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司马懿是个怎么样的人,奸诈小人吗?

兔牙传说


司马懿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绝不是一个奸诈小人。奸诈小人是奸伪狡猾,做事诡诈且心术不正,纵观司马懿戎马一身七十载,辅佐曹家四代人,不仅军事才华卓绝,对曹操、曹丕也是忠心可嘉。至于后来篡魏,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奇策善谋,能征善战。很多人对司马懿的了解仅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诸葛亮“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司马懿疑心诸葛亮城中布有陷阱,遂引兵而去。不管这个故事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司马懿落下了个不太好的名声。后来有人分析,司马懿之所以不进城,是觉得一旦杀了诸葛亮,自己也会面临“兔死狗烹”的境地,于是干脆引兵而去,这更可以证明司马懿老谋深算。看司马懿的履历,公元226年辅政平乱,击退孙权进攻;227年,擒斩叛将孟达;234年,诸葛亮出祁山,司马懿避而不战,诸葛亮病逝;237年,公孙渊叛魏立燕,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一生战功显赫,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

2、忠于曹魏,四朝元老。从曹操到曹丕、曹叡、曹芳,司马懿辅佐了曹家四代人。曹操对司马懿不太信任,认为他有“狼顾之相”,但曹丕对司马懿相当信任,百般维护,也使得司马懿可以安心辅佐。如果司马懿真的想叛变,在曹操死后或者曹丕死后就可以动手,何必等到七十高龄才铤而走险。曹丕两次伐吴,都命司马懿,镇守后方。这绝对是叛乱的大好时机,可是司马懿却尽心做好后勤工作;曹丕死后,司马懿又南面抗蜀,当时兵权在握,也可以叛变,包括后来平定公孙渊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司马懿绝对没有主动叛魏的想法。

3、逼不得已,高平陵变。魏明帝曹叡死后,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曹爽拼命排挤、打压司马懿,封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太傅。曹爽让自己弟弟曹羲掌管宫内禁军,独揽朝政,任人唯亲,引起了朝中许多人的不满,但是朝中军权和政权都在曹爽之手,当时也无人敢言。司马懿也被曹爽彻底压制,而这一压制就是十年。曹爽甚至好几次想杀了司马懿,此时,真正显示了司马懿的大智慧,他韬光养晦,装作养病在家,暗中联合发对曹爽的势力。249年曹爽兄弟陪同少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司马懿趁机起兵政变,控制京都洛阳,擒杀曹爽,史称“高平陵事变”。至此,曹魏的权力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由此可见,司马懿篡位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综上所述,司马懿绝不是一个奸诈之人,而是一个忠心之人,这种忠又不是愚忠,束手待毙不是他的作风,堪称历史上绝顶聪明之人。


顾空城


司马懿是什么人呢?我们首先不要用后世对他的印象去看待,把背景倒放回东汉末年,司马懿是大家族出身的人物,因为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知名,一方面他是有才华的年轻俊杰,另一方面他通晓儒学,在当时社会中形象很端正。当时擅于品评人物的崔琰、杨俊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并且他最开始拒绝了曹洪、曹操的征召,显出不图名利的骨气,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你跟他是同在一个时代的人,很难会把他跟醉心于权力的豺狼联系在一起。

据闻曹操曾经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这件事很著名。但司马懿在单位工作时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对于这种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办公的人,又让人很难怀疑他有什么心思。诸葛亮后来谈论官僚能力,就提到他最喜欢跟董和这种殷勤办公的官员共事。那你又可以想象,在司马懿三十岁左右的时期,他就是那种老实办公的人物。

司马懿工作能力之突出在曹操时期就已经数一数二,丞相东曹属,负责人才选举工作,出任丞相主簿管理公文,转任太子中庶子,跟曹丕读书。出任丞相长史、军司马,前者是丞相副手,但因为曹操已经建立魏国,丞相府的权力就不算太大,军司马侧重于军事管理。

司马懿在曹操末期已经是很核心的谋臣,

跟司马懿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陈群,陈群也同样经历多部门调任,但他做事多委派部下执行,自己不喜欢亲自去做,属于擅于谋划一类人物,司马懿却是又能谋划又能执行。

贾诩闭门不出,为人过于收敛。虽然计策深远,却不得曹操、曹丕完全信赖,程昱能谋善断,然性格刚直,不免与人结怨。司马懿可做到了得到曹操、曹丕信任,又能在那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中谨慎自保。

