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現在大力提倡文化與旅遊融合,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旅遊?

土右鍾海濱


第一點是政府要注重文物、遺址的保護以及傳統文化的保留。

第二點是旅行社結合當地的情況,開展多條關於文化古蹟的線路。

第三點加強旅遊從業者的傳統文化培訓,去潛移默化的引導遊客。

三點缺一不可。


Jonb愛旅行


旅行一個地方,一處景色,能讓人流連忘返,記憶深刻,去了還想再去……。

那裡一定有吸引人的心靈觸動!

猜猜會是什麼能如此誘人?或許有人會說:是那裡的青山綠水,是那裡的特色美食。我說:不僅僅是這些,最吸引人的,應該是那裡的傳統文化!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

中國的原“文化部”和原“國家旅遊局”兩個機構,現被合併為“中國文化旅遊部”。兩個機構的合併,意味著文化和旅遊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文化與旅遊的解讀。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浪漫旅遊名句詩和遠方,恰當地解讀了文化和旅遊的含義:詩即文化,遠方即旅遊

文化與旅遊融合的典範。

現在大力提倡文化與旅遊的融合,如何將傳統優秀文化融入旅遊?我的家鄉開封在文化旅遊方面做的就不錯。

  • 八朝古都開封是國家優秀歷史文化旅遊名城,旅遊突出宋文化特色
  • 清明上河園:
    很好地利用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文化意境,按圖中原貌修建。遊覽在“清園”中,彷彿穿越在大宋,如“清明上河圖”裡的畫中人,經歷著那裡的事。“清園”成為旅行者來開封旅遊的必遊景點,是開封市文化旅遊創意最成功的典範。

旅遊中有文化,文化中包含旅遊。文化旅遊,讓人們全方位體驗美景和感動,愉悅身心!讓旅行的意義擴大光芒,變得更加美好!

願我的回答讓您滿意!


夢紅MH美好


回答這個問題應從以下兩點分析:

1.認識文化與旅遊融合的意義。

我們必須大力推進並提倡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旅遊當中。這是中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正確之路。凡是古往今來的旅遊名勝,都是有著深厚、豐富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遊客去某一個旅遊景點,看的是它的景,瞭解的是它的文化內涵,回憶的是它的故事,如果沒有歷史、文化背景做支撐,那麼這個景點對人們來說可去可不出,因為它的旅遊意義不大,就是說不值的去。缺少歷史和文化的旅遊景點就好比缺少“靈魂”一樣。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把旅遊和讀書結合在一起,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念。今天,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性。

文旅融合是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當代旅遊中,人們已不僅僅是欣賞好山好水好風光,也不是簡單的“走馬觀花”“到此一遊”,而是喜歡從景區走向城區,從繁華鬧市走向鄉野,從購物場所走向文博場館,看民俗、看歷史、看文化,追尋歷史文化的足跡,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越來越注重文化場景的體驗,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質旅遊。

2.怎樣做好文化與旅遊的融合。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凡是有吸引力、競爭力的旅遊目的地,都是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地方,文旅融合是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例如江蘇自古人文薈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金陵文化、楚漢文化、三國文化等,“小橋流水人家”完美展現“夢裡江南”畫卷,京杭大運河、蘇州古典園林、崑曲、蘇州評彈等至今仍傳承著過往的輝煌,這些都是當地旅遊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又如陝西西安的文化旅遊融合正在快速發展中,建成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址公園,建成並開放眾多的博物館,不斷加大文旅、文投、文創工作,西安曲江國家級文化旅遊區的建成就是一個文旅深度融合成功的例子。西安華清宮的大型歷史文化實景劇《長恨歌》受到遊客的追捧。“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重慶奉節縣,以唐詩的文化深度融合旅遊業,被譽為“中華詩城”,文化的影響推進了旅遊業的繁榮。要以各地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影響加大文化投資、文化藝術創造,打造出具有價值的“歷史文化作品”、“紅色旅遊作品”、“風土人情作品”等文旅作品,同時要重視文物的藝術創造,多開發文創作品,如工藝品、宣傳品等,不斷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讓文物信息全息化走進網絡,使遊客在景點邊走邊看邊聽,實現互動、融合。從一定程度上講,推動旅遊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其優勢不僅在於秀美的自然風光,還在於意蘊深厚的歷史人文,更在於人文優勢與旅遊資源的緊密融合,我們要不斷強化融合發展理念,把更多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產品,用文化增加旅遊附加值,以文化要素的注入推動旅遊特色化、品質化發展,為旅遊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心所往行將達


