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铠甲"下的"逆行","哪里需要我,我就去!"

17年前那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周一平冲锋在前,分别被广东省和深圳市授予三等功;何方平是当时所在三甲医院第一个冲上去的感染科医生。

当时,风华正茂的庄鹏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硕博连读,以学生身份参加了那场生死搏杀;张焕基是一名刚走出校门的住院医,毅然奔赴一线。

那年,一个叫唐景芳的女生走出校门走上护理岗位不久;而更多的护士则像湛江女孩陈小婷一样正在读小学或幼儿园大班。

17年后,他们集结深圳,以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以下简称中大八院)医务工作者的名义,向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起冲锋。

中大八院医护人员携手并肩,众志成城(中为周一平)

在2020农历庚子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应该祥和欢乐的春节氛围。深晚记者将镜头聚焦中大八院疫情防控一线的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以及冲锋带头的党支部,一窥医护人员投身到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的勇敢与坚毅。

"全副武装"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镜头里的发热门诊:疫情就是命令!

1月15日,中大八院迅速召开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并实施《加强特殊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防控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小组,打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攻坚战。

在这场攻坚战中,发热门诊无疑处于"前沿"中的"前沿"。1月22日,中大八院发热门诊正式统一接诊发热病人。从那一刻起,感染科党支部书记、主任何方平,感染科副主任、党员庄鹏,中医皮肤类风湿病区护士长唐景芳便带领他们的医护团队走上一线,走近疑似病例。

发热门诊

何方平,感染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2019年初中大八院引进的感染性疾病领域专家。2003年非典时期,何方平正在新疆医科大学某附属三甲医院感染科工作,当时她是第一个冲上前线的感染科医生。今年春节,本来要回新疆与家人团聚的她,接到战斗命令后,义无反顾地率领团队冲了上去。万里之遥的老公、儿子急匆匆从乌鲁木齐赶来深圳,做她的亲情后援。

正在看诊的何方平(右)

庄鹏,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发热性疾病方面资深专家。2003年非典时,庄鹏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硕博连读的学生,参与了非典病人的前期接诊工作。自全面接诊发热病人以来,连轴转的工作让他没时间照顾家庭。他的爱人是深圳另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呼吸科医生,也参加了发热门诊二线支援。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13岁、一个3岁,只好"扔"给了父母。

庄鹏(右)与同事交流中

唐景芳,中医皮肤类风湿病区护士长,被抽调到发热门诊,并第一时间到位。"2019年12月16日,我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就让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战役作为对我的考验吧!"她坚定地说道。

唐景芳(左)布置工作

在中大八院发热门诊,近30名医护人员坚守在防控最前沿。他们中,既有刘慧、刘念、彭蕻琳、张文苑、林晓玲、石健等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也有特需医疗中心的陈小婷、健康管理中心的倪丽、康复医学科的郑云婷这些刚走出校门的护理新兵,还有李涛、李明等资深专家和牛圆等年轻医生将陆续奔赴"第一道防线"。

镜头里的党支部:"哪里需要我,我就去"

1月23日,中大八院党政联合发出《勇于奉献、众志成城,坚决打赢抗击新型肺炎攻坚战》倡议书。一声召唤,一个个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主动请缨。

"如果需要,请优先安排我,哪怕去武汉也无所畏惧!"这是心内科郭攸胜医师的一份"请战书"。郭攸胜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家中老母亲也一直等着他团聚吃年夜饭。此刻,他站了出来,"平时,我是一名医生;疫情肆虐时,我就是一名战士,白大褂就是我的铠甲!"

中大八院心内科党支部在支部书记黄辉教授的带领下,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展示出共产党员在急难险重考验面前的冲锋引领作用。截至1月23日晚6时,该支部以书记黄辉教授为防控组长,8名党员在伍贵富教授带头下,主动加入防控预备队;党员吴剑胜主任医师带领许文敏医师、房兴锐医师、梁建文医师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胸痛病人开启"绿色通道";由于此次很多发热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住院总潘玮医师凌晨仍在会诊,胸前的党徽在寒冷的凌晨格外亮色。

心内科医生石健的孩子年仅两岁,他义无反顾选择了留守增援发热门诊。跟他做出同样选择的95后护士王逸,她的"请战书"只有短短一句话:"哪里需要我,我就去"。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连日来,这句话几乎成了中大八院广大员工的"心声":许多医生、护士第一时间主动申请前往急诊、发热门诊和疫情重症监护病房等关键岗位,大多数员工退掉早已订好的返乡或出行车票、机票,提前休假的员工纷纷提前结束行程从各地(湖北除外)返回。

镜头里的发热病房:"铠甲"下的"逆行"

随着一道命令,1月25日,中大八院发热病房正式启用。

63岁的老党员周一平,当即走马上任发热病房负责人。周一平,原中大八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现为呼吸内科返聘专家。2003年非典时期,周一平冲锋在前,分别被广东省和深圳市授予三等功。此次"临危受命",周一平直说道,"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坚强的党性原则,在这位退而不休的老专家身上再次体现。

"临危受命"的老党员周一平

张焕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大八院心血管内科心力衰竭专科主任。2003年,他还是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住院医,当时便与周一平"老少配",共同抗击非典。发热病房开启当天,便有14名隔离观察人员进驻。他们再次携手,征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张焕基

刘伟,心血管内科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护士长,发热病房启用后,被抽调担任10楼发热病区护士长。游莉,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护士长,发热病房启用后,被抽调担任12楼发热病区护士长。在刘伟、游莉的带领下,短短时间内,10楼、12楼发热病区的护理团队便被锻造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钢铁团队。

10楼发热病区的护理姐妹(右为刘伟)

游莉(右)和她的护理姐妹们

平日里,一身白大褂和一只口罩,他们是仁心仁术的医生;今天,一身全副武装的"铠甲",他们是一往无前的勇士。毅然逆行的身影,分不清谁是谁。他们说,"我们不是英雄,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离患者近些、近些、再近些是我们的职业本能。"疫情终将被驱散,而他们的守护则相伴你我他到永远,让我们发自内心向他们致敬。

不知道名字的逆行背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