後就是術層面準則,即實際應用準則。仔細琢磨,對自媒體定位,內容製作更有啟發性意義。

準則一,讓我尖叫一一超越我期望值的內容。

我,不言而喻是受眾。網上看到一個大佬的舉例: 進你的辦公室,打開你遞過來的礦泉水,喝到水不奇怪,只是簡單認同。但如果喝到的是茅臺酒呢?我一定逢人說,我在XXX辦公室喝礦泉水,居然喝出茅臺。這條大家都清楚,也在努力,就過了。

準則二, 快速迭代。

杜子建正是抓住了一次快速迭代而雄起。正因此大家必須對快速迭代有足夠認識,不要把時間用於嘆息自己錯過啥,而是要不斷超越自我侷限,為抓住下一次機會做好準備。突然想到比特幣挖礦,真的很象,大家一起挖啊挖,當有個人說,我挖到了。於是大家停下正在挖的運算,重新開始新一輪的挖礦。而不是象現實淘金,你挖到了,別人只是羨慕的看一眼,而繼續挖自己身邊的礦脈。意會吧。

準則三,給我想要的

道的層面說價值觀,在術層面上就是滿足受眾需求的內容。這就所謂的痛點思維。杜子建發現了絕大多數草根頭條號缺乏推薦缺乏閱讀傳播的痛點,加以充分發揮,給了我們想要的分享內容,成就了杜子建號。挖吧,挖出你認知的痛點。從哪開始挖?當然是你最熟悉的領域,從自身的真實感受開始挖。爆文一定出於一群有共性的人的痛點。想提醒的是,隨著時代步伐科技發展,痛點是不斷產生,不斷轉移的。

準則四,個性化

這就是涉及個人自媒體的定位,必須有鮮明的個性,主體內容必須原創,但符合定位價值觀的內容不妨再造應用。同時要注意,個性化不等於個體化。你所處垂直領域的共同價值觀,又是你們那個社群的個性價值觀。只有這樣理解,挖痛點才有價值。

準則五,少就是多

互聯網打破了很多傳統,帶來了碎片化概念。對內容製造者而言,必須認清,你在爭奪的是,碎片化時間。所以能最快表達清楚的分享內容,最容易被接受。一個問題能一句話說完,那麼受眾可能最多。反觀杜子建,採用短視頻,一次4個問題,幾句話講完,清晰明瞭,粉絲喜聞樂見。這也是微博戰勝博客,短視頻戰勝圖文的原因所在。

自媒體人,你和杜子建的距離在哪?讀懂本文,他行你也行!


好了,看到這的朋友一定笑我,知道少就是多你還在這吧嘰吧嘰。呵呵,我不產爆文,只是想分享給有緣的你。希望儘快看到你的精彩!

若是看到這,不妨再拖你三十秒,加加評論轉一轉,點點關注。下回再論我對頭條遊戲規則的一點領悟。

碎片化時代,我能想到你也能想到,善加運用才是真。聰明的你應該能看出來,本文只是借大家比較熟悉的事例,解說當今應該有的互聯網思維法則。時代在進步,思維方式必須與時俱進,否則無論是運作自媒體,還是生活、工作中,都可能事倍功半。

同理,互聯網思維法則不是死的,也不能當其為教條。抓住互聯網讓世界成為水平的,讓信息傳遞0距離的特性,巧借妙用,一切皆有可能。

老西 作於2018.04.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