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酒氣入茶魂,一詩成茶仙—盧仝的天下蒼生

他是盧照鄰之孫,一生也同其祖父一樣,懷才不遇,貧病交加。

他將滿腔熱情注入一篇篇詩文,有的清麗纏綿,有的奇譎險怪,有的豪氣沖天。

他愛酒也愛茶,以酒之氣入茶之魂,一詩成仙。

他是盧仝,與陸羽齊名,是茶仙,是亞聖,是萬卷堆胸的文人,是心繫蒼生的隱士,在大唐逐漸走向沒落的黃昏,在月蝕之夜,開一朵奇絕之花,清寒瘦冷。

一 年年歲歲一床書

歷代文人中,要說窮,沒有窮得過盧照鄰的。明代張燮《幽憂子集題詞》有言:“古今文士奇窮,未有如盧升之之甚者。”

不僅窮,還病,從歷史上留下來的文獻看,盧照鄰有三封向他人乞求施捨買藥錢的信:“若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見及,最為第一;無者各乞一二兩藥直,是庶幾也。”

最好是給丹砂,如果沒有的話,給一點藥錢也行。

盧照鄰才華橫溢,“下筆則煙飛雲動,落紙則鸞回鳳驚“。但因《長安古意》得罪了當朝權貴而入獄,出獄後不久後又染上風疾,服丹藥中毒,手足俱殘,癱瘓在床近十年,最後不堪忍受,絕望中投穎水而死。死前還寫下了《五悲文》,與親友告別:

骸骨半死,血氣中絕,

四支萎墮,五官欹缺。

皮襞積而千皺,

衣聯褰而百結。

這樣一個悲劇人生,以何傳家呢?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只有這滿床的書和滿腹的才華了。

酒氣入茶魂,一詩成茶仙—盧仝的天下蒼生

當詩書傳至盧仝這一代,已然萬卷堆胸,三光撮目。他寫《月蝕詩》開創了盧仝體,成為憂國傷時、感念國事的最好載體,引得後人競相模仿;他作七碗茶歌,一騎絕塵,被人供上仙位,頂禮膜拜。

他自幼苦學,博覽全書,曾經像他筆下的《白鷺鷥》一樣,貌若悠閒的姿態下緊張而焦急地等待建功立業,一展宏圖;他也曾遠赴長安將兵書獻於王儲,希望匣中之劍可以禦敵千里。但生不逢時,時至中唐,世道漸衰,時局混亂,藩鎮肆惡,宦官當道。最終只能將《春秋 》三傳束之高閣, 家書與心事,相伴過流年。

二 貧苦生活

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盧仝一生未仕,生活窮苦,窮到什麼程度呢,韓愈《寄盧仝》詩中寫道:

玉川先生洛城裡,破屋數間而已矣。

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

辛勤奉養十餘人,上有慈親下妻子。

先生結髮憎俗徒,閉門不出動一紀。

至今鄰僧乞米送,僕忝縣尹能不恥。

俸錢供給公私餘,時致薄少助祭祀。

勸參留守謁大尹,言語才及輒掩耳。

居室破陋,有一光頭長鬚老奴,一赤腳無齒老婢。盧仝從年輕的時候就憎恨俗徒,閉門隱居十二年,常被左鄰右僧送米接濟,韓愈也會從俸祿中拿出些來接濟他。有時候勸他去謀個一官半職,話說不到一半他就掩起了耳朵。後來為了還債,賣了在揚州的舊宅。將所有圖書裝船運回洛陽,韓愈離開後,盧全的生活更加寂寞困苦。所以下雪的時候還時常想起這個朋友:

《苦雪寄退之》

天王二月行時令,白銀作雪漫天涯。

山人門前遍受賜, 平地一尺白玉沙。

雲頹月壞桂英下,鶴毛風剪亂參差。

山人屋中凍欲死,千樹萬樹飛春花。

菜頭出土膠入地, 山莊取粟埋卻車。

冷絮刀生削峭骨,冷齏斧破慰老牙。

病妻煙眼淚滴滴,飢嬰哭乳聲呶呶。

市頭博米不用物, 酒店買酒不肯賒。

聞道西風弄劍戟,長階殺人如亂麻。

天眼高開欺草芽,我死未肯興嘆嗟。

但恨口中無酒氣, 劉伶見我相揄揶。

清風攪腸筋力絕,白灰壓屋樑柱斜。

聖明有道□命漢,可得再見朝日耶。

柴門沒脛晝不掃, 黃昏繞樹棲寒鴉。

唯有河南韓縣令,時時醉飽過貧家。

早春二月,突降大雪,雪深一尺,家人忍飢受寒,妻子眼淚滴滴,嬰兒哭聲呶呶。想去弄點吃喝,可“市頭博米不用物, 酒店買酒不肯賒。”沒錢買酒,賒也賒不到,這時候怎麼辦呢,茶的好處就顯出來了,關鍵時候,可以以茶代食。

