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去找過郭襄?

侯崇飛


第一,張三丰喜歡郭襄,且這種喜歡是初戀。要知道張三丰老爺子可是一百多年的童子身,隨身帶著一對鐵羅漢,這對鐵羅漢是郭襄送的,可見三豐老祖宗對郭襄的喜歡程度,也是沒誰了。郭襄是張三丰老爺子夢而不得的初戀,卻不是情人,張三丰離開少林後,一開始並沒什麼成就,而郭襄可是名滿天下的女俠了!誰會讓自己的初戀見到自己落魄的樣子呢?《倚天屠龍記》中郭襄給了張三丰信物讓他有難去找郭靖,可張三丰不願去,覺得寄人籬下會被人(郭襄)看不起。



第二,不得其時。郭襄喜歡楊過,可他們沒能在一起,因為他們雖知心,卻不是在合適的時機遇見對方,郭襄晚了十六年,十六年,實在太久了!而張三丰喜歡郭襄,可郭襄心中只有那心目中的大英雄——楊過。連當時崑崙三聖何足道,郭襄也不曾放在心上,更別提那初出茅廬的小子張三丰了,張三丰當時太“小”,這個“小”,不只是年齡,還有見識,心理,而郭襄是很早熟的。可以說當時張三丰沒有能讓郭襄喜歡的魅力,而當張三丰有所成就時,人家郭襄成就也不低,且出了家!人家都出家了,你好意思找人家嗎?找人家幹嘛呢?結婚嗎?


第三,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郭襄始終都沒有把眼光放在張三丰身上,而張三丰大器晚成,有成就時,已年過半百,那愛戀早已深藏心中,不想表露,相見不如懷念,既知她心中有人,有何添煩惱呢?世間有情人終成眷屬,始終是罕見奇事,更多的是將就或抑孜然一身。

第四,除了心中的愛慕,張三丰沒有找郭襄的理由。張三丰落魄時尚不願寄人籬下,當有所成就時,卻已無需要別人幫忙了,若連他張三丰都做不到的事情,想必郭襄更無能為力!



第五,郭襄的自立自強。郭襄這種女孩太完美,完美得讓人為之嚮往,但她卻往往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不僅僅是因為她是郭靖黃蓉的女兒,黃藥師的孫女,還有楊過的庇護,最重要的還是她本身就是自立自強的,即便家破人亡,也不能擊倒她!她並不需要張三丰的幫助。


李哥小粉絲


如果張君寶去找了郭襄,那麼可能就沒有後來的武當派,也不會有天下聞名的張三丰了。他不去找郭襄,有這麼幾個原因:

少年時的兩次偶遇,張君寶對郭襄雖有好感但更多的是感激吧。

第一次相遇時郭襄16歲,張君寶13歲,郭襄掏出手帕為他包紮傷口,讓他很是感激。

第二次相遇時郭襄19歲,正是她四處追尋楊過傷心之時,但她從小就是個熱心人,又受到神鵰大俠楊過影響,有俠義心腸。她知道張君寶孤苦無依,就把金絲鐲送給他,讓他去襄陽找自己的父母,他們會幫他安排,還叮囑他要順著她大姐姐的脾氣,以免吃苦頭。

張君寶看到郭襄一心為自己打算,雖然他心裡對郭襄有著少年對少女微妙的好感和愛慕,但更多的還是感激吧。

他知道郭襄心裡已經有了他的大哥哥,本就對他無意。

《神鵰俠侶》裡一見楊過誤終身的女人中,郭襄就是其中一個。她在未見到楊過之前,只是聽聞神鵰大俠的種種事蹟就已經對他心生愛慕,見了之後更是一見傾心。雖然明知楊過與小龍女伉儷情深,他們之間絕不會容得下第三個人,可她就是喜歡,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她遇到張君寶也是在她想找少林方丈打聽楊過的下落。

兩次偶遇,如果第一次偶遇時張君寶還不明白郭襄為什麼傷心,那第二次偶遇時張君寶就已經知道她的大哥哥才是她傾心喜歡的人,而她只當他是朋友,根本對他沒有任何想法,她幫他只是出於俠義之心。

