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何说青蒿素的发明是中医的伟大贡献?

恍惚面对世界


这是中医的伟大,也是中医的悲哀。青蒿素在国家还获得了科技奖,大概叫青蒿素抗疟疾…多年后,又有一个科技奖,大概叫抗青蒿素疟疾…这是因为青蒿素耐药性的结果。但问题是,青蒿治疗疟疾的能力从来没有出现耐药性。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假如青蒿会说话,我不知道它是哭呢还是笑呢。万物有灵,生物链间制约的每一个环节怎么可能是单独的化学成分起作用呢?中医的优越性就在于遵循了自然的规律,利用了自然的规律。中医不是万能的,治不了所有的病。但如一些人说的中医治不了病,我是认为如果这人有神经病,去治疗,如果没病,不去不要理会。

西医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西医是否也需要吸收一些中医的优点呢?美国四分之一的GDP与医疗有关,假如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继续发展,那么美国医疗占比GDP可能还会更高,试想一个问题,这是合理的么?这是真的人体有病,还是人心有病?这样的西医发展方向可以持续么?现在医院的科室分门别类,三甲医院至少有30个类型吧?百年之后,是否需要增加到50个类型?现在的西药淘汰率在90%,假如1000年之后,还有人类的话,将产生多少药品?西医如何看病,怕是药典都背不会了吧?西医总想着杀死病毒,细菌,哪儿疼就割哪儿,用总用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如同西方现在全世界对抗,世界太平了么?现代科技下的武器已经先进到一小时内攻击全世界,对个人可以定向消灭,还要如何发展武器?西药现在研究靶向治疗,我首先承认科技的先进,为解决极端病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但人体的细胞有多少?病的变化有多少?又需要多少特效靶向药?也许到那时,医疗会占美国GOP的50%?那意味着人类一半的生产活动是为了给人治病,我不敢预测那是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个人意见,中医的发展只能遵循中医的规律,想想成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平行的世界,都在为病人服务,治好病就是最好的医术,让千年以后的科技再解释中医的科学性吧。

最后,中医有句话,怪病多痰,肺为娇脏。


名字起了八回了


青蒿这个东西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因为我12岁的时候刚刚过完生日的那几天,突然间就病倒了。那个时候身体出现了打摆子的症状,吃什么吐什么,身子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连续5天都没有粪便,那个时候感觉真的自己病得要死了。

最糟糕的是那个时候还有叠加鼻窦炎,并且是鼻窦炎的中晚期症状,出现了怕光眼睛疼等等的症状。

一开始在医院里面让挂瓶,于是我就挂了我人生中的第1瓶,因为以前即使病得再严重都不会去挂瓶,只是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我还记得比较清楚,当时第1瓶挂的是青霉素,然后加了两瓶的氨基酸。

逛完以后感觉精神状态是好一点,但是第2天马上又继续呕吐,怕光,眼眶疼。

于是又去了一家更大的三甲医院,那里的医生直接怀疑我是不是脑子里面长了瘤子。我妈比较生气,觉得这个医生的脑子坏掉了,于是就把我带回了家。

我们家有中医的传统,我的太外公既会做外科手术,在解放战争中给受伤的士兵做过外科手术,同时他又会中医。外婆就是从他那里学到了针灸,家里也保留了一些食疗的方法。

我妈就凭着印象想到了“神曲”这味药。如果你没有听说过这味药,你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你可能还以为是网络神曲。这个药是中国古代五大神药之一。和片仔癀之类的齐名,但是这个药特别的便宜,所以现在很少人提。现在去中药店找这味药,通常来说煲一副药的量才1块5左右。

当时我妈就给我包了两次神曲,煎出来的药汤,然后喝了两趟,当天我吃饭吃下去以后就没有吐了,第2天早上我5天以来,第1次有了粪便。然后吃了两天以后就彻底好了。

这时我仍然会感觉怕光眼睛疼,但是不再忽冷忽热了,于是才反应过来,这个怕光眼睛疼并不是因为打摆子。

于是又去了当地的一个医院看耳鼻喉科,那个医生是个老医生,退休了以后在那边坐诊。给我开的是一个他自配的药水,药的颜色是血红色。他告诉我这个是鼻窦炎。我妈从来没有见过那个药,有点害怕,甚至不敢给我用。