通过这个比较就能看出司马懿藏的深,贾诩、程昱的作风都是把自己政治影响力给弱化,司马懿所塑造的端正、能吏人设却不断加固他的政治实力。回到司马懿装病不肯出仕曹操那时,有一次他在家中晒书,忽然下起雨来,司马懿就跑出去收书,这件事让婢女看到了,他妻子张春华二话不说抄刀杀人灭口,司马懿从此很倚重张春华。

回过头来看,原来司马懿一直都是这样的人,只是在社会上他需要一个好人设。司马懿晚年宠爱柏夫人,张春华很长时间都见不到司马懿的面,司马懿生病后,张春华去探望他,让他骂做是面目可憎的老东西。骂到张春华要绝食自杀,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南阳公主一伙小鬼是跟着她一起绝食,司马懿主要还是心疼孩子,说张春华这老东西不足为惜。

先说这婢女的性质,虽然是为主人做家务,但主人如果看得上也会偶尔宠爱一下,好歹服侍自己日常生活一段时日后也该有感情,指不定司马懿宠爱过这个婢女。但是她威胁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司马懿可以毫不留情的抛弃她。这就好比一个渣男遭到情人勒索威胁,渣男为保住自己社会名誉,就连同妻子报警把对方抓进警察局。

而这个渣男会出轨一次,以后再出轨的几率还依旧很大,妻子能帮助他时,他就倚重,等晚年有了新宠,这妻子怕是连见一面都可憎。这种男人由始至终都不在乎情义,那最多只是他塑造形象的工具。

从这件事更能看出司马懿之薄情寡义,曹丕把司马懿比作萧何,委任他执政中枢。二人君臣情谊,本不亚于刘备与诸葛亮、孙权与陆逊。诸葛亮终不负刘备,陆逊则是被孙权所负,司马懿是辜负曹丕。君臣之间本就是互相成就,你帮我,我帮你,你不帮我,我还帮你,但是帮了你,你还毁我,就未免薄情寡义。

司马懿本性没有变过,只是他需要环境释放本性,随着魏国老臣逝去,司马懿凭借军功获得很大政治威望,自然而然的突出了他的本能。就连当时魏之重臣蒋济、高柔等人就没有看出这一点呢,终究是后人根据历史给其人做出了真实的评价。


苦艾酒影视剪辑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林寒22


历史上司马懿在民间的普遍认知就是奸诈小人,在京剧中司马懿是个大白脸,白脸象征个“奸诈”、“多疑”。然而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公平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不能把他脸谱化了,司马懿固然有他奸诈多疑的一面,不过他也有他超出常人的地方。我认为司马懿有这么几个特点:

聪慧过人,冷静沉着,善于用兵,有雄才大略,心机深重,隐忍不发

司马懿出生于大士族家庭,从小就展现了过人的智谋和雄才大略,所以崔琰对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司马懿善于用兵,尤其善于根据战场情况和敌人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决定。

平定孟达叛乱,兵贵神速,果断迅猛

孟达不顾诸葛亮的告诫,他认为司马懿驻军的地方离上庸城距离遥远,再加上要请示曹叡,来来去去要一个多月,而且到上庸的山路险峻,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修固城池和做好防御准备。结果让他没有想到的是8天之后他就看到了司马懿兵临城下,这时的孟达还没有反应过来,城里的其他将领更是吓破了胆,怎么可能取胜。孟达自作聪明,用常人的思维去揣摩司马懿的心思。司马懿根据孟达轻狂的性格和上庸复杂的地理环境,做出了必须快马加鞭赶在孟达做好准备和诸葛亮派出援军之前达到上庸的决定。

对阵孔明,沉着冷静,不求虚名

当对阵诸葛亮时,司马懿就做成了完全不同的决策。诸葛亮为人十分谨慎,用兵虽然没有奇谋,循规蹈矩,但是军队纪律严密,士气很高。诸葛亮这样的敌人绝对不是孟达之流可以比的,而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大的弱点就是粮草,蜀道艰难,给运粮造成很大的困难,而且蜀国国力也不足以支撑长年累月的消耗。诸葛亮远道而来,希望的是早点决战,因为他是有备而来,来就是为了打仗。而司马懿偏偏不跟他打仗,就是要消耗他的粮草,让他心慌,让他没法呆下去。即便是送我个女人的衣服,我依然可以忍受。