除了情愛,男兒心中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原本張君寶是想按照郭襄的安排去襄陽找她的父母,但在路上他遇到了一對少年夫婦,那對少年夫婦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想法,那個少婦數落想要到依附別人的丈夫,“除死無大事,難道非要依靠別人不可。”

一個女子都有這樣的志氣,他堂堂男子漢為什麼不能依靠自己而要去寄人籬下。

即便他去了又如何,郭襄心裡只有他的大哥哥,就算能見到她,自己這樣的小心物又怎麼會被她放在心上,不過是徒增煩惱罷了。

他果斷地放棄了去襄陽,而是上了武當山,潛心研究武學,多年以後創立了武當派,成為了天下聞名的張三丰。

張君寶沒有去找郭襄,他比郭襄想得通透,情愛並不是生活的全部,世上有比情愛更重要的東西。他失去了與郭襄見面的機會,卻成就了一代武林大師。

而郭襄在浪跡多年以後也大徹大悟,放下了執念,創立了峨嵋派。


瘋小鳥


愛上一個高攀不起的女人,試問哪個男人好意思主動去說?

張三丰不是不想去找郭襄,而是他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希望能夠強大自己,日後再去找郭襄,這樣也有面子些。沒想到最後,一個開創峨眉派,長伴青燈古佛,一個建立武當派,修道煉藥,峨眉和武當明明相隔不遠,卻此生再未見面,有些人,有些事,珍藏在心裡,對大家都好。

張三丰一共和郭襄女俠見過3次。

第一次:華山之巔

在擊退蒙古韃子之後,眾人在華山之巔評出新五絕,在欣賞風景的時候,看到了張君寶和覺遠大師在追趕瀟湘子和尹克西,這兩名都是蒙古韃子的幫兇,眾人皆蔑視。二人偷了少林寺的楞伽經卻不承認,張君寶被瀟湘子打得頭破血流,最後還是在楊過的指點下,學了4招才打敗了瀟湘子。之後,郭襄幫張君寶包紮傷口,這一抬頭,就看到了一個漂亮的少女。

郭襄回過頭來,見張君寶頭上傷口中兀自流血,於是從懷中取出手帕,替他包紮。張君寶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謝,卻見郭襄眼中淚光瑩瑩,心下大是奇怪……

張君寶少時上山,再無接觸女性的機會,父母雙亡,孤家寡人,除了師傅覺遠大師外,在沒有人對他這般好,郭襄的一顰一笑,自從在張君寶心裡紮根,只是他不明白,這就是喜歡。

第二次、少室山上

三年後,郭襄尋找楊過未果,路經少林寺,見到覺遠大師雙腳被鎖鏈鎖住,以為是少林寺在欺負老實人,於是拔劍相助,沒想到引起少林寺眾僧的夾擊,在和無色禪師比鬥過程後,得知了楊過的行蹤,將鐵羅漢送給了張君寶,讓他攜帶了100多年。

第三次、少林寺中

崑崙三使挑戰少林派,張君寶通過郭襄送的鐵羅漢,練成了羅漢拳,打敗何足道,卻被方丈責罰,覺遠大師愛徒心切,將郭襄和張君寶用木桶帶出,自己卻力盡而亡。這是張君寶和郭襄最後一次見面,郭襄可憐張君寶自此風雨飄搖,就讓他帶著自己的金絲鐲去襄陽找自己的父母,希望得以照顧。


之後張君寶確實去了襄陽,只是在快到的時候,聽到了一位老婦和丈夫之間的談話,覺得自己何必委身於人,看別人臉色,不如自己想去發展,日後去見郭襄也有些面子,這一念之間,竟讓張君寶躲過了襄陽城破的劫難,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郭襄女俠最終在40歲沒有找到楊過,徹底放棄,開創了峨眉派,張君寶也開創了武當派,門下弟子眾多,這兩個人此生再未見面。有人可能會問,創派之後,也可以去見面啊,為什麼不去呢?俞岱巖曾經跟殷素素提及此事:

