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擺脫對“沉沒成本”的執著

(本文為“聰明的投資者”投資理財徵集活動參賽文章)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類似這樣的選擇題:

(1)單位發了一場某明星的告別演唱會門票,你非常想去,但就在你準備動身去現場的時候,你得知他不會上場了,而且,一場暴風雪使道路變得很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會去看錶演嗎?

(2)如果其它情況與問題也相同,但不同的是:你為了這張票自己去排隊並且花了不少錢,而且你沒有辦法賣掉它,在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會去看錶演嗎?

這是一個行為經濟學上著名的心理測試題。有趣的是,大多數人對問題(2)的情況會選擇去!而問題(1)的情況下則因為門票是白送的而可以不去。為什麼大多數人會冒著巨大的風險去看錶演呢?這就是“沉沒成本”心理謬誤對人們行為影響的典例。

所謂“沉沒”,就是已經消失。對於已經花掉的錢,人們總是不能夠忘記,成本已經消失,但心理卻難以接受。經濟學上,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比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時間、金錢、精力等等。值得警惕的是,這些成本的存在干擾著我們的心理決策,誘使我們尋找各種理由堅持錯誤的決定。

“基金選錯了?等回收成本再說吧。”“股票出現問題了?等賺了再換。”

類似的思想鬥爭在生活中常見,在證券市場中,“沉沒成本”帶來的心理謬誤也在不知不覺中誤導著人們的投資行為。 “保本”這一觀點一向是這些投資人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10元購入的股票至少要超過10元才會“保本”賣出。其實,如果理性地看,持有還是賣出股票與10元的買入價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一旦你用10元的價格買入股票,買入價已經成為沉沒成本,決定賣出的理由應該是它未來的走勢,而不是你的買入成本。在單邊下跌股市中,“保本”賣出的策略是非常危險的,它可能會讓投資人被迫忍受長期下跌造成的鉅額虧損。

理性地面對生活和投資,果斷放棄那些已經發生、且不可能收回的沉沒成本,而不是在失敗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這不止是投資智慧,推而廣之,也是生存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