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海灘上隨處可見的貝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用貨幣。在人類進入金屬貨幣之前,貝殼貨幣的地位相當於今天的黃金和白銀。我們中國是最早使用空殼貨幣的國家之一。“殼”一詞是現代漢語中與貨幣有關的詞,如貨幣、銷售、出售、購買、儲存、會計、費用和貸款。可以看出,貝殼作為原始貨幣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論語》以一句話開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這個詞也來自貝幣。在商代,貝殼有五塊在一根繩子上,兩塊在一根繩子上。當一個好朋友來訪時,如果主人拿出便當買食物招待客人,這表明他非常重視“朋友”這個詞。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據史書記載,商代第一位女將軍付豪用700便士買下了90畝良田,這表明便士的購買力仍然很強。很多人都有一個想法,既然貝殼可以在海邊到處撿,那麼如果古代的窮人撿得多了,他們不是很容易變得富有嗎?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理解為什麼古人用貝殼作為貨幣。一般認為,北幣出現在中國夏末,直到商朝才大規模使用。這是因為商朝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過去,“易貨”方法開始有許多不便之處。

到那時,將會有一種“普遍等同”的交易方法。例如,瑪雅人用可可豆作為“普遍的等價物”。一隻兔子值10顆可可豆,一把黑曜石刀值30顆可可豆,所以一把黑曜石刀可以換三隻兔子。每個人都知道可可豆沒有實用價值,但每個人都同意,如果可可豆被用作價值參考,它們將變得“有價值”。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事實上,“普遍等價物”在古代並不侷限於一個固定的東西。據《史記·平準書》記載,“農業、工業和商業的貿易方式是開放的,而龜甲、貨幣、刀和布的硬幣是繁榮的。”也就是說,在商人貿易的過程中,有貝幣、龜殼、金屬、布料等。可以用作貨幣。

然而,為了滿足“通用等價物”的要求,以下幾點是必要的:第一,它應該易於攜帶且不易腐爛;其次,它應該易於計數和測量,也就是說,它應該易於計算;最後,這應該是罕見的。如果你能隨便找到它,它肯定不會成為貨幣。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海灘上到處都是貝殼。很少見嗎?你知道,三四千年前,交通非常不方便。大多數人不能沒有居住地。如果一個窮人沒有住在海邊,如果他走到海邊撿貝殼,他基本上會來回走動。住在沿海的窮人更有可能變富嗎?

事實上,事實並非如此,一旦貝殼成為貨幣,就會有大量的專業商人購買它們,然後將它們運往內陸。中間的運輸成本也很高,所以為了賺更多的錢,價格會降低。然而,海邊最原始的“礦工”必須為他們的貝殼付錢。他們還必須與商人交換貨物。他們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自然不會富有。因此,窮人靠撿貝殼致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沿海的“礦工”不會僅僅通過撿貝殼硬幣來撿它們。從考古中出土的各種貝幣可以看出,能成為貨幣的貝殼也一定是稀有品種,如虎皮、燕麥帶殼、棗殼、環紋殼等。這些都是貝殼,屬於貝殼中的“珍貴家族”,相當於現代珍稀野生動物。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被打撈上來後,它必須經過加工,背面拋光,並且經常打孔以便於攜帶。它不僅是一種貨幣,也是原始人喜愛的裝飾品。直到商朝中期,貝幣的價值仍然很高,臣下得到王上貝幣的獎勵是一種極大的榮譽。

當我們進入青銅器時代,貝殼硬幣的侷限性就暴露出來了。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貝殼是不夠的。起初,人們會直接讓青銅器看起來像貝殼,也就是銅殼。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圓幣、刀幣、布幣以及後來著名的方孔銅幣出現了,北碧幣成為歷史。然而,在17世紀,殖民者發現北美印第安人仍然以非凡的韌性使用最古老的貨幣——北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