殷素素卻是第一次聽到,極感興趣,說道:“原來峨嵋派上代與武當派還有這樣的淵源。這一位郭襄郭女俠,怎地又不嫁給張真人?” 張翠山微笑斥道:“你又來胡說八道了。”俞蓮舟道:“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此後沒再見過面。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於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鵰大俠楊過。

張三丰不是不想去,而是知道郭襄的心裡,只有楊過,這份愛還是埋藏在心底得好。


十點歷史君


如果像小說故事裡那樣,張三丰傾情於郭襄,那他不去找郭襄,完全是為了郭襄著想。

不論張三丰功成名就時,郭襄是否已創立峨嵋派,但依故事中所描述,張三丰在青年、中年時期的名聲不會太好。

一來是張三丰早年闖蕩江湖,而武林中這些正義人士是很會記仇的,被張三丰打敗或是被他名氣壓一頭,都不會喜歡張三丰。

從現實角度來說,人就是這樣,人可以欣賞一個與自己無關的人大富大貴,並且認為這是個有正能量的例子,但是卻難以忍受與自己相關的人尤其是身邊人發跡。

郭襄怎麼說也是郭大俠黃幫主之後,她有什麼樣的成就人們都容易認可,但張三丰草根出身,他做出成就,人們就羨慕嫉妒恨。

二來,張三丰在武林領袖少林派的眼裡是“叛徒”,有少林派這麼一宣傳,“邋遢道人”就更“髒”了。

在這種情況下,張三丰若是去找郭襄,對她表露心意,且不論郭襄是否已修道,都會影響到郭襄的名聲,而且還可能造成郭襄與少林也結上仇。

再者,張三丰親見郭襄當初登少林是為了尋找楊過的,就算他年紀小時不明白,年紀大了時難道還不懂?既然郭襄心裡已經有人,張三丰幹嘛要去找不自在?

有這麼一句話,【你對一個人思念的次數少了些時,並不表示你已忘了他,只不過是因為這相思已入骨。】

不去相見,亦如此理。


純鈞LHGR


金庸先生筆下的痴男怨女有很多,諸如痴等小龍女16年的楊過,亦或是尋尋覓覓24年卻不得楊過半點音訊的郭襄,更有將對郭襄的一番深情藏於心底、獨捱百年歲月的張三丰……

楊過與張三丰,一個是《神鵰俠侶》中名揚江湖的神鵰大俠,一個是《倚天屠龍記》中名震武林的一代宗師,二人只在《神鵰俠侶》結尾處短暫同臺。本是兩個無甚瓜葛的人,而後卻因為一個名叫郭襄的女子,楊過張三丰時常被人一同提及……

華山之巔,在楊過、郭靖、黃蓉、周伯通等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的襯托下,彼時的少年張三丰只是師父覺遠大師身後一個不起眼的弟子,此番出場是跟著師父覺遠追討被瀟湘子與尹克西所偷的少林寺藏書《楞伽經》。

縱然金庸先生形容張三丰此人“形貌甚奇,凝氣卓立”,但在和尹克西過招時,只懂內功卻不擅招式的少年還是落了下風,張三丰被逼的連連後退。目睹全程的郭襄出於俠義之心幫腔,不僅給張三丰助威,而且允諾打不過自有她相助!

華山一別,楊過小龍女隱退江湖,郭襄心中萬分不捨,眼中含淚難掩悲痛,但轉頭看到受傷的張三丰還是忍著心傷為他包紮。面對眼前沉浸在悲痛的少女,張三丰滿腹感謝的話卻無論如何都說不出口了。當時張三丰的師父覺遠曾搖首長嘆,張三丰一動嗔怒,靈臺便不能如明鏡止水了……

這是郭襄與張三丰的初見,郭襄自此永遠地失去了楊過的音訊,而張三丰卻在心裡記住了這個笑時讓人愉悅、哭時令人心碎的姑娘。

二人再次相遇已是三年後,苦尋楊過卻不得半分消息的郭襄來到少林寺,希望向楊過好友無色禪師打聽一些消息,卻不想終究還是失望而歸。郭襄下山的時候聽到身後有腳步聲,轉頭來看卻正是三年前華山見過的小兄弟,於是笑著問,“張兄弟,你也下山送客嗎?”張三丰臉上一紅,匆忙應道,“是!”

