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中国古代多次出兵越南都失败而归?

于无声处34


越南古称交趾、安南,曾属古代中国一部。因其地图形状狭长,像一条长尾巴,所以又被称为古代中国地图上的尾巴。

在历史上,越南多次发生叛乱,但都被中原王朝镇压下去了,直到五代时期才脱离中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汉朝的交州地区包括今天越南的中、北部)

越南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西汉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东征西讨,于公元前112年攻灭了割据岭南地区的南越国。南越国的疆域就包括了今天的越南中、北部地区,所以汉朝便首次将越南纳入了版图。

在汉朝的十三州中,越南属于交州(交趾刺史部)管辖,是汉朝疆域的最南端。交州后来变成了九个郡,其中有三个郡分布在越南境内,分别是交趾郡(越南北部)、九真郡(越南北部)、日南郡(越南中部)。

此后,历经西汉、东汉、东吴(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隋、唐等诸多王朝,越南都在中国的版图以内。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越南才脱离中国。


越南独立建国的历史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10世纪前期和中期),统治今天两广和越南地区的是古代中国的南汉王朝。公元939年,南汉的静海军节度使吴权叛乱,驱逐了南汉驻扎在越南的军队。吴权在越南地区自立称王,彻底脱离了南汉王朝,此举也使得古代越南彻底脱离古代中国,变成一个独立国家,这是公元10世纪的事。而越南人则将吴权视为祖先,将吴权建立的王朝称为吴朝。

明朝曾短暂收复越南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公元15世纪初),曾趁越南内乱的时机出兵占据了越南,不过此时距离越南独立建国已经过去了将近500年的时间,因此当地人的抵抗非常激烈。

朱棣想要恢复汉唐时期的越南故土,所以在当地设置了安南布政使(越南)加以管理。但在明宣宗朱瞻基(朱棣之孙)时期,明朝再次放弃了越南的土地,将8万驻扎的军队撤回国内。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思想保守的明宣宗并不重视越南这块土地

第二、越南脱离中国已久,抵抗十分激烈,明军损失惨重

第三、明朝为了集中力量防御北方的蒙古,被迫在南方采取收缩战略


世界人文通史


不止是越南,中国古代也曾多次出兵朝鲜,败多胜少,即便胜利也很少占其土地。两个长期作为藩属国的小角色,为何能屡次挫败强大如元朝的中国军队?原因很复杂。

越南古称交趾、交州、安南,清朝时才有越南之称。越南开化比较晚,经济落后,在中国唐朝以前大多数时期都是中国领土,秦、汉、唐都在这里设置州、郡进行管辖,但唐末藩镇割据,中央衰弱无力,越南当地势力统一全境,建立王朝,趁机宣布独立。

正是从唐末五代起,中国古代政权开始了和越南连绵不绝的战争,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双方历史上规模较大的战争冲突。

1,南汉与丁朝

唐末五代,越南被五代十国中的南汉政权控制,但南汉实力有限,越南历史上的丁朝统一全境后称王,引起南汉大军讨伐,结果中伏大败而归,越南宣布称帝,完全独立。

2,北宋与黎朝

北宋基本统一中国后,越南的丁朝上表内附,做了北宋的藩属国,被北宋册为交趾郡王,但后来丁朝的权臣黎桓篡权自立,建立黎朝,宋太宗赵光义认为黎氏此举是对宋朝的不敬,大举兴兵征讨,但陷入埋伏遭遇败局,只得承认黎氏的地位,越南进入黎朝时期。

3,北宋与李朝

权臣篡权的戏码在越南不断上演,黎朝后被权臣李公蕴篡夺,建立李朝。这次宋朝没出兵,但李朝却膨胀了,在宋神宗时率军主动进攻中国两广之地,攻城略地,破坏甚烈。次年,北宋组织还击,大败李朝军队,兵锋直指河内,逼迫对方纳款投降。

