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在南方建都的政权很少有能跨过淮河、黄河最终统一中原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是洛阳花下客


题主所说是事实,举两个最有代表性例子,三国时期最终是北方的晋朝统一南方割据政权,元朝多年征战彻底消灭南宋政权,我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 自然环境(生存环境)造就南北方民风差异

北方寒冷干燥、物产贫瘠,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及争夺资源造就北方民风彪悍好战,希望去南方掠夺财富和人口。所以北方有为统一南方作战的社会基础和诉求。

中国南方气候温暖,生活富庶,人们生存压力小,从贵族到平民更多追求生活享受、精神享受,没有主动打仗统一中原的社会基础。

二、北方骑兵优势

冷兵器时代,骑兵占有太大的优势,作战能力强,机动性好。蒙古十万铁骑横扫亚欧大陆。相比北方,南方缺乏大量战马及训练有素的骑兵。这也是南方政权不能一统中原的重要原因。

三、 北方、南方战役物资运输的利弊

中国古代北方南下主要从两条路线:陕西、洛阳沿汉江攻打襄阳,一旦攻下襄阳可顺流直下进长江攻击江南。从河南、安徽北部沿颖河、淮河、淝水入巢湖争夺寿春、合肥一线,沿裕溪河入长江。

为什么要这么打,因为水运做后勤保障快捷,只有后勤保障跟上了才能打赢长期战争(秦始久攻岭南不下,修建灵渠后才彻底征服岭南)。试想北方南下运输物资顺流而下,南方物资逆流而上。即便两国实力相当,也很难成功。

四、关于经济技术因素

我不太认同北方经济技术要比南方发达的说法,尤其是金国、元攻打宋朝,南宋的科学和经济都比北方发达。


小天说高校


导读:这是一个历史的客观事实:自从秦朝末年赵佗关闭五岭割据南越建立第一个割据政权开始到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也只有明朝一个朝代是从在南方建都统一中原的。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果,大体上可以从经济、文化认同、交通等多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叠加造成的结果。下面我们做下一详细阐述。


虽然我国先民在境内出现多个文化遗址,但是发展壮大还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炎黄部落。以此为基础走出黄河、跨越长江,才形成“尊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的正统大一统王朝的格局。从封建大一统秦汉开始无不是定都关中,然后出函谷平定北国接着跨江南下平定天下。除了明朝以外源于江南的都是割据政权,其中经济、交通、自然环境、战争因素以及文化认同都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


我国古代经历了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南方的转移,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大一统王朝的核心

古代北方是天然的经济中心,从周朝开始从关中到黄河流域就是开发的重点。在唐朝之前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所以北方在王朝中的赋税占比一直比较高。从西周分封开始,诸侯国基本都集中在北方。战国七雄中六个在北方,只有八百年楚国的主要版图在长江以南。经过数百年的开发战国时代的北方各国无不是经济雄厚、带甲数十万,所以才能支撑数百年的相互攻杀。到秦汉时期由于以铁质农具和其他耕地播种工具的推广使用,北方经济迎来进一步发展。

所以曹操得以凭借北方强悍的经济实力形成对蜀、吴两国的碾压,孙刘两家不得不联手对敌。而南方重点发展从南方割据政权开始,从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延续了几百年对南方经济开发。由于战乱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南方,带来了大量先进的耕种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南方不得不承担起财税重地的责任,加上两宋对南方的重点开发才形成“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格局。大明王朝也确实在经济中心南移的情况下,完成江南建都统一中原建国重任的。


中原王朝北方与草原政权频繁的战争导致北方军队一直保持着强悍的战斗力

从周朝开始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安全,北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此起彼伏的强悍游牧政权不断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秦朝、两汉、隋唐等不断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政权的入侵频繁发生战争,北方军队得到巨大的锻炼。所谓精锐军队都是经过战争洗礼才形成的,所以两宋之前北方军队的野战能力远胜南方是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在南宋、元明时期战火多发生在江南,无论是元灭宋还是反元战斗的主要战场都转移到了南方。这就造就了南方军队的对于频繁战争的适应能力,水战、攻城战、骑兵野战的综合能力的把控是明太祖朱元璋得以实现大明王朝以南方统一中原的壮举。



交通、自然环境、生活习性、文化认同以及战马都是导致彪悍的北方充当统一的重任

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秦岭、太行山、燕山、大别山、长江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内部环境,所以北方特别适合骑兵作战。秦汉都是以关中为基地,出函谷关征战关东。然后以北方为基地南下统一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更何况这块区域开发最早、经济最发达,绝对是立国之基。

我们看下图所示:由于山脉形成的天然自然环境南方分成了好几个封闭小块:东吴孙权的扬州以长江、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以及粤赣交界的九连山脉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板块;荆州的刘表利用罗霄山脉、三峡和南岭构筑成了荆州板块;益州刘璋以及汉中的张鲁凭借易守难攻的四川盆地构筑益州板块;盘踞两广的士燮学习南越国赵佗割据岭南,也形成一个封闭板块。所以南方更容易产生割据势力,南方都统一不了怎么统一中原?

