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冯子豪散文《顺河》

符离东去有顺河,是个美丽的乡镇,顺河,就是顺着河边的意思。顺河位于濉河北岸,又名新集孜,是个新兴起的乡镇。解放后,疏通了睢河,取直了股河,开挖了视东沟,水利条件有了彻底的改变。由于对濉河的治理,少了水灾,人们便在沿河大堤盖房居住,逐渐形成村落,故将新集孜改名为顺河。

顺河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为28米,低为26米。解放后体制历经改革:1949年设顺河乡,1958年设顺河公社,1969年设顺河大队,1980年设顺河公社,1984年设顺河乡,如今仍为顺河乡。

顺河乡很有名,因为它的古迹很多:有著名文化古迹皮日休墓。皮日休,湖北襄阳人,字逸少,号醉吟先生,人称醉士,生于公元834年,死于公元883年。唐朝著名诗人。据《宿县志》载:濉河北岸,以前有座古墓,人称皮日休墓。《宿县古今》载:早年住鹿门山,字号鹿门子。性傲诞,能文章,大中末年,移家宿州之符离。咸通进士,任太常博士,后避广明之难,流落江南,晚年病卒符离,葬于符离东顺河乡濉河北岸。

对于皮日休人们传说多样,有的说,皮日休在黄巢军攻破长安后,投降了黄巢,被黄巢任命为翰林学士,黄巢失败后,被唐朝政府所杀。在《全唐诗》小传里说黄巢让皮日休写谶文,讽刺唐朝,于是遭祸。尹沫《河南集》有大里寺丞皮子良墓志称皮日休避广明之难,投奔了钱氏,子光业为吴越丞相,皮日休死于吴越。而陆游认为,皮日休为了避广明之难,投奔了吴越,不可能有投降黄巢被杀的事情发生,具体表现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

皮日休是大诗人,对诗富有盛名,这是无可厚非的。史载:皮日休与当时的另一位大诗人陆龟蒙为契友,诗文与龟蒙并齐,当时人称“皮陆”。他的部分诗,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疾苦,继承了白居易新乐派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皮子文薮》、《皮日休诗集》等。在宿州主要诗作有:

其一、汴河怀古: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硬是天叫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其二、寓宿州和鹿鲁望白菊诗

已过重阳半月天,琅花钱点照寒烟。蕊香也似浮金厣,花样不如镂玉钱。玩影冯妃堪比鲜,炼形萧史好争妍。无由摘句牙葙里,飞上方诸赠列仙。

顺河境内有二郎山,位于乡境内的岳桥村。二郎山不高,南北走向,相传,此山于徐州南二郎山一样,都是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时,从西海里担来的。当时杨二郎肩担两座山,赶着太阳走,眼看赶上了,太阳又走远了。反复几次,杨二郎终于明白,负重是赶不上太阳的。于是他撂下了两座山,轻装上阵,终于赶上了太阳。因此,人们把墉桥区岳桥村前的山,叫做二郎山,并在山的南坡建庙,取名为二郎庙。据村中老人回忆,二郎庙为一四合院,坐北朝南,正殿为五间,塑有杨二郎神像,东西厢房各五间,门楼五间,共二十间。庙毁于“文革”,现在只有遗址。

解放前,山上建有大寨,为当地农民武装抗土匪保村庄所用。清朝咸丰年间,这里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火焚二郎山事件:

清朝末年,吏治腐败,发生了著名的捻军大起义。清朝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农历五月,捻军一部分在任复得的领导下,行至宿州顺河乡。由于当地农民缺乏对捻军的了解,在加上清政府的宣传,捻军同当地农民发生了武装冲突,捻军以兵力优势包围了二郎山寨。山寨农民军在寨主马维敏、乔元功的领导下,奋力抵抗,坚持斗争二十多天,终因断水断粮,而难以维持下去。马维敏与乔元功商议决定:自焚以报国家。于是,合寨举火自焚,死难两千三百余人,除妇女老人孩子外,青壮年幸存者只有十八人。二郎山寨农民的这一壮举,震惊了朝野,宿州知州英翰亲自撰文祭奠,奉旨追恤旌表,准建专祠专坊,不少文人赋诗悼念。宿州人民把它编成地方戏《火焚二郎山》,到处演唱,以传扬二郎山寨农民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