4,元朝与陈朝

(1)李朝末年,权臣陈守度又篡夺夺位,建立陈朝。此后,蒙古崛起,横扫亚欧,忽必烈灭掉大理后挥师讨伐交趾,蒙古铁骑攻入越南河内,陈朝皇族仓皇逃入海岛,但因天气酷热,蒙古军队水土不服,不得已撤退,在回师途中被陈朝军队尾随反攻。

(2)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陈朝拒绝臣服,蒙古再度挥师讨伐,越南实行坚壁清野,焦土抗战,蒙古骑兵无处发挥,不得已撤退,又被陈朝军队反攻获胜。

(3)忽必烈仍不甘心,数年后再度出兵,水陆并进,越南故伎重施,逃入山林海岛,不和元军正面交锋,元军补给困难,只好撤退,不得已彻底放弃对越南的征服。

5、明朝与胡朝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把安南列入“不征之国”,跟朝鲜一样,作为自己的藩属国。但陈朝末年,权臣黎季堥篡权自立,建立胡朝(黎季堥原姓胡)。陈氏不得已跑到大明求救,明成祖朱棣以宗主国身份派兵讨伐,灭掉黎朝,斩首黎氏,时隔500多年再度把越南纳入中国版图,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直接进行管辖和统治。

但朱棣死后,明朝对交趾的控制减弱,当地势力不断起兵反抗明朝,仁宣二帝年间,号称盛世,却无力镇压交趾反抗,明军屡战屡败,最后不得已承认越南恢复独立。

6、清朝与阮氏

后来越南先是南北分裂,又三国割据,再进入阮朝时期,岂一个乱字了得。清朝曾派兵帮助其中一方,但先胜后败,最终无力征服越南,只得封王安抚了事。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上与越南的数次战争,除北宋神宗时期自卫反击取胜、明成祖朱棣霸气灭掉对方以外,其他均以落败告终,即便强大如元朝也三战三败,这是什么原因?

笔者认为,从越南角度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1,地利优势。越南属热带,境内遍布山地、雨林,交通极为不便,气候炎热潮湿,瘴气遍地,中国军队远道而来,本就体力衰竭,加上水土不服,很容易热带传染性疾病,导致非战斗减员严重,加上粮草不继,补给困难,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2,战术得当。越南自知实力有限,不敢和中国军队正面硬扛,他们深知自己的优势,也知道中国军队的劣势,尽量避免正面交锋和固守城池,不是利用地形设置埋伏,便是坚壁清野,逃入山林或海岛,留下一个个空城给我们占领,然后打游击战骚扰,趁我们不胜骚扰,回师撤退时尾随追击,偷取胜利,不得不承认这是极为高明的战术。

3,民风剽悍。生活在越南很多的很多人其实是华人后裔,不过他们没有开化,文明程度较低,性格剽悍,不愿服从中国统治,且民风尚武,人人皆可为兵,一旦有野心家组织煽动,很容易形成反抗中国的潮流,使得古代中国很难维持在越南的长期稳固统治。

越南的这些特点不仅让古代中国多次吃亏,还让现代超级大国美国深陷越战泥沼,不得不抽身而退,吞下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战争失利。所以我们要“从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对越南这个国度不可等闲视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上述分析难免有疏漏之处。亲爱的朋友们,对中国古代多次出兵越南都失败而归的原因,你们有何高见,欢迎留言补充!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中国古代多次出兵越南,只有明成祖朱棣成功将越南打的俯首称臣,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什么会如此难打败呢?是武器装备的问题,还是当地的环境气候的问题,还是说当地的政治十分的开明,据记载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家,让以军力强盛的元朝吃了瘪。接下来慕容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相信任何一个国家以及民族都希望自己的国土能够大,因此华夏民族对于领土扩张的想法一直在扩大根本不会停止,别看越南现在发展的还不错,但古代越南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自认强者为王,不过这也是很多国家的看法。因此越南开始学习中华的文化,这也成为了他们能够屹立千年的原因。


