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水滸傳》中出現多次的蒙汗藥為何物?如何破解?

愛情陽光


無論是通覽古代歷史,還是看古裝劇、古代小說中,總能看到四種藥的身影,這四種藥就是砒霜、春藥、長生丹藥以及蒙汗藥。砒霜致死,春藥壯陽,長生丹藥不長生,蒙汗藥具有讓人昏迷功效,四種藥作為一種手段來達成使用者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今天,便要來講講這蒙汗藥。

其實,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蒙汗藥麻醉作用極強,人如果中了蒙汗藥,便會昏睡無覺,“加入刀斧也不知”。其實,蒙汗藥就是具有麻醉作用的植物浸液,正是由於該藥可以帶來肌肉鬆弛,汗腺分泌被抑制,所以古人將此藥取名為“蒙汗藥”,這是極為貼切的。

不知從何開始,古人就將目光投向曼陀羅花,曼陀羅花的主要成分是東莨菪鹼、莨菪鹼和少量阿托品東莨菪鹼、莨菪鹼和阿托品都有抑制中樞神經的正常活動、引起嗜睡和遺忘的作用,因此作為迷藥還是有較為良好的效果。曼陀羅花名字很好聽,有一種神秘感,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它又叫大喇叭花。它喜光向陽,生存所需的環境是排水條件好的砂質土壤,我國很多疆域符合曼陀羅生存條件,因此曼陀羅挺多的,而以曼陀羅為原料做成的蒙汗藥也成了很多“有心人”居家必備的產品。

《嶺南所記》記載:“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以寤”,而《本草綱目》中也有提到曼陀羅也叫山茄子,古人採摘曼陀羅,將之曬乾,碾成末,這就成了蒙汗藥。

而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水滸傳》中“楊志押送金銀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晁蓋、吳用等人把蒙汗藥下到酒裡,將軍漢蒙倒,就這麼簡單地成功截取了財物。《施公案》“毛如虎醉後被擒 黃天霸急中誘敵”裡毛如虎貪戀美色,喝了美人送上的蒙汗酒後動彈不得、落入圈套。

至於如何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甘草解百藥毒,如湯沃雪,有同神妙”。《水滸略注》就明明白白的說了:“急以濃甘草志灌下,解之”,甘草便是蒙汗藥的解藥。

在一般情節中,我們經常看到蒙汗藥是下在酒水裡的。這是為什麼呢?首先,蒙汗藥揮發性較強,放在茶水和酒水裡藥效最佳,但是放在酒水裡會發渾,幸而在背景為古代這個設定中,存在清酒和濁酒的區別,大多人喝的是濁酒對此就不會有太多的想法。再者,蒙汗藥忌油膩,倘若放入飯菜中,放少了藥效不足,放多了有味道引起注意。因此,蒙汗藥並不是完全意義上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樣無色無味。

蒙汗藥與解藥的製作都十分簡單,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為了自己的私慾而濫用。曼陀羅有麻醉的作用,有放倒人的一面,亦有助人的一面。華佗就曾製作麻沸散用於醫療,在李時珍等人手上也對醫學有著巨大貢獻。我們不應以一己之私慾扭曲事物的本性,它本無功亦無過,我希望我們應發揮其好的一面,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鄧海春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蒙汗藥在小說中可謂是很常見了。

《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這個經典情節,就有蒙汗藥這個神器使用。

武松經過十字坡孫二孃的店的時候,險些就被蒙汗藥暗算。

但是像武松這樣警覺的畢竟不多,很多人就喝了蒙汗藥,稀裡糊塗成了孫二孃的刀下鬼。

不僅《水滸傳》中有不少使用蒙汗藥的情節,其他明清時代小說中,更是多的數不勝數。

蒙汗藥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這要感謝我們偉大的中醫,古人發現動物吃了一些植物後,會變得有些精神異常,比如羊吃了一種花之後就變得舉動異常,這個花就叫鬧羊花,又稱羊躑躅,古人拿這個花實驗,果然是有致幻的效果。

除了鬧羊花,曼陀羅也是具有很強的致幻功效的。

傳說華佗在給病人做一些簡單小手術時,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就給病人用自己發明的麻沸散。

曼陀羅花

這個麻沸散,其實就是所謂的“蒙汗藥”,讓人吃了後失去知覺,當然也不感到疼了。 麻沸散的成分,據後人推測,應該是以曼陀羅花為君藥,輔之以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天南星等藥材製作而成。

後世的蒙汗藥,應當就包含這些成分。

那麼吃了這樣的蒙汗藥,怎麼去化解呢?