郭襄從懷中摸出了一對鐵羅漢送給了張三丰,這本是她十六歲生日時,無色禪師因楊過的關係送她的禮物。但三年的尋找卻音訊全無,這讓郭襄有些心灰意冷,人已散,禮物留著又有何用?

這本是郭襄的無心之舉,張三丰卻自此將這對鐵羅漢珍藏。直至一百年後,趙敏假借明教之名圍攻武當山,張三丰被空相趁機暗算。身受重傷之際,張三丰從身邊摸出了一對鐵羅漢交給俞岱巖,“這對鐵羅漢是百年前郭襄郭女俠贈送於我。你日後送還少林傳人。就盼從這對鐵羅漢身上,留傳少林派的一項絕藝!”

一對鐵羅漢,百年的貼身珍藏,正是應了那句話,“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遺憾之餘又難免感嘆,其實張三丰和郭襄本還有再見的機會。少室山相見後不過幾天,張三丰因被人誣陷而遭到少林武僧的追殺,危機之下正好遇到郭襄。覺遠大師為了保護二人,將二人裝在鐵桶裡,挑著狂奔數十里,氣盡後坐化身亡。

臨終之前,覺遠大師一直在唸《九陽真經》的內容,張三丰和郭襄分別記下了其中的一部分……

危機解除之後,還是到了分別的時刻。受同門排擠張三丰的沒了師父的庇佑,此後的日子有多艱辛可想而知。郭襄褪下手腕上的金絲鐲送給張三丰,讓他去襄陽投奔郭靖黃蓉,還貼心囑咐他要容忍大姐郭芙的壞脾氣。

安置妥當之後,只留下一句,“咱們就此別過,後會有期”,郭襄轉身騎上小毛驢,消失在張三丰的視線中。三年前,華山之巔,楊過與郭襄分別之際,也留下這麼一句:“咱們就此別過。”沒想到三年後,少室山下,郭襄留給張三丰的也是這一句。

分別後,郭襄繼續天涯海角地尋找楊過,四十歲那年頓悟,上峨眉山出家為尼,開創峨眉派;張三丰也沒有按郭襄的安排到襄陽投奔郭靖黃蓉夫婦,而是隻身上武當山,苦練《九陽真經》中的部分功法,開創武當派。少室山一別,二人終究再未相見。

郭襄十六歲遇到楊過,此後餘生盡在尋覓;張三丰十六歲別過郭襄,此後餘生盡在等待。舊版《倚天屠龍記》結尾處有言,“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灑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王銘葦


離開少室山後的張君寶的確是準備去找郭襄的,不過當他路過武當山的時候聽到了一段對話。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就是這樣一段話讓張君寶如遇醍醐灌頂,下定決心修道,終成一代武學宗師-張三丰。《倚天屠龍記》第二章《武當山頂松柏長》的原文是這樣的:這日午後,來到一座大山之前,但見鬱郁蒼蒼,林木茂密,山勢甚是雄偉。一問過路的鄉人,得知此山名叫武當山。他在山腳下倚石休息,忽見一男一女兩個鄉民從身旁山道上經過,兩人並肩而行,神態甚是親密,顯是一對少年夫妻。那婦人嘮嘮叨叨,不住的責備丈夫。那男子卻低下了頭,只不作聲。但聽那婦人說道:“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卻去依傍姐姐和姐夫,沒來由的自己討這場羞辱。咱們又不是少了手腳,自己幹活兒自己吃飯,青菜蘿蔔,粗茶淡飯,何等逍遙自在?偏是你全身沒根硬骨頭,當真枉為生於世間了。”那男子“嗯、嗯”數聲。那婦人又道:“常言道得好:除死無大事。難道非依靠別人不可?”那男子給妻子這一頓數說,不敢回一句嘴,一張臉脹得豬肝也似的成了紫醬之色。那婦人這番話,句句都打進了張君寶心裡:“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沒來由的自己討這場羞辱……常言道得好,除死無大事,難道非依靠別人不可?”他望著這對鄉下夫妻的背影,呆呆出神,心中翻來覆去,盡是想著那農婦這幾句當頭棒喝般的言語。只見那漢子挺了挺腰板,不知說了幾句甚麼話,夫妻倆大聲笑了起來,似乎那男子已決意自立,因此夫妻倆同感歡悅。張君寶又想,“郭姑娘說道,她姊姊脾氣不好,說話不留情面,要我順著她些兒。我好好一個男子漢,又何必向人低聲下氣,委曲求全?這對鄉下夫婦尚能發奮圖強,我張君寶何必寄人籬下,瞧人眼色?”言念及此,心意已決,當下挑了鐵桶,便上武當山去,找了一個巖穴,渴飲山泉,飢餐野果,孜孜不歇的修習覺遠所授的九陽真經。數年之後,便即悟到:“達摩祖師是天竺人,就算會寫我中華文字,也必文理租疏。這部九陽真經文字佳妙,外國人決計寫不出,定是後世中土人士所作。多半便是少林寺中的僧侶,假託達摩祖師之名,寫在天竺文字的楞伽經夾縫之中。”這番道理,卻非拘泥不化,盡信經書中文字的覺遠所能領悟。只不過並無任何佐證,張君寶其時年歲尚輕,也不敢斷定自己的推測必對。他得覺遠傳授甚久,於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竟然內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閒遊,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張君寶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裡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功中以柔克剛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長笑。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後來北遊寶鳴,見到三峰挺秀,卓立雲海,‘於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丰。