虽说战争是侵占土地最直接粗暴的方式,不过利用文化影响,一样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实质性战略方针。

我国与越南交战的开始以及其发现为什么不能平定越南的原因

越南第一次成功打败中国是在公元938年,从此越南进入了自治时期,经历过很多朝代,经历了丁朝、李朝、陈朝等诸多朝代。越南的起源要从公元前600年说起,我国古代对于越南地区的控制足足有1200年之久,从公元前三世纪末开始,越南地区其实是被默认为我国领土的。


通过武力,古代王朝的确能够获得对越南的控制权,但是这种控制权并不持久。为了能够让越南真正的心悦诚服华夏,只能采取引流文化,让越南人真正的成为华夏的一个省,这样的文化输入,让越南懂得了很多文化,所以他们有了抵抗心里,因此才会在公元938年脱离华夏的统治,采取自治。


这种自治制度直到1406年被成祖朱棣打破,越南俨然又成为了我国的附属国。越南全境被朱棣大军横跨,越南重新回到了华夏的版图之中,在这里大明设立了行政机构,由中央直接统领。因此对于今天的问题,慕容认为是矛盾了,越南的确在公元938年至1406年这段时期采取过自治,却不是无懈可击。不然越南怎么会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938年这段时期被划为华夏的版图呢?


越南在我国封建王朝北宋时期曾多次骚扰广西等地,可终究是小打小闹最终被收复。值得一提的是越南曾经让强大的元朝屈服,并且签订条约。按常理来说蒙古想要打败越南简直是易如反掌,可就是这样一个芝麻大小的国家,顽强斗争使蒙古大军不得不签订条约。

越南能够抵御蒙古大军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有着蚊虫众多外地人根本受不了的丛林,首先大军到此处首先就得想要适应本土的条件,才能说事后的战争。双方不论何时主动进攻的一方都会受到敌对势力地域人文不通等限制,因此我国才会在对越南的战争中不容易胜利,不过并不像题主说的那样次次大败而归。


慕容鉴史


越南古代曾经属于中国。

各个朝代都统治过,是中华文化圈。

当中原混乱时越南独立而去,以后又收回,中国曾经的交趾省就在越南北部一大片范围内。

越南独立成国之后又成为中原王朝的保护国,一但越南出事中国就会派兵援助。

近代法国人占领越南,美国人占据越南中国都伸出援助之手。

元朝蒙古人用武力攻打越南,当然蒙古人用的兵除少数蒙古首领之外大部分是中原地区的兵,与广西兵。

越南北部崇山峻岭,道路狭隘,对于中原兵来讲,兵馬未到,粮草先行。中原兵的粮食给养无法运到前线,在半途中就被越南人摧毁。

越南天气酷热,冬天也和中原的夏天一样,蚂蟥遍地,树上,地上到处都是吸血的蚂蟥,蚊子四季都有。

受伤之后,伤口立即溃烂。毒虫成群,蚂蚁成群叮咬伤囗。

对于,凉快惯了的中原兵绝对不能生存,野外无法扎营。

这种环境越南人非常适宜。

越南的气候与地理环境是越南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的条件。

但是,越南无论如何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他们的文化却受中原影响之重,中华文化最适宜越南民族,中原文化是越南民族的灵魂与精神。

这种局面到法国人来了才有改变,越南的文字被法国人改变了,但是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深入骨头,无法脱眙换骨。

