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破解“推恩令”?

头号英雄程心


基本没有任何办法破解。


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解决汉初地方诸侯王国问题所推行的一项政策。汉初,高祖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用以拱卫天下。后来诸侯王国势力日益威胁中央,文帝、景帝均致力于削藩,由此形成七国之乱,汉景帝用武力初步解决了诸侯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国势力早已大不如前,但仍然威胁中央,汉武帝则并没有继续采用武力去削藩,而是采用了一种相对和平的办法,令地方各诸侯王国最终偃旗息鼓,服从中央。



简单来说,推恩令继承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精髓,即允许地方藩王的庶子分得一块王国土地作为封地,由朝廷赐与列侯爵位,其封地归郡管辖,而嫡长子仍旧承袭王位,只是封地变小了,后世以此类推即可。久而久之,大的封国被越分越小,而分出去的侯国无论从军事上还是经济上均无法与郡相提并论,也只好服从地方政府的管辖。

之所以推恩令无法破解,是因为汉武帝成功地将矛盾转嫁出去了。如果中央始终嚷嚷着要削藩,那么诸侯国肯定个个抱团。但现在推恩令一下,矛盾就被转嫁到各藩王及其嫡长子与诸庶子之间了,朝廷反倒置身事外,乐见其成。

如果真的想要破解,可能有三个办法,但基本上也都无计可施。



第一,抵制。庶子们见利起意,抢着要瓜分自己老爹们的土地,还能混个列侯当当,肯定极力支持中央,这已是无力扭转的大势。如果藩王抵制,估计封国离内乱也不远了。到时候一阵闹腾,身死国灭,人丁稀少,无法沿袭,朝廷自可以顺利将封地收归中央。

第二,造反。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国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加之汉武帝加强了军队建设,诸侯国势力即便是造反,也已经基本没有获胜的可能性了。更何况像七国之乱那样的大乱也不会再有了,因为此时诸侯王国势力已经被分化瓦解得差不多了,更何况推恩令一下,还有各诸侯国庶子们的支持,诸侯王国势力早已是势单力孤。

第三,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看起来这倒是个好办法,既不违背推恩令有能保证王国不被瓜分。但是先不要说当时没有计划生育的价值观,多子多福、开枝散叶、延续子嗣才是当时的主流,就算有藩王真的尝试只生一个,在当时的医学水平下,很难保证你生下的孩子不早夭不早逝,生下一个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也是有可能的。到时候你一死,或是你孩子一死,爵位和封地无人承袭,朝廷亦可直接将封地收归中央。



所以,无论怎么看,推恩令都是只赔不赚的好买卖。唯一的隐患是,同姓诸侯王凋零后,再无人真心拱卫皇室。即使有,他们不过列侯而已,无兵无民亦无钱,也没能力勤王了,像刘秀和刘备这样的,空抱着个宗亲身份,实则底层出身的就更不在少数了。


达摩说


我只能说几乎无解。

推恩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阳谋,举世无双。

推恩令真是神来之笔,阳谋的经典案例。推恩令是站在中央的立场考虑问题。1.它分化了对手。将原来的诸侯国分为了诸侯王的嫡长子和诸侯王的其他儿子;2.它扩大了自己的队伍,削弱了对方。得到分封的其他儿子必然是支持这项政策,诸侯王可能是心里五味杂陈的,嫡子肯定是不乐意的;3.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手段解决了问题。

推恩令实际上是转化了矛盾,将矛盾由中央—地方两方,变成了中央—地方(诸侯王继承者)—地方(诸侯王非继承者)。矛盾的的关键也由中央和地方转化成了诸侯王儿子之间的内斗。继承者不想分出去土地,非继承者想要土地,在中央有政策的情况下,非继承者只能依靠中央,中央的力量无形中增强了,中央也方便顺水推舟。在位诸侯王就算看到了背后的真相也无可奈何,因为他面对的是上下两方面的压力,更何况并不是嫡子都受诸侯王喜爱的。所以面对中央的这项政策,地方实在无力抵抗。

最后的结果也很满意,汉朝之后再也没有诸侯王做大的情况了,实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目标。


小茗说史


想要如何破解“推恩令”首先就需要明白“推恩令”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会被称之为历史上第一阳谋,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实施的,主要是针对那些人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为了给儿孙们坐稳天下,汉高祖刘邦坐拥天下之后,就开始了“白马之盟”的清洗之路,将最初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哥们"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诛杀殆尽,但同时也留下了隐患。