書中的張三丰的確是喜歡郭襄的,少室山上的經歷使得張君寶的心頭埋下了情愫,但是君寶是一個有尊嚴有骨氣的男子漢,特別是在自己喜歡的女子面前這種尊嚴是不能放下的,因為他不想寄人籬下。還有一點就是在少室山下分別的時候,郭襄對張君寶說她自己天涯海角,行蹤無定,意思就是希望張君寶不要來找自己了,張君寶當然知道言下之意,所以他在武當山上創出一片天地,讓那個天涯海角,行蹤無定的她知道自己在武當山上,或許有朝一日那個人會來看自己。而且張君寶自己也知道郭襄是喜歡楊過的,在武當山潛心修道的過程中,對於郭襄的思念也逐漸被按下了,當得知郭襄在峨眉出家後,便絕了這份心思,此後相忘於江湖也是幸事,對於郭襄創立的峨眉派也屢有照拂。

(網圖侵刪)


別人家的博士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郭襄和張三丰是江湖中的傳奇人物。兩人分別從覺遠大師處得到部分九陽真經後,便開宗立派,一個創建峨眉派,一個創建武當派。其中,張三丰不僅達到了百歲的高壽,而且武功更是達到了天下第一。郭襄是大俠郭靖和黃蓉的小女兒,自襄陽城破後,她的家人全部戰死,她也變成了孤女。在郭襄的餘生中本有兩大心願想要完成,其中一件是想找到楊過,另一件是就是驅除韃虜,可惜卻都沒能實現。

眾所周知,張三丰一直暗戀郭襄,可令人奇怪的是,她卻沒有幫助郭襄去實現心願。這是為什麼呢?當然,關於郭襄的第一個心願,張三丰不去幫忙,這點很容易令人理解,畢竟楊過是她的情敵,難道張三丰會幫自己的戀人一起去找他的情敵?就算張三丰的內心是多麼的崇高和偉大,在這件事情上,他跟定是不會提供幫助的,否則他不是自己犯傻嗎?

那麼,關於郭襄第二個驅除韃虜的心願,或者也可以說是已經犧牲的郭靖夫婦的心願,張三丰為什麼也沒有給予太多的幫助呢?按理說,張三丰跟郭襄一樣,原先都是大宋子民,無論是從民族大義上看,或是從私人情感上看,張三丰都應該竭盡全力去幫郭襄完成驅除韃虜,恢復漢人天下的偉大事業,不是嗎?