目前很多城市都將旅遊做為城市名片進行全國甚至全世界推廣,顯而易見的是各城市的旅遊特點不同,也是有針對性的進行宣傳。

近些年,每天到一個特殊的節日都會將文化結合起來。外來節中的情人節、聖誕節等等。而我們國內近幾年博物館日大熱,也是傳統文化融入旅遊的一種方式。

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旅遊,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1、傳統文化有哪些?

作為擁有2500多年曆史的蘇州,一直將文化與旅遊結合在一起。除了國內外較為出名的蘇州園林外,還有傳統故事。干將莫邪路、乾隆七次下江南的木瀆古鎮、穹窿山等等。從路名到古鎮再到自然景觀,無不從小見大,將歷史融入現代生活,讓前來旅遊甚至生活在此的百姓都一一見證。

2、如何融入旅遊?

當下旅遊早已更變以往那種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門口留影拍照的樣式。更多旅遊愛好者都會文化入手,年輕人喜歡旅遊前做攻略,中年人到歷史名跡都喜歡請一位導遊講解,老年人更是不忘出遊後帶些伴手禮給家人。平常人的舉動也是文化與旅遊融入的一種方式。

攻略:城市、傳統文化、網絡結合的宣傳方式。

導遊講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傳承人

伴手禮:旅遊文化、傳統文化的濃縮產品

基於這些都是優秀傳統文化與旅遊融合的一種方式。


藍小銳的花花世界


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在長期的發展歷史之中,中國傳統文化積累了很多風格獨具的外在文化表現,比如建築、繪畫、舞蹈等等。在當今的旅遊產業中,如何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旅遊,已成為當前旅遊產業的迫切解決的問題,我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觀念,其核心內容和旅遊行業管理當中的人本思想不謀而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在旅遊行業中,人是行業的服務主體,也是行業的主要管理對象。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這一思想的影響。兩者都是強調了人的重要性。即只有人的主觀性作用得到充分的應用,事物的發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深度挖掘傳統文化

現如今,旅遊的作用不僅僅是人們娛樂消遣的主要方式,也是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重要方法。要實現這一目標,則傳統文化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每個旅遊景點要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的背景和資源,以傳統文化為出發點,大力開發區域內的傳統文化特色,利用傳統文化的內涵吸引遊客,利用政府的影響力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制定出合理的旅遊管理規劃。

多元化、合理融入

在旅遊業中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首先應合理規劃旅遊區域的傳統文化,然後因地制宜合理融入,例如:為讓遊客對儒家思想更好地進行體驗,可為其設計山東曲阜—孔子的家鄉的旅遊路線,讓遊客在旅遊過程中受到文化的洗禮,撫平內心的浮躁。

還有紅色旅遊資源,讓遊客們在旅遊當中瞭解紅色歷史的來源,體會和感悟老一輩革命家的無私奉獻,換來我們和平幸福的生活,這都是傳承特色文化的很好途徑。

各個旅遊景區根據自身旅遊資源的特點,充分結合傳統文化特色,開發出具備傳統文化以及地域特點雙重特色的景區環境,彰顯出各個景區的特點,提高旅遊管理水平,促進我國旅遊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非凡時光,謝謝大家。


非凡時光


我將從開發團隊的組織構成、開發文化的注意事項、未來大趨勢三個方面回答問題~

一、開發者的組織構成亟待升級:

除了政府部門、企業以外以外,還需要加入專家團隊、原住民團隊的能量。以往的旅遊景區開發只有政府部門和企業,缺乏專業的文化/開發知識和對當地特色的瞭解,做出來的景區千篇一律、沒有誠意。所以中國做的好的景區大部分都是主要依託資源優勢,比如九寨溝/張家界等等,卻沒有真正將文化優勢展現出來。