《示添丁》

春風苦不仁,呼逐馬蹄行人家。

慚愧瘴氣卻憐我,入我憔悴骨中為生涯。

數日不食強強行,何忍索我抱看滿樹花。

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

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

父憐母惜摑不得,卻生痴笑令人嗟。

宿舂連曉不成米,日高始進一碗茶。

氣力龍鍾頭欲白,憑仗添丁莫惱爺。

詩的前半部分仍然在哭窮,不僅窮,還和他的爺爺盧照鄰一樣,病了。他說自己多天沒有吃飯,已經餓得沒勁了,兒子還要讓他抱著去看樹上的花。盧仝沒勁抱兒子,於是兒子大哭大鬧,碰翻了他案上的墨汁,墨汁把他的詩書搞得一塌糊塗。他很生氣,可是還是不捨得打兒子。不覺到了中午,依然沒米下鍋,好在他喝了一碗熱茶,多少解了點餓,有了點氣力。

酒氣入茶魂,一詩成茶仙—盧仝的天下蒼生

詩中盧仝貧困的像是一個長期掙扎在死亡線上的饑民,可是就連這時候他也沒有忘了天下百姓,“聞道西風弄劍戟,長階殺人如亂麻。”他說自己“臣心有鐵一寸,可刳妖蟆痴腸。上天不為臣立梯磴,臣血肉身,無由飛上天,揚天光。”一片赤誠之心日月可見,但在這”功名生地獄,禮教死天囚”的現實世界中,一腔熱血只能在酒鄉里找到安慰:

物外無知己,人間一癖王。

生涯身是夢,耽樂酒為鄉。

然而酒是不常有的,餓了以茶充飢,可見茶也不併非什麼好茶。所以當好友孟簡寄來新茶時是如此高興,一氣呵成寫下這首千古絕唱。

三 七碗茶歌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酒氣入茶魂,一詩成茶仙—盧仝的天下蒼生

這是一首對孟諫議所贈新茶的回謝詩,陽羨茶產於義興 ( 今宜興 ),唐時屬常州轄地,孟寄茶時時任常州刺史。

我們知道,盧仝由於性格狷介,韓愈說他“先生結髮憎俗徒,閉門不出動一紀。”他自己說自己“物外無知己,人間一癖王。”所以好友並不多,主要都是些韓孟詩派的人。孟諫議,本名孟簡,是孟郊的族叔,所以相識,盧全對他為官時的德政頗為讚賞,所以深交。孟簡曾詔拜諫議大夫一職, 故稱其為孟諫議。值得一提的是朝廷也曾兩次下昭任命盧仝為諫議大夫, 但他耿介孤傲, 不願諂媚權貴, 所以終生不仕。

全詩以分為四個段落。開頭六句是第一段。寫軍將送茶,送來一包白絹密封,並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可見茶的珍貴和新茶的不易保存。密封加印,也顯示出孟簡對它的珍惜喜愛,將自己的珍愛之物送於懂得欣賞的好友,是送禮的最好方式,也突出了兩人的真摯友情。

從“聞道新年入山裡”到“白花浮光凝碗麵",一共十四句,這一段寫茶的採摘與焙制,再次烘托茶的珍貴。在這一大段裡,詩人先說這新春之際採摘、焙制的陽羨好茶本來是專門供給皇帝享用的,為了這茶葉,山中連百花也不敢先開。皇帝要賞賜的話,也應該只送到王公貴族之家,不想我這樣一個地位卑微的隱者,還能喝到貢茶,有孟簡這樣一個朋友,一生足矣。

從“一碗喉吻潤”到“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長短錯落的十一句,是全詩最為精彩的部分,堪稱神來之筆,後人常以《七碗茶詩》來命名整首詩,可見影響之大。古往今來,愛喝茶的人都喜歡背上這麼幾句,朗朗上口,飄飄欲仙。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一般茶至三杯已是最佳,但盧仝卻打破常規,一路拾階而上,愈進愈美,氣勢磅礴,直至七碗,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一段不僅把飲茶時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描繪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把飲茶功效發揮到了至善至美,它將盧仝內心的孤悶積鬱一掃而空,神清氣爽,習習生風,飄飄欲仙。

