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国古人的“满腹经纶”传递了怎样的读书智慧?

灵智学君


我想还是封建社会基于稳固他们的统治,你可以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他们不想让你满脑子都是军事才能,都是争争强好胜,勾心斗角,都是鬼谷子的那一套。你所能拥有的所有才华和本事只能到腹部,头部是他们的。是他们才能拥有的。他们要用你的满腹经纶,而不是用你的头部和他们对抗。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书法志


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

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智山慧海传薪火”,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的一生、读书人的一生。“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子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儒”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用司马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所以,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是两条办法还是一条办法,就构成了从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因为如果对社会、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就离不开读书。

修身的“身”主要不是指生理的躯体,而是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是,这个提法本身尚未进入心理层面,比如,一个人虽然行为上服从了,但心里未必认可。所以,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应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和人格就比较稳定,“修身”也就从外在的行为进入到内在的道德心理层面。正心修身还包括要把那些不良的、破坏性的情绪排除掉,这就涉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学会动中求静,则对社会以及我们个人的身心都有益处。“养德养生只是一事”,人的所有危害心理健康的情绪,都是从人有一个“小我”开始的,如果能剔除“小我”,危害性的情绪就消失了。所以,修身最好的境界是把德性培养、人格完善和自己的发展融为一体。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

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亦有密切关系。中国思想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相关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论语》一上来就讲“学而时习之”,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如果从伦理道德观念来讲,“仁”是最主要的,但若从整体上来讲,从后来的学术发展的争论来讲,其核心观念则是“学”。虽然孔子时代的“学”是“六艺”,但也得承认,在这种人文知识的学习中,读书是一个重要方面。

儒家传统是重视读书、重视学习的。孔子堪称好学的典范,他最重视、评价最高的一个德行就是“好学”。孔子说,忠信的人很多,十里之地就能找到忠信的人,但是要想找到一个好学之人,却并不容易。整个“论语体系”里,孔子把“好学”当成一个非常难得的德行。从这个角度来讲,孔子应该是我们学习文化的一个奠基人,这么说并不夸张。

到了宋代,重视读书和学习的文化得到加强。朱子的出现把孔子的传统大大加强了,因为朱子讲“格物致知”,“格物”归根结底就是读书。从整体上来讲,朱子学这个庞大的体系,有一个基本的背景,就是学习。朱子的哲学就是为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上下功夫的重要性做一个哲学论证。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从孔子到朱子,其主要基调是强调学习、强调读书。


天下敦煌


“满腹经纶”,按现代的科学认知应是“满脑经纶”。古人为什么用“腹”呢?这是古人认知自然的历史局限性的问题。古人认为,人知识的储存丶记忆都在肚子里,思考问题是用心,道理是心里悟出来的。这里的腹,是指腹腔,也包括心、肺在内。所以,本成语中用“腹”不用“脑”。

“满腹经纶”传递的,是古人学以致用、勤于思考的学习智慧。满腹,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满肚子。经纶,本义是指整理过的蚕丝。有些辞书说“经纶”是比喻人的才学、本领,是不完整的。本人认为,此处的“经纶”应当包括二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清了所学经、书的道理;二是以书中的道理结合社会现实,有了一套既具共性,又有个性的治理天下的理论和方略。只有达到这个程度,才能真正称得上“满腹经纶”。平时人们互相抬举常用到此成语,这都是夸赞之词,属如实描述的,是不多的。

“满腹经纶”,就“字”论事而言,没有包含学习的内容,但博学是本成语成立的前提,没有渊博的学习,就不可能懂得很多的道理,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经世之道了。

古人也是懂得学是为了用的,要使所学有所用,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必须勤于思考,思考了又再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才会学有所得。孔子说:“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这个道理。





许文华


首先,“满腹经纶”严格意义上不是指读书、或者读书智慧,而是指才干、智慧、学识等

“经纶”原指整理蚕丝,理丝为经,编丝为纶,《诗·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将纤细、柔弱之蚕丝一根根梳理、整理出来,又编为丝线、丝绳,这不是才能、智慧是什么?所以,“经纶”引申指为才干、智慧、学识等。

其次,“满腹经纶”之“经纶”,常常为君子所具备的学识、智谋、能力

如周姬昌《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孔颖达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於物。”《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其三,指治国、济世的抱负和才能

宋秦观《滕达道挽词》:“经纶未了埋黄土,精爽还应属斗牛。”明沉鲸 《双珠记·军门优恤》:“白面书生今就武,这经纶可惜埋尘坱。”

