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現金流被“斬斷”,鄭州一大型連鎖餐飲開展新業務,其老闆還不太願意

河南商報記者 張逸菲/文 左冬辰/圖

本可以在春節假期收割大量現金流的餐飲業,在此次疫情下已停擺月餘。停工下高昂的租金、充滿不確定性恢復營業的時間,成為壓倒他們的“稻草”。隨著2月27日鄭州沿街門店可復工營業的通知下發,大量餐飲門店可以申請復工,恢復營業的店面多不多?疫情之下,只有外賣,沒有堂食的他們,元氣又恢復得怎麼樣?

恢復正常營業至少要等到五月份,老闆要轉讓四家店儘早止損

疫情期間,各行業哀嚎遍野,首當其衝的是餐飲業。據億歐網、恆大研究院等調查數據顯示,短短7天的春節假期,餐飲行業直接經濟損失高達約5000億元。這種損失還在繼續。3月5日,河南商報記者走訪了鄭州市中原區多處臨街餐飲店面,即使復工後大街上人流量增大,卻也沒有了以往的門庭若市。

原來人頭攢動的中原萬達金街,小吃門類齊全,品種更新迭代迅速。但3月5日下午,兩旁的餐飲店仍然顯得冷清。幾家店面的玻璃門上,貼著“店鋪轉讓”的告示,河南商報記者撥打了一家牛肉串串店老闆李先生的電話,他無奈地告訴記者,疫情對串串生意影響巨大,如今在鄭州的四家店面,他都掛出了轉讓的告示。一兩個月沒有營業,支付房租就花費一二十萬,如果短期內店面還未轉讓出去,那麼損失更大。

現金流被“斬斷”,鄭州一大型連鎖餐飲開展新業務,其老闆還不太願意

3月5日,河南省鄭州市,中原萬達金街,一家餐飲店貼出“店鋪轉讓”的告示

“這個品牌是我自己的,北大學城還有一家店,疫情之前生意特別好,天天爆滿,要不是這次疫情,我也沒想著閉店。”

李先生保守估計,店面能恢復正常的客流,至少也要等到五月份:“我們是涮鍋,疫情下,這種飲食模式,消費者肯定會有很多顧忌。”四個店面停工近兩月,現金流為零,還要向外支出高昂的房租和員工工資,李先生認為,儘早止損,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河南商報記者沿著美食街從西走到東,街道兩旁的店面,八成都是餐飲鋪面,而開門營業的屈指可數。營業的店面門口,基本也只開一扇門,狹窄的門內擋著一張桌子,桌子上豎立著印有付款碼的牌子,自提打包或者外送,不接受堂食。

現金流被“斬斷”,鄭州一大型連鎖餐飲開展新業務,其老闆還不太願意

3月5日,河南省鄭州市,中原萬達金街,很多餐飲店尚未開門

特殊時期,不少商家開通線上外賣的業務,希望爭取更多銷售空間。

“我們昨天開業,當天就開通了外賣業務。”一家經營麵條生意的老闆說。這是一家開業沒幾個月的新店,年前沒有開通線上外賣,本來想著能好好經營,誰也沒想要疫情會來:“疫情期間沒開業的房租還沒有說……不管怎麼樣,總共算下來還是賠的,外賣點單的人也不多。”

“你要點餐的話不用上網點,直接掃碼付錢就行了,你上網點還貴一些。”臨街一家從事個體經營快餐店的老闆娘告訴記者,外賣平臺每餐還要抽取一定的佣金,現在客少,成本卻沒有降低,雖然線上點餐拓寬了銷售渠道,可是碰上能來自提取餐的,還能多掙幾塊錢:“小本生意,難做的很。”

現金流被“斬斷”,鄭州一大型連鎖餐飲開展新業務,其老闆還不太願意

3月5日,河南省鄭州市,一家復工餐飲店門外的無接觸取餐檯,同時放置了員工測溫與消毒的用品

大一點的臨街飯店,也沒有了往日的熱鬧。承接各種婚宴酒席、聚會用餐的飯店門口,LED顯示屏上,之前喜慶的祝福話語變成了“菜品外賣已經開始配送”。

開展外送、加大與消費者的聯繫,大型連鎖餐飲盡力支撐

疫情打擊到的不僅是中小型餐飲店,作為河南省餐飲的頭部企業之一,巴奴毛肚火鍋不可避免遭遇了一次重創。

全國65家店面、5000餘名員工、剎那間被疫情“斬斷”的現金流、還要額外支出房租水電員工工資……這跟巴奴理想中2020年的春節完全不一樣。

巴奴“被迫”開展了外送業務。實話說,這是巴奴創始人杜中兵不太願意做的。他堅持稱外送不是“外賣”:“外賣是另外一種業務,跟堂食以店面為‘入口’不同的是,外賣是以線上作為入口,而這樣的入口,跟我們店面沒有直接的人為關係。”