中国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越南,直到今天也是。

对越南不能使用武力,而中华文化能够拴住他们的精神,他们会向心于中国的。


宝树白石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1.交接地区地形复杂,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地形地势崎岖不平,战争代价太大。2.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滑坡泥石流,喀斯特,行军困难,今天尚无好的办法,何况当年!3.天气多变,高原湿冷泥泞,翻过云贵高原,湿热原始丛林无法行军,美国当代强大的军力全天候摩托化装备都无有效方法获胜。4.当年冷兵器时代中国对蛮荒疆土没有太大兴趣,大多都是征服教训式的打击。一旦臣服,哪怕只是名义上的就可以了,占领积极性不高,所以很多一撤兵,他们又反了,当年缅甸就是如此。5.中央王朝对越南不太感兴趣(不毛之地要它何用),征服耗费又巨大,得不偿失!没有用精锐之师。6.相当长一段时间越南就是中国的,周秦时代的交趾,后来的安南,一直到清朝还是中国的附属国,老将冯子材还有镇南关大捷,就是为越抗法!7.最近一次80年代初,那是迫于国际舆论,否则都打到河内附近了,又撤兵的。


用户86405935521


尽管我们贵为华夏民族龙的传人,但其实也对“强龙压不住地头蛇”这句话表示赞同。毕竟人家根基在那里放着,国人到那里首先要克服水土不服的困难,其次才能升级到战略层面,如果没有常驻军队,在那里进一步加强控制,越南的独立也是迟早的问题。

我国祖先对于领土扩张想法从未停止过,越南地区在从未与我国发生关系之前,其实本身的文化底蕴是比较差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千年不倒,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息息相关。

尽管战争是掠夺土地以及其他资源最直接粗暴的方式,但利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确实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实质性战略方针。

通过我国历来与越南发生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原因。

要说屡次出兵失败,也确实有点夸张了,要真的如此,那我国古代对于越南的统治又从何说起呢?

越南的历史起源最早要从公元前600年说起,对于越南地区的控制足足有1200年之久,从公元前三世纪末开始,越南地区其实是被默认为我国领土的。

武力冲突,仅仅是为了取得对越南地区的控制权,而且并不具有持续性,当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越南地区的控制,所以我们的先祖对越南地区采取了大量的文化输入,就是打算从根本上让越南属于我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无疑对越南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大约在公元938年,越南人民才真正意义上首次打败中国军队,这次伟大的壮举,也在越南独立史上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此开启了越南真正意义上的自治,这时越南的发展也已经步入了一段几乎没有其他国家干预的真空期,先后经历了丁朝、李朝、陈朝等诸多朝代。

直到大约公元1407年左右才再次被我国控制,当时派兵南下的正是明成祖朱棣,整整30万大军出现在越南土地上,横跨整个越南全境,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在这里设置了大明王朝的行政机构布政使司,进一步将其扩充到了大明朝的版图之中。

其实这里大家就很容易能够发现,题主所说的多次存在争议,首先要划定一定的时间范围,毕竟在1407年南下征讨越南,显然是霸气十足的。

真正中国古代对于越南地区的出征,几乎每次都失败而告终的时间区间,也要从公元938年越南独立开始,单独剔除1407年大明的出征。除过越南单独发展的时间,越南在我国北宋时期,甚至有了主动出击的态势,对于广东广西地区屡次侵犯,也在当时造成了不小的恐慌。

说出来可能大家都有点不信,曾经盛极一时的元朝大军,就在越南地区遭遇了滑铁卢,最终双方为了避战还签订了协议,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如此呢?

首先就不得不在客观上承认,越南地区确实有地域优势,之前在那个文明尚未开化的年代,对于越南地区的控制可以说轻而易举。

但后来进一步的文化输送,让越南人民也认识到独立的重要性,从刚开始的无意识到后来的反抗,再加上千百年来的积累,也让他们对于地域优势的发挥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交通条件极为不便,而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越南地区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很多人不能立刻就适应当地的环境,丛林众多,还没有开始正面交锋,就已经被环境打败了。

越南地区的丛林是全世界都闻名的,曾经的美国大兵都在这里吃了亏,何况是在当时就没有飞机,大炮的中国古代军队呢?