那个药是滴到鼻腔里面的,滴下去的药就会被吞到肚子里,我记得上厕所的时候尿出来的尿都是血红色的。

医生嘱咐我这个药要连续用7天,到了第7天的早上的时候到他的医院去复查。用药的期间,我绝对不能感冒。

到了第7天早上我打了一个喷嚏,但是我有点害怕,我不懂是不是我感冒了,这个药会不会失效,但是还是按照要求去了医院复查。

去医院以后那个医生不在,是他女儿坐诊,问我今天早上是不是打了个喷嚏,我当时好惊讶,我就撒了个谎,我说没打喷嚏。结果他女儿居然白了我一眼,然后说我已经好了。

我的鼻炎是从三岁开始犯,一直到12岁,就是在12岁那一年,阴差阳错居然被根治了。

然后在前几年有一天知道我们中国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是因为青蒿素,然后青蒿素能够治疗疟疾,我回想当时自己打败者的症状和疟疾实际上差不多。我就去看了一眼神曲的成分,结果我发现神曲的最重要的一个成分就是青蒿。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到百度上面搜一下这副药。在古代这副药就是专门用来治疗疟疾,以及疟疾产生的消化道的症状。

很遗憾的就是现在医院都不允许自配药了,那个老医生可能现在也去世了,我儿子也得了鼻炎,可是去走访了那家医院,却没有得到当年的药,也不是当年的医生也找不到他的女儿了。所以目前我儿子的鼻炎还是没法治,只能够用西医的药控制着。

其实中药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比如说我儿子的感冒,如果是用医院开的阿奇霉素,就只能控制着,很难好彻底。但是用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吃一次就能够好。

小时候吃的银翘片,只要两三块钱一大瓶,多严重的流感,吃一次就会好。虽然后来被列为禁药,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老人家千方百计的要买这个药。但是现在你只能每年去打一次流感疫苗,打流感疫苗还要承担有可能猝死的风险。

银翘片也是中药制剂化学化的药品,在古代里面的中药成分,也就是专门用来治疗伤寒的。

从中药里面研发出来的西药实际上非常的多,但是有些人就是睁眼瞎,看不到这些东西。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中医,很多能够彻底根治的病都会变成久病。就像鼻窦炎,鼻炎这种病,死了一两个能够支配药水的中医,就彻底找不到人治了。

国家没有保护这些方法,让这些方法传承下来,有什么办法病人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从我的鼻窦炎被治好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都没有复发过,鼻子非常的畅通。只不过由于小时候常年的鼻炎,有一侧的鼻腔会相对来说比较狭窄一点,如果堵住一侧的鼻腔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比较明显的感受到气流通过比较困难。

但是比起得鼻炎的时候,满鼻子都是鼻涕的那种感觉,能用鼻子呼吸还是非常幸福的,我非常感谢当年根治我鼻炎的那个中医。

那些否定中医的想一下下面的几个问题。

刚出生的宝宝长湿疹,你是给宝宝用中医的艾草水洗澡或者是老茶油擦患处,还是说你想给宝宝使用激素类的药膏呢?

你老婆刚生完孩子没有奶,你是愿意让自己的老婆用西医的方式打激素催奶针?还是愿意用中医的开奶方式配合中药的催乳方剂呢?

中医有很多方法实际上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了,那些完全否定中医的人可能就错过了这些很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那些西医专门用激素来治的疾病,不用中医的方法都会变成慢性病,时间久了甚至都会癌变,比如某些皮肤病,但是中医却可以比较轻松简单的治好。

中医存在了5000多年,没有人可以完全否定他。


外语那点事


这个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

因为青蒿素的的发现过程之中,虽然中医可能起到了一点点灵感的作用,但是不管是研究手段、提取方式还是治疗机制,乃至到今天的成熟治疗方案,都没有中医一毛钱的贡献,甚至连万分之一都没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今天大家所说的青蒿素,多半是指双氢青蒿素,是最早青蒿素的化学衍生物,通过纯化学工业合成的方式进行合成。

葛洪老仙的《肘后备急方》,但凡读过,就应该知道其中的荒诞不经,其人与其说是一个中医,不如说是术士,也就是俗称的神汉。

我觉得,正经的中医是不会承认这部《肘后备急方》是中医经典著作的……因为其中内容实在太不像一部医书了。

再则,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了研究抗击疟疾的灵药,当时淘汰掉了超过一千个所谓的中医古方。

倾数百现代科学研究者之力,才最终如大海捞针一样,找到了青蒿素。

之后,国内的中医研究机构为了复制这个模式,进行过大量其他研究——如同大家看到的那样,基本上一无所获,除了一些曾引起严重副作用的中医药提取注射液,其中部分仍然在市销售,至于功用,呵呵……

我觉得,作为中医爱好者的这些人,如果真去了解了一下事情的始末和细节,应该是不好意思认为在其中中医居功甚伟的。

最后,请不要把屠老的客气话当真,放任何人在那个位置上,也会说出类似“这是中医对世界的贡献”之类的话。

就好像有人叫你们帅哥美女,也许只是善意的恭维。

当然,青蒿素及其衍生药物的出现,对这个世界贡献堪称伟大,屠老也毫无疑问是我辈的楷模,她所获得的荣誉实至名归。

中医,还有中药,当然也还有研究和发现的空间。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离开中医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什么五行阴阳和经脉,什么虚实寒热湿邪风毒——用现代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才可能有一些些微末的成果。

中医药能参与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医届需要与时俱进,抛弃那些糟粕。

遗憾的是,这并无可能,从这个提问就看得出来——中医粉的自大与自作多情,掺和着狭隘的所谓爱国热情,这不像是有任何进化的可能的方向。

所以,早凉早散……省得浪费这许多人力物力吧!


