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元代銅犛牛」

天祝藏族自治縣(簡稱天祝縣)為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夏至漢初先後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駐牧地,自漢武帝時歸入漢王朝版圖,唐代後逐步形成以吐蕃(今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

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元代銅犛牛」

元代銅犛牛

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元代銅犛牛」

元代銅犛牛

元代銅犛牛 出土時間:1972年6月 出土: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友愛村七組。

青銅質犛牛,身長118釐米,前脊高61釐米,背高51釐米,臀高52釐米,腹徑30釐米,尾長30釐米,角長40釐米,重75公斤。

1990年6月,銅犛牛被甘肅省博物館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1997年4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銅犛牛的鑄造,採用了寫實的手法,立意別緻,形象逼真。牛首微伸,雙目圓睜,嘴頷半張,粗頸闊胸,前背隆起,腰脊略陷,小臀短足,四蹄平添穩實。最令觀賞者陶醉的是角與尾的刻畫:雙角上舉,充滿力度,末端卻欣然後抑,鋒芒頓收,雙角光潔圓潤,弧度優美;粗尾下垂,圓碩豐滿,與高聳的雙角前後呼應,使牛身整體形象勻稱而協調,毛綹紋路細密整齊,線條清晰流暢。

銅犛牛出土以來,巡展於蘭州、北京、日本的秋田縣和新洩縣,歐洲的克羅地亞,以它獨特的風情展示了藏族文化的深遠內涵,同時也反映了古代藏區青銅製作工藝的高超技術和藏族工匠們在造型領域的深厚功力,體現了漢藏民族之間文化、冶煉技術的交流狀況,成為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