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在黑白裡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裡朝聖黑白。”

這是汪曾祺先生在《人間草木》中所說過的一句話。到今天,汪先生離開我們已經21年了。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在想先生一定是一個很溫暖的人,心中充滿了樂觀向上的情懷。在黑暗裡不曾彷徨,不曾迷茫,溫暖的愛著彩色,在彩色裡也不曾過度地放縱自我而是朝聖著黑白曾經給予你的感悟與成長。無論所處境地如何,我自巋然不動,心中永遠向陽,如此,便可隨遇而安。

這樣暖暖的文字在先生這裡並不是唯一,鼓勵著也溫暖著一代代的青年人,先生也被戲稱為“雞湯宗師”。

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事實上,隨遇而安這四個字可以說是先生獨特的精神氣質了,在他的文字中也多有體現。他這一生所經歷的種種大事、各種運動、多次起伏,似乎都沒有在他的身上留下什麼印記。他的文字還是那樣地美好,那麼充滿力量。

但是他的兒子汪朗卻不這麼認為,“記憶是有選擇性的,寫的總是比實際上的要好”“老頭兒有一種固執的觀念,總是把生活中他認為美的一面展現給讀者,而把那些不好的東西自己藏起來。”實際上先生只是一個向著陽光奔跑的孩子罷了,好像只要追逐著光就可以永遠充滿力量。

儘管汪曾祺先生只想要把美好的一面展現給讀者,把不好的一面留給自己,但沒有什麼是可以完全不留痕跡全部隱藏的,只要用心去找還是可以發現蛛絲馬跡。

“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有我這裡一點是熱的。”先生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正值1948年年底。在這個寒冷的暮冬,現實的苦悶和挫折給了這個躊躇滿志的年輕人迎頭一擊。出身於名校西南聯大和自己師從著名作家沈從文以及自己在文壇上的小有名氣都讓沈從文相信自己可以闖出一番名頭。

但是很快貧窮先給這個年輕人有力的一擊。事實上早在先生在西南聯大讀書的時候,貧窮就一直伴隨著他,儘管先生在他的晚年回憶性的作品中幾乎沒有提這種尷尬的境地,但是在他早年的作品中能夠找到一絲痕跡。在他的好友楊毓珉的文章中也曾提到了這一點,他詳細地描寫了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聯大的艱苦歲月,生活條件很惡劣並且經常食不果腹。而他的家人在自身條件還很好的時候卻沒有對他進行資助。這些都讓這個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甚至他認真地想過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幸好,他的恩師沈從文的來信改變了這一切,“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裡有一支筆,怕什麼!”宛如上帝一般伸出援手拯救了他,幫助他提供了一份勉強可以餬口的工作。從這一天他永遠都沒有了自殺這個念頭。

從這一點來說整個文壇都應該感謝沈從文先生,為我們留住了汪曾祺這顆不可多得的明珠。

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儘管在晚年的回憶裡,汪曾祺先生把一切苦痛的經歷都儘量用恬淡的筆觸來描寫,也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並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賈平凹也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他:“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那時,落魄、困窘、煎熬都真實地佔領著他的整個人生,在事業接近頂峰的時候突如其來的運動又將他打入地獄之中。

即便是這樣先生從不喪失希望,他從不向人提起自己的痛苦,給家人的信件中也只寫著自己有趣的經歷。這是一個真正的男人,他將苦痛留給自己,展現的卻是陽光和力量。心若向陽,便可隨遇而安,因此著名的《隨遇而安》就此誕生。

從1980年那一篇受人稱道的《受戒》開始,汪曾祺就完成了自己的蛻變。他將自己所有惶惑、不安、苦痛全部化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那樣恬淡美好的文字將它表現出來。“寵辱不驚”、“隨遇而安”也成為了先生的標籤,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用文字帶領著我們徜徉在少年時的江南水鄉生活和尋常的老北京百姓生活所構築的世界,讓我們形成了嚮往寧靜、閒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淨化和昇華。

這一點在先生的散文寫作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他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正是這樣真實平淡的寫法,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迴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在小說創作方面先生也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他不僅愛吃,還擁有著一身精湛的廚藝。在描寫吃這方面先生也是獨樹一幟,看似文字質樸淡然實則三兩筆之間將食物的色香味已經勾勒地清晰無比。樸素圓潤的文字中蘊含的還是先生對於中華民族傳統的飲食文化的熱愛,他的小說中中國味兒很足。

先生已經遠去,但是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卻永遠熠熠生輝,謹以此文表達對先生崇高的敬意以及追憶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