蒙汗藥都是有時效的,人被暈倒後,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己慢慢甦醒過來。

如果想要讓人快速醒來,也是有辦法的。

明代洪武年間有一本叫《普濟方》的醫書,就記載了吃蒙汗藥後的一些症狀:瞪大眼睛,口不能言,如同喝醉一般。而化解的辦法是用冷水噴心口。
以上便是一些關於蒙汗藥的小歷史,更多精彩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水滸傳》裡的蒙汗藥那說起來就真的厲害了,即便壯得像一頭牛的壯漢,只要沾了蒙汗藥,那就只能如泥攤地,任人宰割了。要一直等藥效過了,方能恢復氣力。


黃泥崗上的楊志,曾和林沖打若干回合不分勝負,此刻卻只能癱坐在地,任晁蓋等人挑走了生辰綱;

十字坡下的押送武松的兩個公人,第二天才醒,頭痛欲裂,夢裡依稀被人剝光了擺在肉案上。

這蒙汗藥實在厲害,摻入酒中喝菜中,無色無味,讓人猝不及防。一不小心便中招著道。


實際上古人認為蒙汗藥就是曼陀羅花的幹末,曼陀羅又稱風茄、山茄、洋金花、醉心花、鬧羊花、大喇叭花,等等。曼陀羅花的形狀極似牽牛花。但是還是有區別,可分辨。

牽牛花是藤蔓植物,所以都是牽牛花都是纏繞植物,爬藤生長的;曼陀羅則是直立生長的,又自己直立的莖。另外牽牛花圓而且扁,曼陀羅則相對較長。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曼陀羅花裡含有生物鹼,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就是用曼陀羅花做的。

但是,不建議大家研製,因為量控制不準容易引發危險。

在《水滸傳》裡,蒙汗藥是有解藥的。但是很可惜施耐庵並沒有解釋解藥的成分。但是古人讀水滸,編注時,還真提到了蒙汗藥的解藥。

那就是甘草用水煎服,大概是因為中醫裡有甘草解百毒的功效,所以古人認為草本解草本之毒。

這個同樣也不建議自行嘗試,因為同樣沒有用量標準和療效驗證。


所以古人提到的蒙汗藥,我們就當故事讀一讀便罷,不便深究。

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點穴神功,有葵花點穴手,自然就有葵花解穴手。但是去研究究竟點那個穴位可以定人,點哪個穴位可以解穴,真的沒有多大意義。


炒米視角


《水滸》中有一樣屢次出現的重要物品--蒙汗藥。這蒙汗藥很是神奇,吳用“智取生辰綱”,主要也是仰仗了它的威力。在蒙汗藥面前,任你是臂闊腰粗的九尺大漢,還是武藝高強的英雄俠者,均無用,故又叫“蒙漢藥”。

蒙汗藥是什麼藥料配成?如何提練?《水滸》裡沒有說。但是我們可以從字面上分析得出:一、蒙汗藥是一種麻醉劑,類似華佗的“麻沸散”。吃了它,大腦神經局部神經受破壞,失去知覺;二、蒙汗藥的藥效,可分全麻和半麻,根據個人喜好,往裡招呼,全麻可讓人失去知覺,昏迷不醒;半麻則是全身無力,但聽覺視覺還在,眼睜睜看著人犯事而動彈不得,聽著別人高喊“倒也倒也”。



