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驚蟄至,萬物生,唐朝詩人韋應物的這一天有些不一樣

作為長安城裡有名的望族,韋氏家族的先輩們從西漢時就已經遷入這富饒的關中。韋氏子弟也沒有辜負老一輩人的期待,在仕途上也算各有所成。可以說在長安城只要提到韋家,大家都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贊,有的人還能再說上個關於韋家的小故事呢。

到韋應物這一代,家族聲望依舊很盛。15歲的時候他便做了玄宗皇帝身邊的近侍,經常出入宮廷還跟隨皇帝一同出遊。年少得名的人,都不懂得珍惜,容易嬌縱。因為家庭環境優越,加之又在皇帝身邊當差,早年間的韋應物可沒有太好的名聲,老百姓們見到他都是有苦說不出的感覺。

驚蟄至,萬物生,唐朝詩人韋應物的這一天有些不一樣

西安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都是會變化的,這話用在韋應物身上一點錯都沒有。安史之亂來得太猛烈了,玄宗棄了長安直奔蜀地,為此韋應物也沒了官位。或是因為感受到了人生變故,韋應物有點良心發現,自此後立志讀書,想有一個機會,做一個“好人”。好好讀書之後,韋家的優良傳統又回來了。

驚蟄至,萬物生,唐朝詩人韋應物的這一天有些不一樣

韋應物

國家戰事穩定後,韋應物也有了一份自己的官職,雖大多是地方官但也符合他的心境。讓這個曾經在繁華長安城嬌縱的少年,也接一接地氣到地方上感受一些真實的生活總歸是好的。畢竟作為一個成年人又是百姓父母官,責任與穩重很重要。

德宗建中四年也就是公元783年,這一年韋應物已經47歲了,人生該經歷的也都經歷了。算算時間離他上一次享受閒居生活已經過去三年了。在這幾年裡朝廷都安排他在尚書部任一個從六品上的官職。直到這年夏天,朝廷主管人事的部門通知他準備到滁州做刺史一職,秋天就要到任,在級別上比之前要高屬於正四品下。

滁州(現安徽省滁州市)地處長安以東,在收拾好行囊後韋應物就出發了。等到目的地剛好入了秋,現在他可是這個地方最高級別的行政長官了。這裡未來的發展都與他有著莫大的關係,因為官職越高,擔子越重。他必須的好好了解這個地方,好做一番規劃。

驚蟄至,萬物生,唐朝詩人韋應物的這一天有些不一樣

過完春節,入了春,眼看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就要到了,剛下完一場微細的春雨,空氣裡還能聞到一股泥土的清香。早上起來,韋應物推開窗看到庭院裡,那個梨花樹下已經發出了嫩嫩的綠草牙。老話說:“春雷驚,萬物生”對於百姓來說,驚蟄就是要開始春耕農忙的信號。韋應物心想自己何不趁著這個機會,老百姓的田間地頭看一看做個實地調研。心裡對這裡的農業發展好歹有個數,於是他換上便裝,叫了個官衙小吏,徑直出城向田地裡走去。

剛到田間的小路上,韋應物就看到農民們都在田野裡準備春耕,基本上都是一家老小齊上陣。有的家庭為了增加糧食收入,連自家的場院都改成了農地,種上了蔬菜。中午趁著人們休息的時候,他找了個農夫簡單說了幾句。農夫告訴他,最近百姓們都是早出晚歸,地裡的活要幹到太陽落山後。回家還不能直接休息,要及時帶著牛犢去西邊的山澗喝水。家裡的糧倉早都空了,日子很苦,但是驚蟄的一場雨讓人看到了來年豐收的景象。唯一讓大家擔心的就是朝廷的派差有些多,導致大家沒時間農忙了。

驚蟄至,萬物生,唐朝詩人韋應物的這一天有些不一樣

農田

聽完這些話,韋應物看著眼前的田地久久沒有說話。似乎在沉思著什麼,自己從小家境優越沒吃過苦,第一次看到了老百姓的真實生活讓他感慨萬千。在問農夫討的一碗水喝後,他便起身回府。

到府中已是下午,在吃過一些簡餐後他來到書房。在書案展開了一方淨白的宣紙,又自己研了墨,順勢用蘸了墨汁,開始作詩。

只見他在紙上先寫了三個字:觀田家。而後一筆抒成一詩。全詩為: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備註】

晏:晚

劬(qú):過分勞苦

膏(gāo)澤:貴如油的春雨

祿(lù )食:俸祿

閭(lǘ)裡:鄉里

原來自田間看後,韋應物看到老百姓們辛苦勞作的生活,心生憐憫。便將驚蟄之日所見寫成的這首《觀田家》。詩的最後他說自己深感慚愧,因為像他這樣不用耕種之人的俸祿可全都出自這些老百姓的辛苦勞作。

這是一首簡單易懂的田園詩,在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驚蟄帶給農民的喜悅,也看到了封建王朝下百姓的真實生活。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的韋應物,在驚蟄這一天他對生活又有了新的認識,那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少年,如今也有了成熟穩重的一面。《觀田家》就像他在驚蟄這一天寫的日子,他將所看所想如實的表達了出來,也正是如此,一個有情義的韋應物才被世人熟知。

只可惜韋應物在滁州只任職了一年之久,到公元784年的冬天就離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