酒氣入茶魂,一詩成茶仙—盧仝的天下蒼生


俗話說,“茶類隱,酒似俠 ”,俠者如酒,嫉惡如仇,一往無前,無懼無畏,“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時至中唐,盛唐的氣勢已經慢慢落幕,

作為隱者的盧仝,他有酒的俠氣,卻被殘酷的現實面前一點點削成了苦寒的月光,剩下的三分入了茶魂,七碗唱盡天下事,從此位列仙班。

將茶飲出了酒的豪氣,並一飛沖天,直入雲霄,古往今來,只盧仝一人。

最後十句是第四段,為蒼生請命。正欲乘風歸去的時候,看到天下受苦的百姓,於是問孟簡:孟兄啊孟兄,你身為諫議大夫,你說, 天下百姓的這等苦難何時才到盡頭?這一問也問自己:當初若自己領命諫議大夫,能改變天下百姓的命運嗎?

恐怕很難改變,身在亂世,你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握。

四 盧仝之死

公元835年,長安發生甘露之變,盧仝留宿在王涯宅中,不幸受到牽連。

當吏卒前來抓捕時,盧仝問:“我是盧山人,和大家沒有結怨,有什麼罪?”官吏說:“既然是山人,來宰相的宅院,難道不是有罪嗎?”盧仝無從辯解,被捕者用鐵釘釘他的頭部致死。他死後,好友賈島寫下《哭盧全》,表達沉痛地哀悼之情:

賢人無官死,不親者亦悲。

空令古鬼哭,更得新鄰比。

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

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

長安有交友,託孤遽棄移。

冢側志石短,文字行參差。

無錢買松栽,自生蒿草枝。

在日贈我文,淚流把讀時。

從茲加敬重,深藏恐失遺。

平生四十年,都是布衣。卻因為偶然的一次留宿就捲入了政治鬥爭,從此丟了性命,何其不幸。但這一生,雖然貧苦,但有詩,有酒,有茶,有相知的好友託付,有千古流傳的茶歌,有萬千崇拜的信徒,值!

五 《七碗茶歌》的影響

《七碗茶歌》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歷代無數的文人墨客都曾拜倒在盧仝的茶詩下,宋朝大文豪蘇軾就多次在詩中提及盧仝,例如:“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枯腸未易禁三碗, 坐聽荒城長短更”、“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等等。清乾隆皇帝也有賦詩:“興入盧詩風滿腋, 書澆邊腹響鳴車”;現代文人、佛學家趙樸初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不僅入詩,還入畫。南宋四大家之一劉松畫的《盧仝烹茶圖》是目前能見到的傳世最早的作品,元畫家錢選的《盧仝烹茶圖》、明畫家丁雲鵬的《玉川子烹茶圖》、明陳洪綬的《玉川子像》、清“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玉川子烹茶圖》也都是傳世名作。

酒氣入茶魂,一詩成茶仙—盧仝的天下蒼生

不止在國內,在日本,盧仝被尊為“煎茶道”師祖。

日本江戶時期的得道高僧、“煎茶道”的創始人高遊自封是“盧仝正流達摩宗第四十五代傳人”,在他的《梅山種茶譜略》一書中寫道:茶種於神農,至唐陸羽著經,盧仝作歌,遍佈海內外,而後風騷之士吟詩作賦之時無不品茶。”將盧仝與陸羽,神龍氏相提並論,可見之推崇。

日本茶道協會會長倉澤行洋先生,在其所著《盧仝茶歌與日本茶道》一文中也對盧仝有極高的讚譽。他說:“日本茶人對茶室氣氛的如此營造,是受到盧仝飲茶的影響。我和很多日本人一樣,十分尊崇盧仝,喜愛他的茶詩。我的茶室就掛著一幅我姑父抄寫的《七碗茶歌》”

煎茶道小川流的傳人小川后樂,在回憶自己年輕時習茶的經歷時說:“最初的學習內容是七句茶歌,把七隻茶碗按順序放好,每隻茶碗上分別寫著‘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並將它的順序背下來”。

據舒順義在2005年《農業考古 ·中華茶文化》上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濟源進行了大規模掃蕩。當一隊日軍到達思禮村時,帶隊的日本軍官對豎立於村頭的石碑產生了興趣,並叫來翻譯官詢問,當得知碑上書寫的是“盧仝故里”後,軍官立即整肅軍服、軍帽,恭恭敬敬地對著石碑鞠了三個躬,然後帶著部隊繞村而過。避免了一場慘無人道的生靈塗炭。

極貧時不忘天下,極樂處不忘蒼生,一生貧苦,一生未仕,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就是隱者盧仝的故事。

我是席華裳,高級茶藝師,請跟我一起走進歷代茶人的世界,領略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