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八大山人的草書就是鋼筆字的寫法,你怎麼看?

救風


對於“亦哭亦笑”的八大山人,你若因為他的字粗細變化不大,類似硬筆書法,就以為其藝術價值不高,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對於八大山人朱耷的書法,你要明白兩點:

1、八大山人書法雖個人面目強烈,但他並非不重傳統,而是傳統功力深厚。

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看一看他的兩件作品:

一是《劉伶酒德頌》,此作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八大楷書先學歐陽詢,後學黃庭堅行楷。從此作可看出他在黃字上所下的工夫,他充分領悟了黃庭堅的厚重與開張。

二是《墨花圖卷》題跋,此作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它是純粹的董其昌風格,其淡雅與疏朗,幾乎得董派精髓。

2、八大山人線條看似簡潔,但書寫並不簡單。

用硬筆畫圈非常簡單,沒有中鋒側鋒的轉變,但你若是提起毛筆來畫幾個圈,就應該知道其難度了。

以毛筆寫粗細變化不大的直線,比較容易,可是要寫粗細變化不大的弧線,難度卻較大,這需要較強的中鋒掌控能力。

八大山人的用筆簡單,並不使用過多技巧,切筆之後以中鋒為主,轉以弧線為多,線條沒有過多的提按,粗細變化不大,也沒有精細的牽絲。

八大山人書法風格形成的原由

歷史上的很多書法家,多追求筆法的豐富,惟恐筆法簡單。

但八大山人獨特的明代皇室身世,在清代卻以遺民身份存在,註定了其內心的苦悶,其藝術中反映出的就是孤傲、無奈與冷峻。

於是,八大山人的書法沒有了激情洋溢,沒有了悲憤交加,剩下的只有極簡。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朱耷的書法亦與他簡練的繪畫風格相似,到了後期好用禿筆,將銳利變為渾圓。據王方宇先生考證,最初,八大山人受歐陽詢的影響很深,稍後學董其昌的行草,又轉入黃庭堅的誇張開闊等,多方探索,再追尋魏晉人書法的氣質,終於參用篆書筆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中鋒圓潤,又婉約多姿且厚重渾成,富有晉人氣度。

鋼筆字可以算作硬筆書法的一種,相對於軟筆書法,也是脫胎於傳統書法藝術,因筆頭質地堅硬有別於毛筆軟質筆頭,所寫出的字稱為“硬筆字”,而其具有藝術形式所展現者稱為“硬筆書法”。硬筆尖在使用上和美感的表現上和傳統毛筆的軟筆尖不同,與毛筆字中的禿筆有相似之處,而八大山人的草書也是禿筆技法,所以兩者有相似之處。但是硬筆書法較為難以展示虛實,禿筆寫法相比介於兩者之間。

ps.雖然電腦和手機的出現,到現在語音輸入的蓬勃發展,讓現在的人很少有寫字的機會,但是硬筆書法的學習使用仍然是實用和文化傳承很好的方式,一定要繼續傳承,這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最後來看朱耷草書書法《題畫詩軸》紙本,123.9×47.2cm,首都博物館藏

月川一以渡,山書一以啟。潮頭望楊子,湖上此焦尾。

“八大山人”朱耷(1626—約1705),是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由桵,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人屋、道朗等,漢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


田龍專欄


為了不跑題。 咱們只討論他的草書,不討論繪畫。

您好。我個人認為不能把八大山人的草書和比作鋼筆書法。任何我國傳統毛筆書法都是鋼筆書法沒法比的,完全是兩個項目。

咱們傳統書法,離不開筆墨紙硯。要熟悉毛筆和紙的吃水,湮墨的那個感覺,那個尺度,這個尺度無論的物質成本 還是書寫者下的功夫,時間成本都是鋼筆🖋難以比擬的。咱們先看看八大山人。大家覺得他草書類似鋼筆,就是因為他用筆極其簡練,流暢,不似書法史上任何一個流派大家,咱們往後看。

說起朱耷,啟功先生曾作詩一首,是這樣描繪八大的:“鐘王逐鹿定何如,此是人間未見書。異代會心吾不忝,參天兩地一朱驢。”看,朱驢,啟功在書畫也是他晚輩,何以稱他驢?因為他以驢自稱。