“白马之盟”的意思非常的明确,除了刘氏宗亲,其余人一概不得封王,就算功劳在大都不行,而且若没有卓越的功勋连侯爵都不能封,汉高祖刘邦认为,所有的外姓人都不可靠,只有自家刘姓之人才信得过,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汉朝袭承嫡长子继承制,在汉惠帝刘盈驾崩之后,汉朝经过“诸吕之乱”,汉惠帝刘盈没有留下子嗣了,最终由薄太后所出的代王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

自此,汉朝的继承制度便开始出现问题了,因为刘恒是高祖刘邦的四儿子,刘邦其他的皇子皇孙必然心生不服,既然老四可以继位,老二老三凭什么不可以,随着矛盾的日益加深,加上汉景帝时期,采取晁错的削藩政策,导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诸侯国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虽然“七国之乱”最终还是平息了下来,而且没有对汉朝造成根基上的动摇,但各地诸侯王们也并没有放弃对皇位的追逐之梦。

什么是推恩令?

“推恩令”与此前晁错《削藩策》、贾谊《治安策》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权力的矛盾,以削弱和限制地方贵族豪强势力来达到中央集权的效果。

严格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推恩令”是一种嫡长子继承制在地方上的具体运用,嫡长子继承制源自周朝,是皇家帝位传承的依据,由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最大权利以及财富的合法继承人,剩余的庶出子,只能分的一小部分,这是汉初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运用,所以才会导致这么多有实力的诸侯王。

主父偃对嫡长子继承制进行稍作修改,使得由中央到地方,将所有皇室成员都纳入它的有效适用范围,各地诸侯王拥有一块封地,诸侯王死后便要将生前食邑的土地和人口进行"推恩",一半的土地由嫡长子来继承,另一半的土地由其他子弟平均继承,"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最开始的时候,诸侯王死后,所有的一切都只归嫡长子所以,庶出子只能获得一点点钱财上的补贴而已。

“推恩令”必然成功的二个重要因素

“推恩令”之所以被称为第一阳谋,这个政策的成功并非是当时诸侯王愿意接受的原因,而是不得不接受。

1、儒家思想作为当时主流思想的推动

汉武帝刘彻在结束祖母窦太后垂帘听政亲自掌权之后,开始起用大儒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最注重的是"仁孝",诸侯王出于"仁"的立场,必然要严格遵守君臣父子兄弟纲,遵循"孝悌"的思想。贾谊所著《道术》里面提到"弟爱兄谓之悌",悌是兄弟伦理,继续推演开来便是"兄友弟恭",即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兄长占有一定的权力和财富,如何表现对小弟的爱护,便是拿出自己的财产有所表示。

2、人心向利的内在推动

“推恩令”一颁布,以前庶出子弟没有任何继承权,只能跟着嫡长子混,看人脸色行事,如今多多少少可以分到一定的数量的自主财富,汉武帝刘彻这样一搞,根本无需朝廷大动干戈,嫡长子也丝毫无力阻止政策的推行,所有诸侯王手底下的子弟必然会起哄响应,等于是朝廷与地方宗族子弟联合起来一同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史书形容推恩令说

"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推恩令”政策的出台,结束了自汉高祖刘邦以来由分封制带来的强蕃历史遗留隐患,经过代代分摊、层层递推,诸侯国逐渐不消自灭,"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如此弱小的诸侯国即使兴风作浪、意图谋反也不成气候,只需周边州郡太守便可平定,不仅有利汉武帝刘彻的执政地位,为后来历代帝王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推恩令”的高明之处是看起来是"无解"的,是一场"上与下联合,共同破解中间顽疾"的经典阳谋。如果要强行“破解”推恩令,又该如何是好呢?

第一、团结,但效果不明

如果在诸侯王死后,诸侯王的儿子们能够团结起来,就相当于现在的股份制度,找一个领头之人,其余人只分红,不管事,这样形成一个较大的利益集团,依然有可能和中央对抗。

但是,在古代封建时期,权利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加上当时的子女众多,如果实行这种办法干开始还可能成功,但到了后面随着子女人数的增加,几百上千个股东难免会出现一二个想单干的人,这样就容易祸起萧墙,利益集团也就随之崩塌,最终的结果还是和接受“推恩令”一样的。

