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半世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半世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當我們唱起這首沉鬱、優美的歌曲的時候,閃現在眼前的不僅是一幅悽美的送別場景,還會想到一代藝術奇才——李叔同。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李叔同一生從事各種藝術活動,涉獵文學、音樂、美術、戲劇、金石、書法等各個領域,以其無上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華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

當他閱盡人間的繁華和滄桑後,義無反顧地遁入空門,留給人們的是他誘人琢磨、令人歎為觀止的傳奇經歷。

弘一法師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個極富傳奇色彩而又頗有爭議的人物。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像他那樣才華橫溢、學貫中西,也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像他那樣憑藉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給世人以無限的思索和追仰。

李叔同,本名李文濤,叔同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後的法號。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卒於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充滿詩意和神秘色彩,彷彿一切都是事先已設計好了的,又彷彿是演完了一場人生大戲,在人們還沒有品出韻味的時候,便匆匆卸裝收場,留下遺憾萬千。

觀其一生,半為藝術,半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瀟灑飄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作為“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李叔同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等於一身。

他在多個領域,都首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其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他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


半世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一句話,李叔同是大師。而真正的大師無不具有愛和善的天性,無不具有博大、寬容、悲憫的情懷……

縱觀李叔同的一生,不難看出李叔同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一生都在進行心靈和精神的探險。

李叔同的文化知識結構,大抵上由三大塊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傳統文化。二是新學、或稱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這三種文化疊加一身,互相滲透、浸染、碰撞,構成了他文化結構的複雜性。

這種特殊的文化心理,使他更多的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關懷。胸存憂患,情牽社稷,意蘊國事。

李叔同一生愛國,曾寫下了《祖國頌》等主題鮮明、感情充沛的歌曲,不僅流行於當時,而且傳留於後世。從本質上講李叔同都是在追求一種人生的理想境界。

李叔同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集大成者,是中國西洋藝術的先驅者。李叔同人生經歷與藝術實踐,無論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繼承者,還是西洋現代藝術的追隨者,都是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

這位學貫中西“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即擅長詩詞文賦,又工書畫篆刻,且有傑出的音樂戲劇才華的奇才,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他年少輕狂的時代,一如當時文人風流的行徑,過著琴棋書畫、風花雪月的人生,中年時卻突然“自以為頓悟”,披剃於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門,斷絕塵緣,超然物外,幾乎廢棄了所有的藝術專長,耳聞晨鐘暮鼓,心修律宗禪理,給世人一片驚愕。


半世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可以說每做一種人,李叔同都做得十分像樣。都說他做人做得太完美,風骨、才骨、傲骨一樣不少,作詩作得雅,起文起得正,又會書畫又懂篆印,編曲演戲樣樣在行。

在中國,如此面面俱到之奇人罕有,而才子卻於中年頓悟佛門之精妙,決絕入空門專心研佛,其一生恍若兩世。這種獨特的人生道路,自然引發了人們對他的關注、興趣,尤其是他因何遁入空門更是至今未結之謎。

我們對於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羨鴻鵠?

林語堂說:“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

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趙樸初評他是:“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照天心。”其實他才不要當什麼奇珍和明月,他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心罷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為當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為能和虛雲、太虛、印光並稱“民國四大高僧”。

棄家毀業不為此,大徹大悟不消說。那些虛名,他是不要的。真實的他,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傳經授禪,普度眾生,卻自號“二一老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後,沐浴更衣,安詳圓寂。

“問餘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一缽了卻他的浮生,他的粗缽裡盛滿自由。

歲月荏苒,如夢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間。


【李叔同詩詞選】


孤山歸寓,成小詩書扇,貽王海帆先生

文字聯交誼,相逢有宿緣。

社盟稱後學,科第亦同年。

撫碣傷禾黍,怡情醉管絃。

西湖風月好,不慕赤松仙。


登輪感賦

感慨滄桑變,天邊極目時。

晚帆輕似箭,落日大如箕。

風倦旌旗走,野平車馬馳。

河山悲故國,不禁淚雙垂。

到津次夜,大風怒吼,金鐵皆鳴,愁不成寐

世界魚龍混,天心何不平?