朱耷,明末清初的書畫家,號八大山人。因署驢、驢屋、個山驢等款。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代孫子。天啟六年(162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十九歲時,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對朱耷來說,家國破滅,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看破紅塵,23歲遁入空門,釋名傳綮,後來犯了癲狂病,這裡注意,很多草書大家,其實都很癲狂,率性,比如懷素和尚,還有張旭等等。很多傳世草書名作也是酒後,大悲大喜等情緒激動時揮筆而寫,事後作者本人再也寫不出來。55歲病癒後還俗。59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款。

朱耷在書法圈獨特到令人驚訝的程度。研究他的作品是很難尋找到他書法的來路的,其結構的奇崛,是受到了何種經典的啟發而形成的?也很難尋到些微的來歷。雖然有大量存世的作品,證明了他早期曾模仿唐朝歐陽詢的楷書、宋朝黃庭堅和明朝董其昌的行書,雖然清代的邵長衡在《八大山人傳》說:“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但我們仍然很難發覺這些作品與後來的“八大體”有任何蛛絲馬跡的聯繫。八大書法用筆,有兩個極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簡”,一個是“圓”

無論是崇尚沉著的用筆風格,還是追求輕靈的用筆審美效果,總歸要節奏鮮明、清晰,這樣,才會使點畫豐富多樣。到了八大這裡,一反常態,嶄的面貌出來了,他簡化了用筆的動作,任由筆豪做平面的運動,提按微弱到了極其隱含的地步。這的確讓人很吃驚,因為人們追求的那些複雜而且高檔次的用筆技術,八大棄之不用!這樣的追求確是需要些魄力的,因為要冒著“單調”的風險。石濤和尚有兩句詩稱讚八大山人 “書法畫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無比”,就用筆追求上說,八大應該當之無愧的,是去掉鉛華返本真。

其實用毛筆寫出最有硬筆書感覺的,當屬宋徽宗這個老小子是吧,銀鉤鐵劃,瘦金體已經是屬於他個人的標籤。八大,總歸還是毛筆字。

謝謝閱讀,回答完畢。


雅趣邢軍


非也,八大山人的草書怎麼會是鋼筆字的寫法。

首先從工具上來講,八大山人朱耷用的肯定是毛筆,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鋼筆。

當然你要說像、類似鋼筆字寫法,這個原因是因為八大山人的書法風格,筆畫乍一看,每個字的大小粗細一樣,不像傳統行草書那麼肆意縱橫,筆畫變化多端;這其實是八大山人有意為之的一種風格,書家的最高追求就是能夠自成一派。

八大山人書法摒棄書法妍美之態,而刻意表現出一種率直、童趣昂然的感覺,達到一種樸實、拙雅的境界,別開生面。


設計師清華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1626-約1705年),八大山人是他的號,明末清初一代中國書畫宗師。

朱耷花鳥畫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畫、書法皆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用墨極少,頗具疏曠靜穆之神韻。

朱耷的書法的確看上去像現代人寫的鋼筆字,筆畫粗細變化比較小,墨色深淺變化也不大,人家自己說自己"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我的看法是,毛筆字寫得像鋼筆字是一種高深的境界,而非缺點。現在一些不通文墨的人看到別人的字像硬筆字,就覺得不是書法,橫加指責,豈不知這正是“筆筆中鋒,中鋒到底”的高深書法藝術功力使然。

懷素的自敘帖、四十二章經等等作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些作品是歷史公認的中國草書書法最經典代表作,大家有沒有發現,也是很像鋼筆字呢!

現在互聯網上那些不顧嘴臉,專門弄一些亂七八糟的醜書噁心人的傢伙們,他們寫的字倒是不像鋼筆字,可那還是書法嗎?