二、開發文化時需要注意什麼:

將“優秀文化融入旅遊”,其實也就是一個將文化商品化的過程。而我們如今的旅遊景區這點就做的非常不好,有諸多如雷同(各個景區的紀念品一樣)、抬價(景區物價很高)、虛假(編造故事來營銷)的問題。這樣賺了幾年的快錢,但遊客的購物體驗往往很不好,也大概率不會再去。更別說在如今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在社交媒體的口碑一旦變差,就很難挽回。

另外,我國傳統文化大多格調很高,讓普通遊客覺得艱深晦澀,這雖然保持了大國的風範,但卻阻止了其傳播交流。

綜上,我們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保留文化真實性,平衡文化和商業

2、挖掘本土文化的獨特性,拒絕千篇一律

3、將遊客放在體驗中心而非將其視為“鈔票機器”

4、將傳統文化“再發展”,從文化接受者的角度出發,與當今的時事熱點結合宣傳

三、未來的一些趨勢

如今大力提倡文化與旅遊的融合,且將文旅部門合併成為了旅遊文化局,足以看出國家的重視程度。這個昭示著我們,互聯網的發展讓“拼文化傳播”的時代的到來,而旅遊則是文化輸入輸出的重要渠道。

結合技術發展,做出以下一些趨勢的猜測:

1、“線上+線下”的旅遊文化傳播:隨著短視頻/直播平臺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出前行觀看目的地的旅視頻、旅行中直播分享、旅行後發佈視頻攻略;不少博物館等景點也開啟了“線上展廳”;正在快速發展中的VR、AI等科技旅遊等等,這些一定程度上也會讓我國傳統文化更“接地氣”,走進生活

2、中長途旅行將持續增長:全球化將會推動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數據也顯示國際旅行一直呈增長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旅行必然要承擔像各國輸出文化、促進交流的任務。





餘林蛋


大家好,我是快樂音符,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中國的旅遊市場很大,旅遊資源也很多,但中國的旅遊市場大多充斥著經濟利益,最欠缺的就是文化。

一、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文化了的重要性。中國的景區的門票價格居高不下,旅遊門票付出昂貴,高門票下服務卻跟不上,反看國外,好多景點都是免費的,應該鎮府出資,老百姓去旅遊是去感受文化,。

二、商業化過度開發。好好的很有文化底蘊的景點,你進去後會發現,沒有了欣賞的心情,到處都是門面,都是兜售東西的小販,文化都被破壞,所以文化傳承和旅遊開發必須相互依託,不能只注重經濟效益。

那麼中國的景點和文化傳承該如何做呢?我認為應該這樣去做。

一是,斬斷經濟利益鏈。應該成了專門我的機構管理景區,對景區文化有針對性的規劃和建設。鎮府在財政預算中撥款保證景區運作和建設,取消門票。

二是,取消景區商業化,景區除設置必要的生活設施外,取消過度商業化設施,還景區寧靜與文化。

三是,門票免費,但門票必須網上提前預訂,這樣可以避免景點人員過多,也可分流,這樣旅遊的人有心情去欣賞美景,感受文化。

沒錢不可怕,沒文化很可怕,文化彰顯一個人的素質和作為,一個景點的文化也同樣彰顯一個景區的風格,所以旅遊也是去感受文化,而非去購買紀念品……,希望我的見解能幫到你!




