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現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們的祖先為何歷經五次遷徙

現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們的祖先為何歷經五次遷徙

十陵屬於成都龍泉驛轄區,龍泉驛是客家人的聚居區。

他們何以來此定居,有必要簡單追溯下歷史。

清朝初期,中國歷史上“湖廣填永四川”的移民運動,波及到閩、粵、贛三省聚居的客家人。

康乾時期,他們從廣東長樂、和平、連平、興寧、永安、河源等縣,扶老攜幼,推車挑擔,翻山越嶺,遷徒到四川,聚集於成都東山。

在此修房築巢,開墾種植;亦農亦商,紮根異鄉。遵循祖訓:“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說“土廣東”話,自稱:廣東人。

東山在成都平原東部,新都區、青白江區、龍泉驛區、成華區四區結合的區域被稱為東山,這裡是成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區。

以十陵為例,十陵街道有客家人近3萬人,主要的姓氏有張氏、朱氏、範氏、謝氏、劉氏、白氏、江氏、林氏、盧氏、羅氏、鍾氏、史氏、熊氏等。他們仍說客家話,傳承客家人的耕讀傳家,崇尚祖先,重視教育,講究家風的傳統。

客家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6個民族的漢族,也是漢族在南方的一個重要支系。

客家人源於中原,生活、居住在黃河流域,即現在的陝西、河南省等地。

由於歷史上的戰爭影響,幾次大的遷徙,在宋朝時期遷至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形成漢族的客家人。

後經“湖廣填四川“、太平天國、張獻忠入川屠殺的影響,客家人再次遷徙至四川。

在清末、抗日戰爭時期,客家人盼紛南下,飄洋過海,在東南亞國家崛起。再遷至世界各地。客家人約5000萬人,有1000多萬人遍及85個國家和地區。

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幾乎都有客家人奮鬥的足跡。但他們仍不忘自己是中國人、自己是客家人;他們千里尋根謁祖,虔誠祭拜祖宗;他們仍然講客家話,保留客家人的民風民俗。

在學術界稱客家人為東方猶太人。

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贛、閩、粵三交界的山區生產、生活。客家人繼承了中原人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鬥爭精神;秉承了中原人不屈服、鐵骨錚錚的堅強性格;發揚中原人耕讀傳家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客家人獨特的民風民俗、崇文重教的文化元素。

客家人更具有與他鄉異族相互包容,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理念。

現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們的祖先為何歷經五次遷徙

客家人原居黃河流域,因戰爭因素,有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從“八王之亂”到宋朝時期,遷徙到贛、閩、粵三交界的地方進行生產、生活,仍保留了中原漢民族的民風民俗,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民俗體系。

歷史上客家人大約有五次較大規模的遷徙:

第一次遷徙。

公元291-306年,是中國歷史的西晉時期,建都於河南洛陽。

由於皇族內部的八王,即: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為主,參與了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長達16年的國家內亂,史稱:“八王之亂”,導致晉朝國家衰退,國力下降。

這時,北方以匈奴、鮮卑、羯、羌氐等5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趁機聯盟攻擊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16個國家,故又稱“五胡亂華”。因發生在國號“永嘉”,再稱“永嘉之亂”。

中原漢民族遭遇一場大的災難,紛紛從黃河流域大規模南遷,進入長江、珠江流域,發展南方經濟。

公元316年,晉朝在今江蘇省南京建都,稱:東晉,與16國並存。

第二次遷徙。

公元878—884年,唐朝末年,發生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波及到今天的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等省地區,動搖了唐朝的統治,是影響最深遠、最廣泛的一場農民起義。

現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們的祖先為何歷經五次遷徙

由於黃巢起義長期流動作戰,沒有穩定的後方支援,缺乏經濟保障,而導致起義失敗。史稱:黃巢之亂。這時居住在江南的漢族人民,再次進行南遷,形成第一批客家的先民。

第三次遷徙。

公元1127年5月,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之後放棄中原,逃到揚州。

1129年2月,金兵奔襲揚州,他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

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

公元1130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宋高宗趙構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南宋定都於臨安府。

公元1272年,元朝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俘虜5歲的宋恭帝及謝太后。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

由於宋朝被金、元人的侵擾,在江蘇安徽、浙江和江西北的漢民族,因戰亂被迫再次遷徙到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之處的山區,以避戰爭之禍。

他們保留了中原的傳統民風民俗和語言交流,形成獨特的客家人。

第四次遷徙。

明末清初,因戰爭、瘟疫、自然災害,導致四川人口銳減。而在贛、閩、粵三交界的客家人,長久的安定生活,內部人口激增,土地資源有限,造成矛盾上升,家族群鬥發生。

清朝政府倡導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仍不能解決四川人口稀少,土地荒廢現象。

公元1662-1740年,康乾時期再次動員贛、閩、粵的客家人離開家鄉遷徙四川,有的先居四川東部,如隆昌、宜賓、儀隴等地,後再次選址或直接遷徙聚居於成都東山丘陵,距今約300年左右。

第五次遷徙

從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後,客家人從閩、贛、粵的內陸開始飄洋過海,在南洋諸島以苦力為生。

抗日戰爭時期,客家人走向世界,從商從政、募捐籌款,支援抗戰。如:南洋著名華僑企業家、報業家和慈善家,被稱為南洋華僑傳奇人物的胡文虎、胡文豹,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泰國前總理他信、英拉兄妹,香港金利來集團創始人曾憲梓,泰國正大公司創始人謝易初等。他們成為東南亞國家顯赫的政治精英、商界巨頭,是客家人的驕傲。

成都的客家人多聚居於東山區域。

現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們的祖先為何歷經五次遷徙

成都東山五場是東山區域最大的五個場鎮,即便在今天,五鎮在成都也擁有一定的規模。他們是新都區石板灘鎮,成華區龍潭街道,龍泉驛區西河鎮,龍泉驛區洛帶鎮,青白江區清泉鎮。

上述幾個區域中以龍泉驛居住的客家人最集中數量最多,龍泉所屬的洛帶鎮又是客家人居住的核心區域。

十陵距龍泉驛14公里與西河鎮毗鄰,這兩個地方的客家人僅次於洛帶。

洛帶鎮原屬於簡陽,在上世紀70年代被劃分給龍泉驛區,如今是龍泉驛區一個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城鎮,是成都四大古鎮之一。該鎮總共有5萬人口,90%以上都是來自廣東的客家人。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融匯,原來的客家話在成都屬於第二方言,現在已經逐步消失,蹤影難覓。

比如說,穿衣被稱為“著衫”,下雨被稱為“落水”、吃飯被稱為“食飯”等,這些被稱為“土廣東話”。

成都石板灘現存有客家土樓,該建築風格就是傳承、沿襲了福建客家土樓的風格。

客家的婚俗現在基本全部消失,個別地方或家庭偶爾採用個別流程。客家人的婚禮習俗多循古禮,講究婚前六禮(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和交杯酒)。

流程繁瑣,花費巨大,和現在的婚俗文化潮流不易融合,所以逐漸退出。

客家文化是個龐大的體系,能夠體驗感受的現實存在不多,唯一可以喚起記憶和了解的,現存的洛帶古鎮可以提供幫助。

現居成都十陵的客家人他們的祖先為何歷經五次遷徙

洛帶古鎮是成都周邊古鎮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個鎮,有“全國重點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榮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