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倭仁:空談誤國的典型

倭仁:空談誤國的典型

倭仁:空談誤國的典型

作者|弓難張

設計|孟二

倭仁:空談誤國的典型

倭仁:空談誤國的典型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至聖先師孔子主張人們言行一致、少說話多做事。他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但我國曆史上從來不乏誇誇其談的人。他們跟別人講起道理來頭頭是道,常常引經據典看似無懈可擊,但一旦讓他付諸行動,則啥也做不成,百無一用,更多的表現為“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1862年8月,飽受列強欺凌的清政府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倡議下,設置了一個專門培養翻譯人才的外國語學堂—京師同文館。該館聘請飽學的西方人士擔任教師,教導八旗子弟學習英語、法語等外語,後來漢人亦可進館學習,範圍並擴大到西方的算學、天文等科目。

此舉在當時的大清國無疑如隕石落地,引起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因為滿清的多數大臣們仍然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而英法等國均屬“夷狄之輩”,讓八旗子弟去學習蠻夷的語言,真的是“斯文掃地、辱沒門楣。”所以反對聲浪一直很高。

倭仁:空談誤國的典型

同治六年(1867年),當時的同治皇帝的師傅、大學士倭仁也親自給朝廷上疏,要求廢止同文館。他的理由更加冠冕堂皇:“天文、算學為益甚微,西人教習正途,所損甚大。竊聞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藝。。。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採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何必師夷人?且夷人吾仇也。倘延夷人為師,禍患無窮,甚至亡國亡種。”

倭仁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國人講求禮儀道德、教化人心,就可以建設一個富強自立的東方大國,他進一步敘述了學習西方“夷人”的壞處,甚至危險到了亡國亡種的地步。

面對保守派的攻擊,推崇洋務革新的奕訢一方面批評倭仁的議論雖然信誓旦旦振振有詞,但只不過是“空談道義、好為爭辯” 而已;另一方面,奕訢針鋒相對地向朝廷建議,既然倭仁說“中國天下之大不患無才,必有精通天文算學者。”那就讓倭仁立即“酌保數員,擇地另設一館,與同文館互相砥礪,共收實效。”

倭仁:空談誤國的典型

慈禧太后難得開明地同意了奕訢的主張,立即任命倭仁為“總理衙門行走”,參與洋務運動事宜。這一道命令讓平日裡只知道“袖手談心性”的倭仁遇到了大麻煩,因為他只是信口雌黃,並沒有深入調查和研究,也不知道國內哪位高人精通天文算學,而且他根本不知道洋務是什麼意思,如何去工作?

但這些個理由對於愛面子的大學士來說怎好明講,倭仁只好向朝廷上書“不必另行設館”並請辭“總理衙門行走”這個職務。但以慈禧為首的朝廷不依不饒逼著倭仁上任,萬般無奈的倭仁只好耍個小心眼,在上班途中故意墜馬崴腳,然後因“足疾”請辭一切職務。因發生了“崴腳”的工傷事故走不成路,這一“硬傷”使倭仁沒辦法上班,請辭終於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倭仁貴為大清國的大學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整日浸淫四書五經,可謂是滿腹經綸。然而他卻忘記了孔夫子最基本的諄諄教導:“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在晚清遭遇兩次鴉片戰爭失利、列強鐵蹄踏關虎視眈眈之時,在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的嚴峻形勢下,依然不思進取只知信口雌黃, “敏於言而訥於行”, 說而不做誇誇其談,甚至為了逃避責任而故意崴腳損傷身體,貽笑大方的同時讓自己也成了空談誤國的典型代表。

倭仁:空談誤國的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