烟雨六朝梦


                      青蒿素有前途吗

        作为中国人,一个喜爱中医的中国人,非常希望青蒿素是中药,可惜它不是。不仅不是,而且还没有前途。

        青蒿素为什么不是中药,而是西药呢?多数人认为青蒿素取材于中药青蒿,自然是中药,这个观点似是而非,没有说服力。

        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区别就在于:凡是以成分入药(药物提纯)的都是西药,凡是以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属性入药的都是中药。只要有这个属性,灶堂土就是中药;没有这个属性,即使取材于中药青蒿的青蒿素也不是中药。

        大家还记得西药金鸡纳霜吧,金鸡纳霜就是奎宁,以前是治疗疟疾的要药,毛主席在苏区患疟疾曾服用过,当时非常有效。它是从植物中提取成分入药的,曾经风靡一时。青蒿素也是从植物中提取成分入药的,所以它们都是标准的西药。

        金鸡纳霜和青蒿素不仅是西药,而且还是没有前途的西药。以成分入药的西药分子式相对简单,细菌病毒容易识别,容易产生耐药性,最终都要退出西药行列。金鸡纳霜走完了这一步,青蒿素正在走这一步。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媒体已公开了),屠呦呦团队正在花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但我认为没有前途,因为它走的是药物提纯这条路,细菌病毒容易识别。相反,任何一味植物中药,由于成分复杂,细菌病毒难以识别,所以几千年来仍然有效。

        西方人为什么要授予提取青蒿素的人诺贝尔奖?是因为它走了西方人熟悉的药物提纯这条路。如果西方人了解中医,许多中药方都是可以得诺贝尔奖的,比如治疗肺炎的麻甘石杏汤等,只是西方人有偏见。其实我们也不必在乎什么诺贝尔奖,过于在乎也是不自信的表现。

        “数据显示,西医目前遭遇极大挑战:4000多种常见病95%无药可治,7000多种罕见病99%没有特效药;除阿司匹林经久不衰外,西药由于毒副作用严重,平均淘汰周期缩短为20年。”

        为什么自称科学的西医发展到如今无药可用的地步?因为他走了一条不归之路,即药物提纯之路。你拿来任何一瓶(袋)西药,说明书上都有药物分子式,非常漂亮,这是西医引以为豪的。而在我看来,它就是绣花枕头,仅仅好看而已。分子式与疾病是什么关系?P关系没有,好看而已。但它从侧面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西药成分简单,不仅细菌病毒容易识别,分子式也容易写出。而中药呢?当今之世,只要有人能写出任意一味植物中药的分子式(比如麻黄),他就可以拿十个诺贝尔奖。

        青蒿素确实难以看到前途,整个西药也都难以看到前途。西药从一万多种萎缩到现在的几百种,这不是西医西药的进步,而是它的无奈。


手机用户6997028753


没有现代科学常识的人,才会说青篙素的发明是中医的伟大贡献。

中药以前叫"本草",意思就是植物药。

植物药成分复杂,有有效成分,有无效成分,还有有害成分。直接使用植物药危害比西药严重。

西医也使用植物药,但是要经过加工,将有效成分提炼出来,去掉其它成分,可以大幅度提高药效,减少有害成分。

有效成分不等于没有副作用,但是副作用已经减少。

例如阿司匹林,从柳树中提炼出来的有效成分,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对胃的刺激还是很大,还有进一步改变分子结构。

这些工艺,中医无能为力,只有现代医学才有能力。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医中药进入国家医疗体系,最先暴露的问题是;

中医误诊率非常高。改进的办法就是引进西医设备,引进西医医生,引进西医理论。这就是中医医院变成西医医院的根源。

中药的作用非常小,有些中药根本没有作用。

为了让中药表现出有效作用,中医界就发明了只有中国才有的中成药。也就是在中药里掺入西药,掩盖中药没有作用的缺陷。

中医界口口声声说西药副作用大,说西药已经耐药了,没有效果了,却在中药里掺入西药。

中药掺入西药,说明了中药实际上是吹牛,不可能长期靠西药掩盖中药的无能,中医界也仿效西医提炼有效成分,但是阴阳五行学只是狡辩的哲学,不能为中医提供提炼有效成分的理论。