回答就到這裡吧,隨文附上八大山人的一些書畫作品,大家有目共睹之。順便說一聲,八大山人的作品現在是奇貨可居,拍賣價常常是過億元的天文數字,八大山人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永書101


八大山人的草書晚年從石鼓文、篆書入手,書法意趣上以鍾、王為宗;以簡潔渾厚的筆法與古雅、生拙的韻味,給人一種淡淡的意味、輕鬆厚重的氣息,具有強烈的晉人氣質。

“眾人皆臨王羲之,我獨抄錄臨河序”

八大在晚年開始向晉人吸收養分開始大規模的研習魏晉那個時代的書法習作,尤其是王羲之的《臨河序》也成為八大山人必臨的字帖,從《世說新語》作《世說》二十首在繪畫中表現晉人的那種心靜則神遠,則神清、心神清遠,故能高蹈乎八方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間。八大在作品裡面推崇晉人的清遠精神,在《臨河序》作品中尤甚。

八大山人的書法具有一種以篆隸入書追求平淡、厚重、清渾的特色,其書法路徑卻依然延續傳統的法門。

八大早年主要學習唐代歐陽詢楷書、宋代黃庭堅的作品、明朝董其昌的習作。歐字的學習主要在用筆、字形方面獲益匪淺,學董主要是當時風氣的促使,對黃庭堅的學習有可能出於自己的追求,在中年的時期《傳綮寫生冊》是八大山人較為早期的代表作,體現出了紮實的書法基礎,但並沒有形成其個人的書法風格,《墨花圖卷》、《花果圖卷》上的書法題字,還有董其昌的濃厚味道。

中期的時候學黃庭堅表作有《芙蓉湖石圖》的題字帶有黃庭堅的意味。如《行書劉伶酒德領卷》中雖帶有黃字意味,但在結體方面外鬆內緊,把黃字的橫撇長拉變成短撇,把趯筆拉長後誇張取勢展現自己的特色。

在中國書法史上八大山人的書法獨具一面,八大山人的書學之路中,青年、中年對書法的研究與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其書法,學習各家並融合貫通,多方面的吸收,直到晚年其書法風格達到了成熟完善期,形成了具有個人書法風格的特點。

這種風格可不是簡簡單單一句鋼筆字,而是其生命特徵的書寫。


雲隱


如果可以說,那也只能說,八大山人的草書怎麼看起來像鋼筆字,而不是鋼筆字的寫法。


因為八大山人寫草書的時代,世界上還沒有誕生鋼筆這個現代發明呢!

鋼筆約在1880年才開始大量生產。法國的Waterman(威迪文)和Wirt是當時主要的生產者。

20世紀初期,美國鋼筆陸續輸入中國,並在沿海城市設點經銷。我國真正普及鋼筆是20世紀七十年代。


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只有20多年的鋼筆普及歷史,很快被現代化的辦公工具計算取代。現在,鋼筆的使用範圍非常小了,寫鋼筆字的基本上都是書法愛好者。

那麼,八大山人的草書真的就像鋼筆字一樣嗎?這是完全不可能的,更多是誤解。

因為,毛筆和鋼筆的筆畫表現力差別是很大的。鋼筆的筆畫變化範圍非常小,而毛筆的筆畫變化範圍的非常大的,毛筆筆畫粗細變化,可以有十倍幾十倍的差別,而鋼筆是沒有這麼大差別的可能性的。即使現在改革後的硬筆書法專用筆,那也與毛筆是不一樣的,硬筆書法鋼筆,沒有毛筆的靈活性。


那麼,八大山人的書法(不限於草書)為什麼會有筆畫變化不大的這種寫法呢?

