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安徽省委書記談阜陽“刷白牆”:重視“屋外的牆”,忽視“屋裡的人”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在《求是》發表了一篇名為《堅定不移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文章。

李錦斌在文中特別提到了阜陽“刷白牆”事件。

他寫道,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阜陽市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並在全省範圍內暗訪調研,既解剖標本、深度警示,又舉一反三、全面排查。

李錦斌提到,經過深入學習調研,大家普遍認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主要有幾個特徵,重“說功”,輕“做功”。重“留痕”,輕“留心”。重“面子”,輕“裡子”。重“出彩”,輕“出力”。重“套路”,輕“新路”。重“加碼”,輕“減壓”。重“問責”,輕“激勵”。重“發展”,輕“黨建”。

“我在基層走訪調研時,有同志告訴我,過去一段時間,黨建就是‘屋子裡的黨建’,桌子上擺上一大摞方案、文件,形成了‘下級給上級報材料,上級給下級發獎狀’的怪圈。”

“秀、大、急”的現象比較突出:“秀”,就是熱衷於“造亮點”、“建門面”,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大”,就是喜歡搞大呼隆、大場面,甚至搞運動式的大拆建、大突擊;“急”,就是習慣搞“一陣風”、“一個樣”,遇事“三板斧”,熱度“三分鐘”,缺乏久久為功、釘釘子的精神。

阜陽市在脫貧攻堅中“刷白牆”、“堆盆景”,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李錦斌在文中透露,阜南縣紀委一名同志說,“刷白牆”問題不是沒有發現,而是不願、不想、不敢鬥爭,也存在不能鬥爭、能力不夠的問題。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個別村的扶貧手冊填寫不規範、幫扶措施和成效填寫不詳細,這些本來是經過指導就可以糾正的事情,但相關村幹部卻因此受到黨內警告處分。有一個村幹部說,“我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被問責。工作沒做好,問責沒話說,但工作做好了,只不過排名靠後就要問責,實在想不明白”。

他寫道,重“發展”是對的,但調研中發現,少數地方仍把發展當硬任務、把黨建當軟指標,不同程度存在管黨治黨寬鬆軟問題。更重要的發現是,大多數深度貧困村都是基層組織建設軟弱渙散村。

“比如,我曾經暗訪過的一個深度貧困村,老的村班子存在很多問題,老的村支書卻幹了13年,當時群眾意見很大。”

文中寫道,一些黨員幹部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說到底是沒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沒有認真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而是把自己置於人民之上、組織之上,個人主義和特權思想嚴重。

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不是順應人民“期待”,而是為了自己的“頂戴”,不是為群眾“省心”,而是為自己工作“省事”,不是拎著“烏紗帽”為民幹事,而是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久而久之,與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漸行漸遠。阜陽市“刷白牆”,就是重視“屋外的牆”,忽視“屋裡的人”。

阜陽市紀委的一名負責同志說,“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就批評有的地方在環境整治中塗脂抹粉、‘一白遮百醜’,到現在還發生‘刷白牆’這樣的事情,主要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沒有學深悟透,教訓慘痛深刻”。

文中提到,為汲取阜陽市的深刻教訓,安徽在警示教育中,聚焦群眾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集中火力、逐個攻堅。

以阜陽市為例,該市針對中央通報指出的7個方面問題,檢視查找脫貧攻堅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52個,逐一狠抓整改,堅決落實整改目標。在“刷白牆”發生地阜南縣,深入開展“幹部下鄉找問題”,縣級領導幹部帶頭到群眾多、老宅子多、信訪矛盾突出的村民組現場辦公、解決問題。

北青報記者 孟亞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