最终还是要强调那句话,地头蛇终究要比强龙更有优势,如果离开了环境的优势,相信我国古代士兵的战力提升绝对不止一个档次,失败而归,最终不是败给了越南,而是败给了越南的环境。


大国布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秦代占领越南,越南被中国控制。

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灭南越国,越南成为汉朝领土。汉朝实行直辖统治。

随后,直到939年越南打败南汉军队,建政称王。

当时中国是是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控制越南的南汉仅仅是一个地方军阀,地盘不过是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没有实力对越南做大规模进攻。

越南趁着中国内乱分裂,终于获得独立。

但至此,越南已经被中国控制长达1000年之久。

随后,宋朝、蒙元、明朝都曾攻打越南。

这一系列作战中,中原大军基本都能占领越南大量领土,包括首都河内。明朝更是厉害,一度再次统治越南多年,灭掉越南多个王朝。

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中国大军撤出越南。

为什么?

原因如下:

第一,越南的地形非常适合防御。

越南和中国接壤的北部,是连绵的山地地形,植被众多。

这种地形在古代低技术战争下,是非常适合防御,对进攻一方极为不利。

同时,大面积的森林和山地,又特别适合持久战和游击队。

只要越南人坚定意志和中国打持久战,中国方面想要彻底粉碎越南的游击战几乎不可能。

因为越南北部的地形过于复杂,随便一座山就能躲藏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你根本无法扫荡干净。

所以,越南对抗中国法宝就是先开始固守战略要地,逐步消耗对方实力,同时不断袭击中国人的补给线,还有无处不在的游击战。

那么,等到中国攻占越南大城市,比如河内以后,军队已经很疲惫了,补给也很困难。

然而,越南军队主力还是存在的,不断会进行袭击,进行持久战。

久而久之,中国军队伤亡日益增大,粮草匮乏,只能从越南撤退。

其实,中越战争中,越南也是同样战术,只是解放军比较聪明,自行先撤退了。

第二,越南北部的传染病是第一杀手。

蒙古人三次攻打越南的战争中,死于传染病的比战死的还多。

越南的气候同中国中部、北部有很大不同。

北越山区还有很多恶劣的传染病,比如疟疾、霍乱等等。

越南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千年,身体有抵抗这些疾病的抗体,所以他们即便得病往往不会死。

但中国人没有这种抗体,一旦染病死亡率极高。

其实何谈越南,古代中国人就算从中原来到广西、贵州、云南,都是很危险的,经常一病就死。

第三,越南人善战。

越南男人外面软绵绵,似乎性格温和,其实骨子里很善战,不怕死。


这个世界上的民族有几类。

俄罗斯被国内媒体吹嘘为战斗民族,其实他们是好战不善战。

俄罗斯人表面很凶悍,实际上作战输多赢少。即便能够打赢,俄罗斯基本都是惨胜,损失都是敌人很多倍,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有些民族是不好战也不善战,代表是意大利人,基本百战百败。

有些民族则是好战又善战,代表就是英国、越南。

也许大家不知道,越南本来领土只有北部这一小块,他完全是通过战争连续击败强敌,向南方扩张了好几倍,最终才有今天的版图。

越南战争中,美军也认为北越军队很骁勇善战,而且韧性很强,能吃不怕死,不达目的绝对不罢休,硬是把美国拖垮了。


萨沙


这个问题有很大瑕疵。


首先,越南自937年脱离南汉独立建国,在此之前,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即便是大分裂时代的魏晋南北朝,越南北部也牢牢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中。

而在越南独立建国后,明成祖朱棣曾于1407年发兵30万征服越南全境,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其纳入明朝版图,所以说中原王朝出兵越南并不是全部败绩。

不过话说回来,自937年越南独立后,除1407年的那次远征,剩下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几乎从未有过胜绩,蒙元帝国三度征讨安南皆铩羽而归,北宋时期越南更是侵入两广烧杀抢掠,中原王朝颜面尽失。