况且即便是勉强维持了江南统一,但是也会受到各分裂因素的严重困扰。以东晋和男朝为例:荆、杨士族军阀之间的矛盾、荆州恒氏篡位、少数民族不服从管理等等都凸显了这一点。南方纳入中原版图和开发较晚,所以少数民族分布广泛的南方在文化认同、生活习性方面都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况且南方多河流,擅长水战且缺少战马的南方将士一时间不容易适应北方步、骑野战为主的战法。当文化认同、生活习性和战法融合都磨合完成的朱元璋时代,大明完成了以南方统一中原的壮举。


小结:

综上所述,南北方由于经济、地理环境、文化认同、军队战力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但是随着南方的开发和各种因素的融合,南方的潜力造就了富庶具有活力的鱼米之乡。所以虽然在南方建都的政权多为割据政权,但是到了大明王朝时期朱元璋完成了以南统北的建国历程。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中原争霸是主流,南方政权一般为南逃的偏安政权

中国封建史发源于河南(殷)、安徽(亳州)一带的“中原”地带,兴盛于关中之地(长安),此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随朝代更迭回到河南(汴梁、洛阳)、北京。

所以北方历来是大一统王朝的定都所在,同时也是想问鼎中原的各方势力斗争的焦点,而在这众多势力当中,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力量最为强大,也是胜率最高的。正所谓“成王败寇”,被游牧民族击败的大一统王朝只能选择南逃,像东晋、南宋、南明皆为此类。既然他们是原来失败的一方,自然实力上本身就不如北方的新政权,北伐收复中原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二、南方缺少耕地和马场,是无法北上统一中原的重要原因

前面我们提到北方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的前期,南方的发展是要远远落后北方的。这在农业发展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作为农耕文明传统核心地带,沃野千里的安徽、河南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国的产粮大省,号称中国人的粮仓,而东北平原现在被成为“北大仓”,其粮食产量仅次于河南、安徽。而在古代,这几片区域对于养兵几十万的任何一个政权都是必争之地,失去了这片区域就丧失了用兵的主动权。

而南方由于大量山地和水网,直到东晋衣冠南渡之后才第一次得到大范围开发,到宋朝时又通过引进占城稻使南方水稻的产量和耕作范围得到增加,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南方政权军队粮食补给不足的问题。到了明朝中后期,长江流域江汉平原得到大规模开发,更是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盛景,基本上解决了南方证权粮食补给的问题。

“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关于占城稻的描述。

而马场方面南方的劣势则更加明显。像北方的关中、蒙古、新疆都是传统的产马区,南方也没有大型马场,在骑兵称霸战场的冷兵器时代,没有战马的军队战斗力是得不到保证的。正因为缺乏粮食和战马这两个古代战争最核心的资源,所以历来南方政权都在与北方政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劣势。

上面两点原因就是古代南方政权无法统一中原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南方的崛起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逐渐得到改变逐渐,南宋时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已经能够发动北伐一直打到朱仙镇,到了朱元璋时更是通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直接赶走蒙古人由南向北夺得了天下。而等到火器不断发展之后,骑兵的作用慢慢淡化,南北在军事方面的差距也就基本不存在了。欢迎关注我哦,本文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江湖小生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中国古代北方经济文化发展都远远领先南方。

比如三国时期,虽然吴国蜀国地盘加起来比魏国大,但是论人口和经济,远远不如魏国。

在古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财富,有人就有粮,有钱,有兵。打仗本质上还是在比经济,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方经济远远胜于南方,所以从南往北打,很难成功。

骑兵

二是因为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核武器。一万骑兵战斗力甚至在五万步卒之上!

中国自古有南人乘舟,北人骑马的说法。南人不善骑马,而且南方也不产马,所以南方多步卒。

而北方幽燕、蒙古、雍凉、西域都盛产马匹,组建成建制的骑兵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国地形南方多丘陵,北方多平原。平原不仅有利于耕种,发展农业和交通,也是骑兵用武之地。所以吕蒙才会劝孙权不要打青徐,即使能打下来,曹魏骑兵旦夕而至,根本就守不住啊!