蒙汗藥的用法也很簡單粗暴--往酒水裡面撒,往肉菜裡面拌。待目標人物服下,立馬中招。梁山好漢大部分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主,所以在蒙汗藥面前吃虧的大有人在:揭陽嶺上宋江和兩個防送公人就被麻成死豬一般,挺在剝人凳子上;朱貴開的那家接應好漢上山的酒店也經常順帶幹些麻翻人的勾當,有一次還把神行太保戴宗給麻了,麻錯人了;更不用說張清,孫二孃夫婦的“人肉包子”店了,要不是武松警覺,早已被下了鍋。
蒙汗藥可解,凡是麻錯了人,都是“把水調了解藥,扶起來,灌將下去”,那人就“漸漸醒來”。似乎也沒什麼後遺症。可惜,《水滸》也沒有關於解藥配方詳解。也許,施先生對蒙汗藥這種東西也是道聽途說,不甚了知。再者說開藥方也不是小說家的任務,那些是藥劑師、科學家的事。相反,小說家喜歡把這些藥物寫得玄乎其神,吊足讀者胃口,“蒙汗藥”一出場,必有一番精彩故事在後頭。


遊史無終


《水滸傳》主要描述梁山好漢的事蹟,按理說好漢們應該光明正大的跟人對幹,但實際上好漢們很講究實際,他們特別喜歡用蒙汗藥。

比如首先出場喜歡用蒙汗藥的是好漢朱貴,作為梁山元老,朱貴其實功高勞苦,但是地位一直很低,王倫在的時候,他在山下開酒店,主要為了打探來往客旅情況,碰到有錢的,直接蒙汗藥麻翻,搶人錢財,甚至直接殺人,把人做成肉乾。朱貴的兄弟朱富也是會用蒙汗藥的高手,當日李逵回家接老母,遇到了李鬼,結果被騙告發,捉了起來,朱富朱貴兩兄弟又是用蒙汗藥迷暈了看管李逵的公差,救了李逵出來,還拉了青眼虎李雲上梁山。

當然了,水滸裡使用蒙汗藥最有名的當屬晁蓋吳用一夥智取生辰綱,假扮賣棗人迷暈了押送生辰綱的楊志人馬,輕鬆獲得十萬貫的錢財。還有就是孫二孃,她跟朱貴是同行,也是開店的,見人就迷暈,通通做成人肉包子,成為惡名遠播的黑店。


水滸好漢們把蒙汗藥使用的是爐火純青,不僅可以大大保存自己的戰鬥力,也獲取了大量的金錢利益,可謂是一舉多得。

明清是小說十分繁盛的時代,《水滸傳》作為明初小說代表作,又可以說是最早的長篇武俠小說,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後面很多小說就借鑑了《水滸傳》的寫法和風格,於是乎蒙汗藥成為許多武俠小說的標配。像後面什麼《三俠五義》《施公案》等等皆有類似蒙汗藥出現。

那麼蒙汗藥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究竟有這種東西還是說是施耐庵杜撰出來的,應該說,蒙汗藥有小說杜撰的成分,也有現實依據。


早在這個之前,就有大名鼎鼎的麻沸散這種東西,是三國名醫華佗的獨創,但是麻沸散隨著華佗的死去就失傳了。傳說中麻沸散麻醉效果很好,華佗靠著這個甚至可以給人開刀手術。然而,麻沸散以後,諸多醫典著作卻沒有出現類似的麻醉藥記載。直到過了很多年,隨著曼陀羅花的傳入和開發利用,才發現曼陀羅製作的藥粉有麻醉作用。曼陀羅全株可入藥,尤以花種子製成的藥粉最有療效,有效成分是幾種生物鹼的混合物,可以麻痺人的肌肉,刺激神經系統,人如果誤服會四肢麻木,體態不穩,嚴重的會致人死亡。後來《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說如果有人要割痔瘡,可以用酒調配曼陀羅粉加火麻子花粉先給人吃下讓人昏睡,然後進行就不會痛。



也就是說,單一的曼陀羅花是有毒性的,必須調配中和一下,讓人吃了可以昏迷但不至於被毒死。這種劑量的把控,每個人體質不同以及過敏源不同都會對藥效有影響。所以小說中那種吃了以後立馬就昏倒的只能說是理想狀態。

那蒙汗藥吃了以後如何化解呢,實際上,按照水滸來說,並不需要什麼解藥,比如說中了朱貴、孫二孃的蒙汗藥,直接變成肉食,不用解藥。而楊志那次,直接丟在那不管,靠時間消耗,藥力就逐漸散去。有些小說裡則比較粗暴,一盆涼水潑上去,也就清醒了。

