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謁蘇墳——宋名立

(宋名立 蘭山人 州刺史1)

謁蘇墳——宋名立

聖主如天覆豈私,

小臣愚闇罪何辭。

汝陽甕盎2不足恥,

謫居山愛小峨眉。

捐軀報國忘歸路,

一抔戢身3端在玆。

當時四海一子由4,

世世兄弟相追隨。

鬱郁佳城5眠長夜,

脊令6原上和鳥悲。

木本水原推所自,

衣冠瘞埋事尤奇。

眉山三君惜物望,

建祠肖像僉曰宜。

斜川苗裔散何往,

廣慶寺毀僧安棲7?

數頃山田佔里豪,

松竹斬代爨下炊。

陵谷變遷亦物理,

倏興倏廢會有時。

我來瞻拜肅起敬,

目擊荒穢久不治。

緬想高風足千古,

文章事業真吾師。

延陵伯仲敦鄉里8,

後來何人復繼之。

張君9慕賢勇為義,

一言肩任無委推。

歸田給僧供廟祀,

籩豆靜嘉10鼎俎奇。

版築繚垣衛塋域,

樵蘇嚴禁犯者笞。

寂歷11深山明月夜,

彷彿靈風搴雲旗。

前倡後續引勿替,

作歌用告良有司12。

謁蘇墳——宋名立

註釋:

1、宋名立: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職官表·州守》:“宋名立,字令聞。山東蘭山(人)。貢生。乾隆五年任。續修‘汝志’。”2、汝陽甕盎:汝陽,汝水之陽。本文特指古汝州。甕盎,本指肚大而圓的兩種陶器。本文中特指舊時汝州以近地區流行的一種癭疾。癭疾,癭脖子病,學名地甲病,俗稱癭脖子病,大脖子病。癭脖子病,本是一種腫瘤,贅長於人的頷下,其狀若翁罐,又如樹木結癤之癭疙瘩。癭脖子病在汝州,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曾惹北宋文學大家王安石、歐陽修、王素等詩文討論。歐陽修《汝癭歌答仲儀》詩,曰“君嗟汝癭多,誰謂汝土惡······嫗婦懸甕盎,嬌嬰包卵鷇。”又關於中國癭脖子病的早期記載,見諸於《莊子》,其《內篇·德充符》有曰:“闉跂支離無脤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甕盎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此病流行時間長,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尚可在汝州鄉村街頭見之。 3、一抔戢身:一抔,“一抔土”“一抔黃土”的省語。抔,本義為用手捧東西。但用為量詞時,則指成堆的土沙。本文借指蘇軾等人的墳塋。《史記·張釋之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明吾邱瑞《運甓記·蔣山致奠》詞:“痛傷情,一抔黃土,高冢臥麒麟。”戢身,斂跡;藏身。唐沈既濟《任氏傳》:“崟周視室內,見紅裳出於戶下,迫而察焉,見任氏戢身匿於扇間。” 明王世貞《傷盧柟》詩:“嗚呼盧生晚,竟無戢身地。”4、當時四海一子由:言天下惟子由一知己、一君子、一親人也。子由,指蘇轍,字子由。蘇軾,字子瞻。蘇軾《送李公擇》詩:“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故人雖雲多,出處不我謀。弓車無停招,逝去勢莫留。僅存今幾人,各在天一陬。有如長庚月,到曉爛不收。宜我與夫子,相好手足侔。比年兩見之,賓主更獻酬。樂哉十日飲,衎衎和不流。論事到深夜,僵仆鈴與騶。頗嘗見使君,有客如此不。欲別不忍言,慘慘集百憂。念我野夫兄,知名三十秋。已得其為人,不待風馬牛。他年林下見,傾蓋如白頭。” 李公擇,字元中,北宋元祐間(1086—1093),與李公麟、李公寅同時舉進士,時稱“龍眠三李”。 5、佳城:喻指墓地。《西京雜記》卷四:“滕公駕至東都門,馬鳴局不肯前,以足刨地久之。 滕公使士卒掘馬所刨地,入三尺所,得石槨。滕公以燭照之,有銘焉……曰:‘佳城鬱郁,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 居此室!’ 滕公曰:‘嗟乎天也,吾死其即安此乎!’死遂葬焉。”《文選·沉約<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詩》:“誰當九原上,鬱郁望佳城。” 李周翰注:“佳城,墓之塋域也。” 唐李邕《雲麾將軍李府君神道碑》:“桐柏烈烈,碑闕崇崇。盛業何許?佳城此中。” 明徐霖《繡襦記·慈母感念》:“嘆老景誰奉肥甘,葬佳城誰舉靈輀?”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姊妹易嫁》:“汝家墓地,本是毛公佳城,何得久假此!”陳去病 《自兗州過曲阜謁聖廟孔林》詩之四:“下逮古來今,佳城益巃嵸。”6、脊令:亦作“脊鴒 ”。 即鶺鴒。水鳥名。《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毛傳:“脊令,雝渠也,飛則鳴,行則搖,不能自舍耳。” 鄭玄箋:“雝渠,三鳥,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猶兄弟之於急難。”後因以喻兄弟友愛,急難相顧。 宋黃庭堅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急雪脊令相併影,驚風鴻鴈不成行。” 清卓爾堪 《題脊令圖》詩:“脊令飛鳴聲不息,先急後悲何悽惻。”清王毓岱《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班睽行雁列,原益脊鴒諮。”晉葛洪《抱朴子·守塉》:“鵾鵬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豈無鶺鴒,固慎名器。” 唐韓愈 《答張徹》詩:“冏冏抱明璉,飛飛聯鶺鴒。” 宋葉適 《送鞏仲同》詩:“天催鶺鴒玉樓去,漱流不併龍洲旁。”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阿稚》:“不為雁序而作鶺鴒,明知弟幼弱,不加防護,任其獨行,不飽豺虎,必遭顛墜。”7、斜川苗裔散何往,廣慶寺毀僧安棲:斜川,此處代指蘇軾之第三子蘇過。蘇過(1072-1123),北宋文學家。字叔黨,號斜川居士,時稱為小坡。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曾應禮部試,未第。紹聖元年(1094),軾謫惠州,四年,復謫儋州,皆隨行。元符三年(1100),隨父北歸。軾卒後,依叔父蘇轍居潁昌(今河南許昌),營湖陰地數畝,名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1112),監太原稅。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蘇過逝後葬於河南郟縣。著有《斜川集》20卷等傳世。關於斜川名號的由來,蘇過在其《小斜川》詩引中說的明白(見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其曰:“予近卜築城西鴨陂之南,依層城,繞流水,結茅而居之,名曰‘小斜川’。偶讀淵明詩:辛丑歲正月五日,與二三鄰曲,同遊斜川,各賦詩。淵明詩云:‘開歲倏五十。’今歲時在辛丑,而予年亦五十,蓋淵明與予同生於壬子歲也。畸窮既略相似,而晚景所得又同,所乏者高世之名耳。感嘆茲事,取其詩和之,以遺行甫、信中、巽夫三友,請同賦,庶幾彷彿當時之遊,而掩彼二三鄰曲之無聞也。當以榜子堂上。” 苗裔,指蘇過的後代。散何往,不知散居於何處。廣慶寺,指郟縣三蘇園內的寺院。廣慶寺毀僧安棲,廣慶寺遭人毀壞,僧人無處安棲。8、延陵伯仲敦鄉里:延陵,古邑名。故址在今江蘇常州一帶。此句言春秋時吳國國王壽夢之子諸樊、季札讓國的事。《史記·吳太伯世家》載:“王壽夢二十五年,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眜,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9、張君:指時任知縣張篤行。10、籩豆靜嘉:籩豆,籩和豆。古代食器,竹製為籩,木製為豆。古代祭祀時盛祭品的兩種器具。靜嘉,潔淨美好。《詩·大雅·既醉》:“其告維何,籩豆靜嘉。” 鄭玄箋:“籩豆之物,絜清而美,政平氣和所致故也。”朱熹集傳:“靜嘉,清潔而美也。”漢張衡 《東京賦》:“滌濯靜嘉,禮儀孔明。”11、寂歷:凋零疏落,寂靜、冷清。《文選.江淹詩》:“寂歷百草晦,欻吸鵾雞悲。”李善注:“寂歷,雕疏貌。” 南朝梁江淹《燈賦》:“冬膏既凝,冬箭未度,悁連冬心,寂歷冬暮。”唐孟郊《過彭澤》詩:“揚帆過彭澤 ,舟人訝嘆息。不見種柳人,霜風空寂歷。”金邊元鼎《晚行》詩:“隔浦行聞晚寺鐘,斷坡寂歷對寒松。”清錢謙益 《梅圃谿堂》詩:“梅花村落傍漁莊,寂歷繁英佔草堂。”12、前倡後續引勿替,作歌用告良有司:前倡,前人的倡導。後續,後人的承續。引,導引,引用,援引,作為榜樣、標準。勿替,不使更改、衰廢,無人承繼。作歌,此處指這篇詩文。用告,用以告訴、告誡。良有司,賢良的有司。有司,指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本文特指後任知縣。

庚子年元月四日,汝州楊佔營據清同治三年《郟縣誌·卷十一·藝文志》(1983年8月郟縣誌總編室整理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