第二、计划生育

前面已经了解了“推恩令”的具体实施办法,既然要我相对平均的分配财富以及权利,那么诸侯王的子女一多,财富和权利很明显就会稀释,多过几代就会稀释到相当于没有的情况。

如果诸侯王一直由单代相传,这个“推恩令”也就不攻自破了,但是在封建时期,诸侯王妻妾成群,想单代相传也是一种很难办到的事情。

综上所述,推恩令之所以会这么成功,最为关键的就是抓住了人心,抓住这一点,就可以无往不利,如果想要强行“破解”,最终只能采取计划生育的办法才能行之有效,但这在封建社会时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要“破解”推恩令必须严格执行单代相传,而且还得世代,这绝非易事。


小南史


我只能说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时机好罢了,这项行政命令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高精尖”,恰恰是它俗的“一塌糊涂”,却让诸侯王们无法继续和稀泥。

“推恩令”是大臣主父偃和汉武帝提出的削藩举措: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我们从文中分析,主父偃这个大臣狡猾的不要不要的。首先,他第一个看透形势,在诸侯国独立和中央集权存在冲突的矛盾中表态。其次,敏锐的激化诸侯国嫡长子和庶子之间的既得利益。最后,兵不刃血的解决汉武帝心头大患。事情也如上所述,藩王问题确实如春风化雨般的迎刃而解。

问题真这么简单么?我们要明白“推恩令”的本质是改变诸侯国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封地、爵位的传统方式,以后庶子也可以分一杯羹。但是这杯羹具体怎么分?难道汉武帝吆喝一声诸侯王们都排排坐,等着分果果?这是在起哄,不是玩政治。诸侯王不傻,嫡长子们也不弱,凭什么乘凉的大树要人人有座?


归根到底,还是拿拳头说话!诸侯王们如果真硬气的不屌你汉武帝了,推背都嫌你手糙,更别扯什么推恩了。

  • 早在汉武帝之前,汉文帝和藩王已经有过摩擦,因为刘恒的皇位来的太急促一些,内有诸侯王们虎视眈眈,外有匈奴南越龇牙舞爪,汉文帝迫于形势忍辱偷生。即便如此在齐文王刘则死后,汉文帝还是狠狠的捅了一刀,把齐国一分为三,间接达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主张。
  • 汉景帝时期,秉承中央遗志和和藩王势不两立,此时接手的摊子,汉文帝已经打下良好的基础,他扯着大旗就要把诸侯王搞定,结果折腾出“七国之乱”,景帝为了平乱不得不杀掉晁错,并采取相关措施制约诸侯王势力,即便如此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王还是有很多地盘错综复杂。
  • 最后,汉武帝来了个“推恩令”轻松搞定!一切来的这么容易,只是稍微晚点罢了!

看到这里明白了么?吃饱了不是因为你吃了第七张饼,是因为你吃了七张饼。“推恩令”都是文帝,景帝玩剩下的,如果不是这两帝王在前面冲锋陷阵,把诸侯王们挨个揍的鼻青脸肿,他们管你什么推恩不推恩。这就是我说主父偃狡猾的原因,有些事情越是简单越要干的高深莫测,不然领导怎么认可你的能力?

最后在提一下,有人建议抓住生孩子这个痛点去化解“推恩令”,虎不虎啊?生一个就可以无限制继承,不用分化是吧,万一生个傻子咋滴?生一堆还的问中央要地,有没有搞错?削藩又不是包办婚姻,明摆着不想娶你还掏彩礼钱?说到底“推恩令”到底怎么解?拳头才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汉武帝巴掌要是小点,估计诸侯王先推了他的恩了,名头好听点罢了!


我不是易中天


“推恩令”是可怕的,作为千古阳谋,杀诸侯王于无影无形之中,巩固中央集权在不知不觉之间。

能否有破解“推恩令”的办法?在这之前,我们应先了解下“推恩令”是针对谁,又起到了什么效果。

从白马之盟说起

西汉建立后,刚开始存在着同姓诸侯王和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在陪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刘邦其实在心里是对异姓诸侯王不放心的,他很害怕异姓诸侯王会谋反,进而威胁自己,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坐稳江山,刘邦开始着手清洗异姓诸侯王。

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就这样被刘邦给诛杀了。

后来,刘邦还在其晚年和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不是皇族的人,是不能够封王的,如果不是皇族却称王了,那么天下人都能去攻打他!