心机深重,隐忍不发

纵观整个三国,心机最重的莫过于司马懿了。可以稍微跟他比一下的可能就是贾诩,还有他的大儿子司马师?司马懿这个老狐狸为了不去给曹操做官在家里装病,曹操多次派人去征召他都不来,结果曹操就说:如果再装逼就把他抓起来。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为了迷惑曹爽兄弟更是在家里演的一手好戏,当李胜替曹爽前去打探他的情况时,他在床上装病重,让下人给自己喂粥,粥散的衣服上到处都是,还装作耳朵聋了,脑子也糊涂了,前言不搭后语,总之完美的演绎了一个朝不保夕的老人的样子。

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司马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他对自己的部下说的那句:“且止,忍不可忍!”一个人如果能“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人能是他的对手。而司马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能力已经超出常人,又能隐忍别人不能忍的事情。


传奇历史观


很高兴和大家分享。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司马懿作为一个著名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自由大家去评判,这里我只说说我的看法和大家做个讨论。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博闻强识,为人隐忍。司马家乃河内大族,兄弟八人,人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排行老二。司马懿多智,被曹操知道后,命其辅佐曹丕。在司马懿的辅佐下,曹丕最终成功上位,并最终称帝。在曹丕在位的七年,司马懿配合尚书令陈群,施行新政,正因为此新政为魏国招揽了大量士子,诸去邓艾等人在魏国统一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也还是因为这新政,使得士族大兴,曹魏宗亲被大大的削弱,为以后司马家反魏埋下伏笔。

在魏文帝曹丕去世后,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四人被认命为辅臣,辅佐魏明帝曹叡,在曹叡在位的十几年期间司马懿数次抵挡了诸葛亮的北伐,期间他与诸葛亮也是棋逢对手惺惺相惜。司马懿也配合诸葛亮上演了空城计的好戏。

曹叡去世时,认命了司马懿和曹爽为辅政大臣,司马懿遭到曹爽的排挤,被安了个太傅的虚职。司马懿整日在家,让曹爽麻痹,最终趁曹爽带领皇帝曹芳和百官前去高平陵祭祖之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为以后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司马懿一生浮沉,历经四代魏主,熬到最后夺得天下,可以说司马懿才是真的大智慧。




原来阳光会生锈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城府极深、手段老辣、能屈能伸、思维缜密





每天五分钟读历史


说到司马懿,他也是一个狠角色,他的隐忍和狠毒也是非常人能及的。

  司马懿可谓是一个非常善用权谋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最合适的实际,去做最合适的事情,因为他的这份审时度势,不久自己就拥有了一定属于自己的军事实力。

image.png

  但是聪明人的这份能力也是会被别人嫉妒提防的,于是一项关系要好的曹爽就剥夺了司马懿的干政的权利,可是司马懿是不会让他人去剥夺自己的权利的,于是和曹爽的争斗就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曹爽本身就没有司马懿聪明,更没有他善于权谋,所以,一旦司马懿给他设计了一个圈套,那他也必定是会入圈套的。

image.png

  司马懿深知曹爽在朝廷里面没有什么威信,于是司马懿就联系了几个朝中的老人,元老级的人物去和曹爽交涉,告知司马懿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会不要兵权的,曹爽虽然不太信任司马懿,但是对于老臣还是非常的信任的,于时便答应了司马懿给了他兵权,可谁知,司马懿变脸比翻书还快,在得到兵权后,就下令将曹爽杀了。

image.png

  这一事件后,众人就发现司马懿是如此的心狠手辣、真正做到了翻脸比翻书还快,可是这样的事情,很多文人雅士都不去和司马懿交往。

  但是这样的情况其实都是在司马懿预料之内的,换句话说,这对于司马懿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因为只要兵权在手,他就什么都不在乎了。

  其实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极其可怕的,因为这是善于隐忍的狠毒之人才会有的。

  古人云:得民心者的天下。司马懿过于运用权谋,并不无实际的做一些让老百姓获益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也是非常具有争议的一生。

  后来他努力争取的一切都被匈奴的军队给摧毁侵占了。他的后人想要去重新夺回曾经的政权,可是却没有成功。而这次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将自己的家族走向带向了毁灭,司马家的所有人全部诛杀。

  这么看来,司马家族从开始建立的风光到走向毁灭,真是一部大片,聪明是相当聪明的,但是有时候太过了,就是整个家族走向末路的开始。如果可以学会适度,一切都不那么的很绝的话,也许还是会有一线生机的。可以说司马家族是中国汉人的耻辱,没有司马家族的混乱不堪,就没有五胡乱华,以致汉人差点灭族!