而之所以做外送,除了能夠在疫情期間帶來一部分收益,主要也是為了消費者對巴奴產品的強烈需求。

外送是疫情下一種特殊形式的紐帶,等到疫情結束、餐飲業完全恢復正常之後:“我們會把外送停掉,這不會是一項新業務的開始。”杜中兵對河南商報記者說。

線上點餐,這樣一種提高彼此效率的行為,在互聯網時代下變得愈加自然順暢。特別是在疫情的特殊時期,它好像成為“拯救”餐飲企業的“白馬王子”。

但杜中兵卻不這麼看:“互聯網時代無非是加速了人與人的溝通效率,加快了時代進步的進程,刪減了很多不必要的環節和麻煩。不管你學不學、用不用這些東西,你都會被逼的讓這些事自然成為現實。”

互聯網是一種工具,但是沒有必要將互聯網和各種行業強行的結合,因為互聯網時代與之前的工業時代、農業時代一樣,各行各業浸潤在當下的環境中,企業不管在順境抑或逆境中生存,都應該是一種“順勢而為”。

“我們不用放大互聯網的功用,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到企業的本質以及核心業務。是否利用互聯網降低你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和消費者的溝通成本,這才是互聯網應該發力的部分。”

杜中兵認為,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和年輕的餐飲企業,主動地擁抱互聯網,網紅店層出不窮,但如果在經營和業務本質上沒有創造價值,依然還是被市場淘汰:“本末倒置是一定會出問題,這就好比你去送貨,不管是駕馬車還是開車去,車上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就算你趕著馬車過去,東西是好的,只要消費者覺得時間等的上,他一樣會等你。”

所以,在杜中兵看來,消費者真正看中的,是產品具體為其帶來了什麼價值:“價格高低、東西好壞、從原有的業務層面,只要你給到消費者十足有價值的產品,那麼其他的因素只能在提高效率上加分,但不存在把企業徹底傷害掉。”

餐飲業復工後該如何走下去?

這次疫情,除了打擊,還給餐飲行業帶來什麼?疫情結束後,餐飲業又該如何良性地發展?

“這是一次對現代餐飲業的考評。”杜中兵說,考評的內容不是擁抱了什麼,而是考評企業過去的積累。

這種積累,首先就是有形資產的儲備,企業財務賬上的資金和自己的存款。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2019年的調研,我國整個餐飲業的人力成本佔比為21.11%,房租成本佔比為9.3%——僅這兩項成本,就佔到了企業支出的三分之一。

經過測算:平均一家餐飲企業三個月的剛性現金支出,對應的是三個季度的淨利潤。換句話說,對於一家水平之上的成熟企業,拿出幾乎全年的利潤去扛,也勉強只能活到5月。

實際上,根據中歐商業評論發佈的對995家中小企業的調研,結果更加糟糕:85.01%的企業維持不了3個月的生存。

“人工和租金的成本是大頭兒,其他行業不動可能沒什麼成本,而對於餐飲業,不動照樣有大額成本產生。”杜中兵深有體會:“誰家的錢也不會有那麼多,特別對於小店,甚至可能是拿著今天賺的錢去買明天的菜。”

雖然有形資產能撐的時間屈指可數,但也不必完全絕望,還有一種企業得以生存的動力,那就是無形資產的儲備。

“這指的是品牌之前積累的價值,說到底,核心還在於產品。消費者真心認可我們的產品,那麼肯定會有需求,企業這時需要做的,就是克服困難,盡力滿足特殊階段消費者的需求。這也是增加品牌和消費者之間黏性,達到雙贏的一種手段。”

此外,對於無形的價值,杜中兵還提到了疫情下企業文化以及員工的團隊建設。

“老闆和員工都想讓員工活下來,我們是抱團取暖的狀態,這也是與團隊共同成長和彼此考驗的過程。”

天災人禍誰都沒有辦法,杜中兵卻沒有展現出多大的悲觀,在他看來,咬牙堅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回過頭來望後看,這次的災難也就是前進路上的一個坎兒。他甚至對巴奴今年的業績抱著樂觀的態度:“如果今年可觀、品牌經營的好,也許我們還能打平呢!”

“這次災難就是人生中的一場博弈,在這個世界上能贏的人,基本上都是儘可能多‘利他’的人。多做‘利他’的事,有形無形中會積累很多價值,而一旦遭遇危難,就是這些價值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了。”杜中兵說,“這次疫情,其實也是行業內的新陳代謝。整個過程中,暴露出來各個企業在管理和經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這是讓老闆們審視自身、看到機會的過程。多加思考和總結,企業才可能在疫情過後得到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