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文章来源于壹心理 | 作者/壹心理主笔团


很多人都认为,家是个讲爱的地方。爱就是你爱我,我爱你,我们相亲相爱一家人。这种说法听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自己说的爱,只是爱的意愿,并不是能让对方感受被爱的行动。

过份强调“爱的意愿”,而忽略“能让对方感受被爱的行动”是很多关系出现问题的根源。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严重到,有的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强调自己爱孩子的意愿,而忽略孩子是否能感受被爱。

严重到,有的夫妻相爱相杀,却毫不自知。

当我们懂得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你会更懂得如何爱别人,也更容易解读那些来自别人的,不容易被接收的爱。

愿所有人都能明白,家庭中光有爱的意愿还远远不够,学会重视并做出对方能感受到被爱的行动,才是关键。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宅家半个多月,我和我妈天天吵架

因为肺炎疫情,全民宅家到现在也有快一个月了,你感受如何?

朋友 A 觉得宅家如天堂。

工作以后很难得可以一家人团团圆圆相处这么久,很幸福,很感恩,每天吃喝玩乐,平安是福,不亦乐乎。

朋友 B 则认为宅家如地狱,每天盼着复工,好逃离这个牢笼。

因为待在家大半个月,几乎天天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家人吵架。

比如疫情刚爆发时,她磨破嘴都劝不动父母戴口罩,反被父母责怪太焦虑了,戴口罩让他们丢人现眼,天天吵;

临近复工期,她要回深圳上班,父母死活不给她走,还不断逼她去相亲,吵;

从过年刚回家的欢欢喜喜,变成如今的相看两厌,根本没法好好说话,谁都无法说服谁,还要每天在同一个屋檐下,躲都没地方躲。

让不少人哀嚎,再不“逃离”家里,就要疯了,耐心被耗尽,心累不已。

不仅是父母与孩子,很多夫妻也是如此,别人家琴瑟和鸣,自己家除了吵就是吵,甚至出现很多说疫情结束就去离婚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和最亲近的人吵架呢?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吵架的背后,是在渴求被理解

先来看看,我们吵架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

愤怒背后,往往压抑着我们内心深处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免费电影《囧妈》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徐峥扮演的徐伊万,阴差阳错地要和母亲前往莫斯科,在长途火车上共度 6 天 5 夜。

徐妈妈是个控制狂,儿子想独立自主。平时极少机会长时间在一起的母子,被迫地待在一个空间里,一点矛盾都被放大,一说话就炸毛。

跟我们这个春节的情况太像了啊。

徐妈妈总担心儿子吃不饱,无时不刻地往他嘴里塞食物,不管他想不想吃;什么时间该喝水,什么时间该上厕所全给规定好;一有机会就催他生孩子。

徐伊万不敢拒绝,只能照单全收,太惨了。

终于,在一次拒绝喝粥失败后,徐伊万忍无可忍,压抑的怒火瞬间爆发:

“我刚才跟你说我不喝,你听到了吗?如果你每次问我喝不喝的时候,我回答你不喝,然后你心里又认定了我一定要喝的话,你又何必问我喝不喝呢?”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认为:人在发火的时候,处于一个心理饥饿状态。

那时你内心最让你感到饥饿的,是被理解。

一个人越是生气,对被理解的渴望就越大。

就像婴儿,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发脾气,哭哭闹闹,摔摔打打。

因为你太想被理解了,所以要用尽所有力气表达自己。

但是当你和对方好好说话的时候,对方就是“听不见”你的哭喊、“看不见”你的需求,你就很生气,“为什么 Ta 就是听不懂我的话”,只能用愤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而你越是发火,对方就越不能理解你。

对方越不理解你,你对理解的渴望就越大,

吵架的战火就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了。

尤其是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是最不设防的。

父母、孩子、妻子、丈夫,我们所有的缺点都暴露在他们面前,最渴望得到他们的无条件接纳,理解我们的喜怒哀乐。

但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不是沟通高手,不是咨询师,没有那么强大的共情能力,接收不到你需要理解的信号,只能和你吵架了。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有时候,吵架反而是关系变好的催化剂


吵架不一定都是坏事,我们不用太自责。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总是教我们要学会宽容大量,理解他人,不要乱发脾气。

这就给吵架定了性,导致不敢表达愤怒。

但你压抑得了一时,压抑不了一世。

如果不对外释放攻击性,就很可能会把愤怒对内攻击自己,或者用其他方式释放出来。

比如时不时挑事刺激挖苦一下对方、把压抑的怒火变成家里的低气压、冷战……这些处理矛盾的方式对关系的杀伤力也很可怕。

就像徐伊万,面对徐妈妈的催生以及不合理的控制,他没有明确反抗,一直在压抑。

直到最后控制不住了,和母亲爆发激烈争吵,不仅告诉母亲,他扔了她的小番茄,和妻子离了婚,甚至把从小到大对于母亲的愤怒倾泻而出:

“我受够了你的教导,我受够了你的强迫症,还有你的疑心病……”
“我爸就是被你气死的,他根本不是喝酒喝死的。”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这些带着刀刺儿的话,有些是气话,但也大部分是徐伊万压抑已久的、不为母亲所知的真实感受。

被唤醒的感受,刺痛了两个人。

但正是因为他们吵了这一架,反而迎来了改善关系的契机。

母亲冷静一夜后,独自下火车跑去了不知名的树林雪地里思考人生。

徐伊万发完脾气、说完狠话之后,也很内疚,后悔,跟着下火车去追母亲。

母子俩终于能平静地沟通,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母亲告诉了徐伊万,关于他年幼时父亲酗酒打人、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的往事。

那时候,母亲的婚姻过得很不幸福,她也想一走了之,但一看到徐伊万就舍不得了。

“我这一辈子,就是为你而活着。”

直到这次徐伊万爆发的愤怒,她才知道,自己管儿子太多了,儿子是个独立个体,需要去过自己的人生。

她也一样。

徐伊万和母亲,终于深刻理解了对方。

所以说有时候,吵架并不会让关系破裂,反而是关系变好的催化剂,让你们有机会去解决关系中早已存在的问题。

前提是,你们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需求,愿意去理解对方为什么会愤怒,因什么而委屈了,难过了,给对方理解你的机会。

也就是在吵架中,让彼此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如《如何正确吵架》书中所写:

每一次争吵,究其核心,都存在未得到满足的渴望,而一旦得到满足,这些渴望就会转变成亲密感和满足感的基础。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如何科学吵架

《如何正确吵架》中说:破坏亲密关系的不是吵架,而是不会有效吵架。

首先想想,你吵架的目的是什么?

健康的吵架是想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吵架而吵架,也不是为了折磨对方。

所以,吵架的时候注意一个度,不要辱骂对方,或者刻意揭开对方最在意的、最痛的伤疤。

想想你对普通朋友、陌生人都不会这么残忍,也不要轻易这样伤害最亲近的人。

再者,要知道吵架时你们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认为:

“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


只有理解了你在和对方发生冲突时,是什么引发了你的愤怒,为什么你会采取这样的行为去生气。 同时,也可以由此去识别对方为什么愤怒,了解到彼此吵架背后的真实需求,才能促进彼此的理解,推动问题的解决。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第三,有效吵架是双向沟通,不是单向愤怒。

很多人遇到矛盾喜欢冷战,以为对方是你心里的蛔虫,不用说, Ta 就能了解你的想法。

作家胡茵梦回忆和李敖的关系说到,当两个人起争执时,李敖只要一生气就把自己关进书房,锁上门几个小时,任凭胡因梦怎么哀求都不出来,拒绝沟通。就算出房门了,也摆着一张臭脸。

胡因梦想用沟通来解决问题,但李敖却总是逃避。

这样的吵架模式,就算一两次和好了,时间久了,那些没有浮出水面的真实矛盾也会成为压垮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系的流动是双方的,你不愿说出来的想法,别人是猜不准的。

只有真诚地表达自己,对方才会知道你的愤怒、委屈、悲伤背后,是渴望被尊重、被认同、被爱,还是其他。


第四,学习非暴力沟通,好好说话,科学吵架。

非暴力沟通,我们写文章经常提到,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是,我观察到的你的行为。不带评判,而且是具体的时间点、地点、事情。

比如:

观察是“你天天逼我吃我不想吃的食物。”

评判是“你控制欲太强了。”


比如:

感受是“你这样对我,我不开心。”

想法是“我觉得我不是你亲生的。”


比如:

我在家里觉得不开心,因为我总是在迎合你的要求。
请求是,我希望得到的改变。要提出具体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负向的请求。


比如:

“我希望你能真的关心我”,是一个抽象的请求。

“我现在很烦,我希望你能让我自己待一会”,就是一个具体的请求。


当然道理都懂,做起来很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要求和改造对方,这只会让关系越来越差。

无论亲子、夫妻还是朋友,都是如此。

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表达的权利,愿意去看见你情绪背后的喜和悲。

每一段亲密关系,只有爱去维系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去学习和成长。

世界和我爱着你。

“宅家30天,夫妻离婚母子断绝”:为何我们会和亲近的人相爱相杀

笛子,做个有趣的人,至死方休。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的心理进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