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解锁”海岸带空间规划①|区位优势突出的潮上带

“解锁”海岸带空间规划①|区位优势突出的潮上带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接的地带,一般由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组成,兼备海洋和陆地的属性。就空间而言,包括“陆地空间”和“海洋空间”;就资源而言,包括“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就生态而言,包括海岸带大生态系统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由此可见,海岸带空间规划应坚持陆海统筹,按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区,进行分类施策。

究竟应该怎样规划?规划的重点和挑战又在哪里?为此,我们邀请到该领域资深专家、长期从事海洋政策法规与规划研究的王殿昌。今天先请专家就潮上带规划等内容进行解读——

制定潮上带空间规划的意义是什么?

王殿昌:潮上带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据统计,全球约有230个国家(或地区),180多个分布在沿海,约占全球总数的70%,在沿海100公里范围内居住生活的人口数量约占全球总人口数量的40%。据统计,我国沿海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和人口密度为3709万元/平方公里和354人/平方公里,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4.3倍和2.4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完成从“海防前沿”到“开放前沿”的转变,原有基础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动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

进入新时代,沿海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因此,制定实施海岸带空间规划,使陆地国土规划和海洋国土规划无缝衔接,既是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目前,潮上带空间规划面临哪些挑战?

王殿昌:过去一段时间,沿海相邻区域之间,采用相似的“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模式,导致引进产业质量较低、产业园区建设重复、产能过剩等问题比较突出,成为新时代产业优化发展的严峻挑战。

一是沿海地区引进的项目良莠不齐。由于引进的项目质量不高,导致地方政府投入“汇而不溢”,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入园企业 “聚而不散”,一些被引进的项目只圈地、不生产,造成土地资源重大浪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积压。因此,优化布局、升级产业、调整结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是产业园区低质重复。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2543个产业园区,沿海地区有国家级园区1094个,约占全国总数的43%。2016年5月,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专题调查数据显示: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园区126个,园区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重化工产业布局过度分散。沿海地区化工基地、钢铁基地分布可谓遍地开花。重化工园区与居民生活区交织,安全事故隐患较大。

四是核电规划布局密集。发展核电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但在我国人口集聚密度最高、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核电场的布局方式需要审慎对待。沿海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发展理念的转变、空间格局的重塑和产业布局的重构等重大挑战。

潮上带规划的重点有哪些、有什么发展建议?

王殿昌:潮上带空间规划范围的界定,应以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基础,以沿海县(市、区)向陆一侧边界为内边界,以平均大潮高潮线为外边界,作为潮上带规划空间范围,并确保基础数据精确和规划实施评估方便。潮上带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引领,坚持陆海统筹,依托区位优势,发挥基础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加快推进特色海洋城市、特色大湾区和特色高端产业园区建设,构建沿海地区生态健康、生活宜居、生产安全的协调发展格局。

一是打造海洋特色城市格局。全球高度发达的经济圈都以“中心城市”为圆心,“中心城市”发挥了吸引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无可替代作用。在渤海沿岸地区,要突出“近都临海”的区位优势,以服务首都为基本定位,打造以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特色海洋城市群。在黄海沿岸,要突出“北方海洋”地域特色,打造“辽、鲁、苏”蓝色经济带,并加快青岛海洋科学城建设。在东海沿岸,要打造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航运”“国际贸易”“高端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城市群;打造以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为“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海洋城市群。加快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南海沿岸,要突出热带海洋地理特色,继续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贸区建设,推进构建北部湾海洋城市群。

二是打造湾区协同发展格局。实践证明,通过大湾区建设,可重塑产业分工和格局,优化沿海产业布局,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打造跨省的“一类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础上,加快启动“渤海大湾区”“沪杭大湾区”“北部湾大湾区”建设规划研究。打造跨市的“二类湾区”。在跨省级“一类湾区”基础上,启动山东胶州湾湾区、福建厦(门)漳(州)泉(州)金(门)湾区等建设规划研究。推进湾区建设,旨在促进产业集聚与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打造滨海高端产业基地、高端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我国船舶工业已形成三大产业群,分别是环渤海船舶业集群、长三角船舶业集群、珠三角船舶业集群,但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低、小企业多、布局较分散、低端产能过剩,建议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打造高端产业基地,吸引世界顶尖人才,制造国际品牌产品。

四是优化沿海重化基地布局,加大整合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在我国已建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基础上,坚持走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要实施严格的准入政策,控制钢铁行业“向海”布局,打造高端钢铁基地。

五是科学规划海岸工程布局和滨海城镇建设。滨海城镇化建设,需要保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对平衡,以资源定发展规模,以环境定发展方向;科学规划滨海核电产业布局。滨海核电站发展与布局,需要建立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间的会审机制和程序,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建立健全听证制度;科学规划滨海建设布局。海岸工程建设,需要规划指导、规范约束和立法保障。做好潮上带空间规划,要转变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构建海陆协调发展格局。要建立高层协调机制,保障多用户、多部门用海活动。要预留足够的海洋发展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记者:赵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