可是,張三丰創立武當派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維護江湖正義,弘揚武林正氣上,幾乎沒有參與任何反對元朝統治的大事,這顯然跟郭襄的理想有著不少的差距。當然,張三丰這樣做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為了保存武當實力,否則樹大招風很容被朝廷視為反對勢力進行重點打擊。如此一來,張三丰的心血就會付諸東流。

當然,作為一個武功天下第一的男人,張三丰倒不是害怕朝廷的打擊,明教的陽頂天等歷代教主都敢跟朝廷作對,難道張三丰不敢嗎?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張三丰之所以沒有去幫郭襄完成心願,並非是不敢,而是跟他的性格特點有很大關係。張三丰儘管天下無敵,但他給人的印象主要是謙遜和低調。張三丰之所以會有這種性格,有兩個恩師對他產生了深厚影響。

張三丰有兩個特別出名的師傅,一個是少林派的覺遠大師,另一個則是神鵰俠楊過。大家知道,覺遠大師雖身懷九陽神功,卻從不張揚,是個非常低調謙遜的和尚,要不是為了營救張三丰和郭襄逃避少林的追殺,他應該是不會在外人面前顯露九陽神功。再如楊過,經過多年的歷練,終於成為了天下五絕的高手,本該可以在江湖中揚名立萬,受人膜拜。可他最終選擇低調退出江湖。

從張三丰的兩位重量級恩師身上,大家可以看到,他們都是武功絕頂,但卻選擇了非常低調的為人處事原則。張三丰不僅從楊過和覺遠大師身上學到了高深的本領,還繼承了低調謙遜的品質。因此,張三丰雖然天下無敵,武當實力雄厚,他卻並不想做一些非常高調的大事,而是選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江湖正義之事。所以,張三丰才沒去幫郭襄完成她的心願,而且張三丰也知道郭襄心根本不在自己這裡,所以就選擇了放手,看透了愛恨情仇所謂的參悟吧。





蒲大少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老張傾心郭二,郭二心向楊過,楊過鍾情小龍女;小龍女還被道家全真派弟子傷害過;老張創立道教武當派;(全真在陝西終南山,武當在湖北武當山)。

老張之所以成為老張,更多在經歷過情之後悟道了;換句話說,他和郭二的情“劫”渡劫成功了;再回去找,人家已經成為峨嵋派掌門了,還有啥意思。

就像初中時候,喜歡的姑娘,在你40多歲公司成功上市,成為世界五百強了,你再回去找初中姑娘,追憶往事麼,這個事兒可能會有,但是概率極低。

有時候,看金庸,會讓我深深認同,女生是男生成長、成熟的“核動力”;瑛姑於南帝,馮蘅於東邪,黃蓉於郭靖,小龍女於楊過、阿朱於喬峰,夢姑於虛竹……再看世界,約瑟芬於拿破崙、燕妮於馬克思、安娜於富蘭克林、米歇爾於奧巴馬……這些世界偉人,無不如此;因為心愛的女人優秀,自己務必更加優秀;強者恆強,遇強更強。




小勳90687876


個人觀點覺得張三丰有時候也挺累的。因為:

一,在張三丰還沒有創立武當派之前,

(1)在《神鵰俠侶》小說的最後,在張三丰還只是一個十歲左右的少年的時候;在張三丰還叫做張君寶的時候。張君寶(張三丰)曾經因為得到了楊過的指點,而打敗了尹克西和瀟湘子兩個人了。

(2)“崑崙三聖”何足道去少林寺傳遞信息,結果卻因為誤會而與少林寺大起衝突了。然後,覺遠大師用大鐵桶把張君寶和郭襄帶離了少林寺。之後,覺遠大師就圓寂了,張君寶也一下子就成了孤兒了!

(3)張君寶和郭襄分開了。某一天,張君寶來到了一處所在,張君寶於無意之中受到了一個村婦的話的激發,終於是在武當山上創立了武當派!

二,在張三丰創立了武當派,並且是成為一代武學大宗師之後,張三丰,

(1)張三丰成為了武林泰斗了。於是就有人有疑問了,既然張三丰的武功那麼厲害,而且張三丰又是武林泰斗,張三丰幹嘛不去滅了明教呀?!

(2)張翠山夫婦被其他門派的人給逼死了,也不見張三丰敢替自己的弟子出頭的;玄冥神掌把張無忌給折磨得是死去活來的,而張三丰對之也無能為力。

(3)趙敏派出高手去騷擾武當山了,結果,雙方還沒有正式接觸,張三丰就因為遇刺而基本上喪失戰鬥力了!