那么,小小越南到底有何独特?为何自独立以来,中原王朝的征讨几乎从未成功过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位置优越

越南之所以让中原王朝折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越南的地理位置太靠南。

在那个医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瘴疠是让所有人望而却步的可怕恶魔。

中华文明自黄河中下游发源后,疆域便开始了猛烈的扩张;商朝时期,疆域扩张到汉江流域;周朝建立后,楚国受封丹阳后,我国先民在南方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难开拓;秦国灭楚后,兵发岭南,将势力延伸到中南半岛,占据了今天的越南北部。

但越南的国土还在向南延伸,自937年立国后,越南就顺着海岸线不断向南扩张,陆续消灭了中部的占城和南部的真腊,用了800多年的时间将势力扩张到湄公河流域。与此同时越南也在不断向西部的老挝和柬埔寨扩张。

因为疆域的扩张,尤其是向南的延伸,使得越南相比于中原王朝而言有了一定的战略纵深。加上纬度越低,瘴疠越严重,这使得即使中原王朝即便越南也难以长久驻留。

另外,越南南北狭长的国土中,山川河流纵列分布,地表多为热带雨林,这使得中原王朝的征讨难上加难。

2、时机成熟

五代十国作为我国最后一个乱世,也是越南独立的最好契机。

等到宋太祖赵匡胤千辛万苦统一了南方九国,才发现周边依然政权林立。特别是北部的辽国,早在唐朝灭亡当年的907年就建立了,等到960年赵匡胤北宋建立时,辽国正是蒸蒸日上的创业时代,再加上辽国的汉化相当迅猛,建立和北宋同样成熟的国家机器,这使得北宋想要效仿汉唐消灭辽国根本就不可能。

因为辽朝的巨大威胁,加上1038年西夏的建立,北宋彻底没心思管南方的事情了,越南不仅在中南半岛站稳了脚跟,还开始反客为主,于1075年大举进犯两广,屠杀人口数十万,北宋颜面尽失。

两宋313年,始终没有能力彻底解决周边危机,当然也包括越南问题,而越南也在创业初期的300多年时间里,疯狂扩张国土,终于成为“南天小霸王”。

等到后期的元朝和明朝征讨越南时,越南在实力上已经有了巨大提升,能够对劳师以远的中原大军以逸待劳。

3、力不从心

对土地的不重视,是小农经济支撑的所有中原王朝的通病。

对他们而言,失去一个或数个州并不重要,只要边疆安宁就是胜利,这种思想在两宋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越南独立且上表请求称臣纳贡时,中原王朝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几乎是毫不犹豫就拍板同意。

虽然节省了国库支出,但由此导致的问题却贻害无穷。因为越南在对中原王朝称臣的同时,在中南半岛内部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迷你版朝贡体系,逼迫周边小国向其称臣,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越南的实力,中原王朝想要征讨越南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而且自宋朝以来,除了元朝自草原来,剩下的王朝无不将国土防御重点放在北方,明朝甚至将都城迁到北京,形成“天子守国门”的局面。清朝虽然没有游牧民族威胁,但沙俄的到来使得北方形式更加严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原王朝从一开始对越南问题就缺乏足够的重视,加上政治中心北移,面对山高皇帝远的越南,中原王朝允许其成为藩属国已经是最后的底线。

既然不重视,所以想要彻底拿下并经营越南就更加不可能。

一直以来,我国对越南的重视,尤其是937年越南独立后,更多的是出于稳定西南苗疆和维系海上丝绸之路的考量,因为越南紧挨两广且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上。而当改土归流大规模展开,且闭关锁国开始成为帝国外交常态时,越南在中原王朝心目中的地位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藩属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中国古代多次出兵越南失败而归,这个“多次”放在整个控制越南2000年的历史长河里,实在算不了什么,不必过多解读。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军征服百越各个部落,并带去了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从此古越南纳入了秦朝的版图。