其四,也指人读的书多、学识渊博,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代名词

这里有个关键词:“满腹,”拥有满肚子的学问,而不是“半罐子墨水”,如“经纶满腹”、“满腹珠玑”、“满腹文章”、“满腹长才”等等,指的就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见识高博,境界高远,为真正有学问、有知识之人,与胸无点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等相对。

以上仅个人见解,不妥之处请指教。


音准不准的作家刘剑锋


满腹经纶形容人很有才学和智谋。


为什么古人喜欢把学问的重点都放在腹部,仔细琢磨一下,这大概是跟古代人读书学习的习惯有关。可能跟形容一个人有学问用“他满肚子墨水”来自一个出处,是同一个道理。

  • 古代人,不像今天的我们可以用电脑网上办公,各种办公软件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手机记录事情。由于很少动笔写字,大家应该都有提笔忘字的经历和体会吧。这种事情在古代是决不会发生的,因为古代只要做学问就必须要用到文房四宝,特别是毛笔和墨水,要频繁的舞文弄墨。用过毛笔的人就会知道,毛笔笔尖使用的时候会僵硬分叉,古代人也会遇上同样的问题,他们就会用舌头舔一舔,久而久之,这样长此以往感觉肚子里就有了墨水。当时就是用“满肚子墨水”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

  • 现如今,就像我们通常依然会说某某人“肚子墨水多”是一个道理。

  • 知识在肚子里和腹中估计是古人刚开始错误的理解,后来就产生了像“满腹经纶”、“ 腹有诗书”,原因或许都源自于此,但后来就一直就这么说,最后就固定下来了,变成了约定俗成的说法。

以上都是个人浅薄的看法,希望有帮助!


西域人生


古代由于知识体系单一,熟读圣贤书就算是满腹经纶了。而为什么古代为“腹”不为脑,这和当时的认知有关系。

脑为奇恒之腑之一,位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至于脑的作用,已粗略地见于《灵枢•大惑论》中。从中可以知道古代脑是认为感觉的器官,而不是存储记忆的。

而后来明代李时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至汪昂《本草备要》则更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这才有脑为之记性有了记忆的区别的。

宋朝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便可治天下,所以满腹经纶相对来说要容易些,只要学习四书五经便可,那时连唐诗宋词都没有。除此之外,可读的大概就是《春秋左氏传》、《孙子兵法》以及《道德经》之类的书籍了。总是,可读的书不会太多。

可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校里要学的各科知识就够多了,课外知识更是数不甚数。再加上互联网的席卷,都不知道让人看哪个才好了。现代的科技虽然在发展,可人类的灵魂却没有长高,思维层次跟古人根本就没法相比,所以写出来的书籍深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槲柞栎


可能仅仅是因为叫“满脑经纶”会比较难听吧。

满脑经纶、满脑子学问、脑有诗书气自华,这些词或句用脑后,总给人感觉不是在骂人就是在骂人的路上。一旦换腹字,一种腹中点墨的意境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我要是古人,我也用腹。

如果非要说传递了怎样的读书智慧?大抵类似于“宰相肚里能撑船”、“饱读诗书”一样,将所谓的度量、智慧具象化了。满腹经纶其实也是这样一种存在,肚子里都是学问经纶,就是在含蓄地说明自己学富五车。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有文艺气息,比较高雅的装。

满腹经纶在魏晋时有一个有趣的典故。

魏晋时期,有一书生对着午后的太阳独自站立。路人奇之,问故。书生对曰晒书。路人不解,书生复曰:“晒书,晒己,是为满腹经纶。”一股魏晋名士真性情的风范扑面而来。

听我朋友岭江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深有感触,故作诗一首以作纪念。

闻岭江叹魏晋有感

斜阳高灼晒书生,魏晋传家腹经纶。

嵇康抚曲广陵祭,吕安露白拒凤门。

竹林七子纵己身,东床快婿几度闻。

苍怀西岭千秋客,何惧垂裳扰浮沉。

————《岭江梦鲲集》


种花家的猫ToT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干。比喻人有才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和现在流行的文化这个词很像很接近,郭德纲主持节目时说过:艺人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会思考是一种成熟。只有不断学习,修心养性,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不那么功利。

孔子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苏格拉底也说过,“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以为自己可以不用学习。”,因此,人活着是为了学习。从读书进而读世界、读人缘、读自己、读本心;从而做一个让人接受的人,甚至把自己行销到全世界。





释俗子


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 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存续年代约为距今5300年前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良渚文化发展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陶器时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

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

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发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

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t\t\t \t


偶然回眸


是对学识渊博之人的一种形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