在刘邦看来,异姓诸侯是极大的威胁,不可靠,只有自家人才值得信赖。但是,同姓诸侯王难道就不是威胁吗?这就给未来埋下了隐患。

汉文帝、汉景帝都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但没有“推恩令”来得有效。

“推恩令”雏形可追溯到汉文帝时期,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汉文帝选择性的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时期,晁错提出削藩,景帝采纳了。结果造成部分诸侯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爆发了七国之乱。好在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措施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只不过,直至汉武帝初年,一些诸侯国仍然势力庞大,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在这种背景下,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使得诸侯王不再是把封地只传给嫡长子,其他的儿子们也要分得一部分,一个诸侯国被分割为好几个小的诸侯国,诸侯国无形中就被削弱了。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山靖王刘胜,刘胜有一百多个儿子,这么分下去,每个人分到的就只有一小块封地,后代就更不用说了,到了刘备那一代,刘备只能靠卖草鞋为生了。

“推恩令”妙就妙在它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原先没有办法得到封地的儿子们自然是非常支持这个政策的,虽然诸侯王和他的嫡长子不愿意,但又能如何?“推恩令”转化了矛盾,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转化成了诸侯王儿子之间的矛盾,中央不再需要担心诸侯国的势力,这是无解的阳谋。

诸侯王明知道这会削弱诸侯国的力量,又不能拒绝实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削弱,无可奈何。

“推恩令”是经典的阳谋,它的高明之处在于诸侯王明明知道这是在削弱自己的力量,却又无可奈何。如果想要破解“推恩令”,应该怎么做呢?

从理论上分析,应该有三种对策,但实际操作上都不太可行,在笔者看来,“推恩令”是无解的。

方法一:计划生育

“推恩令”明确了诸侯王要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儿子们,不能够只把封地传给嫡长子一人。诸侯王往往有好几个甚至几十个儿子,这样子的话,财富和权力就会在分的过程中慢慢的被稀释。

如果诸侯王控制儿子的数量,只生一个、单代相传呢?理论上来说,推恩令就没有办法达到效果了,因为就只有一个儿子,没办法把封地分给其他人,诸侯国的势力也就能够得以保持。

理想很美好,但实际上却难以实现。诸侯王妻妾成群,想只生一个是不现实的。再者,中国古代一直有多子多福的思想,他们认为子孙后代越多越好,只生一个?不行!不行!

另外,古代人的存活率和今天是没得比的,即便是生在帝王,吃穿得到了保障,但还是有夭折、出现意外的可能。不说别的,就说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有17个儿子,但这17个儿子中有7个还未成年就夭折了。如果只生一个孩子的话,能保证孩子顺顺利利长大吗?一旦这唯一的孩子意外去世了,谁来继承王位呢?

方法二:诸侯王的儿子们团结一心,共同发力。

诸侯王把封地和财富分给儿子们,要想实力不被削弱,诸侯王的儿子们之间就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发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团结一心。

但这个方法实际上也行不通,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可怕。古往今来,因为争权夺利而发生兄弟自相残杀的事情不在少数,况且,如果是几个人的团结倒还有可能实现,但是几十个人甚至是上百个人呢?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小算盘。团结?难以实现。

方法三:诸侯王趁着势力还没被削弱,一起反抗中央,先下手为强。

不想眼睁睁的看着实力被一点点削弱,那最后一步只能起兵反抗,拼一拼了。

可这种方法同样是理论上可行、实际上不可行的。自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诸侯国虽然仍然存在着,但是已经失去了和中央对抗的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起兵反抗只有死路一条,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综上,笔者认为“推恩令”是没有办法破解的,除非诸侯王的儿子们主动把得到的封地和财富全部给他们其中的一人,让这个人拥有强大的实力,但这只能是幻想。


简单平凡123123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汉朝的推恩令是无解的,但是如果将现代观念引入汉朝,推恩令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什么观念呢?那就是计划生育。

推恩令并不是从汉武帝刘彻时候才开始的,早在汉文帝时期,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

但是贾谊提出的这个政策是让诸侯王自己分封,这怎么可能施行的了呢?诸侯王不分封,子孙即使有裂土封侯的心思也名不正言不顺。

到了汉景帝时期,晁错提出了《削藩策》。《削藩策的》也不是将藩王一撸到底,而是削夺藩王几个郡县。就是这样也引起了“七王之乱”,最终晁错腰斩。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经过总结前朝经验,提出了我们熟悉的推恩令。

推恩令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让藩王将自己的土地平均分给儿子,如果这样就会步了贾谊的后尘,这项命令就会夭折。

汉武帝的推恩令是由朝廷赐给藩王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列侯之位,再由藩王赐给土地。有了朝廷赏赐的爵位,藩王的儿子再伸手向父亲要土地,也算师出有名,为了防止祸起萧墙,藩王不得不忍痛割爱。