秦朝末年,大秦官员赵佗在广州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越国,百越部落被划入南越管辖。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了南越,并又在百越地区设立了三个郡。这之后的1000年里,百越几乎都由中原政权直属管理,直到东汉末年中国内部四分五裂。

公元968年,百越地区独立,建国交趾,但并未完全脱离中原政权的控制,依然对北宋称臣纳贡,成为宋的藩属国。

宋神宗时期,朝廷计划灭了交趾,重新将百越纳入北宋直属管理。在岭南积极备战时,走漏了风声,交趾主动出击偷袭了北宋边境。

随后神宗派大将郭逵率兵出征,大败越军,并击杀交趾洪真太子。由于北宋灭越的计划被打乱,战船还没准备充分,所以在交趾王提出赔偿后,北宋答应了其停战要求。

1258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入侵交趾,由于蒙古兵力不足,征服交趾后,只是洗劫了一番而并没有派兵驻守。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缺钱,又发动了对交趾的战争。不过这次的出征长达三年时间,都没有征服交趾。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蒙古为争夺皇位,内耗严重损失了不少骑兵精锐,忽必烈出征时的蒙古铁骑,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其次,成吉思汗洗劫交趾才几十年,其国计民生还没恢复,如果再被他儿子忽必烈再洗劫一番,那就没日子过了,所以交趾人上下同心一致抗击元军。

元军虽然出征失败,但战后交趾国王还是派了使臣来元,主动要求纳贡,请求不要再发兵。

到了永乐年间,交趾发生内乱,交趾王请求大明出兵镇压,明成祖朱棣趁机收复了交趾,并设置郡县直属管理。


不过这个时间很短暂,朱棣死后,交趾发动兵变推翻了大明的统治,建立了后黎朝。并向大明求和纳贡,双方恢复了宗藩关系。

到了18世纪末期,交趾后黎朝被推翻,后黎王请求宗主国大清发兵,助他复国。1798年,大清出兵交趾,但战败了,交趾建立了西山朝。

这次战败,主要是因为大清在乾隆长达60年的挥霍下,已走向衰亡,国力、战斗力已大不如前,只是外强中干,徒有其表。

1802年,交趾豪族阮氏后代阮福映,在法国的支持下推翻西山朝,建立了阮朝。并向宗主国大清请求赐国号“南越”。

嘉庆皇帝考虑到南越是汉朝的古国,包括了百越和中国的岭南地区,如果交趾称“南越”,那会造成历史问题,所以最后赐名“越南”。


随着大清的进一步衰落,后来越南逐渐被法国蚕食,进入殖民时代,从此彻底脱离了中原政权的控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越南的战争,仅元朝和满清中后期的几次失败,这对于2000年的历史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再说就算战败了,交趾也一直是中原政权的藩属国。

所以中国古代几次对越战争的失败只是战争中的正常现象。

也有人将战败原因归结为越南人英勇、善打游击、地理优势等等,但如果把历史时间跨度拉长,结合越南古代、近代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花木童说史


都别抢,我来答。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吧,叫做:山高皇帝远。

实际上明朝发动的“明征安南战争”还是硕果累累,就打仗这件事上来说,明朝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朱棣时期的故事,而那时候安南正处于陈朝末期,权臣兼外戚的黎季犛废黜了陈朝末代君主陈少帝,并改回胡姓,建立胡朝。

早在明太祖时期,这位废黜了三位陈朝君主(陈废帝、陈顺宗、陈少帝)的胡季犛引起了明太祖的不满。但那时候明朝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北方,因此并没有兴兵责难,但朱元璋还是拿出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拒绝陈朝的朝贡。

朱棣继位以后,胡季犛已经篡位建立胡朝。但对明廷隐瞒了这件事情,后来见朱元璋和建文帝都相继去世,胡季犛的儿子胡汉苍这才敢派遣使者到明廷讨要册封,以显示政权的合法性。当时朱棣还派使臣前往安南调查,但在胡汉苍联合大臣导演的戏码下成功骗过使臣,被顺利册封为安南国王。