而在近現代武俠小說裡,各種毒藥解藥層出不窮,甚至有很多特效藥,吃了以後立馬解毒,這就太神奇了,算是文學誇張。

我比較認可的一種解毒方法是單田芳老師在評書《施公案》裡說的,說那黃天霸被人下了蒙汗藥,後來就算清醒了也是昏昏沉沉,四肢無力,後來人家給他吃了解藥,吃了以後並不是立馬就好了,而是身體有反應,接連上了幾次大解,這才渾身輕鬆,體力恢復。這樣的描述顯然比較真實,今天有人吃了毒物,首先想到的也是催吐清理腸胃這些方法,而這都是需要一個過程,不是說吃了立馬就好了,那完全不是身體的正常反應。

蒙汗藥一直沒有明確的配方對比,到了今天,有安眠藥,實際上也有這種麻醉讓人昏睡的作用。而有些新聞裡報道的一些所謂“聽話水”之類的主要是一些現代的麻醉產品,跟古時候的蒙汗藥似乎也不是一回事。不過不管怎麼說,蒙汗藥在《水滸傳》裡都是一些梁山好漢的神兵利器,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一覽眾河小


古代武俠小說中經常寫到武功高深的人卻被蒙汗藥迷倒的情節。《水滸傳》中,也有很多處描寫蒙汗藥的精彩片斷。如智取生辰綱,母夜叉孫二孃夫婦在十字坡開的酒店等。那麼,蒙汗藥到底是啥,我們翻閱資料發現,其製作材料可有這樣幾種:

一、由曼陀羅花熬製而成,另有一種說是曼陀羅花的花朵晾乾後,磨成細粉而成。因其並非是無色無味的,《水滸傳》中,蒙汗藥多和酒摻合在-起,即可遮其味,又可提高麻醉效果。其作用是阻斷人的副交感神經。這個花製成蒙汗藥優點是,它對人的身體沒有太大的危害,就是需要大劑量才能達到迷倒對方的作用。《水滸傳》中,每次用那麼一點,實際效果只能迷倒一個孩子,要迷倒一個成年人是不夠的。

二、還有一種蒙汗藥是由烏草做成的。其作用就是通過將人的神經麻痺,從而使人麻痺。其效果要比曼陀羅花好很多。

但它也有一個缺點,用劑量過度,會造成中毒,嚴重的直接死亡。所以用烏草制蒙汗藥的人要比較少。因為大多數時候,人們只是使對方昏迷而巳,沒有必要置對方於死地。

當然,有毒物必然有解藥,世上萬物,物物必有相剋。所以,蒙汗藥也有其剋星。對付藥汗藥的解藥其實是一種極常見的一味中藥,即甘草。如果有人誤中藥汗藥,只要馬上服下甘草,那就立馬見效,藥到病除。因此,古代闖江湖者身邊必備甘草。

另有,現代人發現毒扁豆也是可以當蒙汗藥的解藥的,但今人倀少有人去具體的證明它。

現在,隨看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蒙汗藥原有的作用也被丟到歷史的垃級堆,人們又賦予了其新的作用,用作麻醉劑了。


亢龍有悔之俠客


傳說中的“蒙汗藥”到底是個什麼鬼?

“蒙汗藥”又稱“蒙漢藥”,是古代俠士,匪盜等行走江湖隨身攜帶,必備之藥,無色無味,藥力見效快,真是出門便倒,倒頭便睡。用之卻有立竿見影之效,偷香竊玉,偷金盜銀方便快捷,從不失手。

這樣的場景,我們在古裝劇和武俠小說中經常能看到,最經典的鏡頭是,蒙面人拿著一個小管,透過窗紙,向屋內吹了煙氣,屋內人一會便陷入昏迷之中,失去知覺。

《清稗類鈔》就曾有用蒙汗藥混在菸草內麻倒對方的記述:“即以迷藥絕於行道之人,使其昏迷不醒,攘奪財物也。”