藩王嫡长子仍然继承父亲王号,待遇不减,只是封地少了,这就使得推恩令的推广阻力减少了不少。

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列表》中说:“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极端的像中山靖王刘胜,有一百二十个儿子(有争议),这么多儿子分一块地,一个人连一个县都分不到,到了东汉刘备这只能卖草鞋了。

最主要的,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封侯裂土的这些人法律上又归朝廷管辖了。即使你不同意也没有力量和朝廷抗衡,郡守就能分分钟灭了你。这使得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推恩令的实施确实解决了藩王反叛、朝廷式微的问题,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当朝廷中出现威胁皇权的权臣时,自家人即使有心勤王,也无力改变。像王莽篡汉之时,安众侯刘崇竟然只组织了一百多人攻打王莽。后来的刘玄、刘秀等人也只能靠土匪、起义军反抗王莽了。

我们看推恩令,也会发现一个问题,汉武帝的初衷是将藩王的土地裂封给他们的众多儿子,嫡长子继承王爵,但是如果藩王只有一个儿子呢?如果藩王孙辈也是独苗呢?如果这一支都是单传呢?每代继承的人只有一个,理想状态下这个封国是不变的。

当然这只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古代的问题,并没有实际意义。古代讲究多子多福,况且古代婴儿夭折率很高,另外还有天灾人祸。万一哪一代失独了,那自己这一支就没了,别说想着保留封国规模了,那种情况下封国直接就被朝廷收了。


别酒流年


推恩令确实是击中人心的阳谋。

但不能说是完全无解,办法总是会有的。

之所以无解是因为一旦诸侯有了化解的办法,中央也会有新政策来应对。从这一点上说,推恩令是无法破解的,因为中央有权力来继续破坏你解题的思路和办法。

那么,从理论上说,推恩令有没有办法破解?

回答是,有。

封建时代的破解方法

就是套用西汉时期的制度,把中央与诸侯的结构和模式一级一级下沉,汉中央是帝国管理诸侯和地方,下一层是王国管直辖地和分封出去的侯国,侯国以下同理。

对于一个诸侯国而言,封地是相当固定的,推恩令的要害在于不断把封地分小,但爵位的层级是很明确,就看你有没有管理能力。

现代思维的破解办法

一个是集团制模式。

比如,某个集团公司有1亿元资本金,有三个儿子,未来长子继承董事长,把60%的资本金(6000万元)留在集团本部,成立一个子公司给二儿子管理,分给20%的资本金(2000万元),再成立一个子公司给三儿子管理,分给20%的资本金(2000万元)。看似分出去了,其中还在一个集团公司内部。

经营得好不好,资本金会不会损失,或者谁损失谁增值,关键还是看经营管理能力。

继续发展下去,今后不管是再生儿子,还是儿子生孙子,还可以以此类推。

诸侯国也是如此,封地就相当于集团公司的资本金。

另一个是股份制模式。

这个大家都熟悉就不举例了。

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三个典型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以股份制经济为主导的泉州模式。

泉州模式有一个大股套小股的机制。比如,要办一家公司或者办一家工厂,需要1000万元资本金。发起人自己可以筹集到600万元,资金不够怎么办?再找两个股东,另外两个股东可以分别筹集到200万元,这样1000万元资金就筹集齐了。但是,实际上这三个股东资金也是不足的,他们只不过同样使用这个筹集资金办法去找小股东筹集资金而已。

这样大股套小股的模式,还原回去,是不是就破解了推恩令?


花开时节思春秋


什么是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下达了一条政令,要求诸侯王将土地分封给子孙后辈,此前,诸侯王无论是爵位,抑或是土地,都是世代相传,嫡长子继承,但推恩令却对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产生了巨大威胁。

汉景帝时期,曾经爆发过一场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央集权与诸侯王之间因利益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矛盾。

虽然七国之乱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七国之乱真的就是结束吗?早在七国之乱爆发之初,七国国主就以清君侧为名挑衅皇权,试图以杀晁错推翻汉景帝的统治,但,汉景帝将晁错杀掉了,七国国主干脆抛弃了华而不实的口号,直接率兵挑衅汉景帝。

尽管七国之乱被汉景帝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息了,但诸侯与中央之间的根本矛盾没有改变,因此,有了一个七国之乱,就会有下一个七国之乱。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武帝推出了推恩令,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在传承土地爵位的时候,要将土地同时分给自己的多个儿子,如此一来,不需要中央集权,诸侯的土地自然而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汉武帝时期的诸侯国,经历了七国之乱,早已经对中央失去了威胁,但汉武帝依旧使用推恩令继续削弱诸侯国,巩固中央的统治。

如何破解推恩令?