所以,现在中医搞的"中药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把西医的理论和工艺全盘引进,把中医的传统理论晾在角落头。

中医中药如果现代化,就必须脱胎换骨,完全抛弃中医的传统理论,完全彻底的接受西医的理论。

中医中药都不可能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

中医中药只能扰乱中国现代医学的进步。


红色土地640


青蒿素是发现不是发明,青蒿素是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是从青蒿中萃取出来的不是化学合成的。中医药典中治疟疾的方子有不少,屠呦呦发现很多效果不明显,后来受东晋大医家葛洪的药典启发才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正确方法,以前她们都是高温提取法,有效成分被破坏而效果不明显。葛洪药典中的方法记录如下:青蒿一握,水三升,浸,绞取汁。屠呦呦在启发之下利用低温方法萃取出有效成分青蒿素。因此单从青蒿素这一概念来看这是个西医概念,中医里就没有青蒿素,维生素,氨基酸这样的概念。中医只会说青蒿这个药草可以治疗疟疾,中医只讲整体不会讲其中的成分。中医只会讲米饭能让人生存不会去讲是其中的淀粉什么的产生能量让人生存。那你说是那个发现米饭能让人生存的伟大还是发现米饭中的成分让人生存的人伟大?


洪哥64630778


青蒿素不是“发明”,而是“发现”。屠呦呦自己也说,是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从《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得到启发,成功发现青蒿素。

实际上,青蒿素被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一直作为一线抗疟药物。

与一般药物不同,青蒿素需要被激活才能发挥作用。红细胞中的血红素是青蒿素的激活剂。

当疟原虫在人体内大量破坏红细胞时,会释放出极高浓度的血红素,因而在人以内疟原虫代谢旺盛区域,青蒿素就会被激活, 并与疟原虫体内的蛋白结合,使其失去活性,进而杀死疟原虫。因此,疟原虫很难通过突变个别靶蛋白而产生抗药性,这是青蒿素在康疟方面比之其他药物的优势。用好青蒿素,已经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

最可惜的是,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了青蒿素,但青蒿素的专利权并不在我国。幸好,

青蒿素衍生药物仍可申专利。经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效果明显,这也解决了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

综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价值,至少已有2项已经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一是解决了疟原虫抗药性的问题,使得许多疟疾可以被治愈;二是开启了曾经为不治之症的红斑狼疮的治疗道路,使许多绝症病人有望被治愈。

而青蒿素的发现又是源于中医。所以说,青蒿素是中医的伟大贡献,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厚礼。


纯钧LHGR


不同意这种观点,不要玷污了中医的名声。中药讲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不是成分。这种发明,这种贡献不要也罢,这是西医的一种做法,不是中医。如果用药讲究成分的话,小麦和浮小麦有啥区别?小麦和全麦面包有啥区别?用浮小麦的方子换成全麦面包可以吗?笑话。说青蒿素的发明是对中医的贡献,这是在污侮辱祖宗啊


老付随笔


说了千百遍,青蒿素不是中医药。青蒿素恰恰给了中医一记响亮的耳光!


科技创客243294038


关键问题是,青蒿素发明的成果归属,无论在业内外、国内外,认识皆不相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青蒿素研究即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在1等奖甚少情况下,这个2等奖也是相当有份量的。按照青蒿素研究团队主要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且由中药青蒿(准确说来为黄花蒿)萃取而来,视为中医药研究成果,当无可厚非。

不过,首先对其中医药成果属性提出质疑的,并非业外,也非一般中医药专业人员,而是一批中医界老专家、老前辈。他们认为,青蒿素虽来自中医学,但不能回到中医学,即不能按照中医药理论辨证用于临床,故不能称为中药,因而不能视为中医药成果。他们甚至十分反对这种把中药研制成化药(确切地说是天然药物)的思路与方法,认为如此搞来搞去,中医必然被掏空而消亡。当时这种代表性认识,是现今业内外很多人所不知道的。了解了这一事实,争论和判断的焦点也就十分清楚了。

作为国外的认识,青蒿素研究获诺贝尔医学奖时,诺奖评委的一席话很有代表性,很能说明问题,此人认为:此奖不是奖给传统医学,而是奖给从传统医学中获得灵感,最终获得青蒿素的人。

毫无疑问,青蒿素研究来自中医学,屠呦呦团队的研究灵感来自晋代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披露的青蒿"绞汁服”的制备方法,青蒿治疟是距今近两千年前中医的发现。但青蒿素投放临床治疗疟疾,并非按中医药理论使用,这也是不争事实。综合这些,对青蒿素的科学属性和学科归属,相信会有公允的定位与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