豈因時事感,偏作怒號聲。

燭盡難尋夢,春寒況五更。

馬嘶殘月墮,笳鼓萬軍營。


題夢仙花卉橫幅

人生如夢耳,哀樂到心頭。

灑剩兩行淚,吟成一夕秋。

慈雲渺天末,明月下南樓。

壽世無長物,丹青片羽留。


詠菊

奼紫嫣紅不耐霜,繁華一霎過韶光。

生來未藉東風力,老去能添晚節香。

風裡柔條頻損綠,花中正色自含黃。

莫言冷淡無知己,曾有淵明為舉觴。


簾衣

簾衣一桁晚風輕,豔豔銀燈到眼明。

薄倖吳兒心木石,紅衫娘子喚花名。

秋於涼雨燕支瘦,春入離弦斷續聲。

後日相思渺何許,芙蓉開老石家城。


春風

春風幾日落紅堆,明鏡明朝白髮摧。

一顆頭顱一杯酒,南山猿鶴北山萊。

秋娘顏色嬌欲語,小雅文章悽以哀。

昨夜夢遊王母國,夕陽如血染樓臺。


醉時

醉時歌器醒時迷,甚矣吾衰慨鳳兮。

帝子祠前芳草綠,天津橋上杜鵑啼。

空梁落月窺華髮,無主行人唱大堤。

夢裡家山渺何處,沈沈風雨暮天西。


書憤

文采風流上座傾,眼中豎子遂成名!

某山某水留奇蹟,一草一花是愛根。

休矣著書俟赤鳥,悄然揮扇避青蠅。

眾生何用幹霄哭,隱隱朝廷有笑聲。


詠菊

亭亭菊一支,高標矗晚節。

云何色殷紅,殉道夜流血。


戲贈蔡小香


眉間愁語燭邊情,素手摻摻一握盈。

豔福者般真羨煞,侍人個個喚先生。


雲髣蓬鬆粉薄施,看來西了捧心時。

自從一病懨懨後,瘦了春山幾道眉。


輕減腰圍比柳姿,劉楨平視故遲遲。

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濃芳是口脂。


願將天上長生藥,醫盡人間短命花。

自是中郎精妙術,大名傳遍滬江涯。


和宋貞題城南草圖原韻

門外風花各自春,空中樓閣畫中身。

而今得結煙霞侶,休管人生幻與真。


輪中枕上聞歌口占

子夜新聲碧玉環,可憐腸斷念家山。

勸君莫把愁顏破,西望長安人未還。


昨夜

昨夜星辰人倚樓,中原咫尺山河浮。

沈沈萬綠寂不語,梨華一枝紅小秋。


重遊小蘭亭口占

一夜西風驀地寒,吹將黃葉上欄干。

春來秋去忙如許,未到晨鐘夢已闌。


感時

杜宇啼殘故國愁,虛名況敢望千秋。

男兒若論收場好,不是將軍也斷頭。


題丁慕琴繪黛玉葬花圖


收拾殘紅意自勤,攜鋤替築百花墳。

玉鉤斜畔隋家冢,一樣千秋冷夕曛。


飄零何事怨春歸,九十韶光花自飛。

寄語芳魂莫惆悵,美人香草好相依。


贈津中同人

千秋功罪公評在,我本紅羊劫外身。

自分聰明原有限,羞將事後論旁人。


西江月·宿塘沽旅館

殘漏驚人夢裡,孤燈對景成雙。前塵渺渺幾思量,祇道人歸是謊。

誰說春宵苦短,算來竟比年長。海風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漲?


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

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枝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

漛情不斷淞波溜。恨年來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尺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悽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南浦月·將北行矣,留別海上同人

楊柳無情,絲絲化作愁千縷。惺忪如許,縈起心頭緒。

誰道銷魂,心意無憑據。離亭外,一帆風雨,只有人歸去。


清平樂·贈許幻園

城南小住。情適閒居賦。文采風流合傾慕。閉戶著書自足。

陽春常駐山家。金樽酒進胡麻。籬畔菊花未老,嶺頭又放梅花。


喝火令

題注:哀國民之心死也。今年(丙午)在津門作。

故國鳴鷤鵒,垂楊有暮鴉。江山如畫日西斜。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紗。

陌上青青草,樓頭豔豔花。洛陽兒女學琵琶。

不管冬青一樹屬誰家,不管冬青樹底影事一些些。


滿江紅·民國肇造填滿江紅志感

皎皎昆嵛,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

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餘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華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