快樂音符的快樂之旅


在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將文化部、國家旅遊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這被視為我國文化產業大部制改革的又一步。據方案,文化和旅遊部主要是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其主要職責包括了對內的規劃引導、市場監管、公共服務以及對外的文化交流、軟實力提升等。

文化與旅遊部門整合實際上是對文化與旅遊融合實踐的反映,更加重視旅遊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品質,而也更看重文化的旅遊價值和旅遊功能。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文化旅遊融合並不是旅遊與文化的簡單整合,這大致包括了三個層面的路徑選擇:

一是文化旅遊化,當然這個“文化”既可以是某種精神性的內容元素,也可以是以物質化的產品、流動性的活動、身體性的展示,如很多地方以民俗文化活動開發吸引遊客;

二是旅遊文化化,這不只是為旅遊增添些“文化”味道,而可以說貫穿在旅遊“食宿行遊購娛”的全過程之中,甚至也運用於旅遊產品開發與營銷的整個階段,比如藉助於王勃的《滕王閣序》而使滕王閣名滿天下,這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文學作品以其傳播性強的特點而發揮著營銷的功能,就當下很多人是因為這首詩詞才去滕王閣觀光攬勝,文學符號遠遠超越文本意義;

三是文化旅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無論是文化還是旅遊都是由人來創造與體驗的,從根本上註定了文化與旅遊難分難割,旅遊的對象和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文化的存在和傳播往往就是一種旅遊, 這就不只是物理空間式的走馬觀花,是更深創造性體驗的“神遊”。

而文化旅遊融合只是小圈層內的互動關係構建,更重要的是文化旅遊的向外融合,也就是從文化旅遊融合走向文化旅遊與相關產業之間的融合,這包括了第一產業的農業、第二產業的工業以及服務業,這其實就是文化旅遊資本的價值開發、轉化與提升。一是挖掘產業的文化旅遊價值,比如從傳統種植農業升級為觀光休閒農業,再認識現代農業、舊工業的文化旅遊價值;二是藉助文化旅遊價值的延伸,比如將動漫旅遊品牌用到商業服務等上,再造文化旅遊的應用場景;三是文化旅遊與相關產業的價值協同,比如文化旅遊金融、科技、小鎮等新產品、新模式開發。



夕瑤也醉


你好,結合你的問題,我整理了一下,回答如下。

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重點素材是:

1、地方建築,民居、橋樑、城池、寺廟等,展現地方民居的風格、材料特點,讓遊客體驗其功能;

2、地方曲藝,如山歌、地方劇。對於外地的旅遊者,由於存在語言差異,宜以技術手段加上內容解說以能理解和欣賞。

3、地方飲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應儘量向遊客展現其魅力。

4、民俗節慶,例如元宵舉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燒龍燈,還有客家山歌節、擂茶文化節、客家藝術節等。

5、歷史淵源,重大歷史事件(如戰爭戰役)、名人事蹟。

6、民間工藝,如刺繡、年畫、剪紙等。工藝品的用材,宜儘量使用當地的獨特材料,例如韓國濟州島用火山灰石頭雕刻的民間宗教人像。




群群兒的郭小北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旅遊與文化是分不開的。

首先,旅遊景點大多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有個詞叫“慕名而來”,而這個“名”其實就是文化的積澱。有人說,我不看文化,我就看風景。如果僅停留在這個層面,我覺得真是沒必要長途跋涉來北京看故宮,橫店影視城可以看山寨宮殿,瀋陽也有類似建築。所以旅遊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文化,沒有文化的旅遊就失去了靈魂,文化和旅遊是分不開的。

其次,國家把文化和旅遊合併成一個部門-文旅部,也是整合產業資源,把文化滲透到旅遊中,讓旅遊成為文化和文明傳承的載體,推動社會進步。

第三,近年人們對於文化滲透旅遊的現象屢見不鮮。爭搶歷史名人的事蹟,比如依託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名人修建的故居,甚至有的地方爭搶臭名昭著的人物,比如有人提議秦檜別老跪著了,是不是該站起來了?還有的是小說中塑造的並不真實存在的人物故事,比如武大郎燒餅鋪,西門慶故里等讓人啼笑皆非。所以文化旅遊要有度,還要以弘揚正能量為目標。

第四,文化旅遊不只是在國內,其他國家對於文化旅遊也很重視,比如韓國。前幾年韓國的烏龍讓我們想起來就忍俊不禁,先是宣稱屈原是韓國人,理由竟然是因為他們過端午節。然後宣稱孔子是韓國人,孔孟之道起源於韓國,想想也是醉了,為了發展旅遊也真是難為他們了,

所以文化和旅遊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歡迎交流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