想要破解推恩令很难,需要解决两个矛盾,其中一个矛盾自然是诸侯与中央之间的矛盾,而另一个矛盾则是嫡长子与次子,三子等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诸侯与中央之间的矛盾,毫无疑问,还得选择战争来的最为直接,诸侯想要抵制中央推恩令对自己的削弱,只能够依赖发动战争抵御,但发动战争的时候,毫无疑问,若是诸侯胜利了,那么次子,三子等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只有嫡长子受益。在此种情境下,除了嫡长子以外的继承人自然都会反对抵制推恩令,因此,推恩令实际上是将诸侯与中央之间的矛盾,推到了嫡长子与次子,三子的竞争上。

除了发动战争以外,诸侯还可能通过计划生育减小推恩令带来的影响,如果诸侯只生一个孩子,那么自家的土地自然要全部交给这一个儿子继承,如此一来,推恩令便也失去了效益。但在实际情况中,诸侯国国主难道真的会只生一个孩子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诸侯自然是认为孩子越多越好。即使诸侯为了抵制推恩令,真的只生一个孩子,那么,若是这个孩子出了事,发生点意外,诸侯的损失只会更大。

想要破解推恩令,几乎不可能,除非诸侯的实力真的超过中央,但在汉武帝时期,诸侯的势力明显是远远的不如中央,即使是诸侯强盛的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不也三个月就平定了?因此,想要破解推恩令几乎不可能。


魏青衣


破解之前,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推恩令。

推恩令是西汉君主为了削减诸侯王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而推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令。具体说来,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于全国范围内施行推恩令:诸侯须分地以封子弟。

因为以前诸侯的封地爵位等都只能有嫡长子继承,现在庶出子弟也能封侯,自然皆大欢喜。这样,即便是占城数十,封地千里的大国,不数年,其封地也慢慢都分出去了,直到地尽为止。

诸侯王庶支可为列侯,王国可分为侯国,而汉行郡县制,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平级,故管你多大的诸侯国,分崩离析不可逆转,侯国仅辖数县,朝廷直辖土地却异常广大,在汉武帝时期,要是靠几个县就想造反,怕是得好好思虑思虑吧。

实际上,推恩令并不是在汉武帝时第一次实行,武帝之前,汉之诸侯王势力庞大,甚至能与朝廷抗衡,故文景两代贤君,一直在考虑如何削弱压制四方诸侯王势力,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其中便有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说法,这话啥意思呢,具体说来跟推恩令如出一辙,就是让诸侯王的子孙也得其封地,王国变为诸多侯国。

那么,站在我们后人角度看,如何破解推恩令呢?

首先你要有个足以抗衡,至少自保的封地和军队,境内有坚城,而且你得是皇室中人。

其次,在推恩令推出时,你要及时的察觉到这是催命符而不是推恩令,不能因为宠爱孩子就把封地分出去了 说白了,要吝啬,非常的吝啬,一块地也不能给。

然后呢,在推恩之前,你要及时联络众多诸侯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共同抵制该政策。

还有就是先发制人。

差不多就这些吧,当然了,即便你看出来朝廷的阳谋,也足够强大,但真有勇气去跟汉武帝一朝的将领军士们开战么。


方山中人


从诸侯王角度看,不怎么好破。

经历文景之治的不懈努力,汉中央王朝无论在民心,还是军事实力上,已经碾压了诸侯王,主父偃搞的推恩令没有多大阻碍就得以施行,无非主势异位。

刘邦削异性王之后,宗室诸侯王有26个郡的封地,中央政权只有15个郡,而且还包括公主大臣的封邑在内,所以这才有周勃刘章等轻松搞定吕氏。

七国之乱后,除楚国外全部削国还郡,中央政权无论人口、土地、钱粮、军队、民心都远胜诸侯王势力了。这些诸侯王,哪怕是想反抗也已经无力了。

没实力还玩(⊙o⊙)啥?

中央政权时刻可以掀桌子。

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计划生育。每代只有一个继承人,可以确保土地不减少。

却又做不到。毕竟王国社稷不能维系在一个儿子头上,疾病造成早殇多,诸侯王没儿子就正中长安下怀,直接国除还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