刘裕北伐是仅次于明朝的最成功的一次

三是北人雄壮魁梧,南人婉约清秀。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越往北,纬度越高,人类体格越高大,性格越生猛。越往南体格越矮小,性格越懒散。

所以客观上北方人单兵能力是胜过南方人的。

综上,无论经济、自然、军事因素,古代南人都远远不如北人。朱元璋是占了元朝气数将尽的便宜,刘裕是当时北方处于割据状态,所以二人能够统一。其他则再无成功的。


煮酒放歌


我在头条号上曾经说过类似的问题,在这里再说一下。

我想说:抛开人口和经济谈战争能力都是耍流氓!

从人口密度上来说:南方和和北方的人口密度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的趋势是南方逐渐增大,北方逐渐减少。在西汉时期华北各州人口合计占全国各州总数的77.52%;位居秦岭淮河以南的荆州,扬州、益州,交趾人口合计仅占全国各州总数的22.48%。



到了唐朝时期华北各道合计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73%,华南各道合计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27%。同西汉相比,华南人口比重已大有增加,华北与华南人口之比约为6:4(西汉时约为7.5:2.5)。

到宋代,南北人口的分布,更有很大变化。宋神宗元丰初年(公元1078)全国在籍民户,东南和四川地区即占2/3。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86—1791)华北各省人口合占全国总人口的35.48%,华南各省合占全国总人口的64.52%,南方人口约占2/3,北方人口约占1/3,同汉代人口分布成相反形势。




从经济发展来看:南方和北方也随着人口的变化而变化。在秦和西汉时期,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还处于未开发地方,是流放犯人的主要场所,经济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但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南方开始发展尤其是海运的发达促进的南方各省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更是将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向高峰,并逐渐超越北方。

战争是需要人口和经济来支撑的,在明朝以前全国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发达地带都在北方,因此北方的战争潜力和能力就大于南方,取胜的几率就非常大。在明朝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期南方人口和经济发展都优于北方,因此南方的战争潜力和能力就大,胜算的几率就大。


蚂蚁历史观


技术从哪边传来,哪边就强。这里的技术是指广义的技术,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军队组织方式,宗教组织方式,新思想,冶金,农作物等。

文明的核心区

人类产生文明以来,满打满算不到一万年。这一万年并不是平均主义,这边发展一点哪边发展一点。一般认为是从两河流域开始后,一直不断往外扩展,离得越远起步就越晚,得到新技术就越晚。

甚至有极端的认为,不止这一万年,旧石器时代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包括美洲和南部非洲和澳洲也都在同心圆范围内。以前认为这些地区相对独立。

一万多年以来,文明的核心地区始终在两河、地中海打转,各地零零星星的技术在核心地区碰撞集合,并在竞争中产生优势,之后往四面八方传过去。直到近代,才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两岸。

技术的传播

既然核心在这些地方,那交通上和这些地区的方便程度就很重要。简单来说交通越方便就越有优势。

例如青铜器的人工冶炼技术出现时间,基本就是从两河到印度到中国这个时间顺序。马车、文字也是如此。这三样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就已经高度成熟了。

北方对南方的征服

技术从中心地区到中国大致有两条路,一条从西边北边,一条从海路。而海路直到近代大航海之后才开始超过陆路。

所以,中国历史上征服大多自北向南。因为北边掌握着更好的技术,又有财富流通的商路,所以有优势。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似乎喜欢把周边的蛮族描述成一群啥也不会的野蛮人,然而并不是这样。党项人、突厥人、蒙古人、满洲人等,技术尤其是军事相关的技术并不差,经常有优势。

有了技术和财富的双重优势,征服也就随之而来。

北方的衰落

北方真正的衰落是从大航海之后开始的。财富和技术逐渐聚集于沿海,广州、泉州、宁波、乃至上海崛起,南方逐渐比北方有优势了。

比方最后一次征服南方是苏联人带来的,苏联人虽然不如英美,但却比蒋介石强得多。可以预见,以后的征服会以南方征服北方居多。直到下一次重大的改变。


区块链米达斯之手


地理上:长江、黄河是一条重要的天然屏障,政权跨过这屏障需从常规的陆战经历水战,这是军事的薄弱点。

气候上:长江淮河是一条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南方人到北方,气温和生活习惯都很难适应。经济上:南方经济一般强于北方,一但战争起来,经济各行业影响大,自然完成赋税繁重,各行业难支,厌战情绪大。