原因有二:第一,優質毛筆,但是已成禿筆。

第二,刻意追求筆畫勻稱。

如果滿足這兩個條件,都可以寫出筆畫勻稱的書法來。

八大山人時代的毛筆製作是不惜工本非常精良的,即使毛筆禿了,但是,彈力和吸墨能力依然很好,所以,禿筆可以寫大一些的字,效果也非常好。

但是,我們根據八大山人的書法追求和美學造詣來看。八大山人是很喜歡用禿筆作畫和寫字,這是滿足他美學追求的選擇。

首先,用禿筆寫字繪畫,可以產生蒼勁、篆籀筆法的效果。

八大山人處於清代盛行金石學研究的思潮新時代,書法和繪畫追求金石味,是當時書法家的一個新朝。


八大山人標新立異,卓爾不凡,他的繪畫書法,當然更願意追求自己的特點。所以,他也喜歡用禿筆寫字。

禿筆由於沒有毛筆的“毫穎”,所以,在用筆的過程中,你就是本事再大,也寫不出太細的筆畫來,這樣,筆法就變化不會很大了。

我們一般人是不會太欣賞八大山人的書法的。

由於八大山人是頂級的畫家,書法自然也是一流的書法,但是,多數人仍然無法欣賞他的書法和繪畫。

在頂級書法作品中,總有一些書法作品,並不是大眾欣賞的書法這是常態。

但是,懂書法和欣賞愛好還不是一回事。我們很多人還停留在喜歡而不善於欣賞的水平。


八大山人的書法,完全是一種個性自由抒發的書法,所以,與實用和大眾欣賞沒有多少聯繫。

他的書法和繪畫,也不是商品,所以,也沒有為特定人群服務的意識。而且,他也非常脫離社會,所以,他與社會溝通的願望與無法與社會溝通的現實矛盾糾結在一起,只有書法和繪畫,是可以與他自己對話的對象。如果我們要了解八大山人,的書法和繪畫,更多瞭解他的人生,才會理解的藝術為什麼這樣獨特。


千千千里馬


首先可以肯定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原因是:

八大山人的草書是真正的毛筆書法,之所以用“真正的”這幾個字,因為他的書法中幾乎每筆都含有3個動作:1.起筆時逆鋒入筆、或者斜勢切入筆鋒 2.行筆寫出筆畫 3.回鋒收筆

貼圖:晉 王獻之 草書 玄度何來帖 就很清晰的展示了這3個動作。

通常情況下,書家都會這麼做,

之所以是3筆形成一個筆畫,來源於書法美學中的三生萬物的老子思想,書法在進化的過程中審美規則大量以道家思想為依據。魏晉時期是書法突飛猛進的時期,也是老子思想最為風行的年代。


說這些對理解題目非常有幫助,八大山人的筆畫也是按照這種審美規則來寫的,但他的書寫似乎3筆構成一個筆畫不明顯,都是幾乎相同粗細的線條,哪裡有逆鋒入筆?


他用的是篆書筆意來寫草書,在起筆時有一個【逆鋒入筆】的動作,所以每筆的開始都是圓頭的,假如直接入筆,則是尖的筆鋒,他在收筆時也有回鋒收筆的動作,也導致圓頭結束一筆,有時會用很微妙的【停筆】、【頓筆】作為收筆動作,毛筆在宣紙上如果停留,就會有一個暈化的反應,也會導致此時產生一個圓圓的形狀,作為收筆。這就是篆書用筆。而有時這種3筆構成一個筆畫的動作非常微小,也會留下極其微妙的變化,這就是【筆意】,非常玄妙的筆意,書家書風的不同,往往是這種細微的不同造成的。


所以我開始就強調了【真正的毛筆書法】,江湖體書法之所以不入流、顯得醜,就是因為拋棄了【三生萬物】的美學體系,直截了當解決一個筆畫,沒有了美感依據。


鋼筆書寫由於工具的原因,使它接近江湖體書寫方式,鋼筆頭不管是不是弄彎了去寫,即使有3筆構成一個筆畫的動作,也不會有這種筆意,毛筆在逆鋒入筆時,由於是動物毛做的筆頭就會有一個【彈跳】的反應,產生了一種細微的筆意,而鋼筆是金屬的,不會如此,就沒有了毛筆書法的筆意。


另外,八大山人的毛筆書法是在生宣紙上寫的,吸水性強,能放大這種細微動作的效果,鋼筆書寫幾乎不可能在生宣紙上書寫,那很容易弄破紙張,所以鋼筆書寫無論如何都與八大山人的書法不同。


八大山人書法和鋼筆書法這裡面的區別非常微妙,所以容易讓人產生他們是相同的感覺,不過現在我們完全清楚了。


有藝術大叔


八大山人的字不能說很好,但是很有辨識度。第一印象覺著好像用禿筆寫的。

整好應了那句老話,越是自己認為的越不是。





大癮齋


八大山人的字就是個怪胎,輕佻,看起來像麵條子……寫成那個樣子,也能歸到書法裡去??

大家怎麼看待八大山人的字,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