明朝時期有的小說《水滸傳》中,也有“蒙汗藥” 出鏡的經典場景,不過一般是將配製好的蒙汗藥,攙和在酒水裡使用的,效果也非常好。

小說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楊志一行護送生辰綱,經過黃泥崗松樹林時,喝了白勝挑的摻了蒙汗藥的白酒,全部被麻倒,晁蓋、吳用等人順利劫取了生辰綱,楊志等人一直從晌午頭睡到二更才醒,這藥勁著實夠厲害的。

小說第二十七回《孟州道母夜叉賣人肉》。在孟州道十字坡開人肉包子店的張青,孫二孃,就是用用蒙汗藥將住店的客人麻翻後,剁成肉餡做成包子,再賣錢的。武松作為行走江湖的好漢,對蒙汗藥這種世間毒物是有防備的,所以當孫二孃想用藥酒將武松放倒時,被武松識破了,不僅沒能把武松麻翻,自己反倒被武松給制服了。

關於蒙汗藥的成分。

一般認為就是用曼陀羅花製成的一種藥物,有阻斷人的副交感神經,麻醉人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使人暫時失去知覺。

這種藥物,早在宋朝,就用曼陀羅製成蒙汗藥,融入酒中害人的記載。

宋朝《嶺外代答》中記載:“廣西陀羅花,刻苦生原野,大葉局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山刺,乃藥人草也。盜賊採幹而末之,以置飲食,使人醉悶,則挈篋而趨。”

到了明代,《本草綱目》中關於蒙汗藥的成分、配製、藥理作用和消解方法,有了更加詳細專業的介紹,提到曼陀羅也叫山茄子,採摘曼陀羅,將之曬乾,碾成末,這就成了蒙汗藥。

江湖中行走,中了蒙汗藥的招怎麼辦?

江湖行走當然不是遊山玩水,江湖險惡,水也很深,所以行走江湖,必須多長几個心眼,小心為上,不然丟了身家性命還不知道為什麼。

當然,如果一不小心中了蒙汗藥之毒,也是有解的。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甘草解百藥毒,如湯沃雪,有同神妙”。清人程穆衡在《水滸傳注略》裡就直接提供瞭解藥:“急以濃甘草志灌下,解之”,可見甘草汁便是蒙汗藥的解藥。

專業人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也說過:“菓中有東茛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令人狂亂,狀若中風,或吐血,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

在 《水滸傳》中孫二孃所使用的解藥就是甘草汁。

有了解藥,各位看官行走江湖的你是不是放心了,當然江湖多風險,行走須謹慎,行走江湖喝酒吃飯,打望睡覺,還是多長几個心眼,小心為妙。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在《水滸傳》中,蒙汗藥可以說是多次出現的“神器”。

任你是頂天立地的漢子,一碗蒙汗藥喝下去,也得睡成一灘爛泥。那麼,蒙汗藥這種東西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蒙汗藥在古代是存在的。

  • 蒙汗藥的主要成分是莨菪鹼、阿托品和東莨菪鹼,這些物質都取材於曼陀羅花。

根據現代的醫學研究,東莨菪鹼等物質確實具有麻醉的效果。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曼陀羅花粉具有安眠催睡的效果。

例如,宋朝學者周去非《嶺外代答》在曼陀羅花時,就提到了這個奇效:

  • 廣西曼陀羅花……盜賊採幹,末之,以置人飲食,使之醉悶,則挈篋而趨。

這段話指出:

盜賊竊取旅客的行囊,就是用曼陀羅花粉摻入酒水食物裡,讓對方睡下去。

由此可見,蒙汗藥是源於生活的。

  • 無論是“智取生辰綱”,還是孫二孃的人肉包子鋪,都使用蒙汗藥讓對方中招,這確實不是簡單的文學虛構。


不僅如此,古代還發生過官員誤食蒙汗藥,導致官員被偷的事。

根據明人魏浚《嶠陵記》記載:

  • 飲以酒,吏即昏迷,若及覺,印為取去矣。數日,捕得盜者,予偕往訊之,對雲: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乃罷。

這裡提到的風茄,值得大家注意——

風茄其實就是曼陀羅花的別稱,就是蒙汗藥的製作原料。

由此可見,蒙汗藥真的不開玩笑啊!


HuiNanHistory


😂😂請參照,安眠藥


歪叔隨筆


不喝,不就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