Apollio阿波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他的后辈如何评价老祖宗的。

东晋第二任皇帝晋明帝司马绍询问王导自己的祖辈是如何取得天下的,王导言及司马氏创业始末,听完之后晋明帝把脸蒙在被子里,痛哭的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的长远?”意思是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晋朝国运怎么会延续久远呢。司马懿父子的所作所为让后辈都有些许蒙羞,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司马氏一家更是成为奸忍狡诈的代名词。

小时候看三国,从来没喜欢过司马懿,认为他是个奸臣败类,诸葛亮没能烧死他,我还大喊是老天瞎了眼。后来才知道,如果司马懿没有使用卑鄙手段,司马绍连当皇帝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掩面做作了。和这些懦弱的子孙后代相比,司马懿强的可不仅是一星半点了。

司马懿的功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司马懿有“狼顾相”,又曹操夜梦“三马同槽”,故意夸大曹家和司马懿的对立关系,以使篡魏建晋显得合乎时宜。事实上司马懿的前半辈子,是实实在在的为曹魏做出了贡献。

司马懿在曹叡朝诸将凋零的局面下西拒诸葛、北伐公孙,使曹魏得以继续维持着对吴蜀两国的战略优势。出将入相,司马懿深谋远虑,向曹操提出过两条建议:征讨张鲁劝说曹操趁势南下益州;关羽破于禁,力阻曹操迁都并提出联吴背刺关羽。两条建议在当时都可以算得上奇谋善策,司马懿也因此得到曹操的青睐,将其留给世子曹丕。另外司马懿慧眼识人,提拔的王基、邓艾、州泰等寒门士人均有作为,裴秀、王沈等人更是成了西晋开国元勋。上邽的屯田、淮南的水利都是在司马懿的主持下实施的,为后来的三国归晋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司马懿的文治武功都可堪称一流,正如李世民对其的评价:“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司马懿的过

说起司马懿的黑化开始,是在曹爽逼迫之后。两人同受魏明帝托孤,曹爽却为了独揽大权处处打压司马懿,司马懿以退为进,暗地里积蓄力量,争取支持。至迟在称病不朝前,司马懿就有了夺权的想法。跟随曹家四代人,司马懿学会了曹家人篡夺东汉政权的做法,也想着演示一番。于是就有了高平陵之变中不顾誓言,背弃蒋济,费劲心思的要置曹爽于死地。司马懿给出的政变理由是曹爽败坏国纪,处处压迫,这些只不过是说辞而已,司马懿的野心作祟才是本质。政变后,立家庙于洛阳、曹芳亲自登门请问国事,司马懿凭借一己之力将皇权踩在脚下;布局关中、淮南,不顾年老体衰亲自讨伐王凌,更是将威势从中央延展到地方,让曹魏笼罩在司马氏的阴云之下。走到这个地步,司马懿之心昭然若揭。不过改朝换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司马懿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未必能等到,而曹操宁为周文王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司马懿为儿子们做好了铺垫。

为了达到目的,司马懿无所不用其极。对付曹爽、王凌,先赦免后诛杀,翻脸不认人,毫无信义可言;将反对他的人皆夷三族,有人说司马懿是在斩草除根,其实更多的是用来立威,宣告天下谁说了算,太多无辜的生命因此消逝。用这种蒙骗、嗜杀的手段来争取个人利益,放在当下来说价值观绝对有问题,但在历史长河中,这种事情确实是数不胜数。西晋末年期间的奴隶皇帝石勒曾对群臣说过,自己绝不会学司马懿父子做欺负孤儿寡母的丑事。作为在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帝王,石勒绝对有资格说这番话,不过在石勒死后,侄子石虎却以司马懿一家为榜样杀尽石勒子孙夺取皇位。假使当年石勒有机会面对孤儿寡母,恐怕也会走司马懿的老路,在争权夺利的环境中这是必然选择,也是能够把握住机会的实力体现。在权利面前,道义没有任何地位,古今中外皆准。

