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现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们的祖先为何历经五次迁徙

现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们的祖先为何历经五次迁徙

十陵属于成都龙泉驿辖区,龙泉驿是客家人的聚居区。

他们何以来此定居,有必要简单追溯下历史。

清朝初期,中国历史上“湖广填永四川”的移民运动,波及到闽、粤、赣三省聚居的客家人。

康乾时期,他们从广东长乐、和平、连平、兴宁、永安、河源等县,扶老携幼,推车挑担,翻山越岭,迁徒到四川,聚集于成都东山。

在此修房筑巢,开垦种植;亦农亦商,扎根异乡。遵循祖训:“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说“土广东”话,自称:广东人。

东山在成都平原东部,新都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成华区四区结合的区域被称为东山,这里是成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

以十陵为例,十陵街道有客家人近3万人,主要的姓氏有张氏、朱氏、范氏、谢氏、刘氏、白氏、江氏、林氏、卢氏、罗氏、钟氏、史氏、熊氏等。他们仍说客家话,传承客家人的耕读传家,崇尚祖先,重视教育,讲究家风的传统。

客家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的汉族,也是汉族在南方的一个重要支系。

客家人源于中原,生活、居住在黄河流域,即现在的陕西、河南省等地。

由于历史上的战争影响,几次大的迁徙,在宋朝时期迁至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形成汉族的客家人。

后经“湖广填四川“、太平天国、张献忠入川屠杀的影响,客家人再次迁徙至四川。

在清末、抗日战争时期,客家人盼纷南下,飘洋过海,在东南亚国家崛起。再迁至世界各地。客家人约5000万人,有1000多万人遍及85个国家和地区。

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几乎都有客家人奋斗的足迹。但他们仍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自己是客家人;他们千里寻根谒祖,虔诚祭拜祖宗;他们仍然讲客家话,保留客家人的民风民俗。

在学术界称客家人为东方犹太人。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赣、闽、粤三交界的山区生产、生活。客家人继承了中原人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精神;秉承了中原人不屈服、铁骨铮铮的坚强性格;发扬中原人耕读传家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民风民俗、崇文重教的文化元素。

客家人更具有与他乡异族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理念。

现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们的祖先为何历经五次迁徙

客家人原居黄河流域,因战争因素,有几次大规模的迁徙。从“八王之乱”到宋朝时期,迁徙到赣、闽、粤三交界的地方进行生产、生活,仍保留了中原汉民族的民风民俗,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俗体系。

历史上客家人大约有五次较大规模的迁徙:

第一次迁徙。

公元291-306年,是中国历史的西晋时期,建都于河南洛阳。

由于皇族内部的八王,即: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为主,参与了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长达16年的国家内乱,史称:“八王之乱”,导致晋朝国家衰退,国力下降。

这时,北方以匈奴、鲜卑、羯、羌氐等5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趁机联盟攻击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16个国家,故又称“五胡乱华”。因发生在国号“永嘉”,再称“永嘉之乱”。

中原汉民族遭遇一场大的灾难,纷纷从黄河流域大规模南迁,进入长江、珠江流域,发展南方经济。

公元316年,晋朝在今江苏省南京建都,称:东晋,与16国并存。

第二次迁徙。

公元878—884年,唐朝末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波及到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是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场农民起义。

现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们的祖先为何历经五次迁徙

由于黄巢起义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支援,缺乏经济保障,而导致起义失败。史称:黄巢之乱。这时居住在江南的汉族人民,再次进行南迁,形成第一批客家的先民。

第三次迁徙。

公元1127年5月,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之后放弃中原,逃到扬州。

1129年2月,金兵奔袭扬州,他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

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

公元1130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宋高宗赵构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南宋定都于临安府。

公元1272年,元朝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后。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

由于宋朝被金、元人的侵扰,在江苏安徽、浙江和江西北的汉民族,因战乱被迫再次迁徙到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之处的山区,以避战争之祸。

他们保留了中原的传统民风民俗和语言交流,形成独特的客家人。

第四次迁徙。

明末清初,因战争、瘟疫、自然灾害,导致四川人口锐减。而在赣、闽、粤三交界的客家人,长久的安定生活,内部人口激增,土地资源有限,造成矛盾上升,家族群斗发生。

清朝政府倡导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仍不能解决四川人口稀少,土地荒废现象。

公元1662-1740年,康乾时期再次动员赣、闽、粤的客家人离开家乡迁徙四川,有的先居四川东部,如隆昌、宜宾、仪陇等地,后再次选址或直接迁徙聚居于成都东山丘陵,距今约300年左右。

第五次迁徙

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客家人从闽、赣、粤的内陆开始飘洋过海,在南洋诸岛以苦力为生。

抗日战争时期,客家人走向世界,从商从政、募捐筹款,支援抗战。如:南洋著名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被称为南洋华侨传奇人物的胡文虎、胡文豹,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泰国前总理他信、英拉兄妹,香港金利来集团创始人曾宪梓,泰国正大公司创始人谢易初等。他们成为东南亚国家显赫的政治精英、商界巨头,是客家人的骄傲。

成都的客家人多聚居于东山区域。

现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们的祖先为何历经五次迁徙

成都东山五场是东山区域最大的五个场镇,即便在今天,五镇在成都也拥有一定的规模。他们是新都区石板滩镇,成华区龙潭街道,龙泉驿区西河镇,龙泉驿区洛带镇,青白江区清泉镇。

上述几个区域中以龙泉驿居住的客家人最集中数量最多,龙泉所属的洛带镇又是客家人居住的核心区域。

十陵距龙泉驿14公里与西河镇毗邻,这两个地方的客家人仅次于洛带。

洛带镇原属于简阳,在上世纪70年代被划分给龙泉驿区,如今是龙泉驿区一个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城镇,是成都四大古镇之一。该镇总共有5万人口,90%以上都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融汇,原来的客家话在成都属于第二方言,现在已经逐步消失,踪影难觅。

比如说,穿衣被称为“着衫”,下雨被称为“落水”、吃饭被称为“食饭”等,这些被称为“土广东话”。

成都石板滩现存有客家土楼,该建筑风格就是传承、沿袭了福建客家土楼的风格。

客家的婚俗现在基本全部消失,个别地方或家庭偶尔采用个别流程。客家人的婚礼习俗多循古礼,讲究婚前六礼(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和交杯酒)。

流程繁琐,花费巨大,和现在的婚俗文化潮流不易融合,所以逐渐退出。

客家文化是个庞大的体系,能够体验感受的现实存在不多,唯一可以唤起记忆和了解的,现存的洛带古镇可以提供帮助。

现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们的祖先为何历经五次迁徙

洛带古镇是成都周边古镇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镇,有“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