后来随着一位叫做陈天平的陈朝后裔跑到北京向朱棣揭露了事情真相,在种种外交手段都失败的情况下,朱棣才决心出兵攻打安南,实际上朱棣是不是真的关心胡朝的合法性并不重要,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朝贡秩序。

先是朱棣命令都督黄中率领5000人的队伍护送陈天平回国,以问罪之师的姿态兴兵安南。胡季犛虽然表面上答应退位,私底下却在召集军队,准备迎战明军。在越南境内的支棱隘(今越南谅山省支棱县境内),黄中一行人遭到伏击,明军全军覆没,陈天平被杀,黄中侥幸逃脱。

是日,安南胡大互劫杀其前国王孙陈天平,时镇守广西都督佥事黄中等——《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二》

如此一来,胡季犛算是和明朝彻底撕破脸皮,朱棣听闻消息后大怒,随即加封总兵官朱能以“征夷将军”,以副将张辅代替、左副将军沐晟、右副将军张辅、左参将李彬、右参将陈旭等人率军号称八十万出征安南。

战争过程中不叙述了,总之明军赢了。

征讨安南左参政丰城侯李彬,右参将云南伯陈旭,率师击黎贼西都,贼闻多邦城陷,焚西都宫室仓库,逃入海贼党,有依天健山等处,而以兵由生厥江潭,舍江犯官军者,总兵官新城侯张辅遣都督黄中等屡败之,于是三江路宣江洮江等州县,次第诣军门降——《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二》

胡季犛两父子也直接被俘虏,但是没有被杀,而是被囚禁起来。朱棣也顺势就在安南设置了交址都指挥使司、交址承宣布政使司以及交址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

不过边境地区的管理一直就有个令中央朝廷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打不服,前脚刚走,后脚就叛乱。张辅率领大军回朝后,安南立马又发生了叛乱,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意识形态上没有完成统一,这些民族还没有归化到汉文化圈中,所以人家不认可你的统治。

朱棣在张辅的建议下征调云南、四川和贵州地方兵力共计四万余人,以沐晟(沐英次子)为征夷将军出征安南,但却遭遇惨败。随即朱棣又命令张辅率军二十万继续远征安南,协助沐晟,结果又赢了。

安南再度被平定,被划分为升、华、思、义四个州,在安南设置了卫所,留下驻军镇守。其实这里暴露出一个问题,光靠军事镇压你是没有办法维持长期统治的,虽然蒙古人征服了大半个世界,但是随着它自己的军事衰弱了,很快就被推翻。

明朝虽然在对安南的战争中屡次取得胜利,主要还是胜多败少。但是它没有办法维持自己在安南地区的长久统治,没办法离中原地区太远了,这种文化上的影响力就没有那么强了。虽然人家承认你是宗主国,但是人家不愿意完全受制于你的统治。

这是由于文化上还没有达成高度的统一,明朝将安南郡县化以后,将安南直接纳入在自己的统治之下。虽然极力推行归化教育,但是架不住山高皇帝远,统治安南地区的官员又出现了贪污腐败的统治,搞的安南人民很反感。

于是反叛不断,所以这时候的安南基本上已经成为明朝的一个战争泥潭了,继续耗下去没有意义,可是不耗下去吧,宗主国的面子又挂不过去。明宣宗继位后,逐步开始放弃对安南的掌控,安南豪族黎利建立起“后黎朝”,并最终在明英宗时代得到册封。

实质上这时候的明朝和安南只是名义上的藩属关系,安南继续向明朝朝贡,但是明朝已经无法插手安南的政治事务,对于明朝来说,它也不愿意再插手了。所以说明朝在安南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文化和政治渗透上的失败。

就这一点来说,估计全世界只有英国做的最成功。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