司马懿的是与非

面对历史旧事,作为后人的我们完全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评价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而且有充足的理由来鄙视司马懿的为人,他狡诈残忍,平定辽东后屠尽襄平城内十五岁以上男子,对付政敌都是夷族牵扯无辜,“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是对司马懿的真实写照。从其对于妻子的态度,或许更能说明司马懿的品行。《晋书》记载,司马懿有次生病,妻子张春华前去探视,司马懿气急败坏说了一句“老物可憎”打发了出去。张春华心痛的欲绝食自杀,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心疼母亲同样绝食。司马懿见状赶紧道歉,事后却说“老东西死就死了,可惜我两个好儿子”,没有半点悔过。司马懿可能忘了,当年为躲避曹操征辟装病在家,不料在下雨收书时被婢女看到,年仅十三四岁的张春华可是手刃婢女,来保全司马懿的秘密。司马懿不顾旧情,如此对待结发之妻,连儿子都看不下去,对这样的人还能说什么呢。

事实上历代对于司马懿的评价,始终都要牵扯出他那些子孙后代干出的蠢事。司马昭公然弑帝成为历史第一人;西晋弱智皇帝晋惠帝在位时“八王之乱”,致使匈奴、氐、羯、羌、鲜卑“五胡乱华”,让中国陷入近四百年的战乱纷争,人口极度锐减。而司马睿南渡延续晋祚,同世家大族共享天下,强臣当家,皇权衰弱,内部纷争不断,数次北伐无疾而终,意在偏安一隅。身为肇始者的司马懿不得不背下这口黑锅,以至后来刘裕杀尽司马氏都被世人看作是再为祖上还债,司马懿委屈却是无可奈何。

岁月悠悠,寥寥篇幅无法拼凑出司马懿七十二年的人生时光,自然也无法刻画出活了七十二岁的司马懿的整体形象。说实在的,没有经历过,是无法真正了解某个人,某件事的。我们看着史书,从主观或者客观的角度对司马懿进行这样或者那样的评说,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司马懿依旧长眠于地下,无关紧要。


洛门东


大家好我是农村孙哥

司马懿是什么样的人,反曹,究竟该不该唾弃?

说起三国演义,我们不得不提到诸葛亮,提到诸葛亮,我们就得提到司马懿,今天我们就细细说说司马懿这个人,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辅佐四代魏帝,他和诸葛亮之间的恩怨。司马懿的出身并不是什么大家族,但是他打小就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儿,年少的时候就胸怀大志,司马懿为人谨小慎微,做事比较沉稳,在他中年时期深得曹操喜欢,曹操多次向他表达他对他的信任,所以司马懿就任曹操的丞相,就此开始了为魏国效力的职业生涯,司马懿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是很好,后人常常说起他都是说他奸诈,小人,等等词汇,可真实的他究竟是怎么样呢,我们来看历史记载的那些往事。在司马懿的任职期间,他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和诸葛亮之间斗智斗勇的历史战事记录了,其尤为著名的就是第一站新城之战。早在太和元年的时候,魏帝派遣司马懿和诸多大臣驻扎营地,逮捕了但是蜀国大将领孟达,但是魏帝对待孟达很好,孟达也对魏国非常坦诚,但是司马懿却不相信觉得有诈。但魏地并不信任他,命令孟达驻守当时的新城。曹丕死了后,孟达在魏国失去基本的信任,当时诸葛亮看中世纪联系了他,让他背地里投靠蜀国。诸葛亮也怕事情有变,因此联系过后,怕孟达反悔因此了解到魏兴太守与这个孟将军有过节,便派人到这个地方故意放出消息。孟达一听这个事情已经败露因此决定马上发动战争。这个魏国的太守知道后,就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听到后怕这个孟达有其他的心思,马上写信给孟达,收到信的孟达啊真是高兴,所以也开始不想起兵了,这个时候 司马懿则前往营地见到了孟将军和蜀国的约定。司马懿就大怒道:“孟达这个人啊他是没有信义的,现在他还在犹豫,应该趁着这个时候马上解决这件事情。”司马懿就自己带着百万大军去捉拿孟达。蜀国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孟达,派兵解救他,但是被司马懿识破了在多个地方阻碍,拦截住了他。而在计划之前诸葛亮曾对孟达说,你务必要小心谨慎。