三,張三丰成為一代武學大宗師(小說中並沒有說張三丰是天下第一)之後,為什麼不去找郭襄?!

(1)按原著小說的描述,郭襄認識張三丰的時候,郭張二人都還只是十多歲的少年,彼此之間其實並不存在什麼深厚的感情的。

(2)據說郭襄創立了峨眉派之後不久,大約五十歲左右吧,郭襄就已經去世了。這也就是說,如果後來張三丰到峨眉派去看望郭襄的話,很有可能見到的只是一個墳墓而已!

(3)郭襄一生所愛只是楊過一個人而已。何況後來發展下去,少林,武當和峨眉派鼎足而三了,相互之間正是競爭對手。通常沒有什麼事情的話是彼此之間是不會有什麼交集的。





騎蝸牛走高速


答 | 獬執事

《神鵰俠侶》最後一幕沒有留給楊過與小龍女,而是眼見楊過與小龍女並肩下山的郭襄。《神鵰俠侶》洋洋幾十萬字,讀到這裡心要碎兩重,第一重是為楊過與小龍女而碎,第二重則是為郭襄而碎。書裡是這樣收尾的: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呀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正是: “秋風清,秋風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不用說“一見楊過誤終生”之語了,此時的郭襄心裡的確在想“相思相見知何日”這個問題,只是楊過身側有小龍女,到底的 “相見爭如不見”。就在片刻之前,張三丰(那時還叫張君寶)與郭襄第一次相遇。或許是張君寶還不諳男女情事,又或許是彼時的郭襄也不過是一個“求不得”的小女孩,遠沒有那般魅力,張君寶並沒有對眼前這個“大姐姐”有更多的印象。書裡如此道來:

郭襄回頭過來,見張君寶頭上傷口兀自汨汨流血,於是從懷中取出手帕,替他包紮。張君寶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謝,卻見郭襄眼中淚光瑩瑩,心下大是奇怪,不知她為甚麼傷心,道謝的言辭竟此便說不出口。

在金庸的世界裡,一次包紮已經足夠點燃愛情的火花了,但張君定此時對郭襄顯然沒有任何超乎常情的感覺——直到《倚天屠龍記》的第一章,這種感覺才變得不一樣。在《倚天屠龍記》的開始,郭襄先是跟無色過了十招,“張君寶在旁看得出神”;而後郭襄要走,“張君寶臉上一紅”,“張君寶頗為依依不捨,卻又沒甚麼話好說”;最後郭襄要送他“鐵鑄羅漢”,“張君寶一怔,不敢伸手去接”,最終還是接了。

張君寶愛上郭襄,也就是這個時候——如果說之前那個郭襄還只是一個小姑娘,那此時的郭襄已經郭家有女初長成。郭襄出塵脫俗,名門之後,武功在她那個年紀已經頗為非凡,再加上游歷了江湖之後自有一股豪邁之氣,對張君寶這個未諳世事、剛剛開始步入青春期且沒有接觸過異性少林弟子來說,殺傷力近於正無窮。於是這一對“鐵鑄羅漢”就再也沒有離開張君寶。

而當張君寶遇到俞岱巖時,張君寶已經成了張三丰。張三丰是這麼說的:“這對鐵羅漢是百年前郭襄郭女俠贈送於我。你日後送還少林傳人。就盼從這對鐵羅漢身上,留傳少林派的一項絕藝!”

要說張三丰只是為“留傳少林派的一項絕藝”,顯然不止於此。但此刻的張三丰也已經武林泰斗,閱盡人間滄桑了。郭襄在張三丰心裡,更是一個象徵,一個回不去的印痕,一個雋永的座標。郭襄只屬於張君寶,而一旦張君寶變成了張三丰,郭襄也就成了“郭女俠”了。張君寶會去找郭襄,但張三丰不會去找郭女俠,因為時光啊,回不去了。

就如同那一對鐵羅漢啊,畢竟是後人的故事了。正如同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時的感嘆:“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