云水千江水与月


1.地理及军队实力因素:古代黄河河道宽,流水急,南方军队很难跨越,就算跨过黄河,北方骑兵由上而下南方军队很难抵抗的住。

2.经济因素:南方富裕,统治者很难有气吞天下的雄心壮志,南方政权少有主动过黄河向北出击的时候,甘愿偏安一隅,安享富贵。

3.气候因素;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 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限,在古代,黄河以北游牧为主,以南农耕为主,军队身体素质北方普遍强于南方军队,南方人不适北方的气候及生活习惯等。

综上各原因,南方建都的政权很少能够建都南方而统一全国。

  




满山红遍


纵观历史上的统一,在汉代以前是西方统一东方,如秦灭六国。汉代以后,逐渐转变为由北向南,多是北方统一南方,很少有南方统一北方。

笔者认为,历史上在南方建都的政权很少有跨越淮河、黄河统一中原的原因基本有五:

一是北方中原一带,是中华民族发源之地,几千年来,作为政权的中心,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强于南方。北方统一时间较长,文化思想比较统一,语言差异小,交流方便,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发动军队一统南方,军队好组织,好指挥。南方地形复杂,高山大河,语言多样,交流不便,文化差异大。古代通讯交通不便,南方容易出现割据混战。自己都顾不明白,又怎能北上统一全国。

二是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战斗力绝对是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南方地区河流众多,城池多建在平稳坚固的地方。但双方交战中,最常见的是围绕城墙展开的攻守战,北方士兵强于南方士兵。在士兵个体的对比中,北方士兵个头大,力气足。

三是经济上,古代北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开发的早,经济优于南方。生态环境,生产力上都优于南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作战都依靠经济的支撑。

四是南北方气候差异。北方统一南方,由北向南推进,气温不断变暖,生活及后勤补给都较容易。如果由南向北推进,就容易遇到冰雪,寒潮,大风等天气,因不适应气候的原因而造成战斗力减弱,甚至完全失去战斗力。虽然北方士兵也不适应南方的气候,但和南方士兵相比,还是比较容易的。

五是南北方各方面差异都很大,尤其是文化差异。历史上的几次北方人因躲避灾祸的南迁,都把北方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带到南方,同时也把战争的畏惧带到了南方。南方统治阶层求稳保身为主,没有倾全力也要北上一统天下的精神。南方人民随之这种思想也深入心中。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出兵打仗,招募士兵比较困难。


窗外有雪花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犹如璀璨的流星一样划过天边,留下它的光芒匆匆而去。

现在当我们回过头看一看各朝代的建立史,大多数都是在北方建立政权,进而统一全国,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南北发展差别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当时中国的南方还是未开发地段,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就是瘟疫肆虐,千里瘴气。

可是秦始皇依旧派大将赵佗率领50万大军征服南方,最终设置了桂林、象郡,然后到汉武帝时期又一次大力开发南方。特别是西晋王朝南渡,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这次南渡,把北方先进的生产力带到了南方。

此时的经济重心已经渐渐南移,到了最后,宋朝又一次大迁移。


我们看南方的发展史,大部分都是得益于北方的迁徙。

所以说,南方一开始就少了和北方较量的资本。

二: 南北军事差别

其实我说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骑兵,这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骑兵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军种,能够依靠自身的机动性去冲击步兵方阵,给对方造成沉重的打击。

在当时,北方养马的地方非常多,而南方却没有。像宋朝时期,没有河套平原(西夏占领),更没有燕云十六州(辽、金、蒙古占领)。

这两个地方都是盛产良马,没有优良的战马,部队就没有了机动性,也就处在了被动防御阶段。


三: 气候以及其他因素

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当北方人打进南方时,感觉越来越暖和,越来越舒服,战斗力可能就越彪悍。

而南方人往北方打时,是越来越冷的,作战环境越来越恶劣,士兵可能适应不了这样的环境,战斗力就会有所下降。

假如当我们站在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上,面对北方时,我们可能就要仰头看。

而面对南方时,我们可能就有一种俯视的感觉,就是说,从心理上南方面对北方就好比猛虎下山。

当然了,南方政权向北方进军成功的也有,例如朱元璋和蒋介石,但这时就要考虑当时的政治环境了。

元朝末年,狼烟四起,政府腐败,汉人得到低等待遇,人民渴望恢复汉人江山,所以朱元璋北伐基本上没遇到多大的抵抗。


而当时的北洋政府互相攻伐,面对着中国当时内忧外患,人民渴望统一,渴望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所以说当北伐军出现的时候,北洋政府迅速瓦解。

总结

任何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南北对峙的局面也出现了几百年,但定都南京的朝代似乎都是短命王朝,也许就是因为这,让我们感觉到了南方不容易打过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