但是他写信给诸葛亮说:“我都已经准备好了,我来回好几天,应该没问题,计划很周全而且司马懿一定会派遣其他人来追捕我,所以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万万没想到司马懿能自己带兵,并没有上报上边儿,打了个他一个没有防备,孟达马上就给诸葛亮又给出消息。

特别惊奇说:我起兵的事情,已经万无一失,司马懿却比我还快,已经围堵我了,这个上庸成四面环山有水。孟达将周围用木材固定住。可是司马懿一点也不惧怕,直接摧毁阻碍,渡江直达这个城门口。在同年的仅仅用了十八个月就将孟达的其他将领所逮捕。司马懿也同时率领士兵,亲自抓了孟达,同时抓到了俘虏数万人。司马懿成功后返回京都,治理这个新城,让百姓们没有因为战事而受影响。

上边的故事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战,在历史上不仅仅是只有军事方面二人有瓜葛,在历史上记载,说诸葛亮的死啊,是被司马懿气死的,这两个人在后期也是在技能上是分不清谁厉害谁不厉害的,均有弊端和优点,但是由于诸葛亮为人衷心,一直记得他对刘备的承诺,要助力这个蜀国成才,所以,比较劳心,可是司马懿却不同,司马懿尤为注重养生,他的书童据说是养生的第一创始人,司马懿活到90几岁才去世。可见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在军事上确实没有对手了,历史对二位的讲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为的感叹,智者之间的较量最后只能靠谁长命来决断了,虽然诸葛亮要比司马懿大很多,但是诸葛亮衷心和劳心才是加快了他衰老的最大原因吧。

司马懿一生,颇为幸福,有白头的恩爱夫人,也有知书达理的红颜知己做妾室,儿女双全,也颇为才华,虽然司马懿反曹遭到世人的唾弃,但是没办法,国家君主不给力,只能自己上了,国家不能乱,百姓得生活,所以说司马懿起兵也不是什么大过错啊,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吧,我们就看待历史,客观一点就可以了。

以上是我的个人分享,谢谢大家!



农村孙哥


司马懿算的上真正的末世枭雄,史书有评价说“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的智商谋略要胜过诸葛亮,所以后边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时候败给了他,当然那次失败完全不是因为诸葛亮失策,而是因为蜀国刘备已经不在,主事的是阿斗,军事力量也与曹操的相差悬殊太大,诸葛亮能够凭借自己的计谋跟司马懿周旋很久也是相当厉害了。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了那场战役的失败。司马懿虽然这次战胜是靠时机和运气,但是他的才智确实高于常人。

其实英雄有两种,一种是打出来的,还有一种是忍出来的。打出来的英雄生猛,如项羽,但是往往不及忍出来的英雄收益广大,如刘邦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在汉末三国,曹操、诸葛孔明算前一种,刘备和孙权算后一种,而司马懿更是后者中的翘楚,他极其善于忍耐,精于等待。三国里面所有的人物为了江山打得不可开交,到头来却是给他司马家打了天下。三国最后的赢家并不是曹操,而是他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今在曹魏大营担任过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等职位,更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他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为显著的功绩就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73岁去世,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所以说司马懿这个人内心城府深不可测,其实曹操在当初任用他的时候也看出了他不甘于为人臣的想法。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是不甘于为人臣的人,必定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是因为曹丕和司马关系很好,经常维护他,再加上他这个人极其善于隐藏和忍耐,所以曹操放下戒备,对他深信不疑。

讲了司马懿的生平再来看看他的身世背景,这么一位奇才相信身世肯定不同一般,他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代,也就是夏官祝融。远古至商代世袭承接夏官这一职务,到了周朝,夏官改性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子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这个姓氏就是这样的一个来历,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便是胸怀谋略,剧中的司马懿也是很好表现出了这一点,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经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可见历史上很多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这样的人在后世可能不会有太多好的评价,他的成功是阴柔奸雄战胜阳刚英雄的代表,有人说司马家的皇帝昏庸无能导致了后来的“五胡乱华”和南北朝,其实也不能这么说,谁也不能预见自己就成为一个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好皇帝,只能说历史把司马氏推向历史的舞台,而他们没有扮演好正面的角色,反而成了反面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