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圖/來源網絡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兩徵河西,徹底掃蕩了盤踞於此的匈奴勢力,控制了河西之地。

但是,漢武帝以及大漢朝堂,對於河西之地的戰略價值,並沒有足夠重視。

可厚賂招,令東居故地,妻以公主,與為昆弟,以制匈奴。

張騫向漢武帝的建議是:讓烏孫人填補河西之地的政治空白,以圖聯合烏孫、合攻匈奴。

但是,這個願望落空了。

所以,漢武帝不得不在河西之地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而正是因為對河西之地的郡縣控制,才讓漢帝國實現了威掃西域、殘破匈奴的戰略主動。

天下要地,有關中興勝、有幷州俯瞰、有成皋壁壘、有荊襄重鎮、有長城、黃河以及長江三道龍門。

但是,把鏡頭拉長,就會發現河西鎖鑰同樣重要。

得河西者得西域,不僅統一的中央帝國能做到,即便是割據河西的地方政權也能做到。

而得西域者,才能成就帝國雄風。

因為控制了西域,對於中原帝國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是斬斷了草原民族的右臂,壓迫其生存空間。

二是得以施展伐謀伐交的手腕,分化瓦解草原民族。

三是能夠東西兩線的協同作戰,實現對長城以北的戰略圍剿。

漢唐強盛,其原因就是控制了河西鎖鑰、控制了萬里西域。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大唐帝國

而宋明羸弱,就是因為河西難堪羈縻而西域更無存在。

所以,宋明對敵,就是中原民族與草原民族隔著長城對砍,甚至僅是隔著黃河。

這是一個沒有第三方參與的囚徒困境,所有的戰略戰術就一個字:打、兩個字:硬打。

十六國時期,在河西之地建國主要是前涼、後涼、北涼、南涼和西涼五個政權。其中前涼、後涼和北涼這三個政權曾一度實現了對河西之地的全部控制。

瞭解十六國的五涼政權,往往會逼著我們不得不感慨一下河西之地。

1.誓死忠於晉室的前涼

前涼,自公元301年到公元376年,但這個政權歷代國君都沒有稱帝,一直效忠晉室。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前涼與兩趙

前涼首任國主張軌,祖居雍州、遷居洛陽。

這個人是一個儒家士大夫,沒有逐鹿亂世的野心,卻有安邦定國的才華。

公元301年,西晉朝堂難得做了一個英明決策,就是任命張軌為涼州刺史。

張軌在涼州的施政主要有三大舉措:

一是聯合涼州本地的世族大家,鞏固自己以及西晉朝堂在涼州的政治存在。

二是大量任用來自中原的官吏,實現涼州政治、民治以及文化的中原化。

三是收留中原流民、建立學校、發行五銖錢、恢復地方經濟,壯大涼州實力。

西晉朝堂面對異族政權的大肆進攻之時,基本上只有張軌的涼州勢力,還在不斷派兵勤王、支援西晉。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張軌

衣冠南渡、建康立國之後,涼州勢力獨自面對北方異族政權。

但是,張氏子孫都是硬骨頭,先後擊退了前趙劉曜、後趙石勒的頻繁進攻。

同時,在張駿時代,前涼出兵龜茲、鄯善等西域強國,實現了對西域的威服控制。

此時的前涼達到了鼎盛,控制了自隴西到西域的廣大地區。

公元376年,主雄臣強的前秦政權舉兵十三萬(也有說三十萬)攻破姑臧(即武威),前涼末代國主向苻堅投降、被封歸義侯。

至此,前涼滅亡。

2.先平西域再入河西的後涼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呂光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派大將呂光舉兵七萬經略西域。

呂光橫掃西域三十餘國,實現了前秦對西域的控制,使前秦國土面積達到了鼎盛。

但是,公元385年,呂光凱旋而歸的時候,卻發現前秦已經滅國。

於是,呂光便佔定涼州,自領涼州刺史、護羌校尉,之後改元、稱王,建立了又一個氐族政權。

呂光建國後,經歷了一系列地征伐整合,終於控制了涼州地區,並於公元396年立國號大涼、改元龍飛。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至此時,呂光的後涼政權達到了鼎盛,統治區域大體與前涼相當。

但是,和前涼的宿命一樣,呂光的後涼始終面臨來自關中政權的威脅。

而更嚴重的還是內部,胡漢雜居的河西之地,分裂傾向極重。

西秦和南涼兩個鮮卑政權,以及北涼這個匈奴政權,先後建立,不僅開始與後涼並存,而其都對河西涼州虎視眈眈。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呂光死後,其一眾子嗣又上演了一出皇室內亂。

兄弟鬩牆相殺,使得後涼國力急速跳水。

見有機可乘,後秦國主姚興便興兵六萬,出征後涼。

後涼戰敗投降,公元403年,後涼國主呂隆率百官內遷長安,後涼滅國。

3.河西之地的三涼演義,中原分裂而河西更分裂

可以看出,內憂外患的後涼政權,主要亡於三個原因:

一個是關中威脅;一個是兄弟鬩牆;一個是內部分裂。

而內部分裂可以看作是主因,這是河西大地的獨特屬性,比此時的北方中原更顯著。

後涼政權,先後分化出北涼和南涼兩個政權,而北涼又分化出西涼政權。

自後涼滅亡之後,河西之地內部是三涼演義,而外部則是後秦、西秦、大夏以及北魏的強國染指。

統一涼州的匈奴北涼

北涼立國於公元397年,其創立者是盧水胡人沮渠蒙遜。

沮渠氏是盧水胡的一支,其祖先做過匈奴的左沮渠,所以這支盧水胡便以官名為氏,可以看作是匈奴人的一支。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沮渠蒙遜及沮渠家族都是後涼重臣。

沮渠蒙遜伯父沮渠羅仇是後涼尚書,沮渠羅仇的弟弟沮渠麴粥是後涼三河太守。

後來,沮渠羅仇、沮渠麴粥為後涼國主呂光所殺。

於是,沮渠蒙遜率部眾造反,建立北涼政權。

這中間有個插曲:

公元397年,沮渠部造反,擁漢人段業(後涼建康太守)為王。

公元401年,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

所以,總得來說,北涼政權應該是胡人政權,漢人段業只是臨時的傀儡。

公元410年,北涼打敗南涼;公元421年,北涼滅國西涼,基本上統一了涼州地區。

北涼彪悍,主要得益於第一任國主沮渠蒙遜的韜光養晦和能征善戰。

胡人政權要能自立,大多是因為有一個不世出的雄主,他擁有著超越本民族集體的隱忍和眼界。

一直委曲求存的鮮卑南涼

公元397年,鮮卑人禿髮烏孤背叛後涼,自稱大單于、西平王,佔據河湟地區。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南涼政權迫於後秦壓力,於公元404年投降了後秦。

關中政權,在河西之地一直是個可怕的存在,但有雄主強將,基本上就是想打誰就打誰。

公元408年,南涼趁後秦衰弱,舉兵復國、再稱涼王。

但是,各方勢力雲集的河西之地,一點兒都不比中原消停。

而坐擁河湟的禿髮鮮卑,既少部眾又弱地利,更兼沒有滅霸類的雄主,所以最先被北涼消滅。

家室最輝煌的漢人西涼

北涼段業時期,出自西州大姓的李暠被任命為效谷縣令、敦煌太守。

公元400年,李暠以敦煌為都,建立西涼政權。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西涼政權是漢族政權,其創立者李暠自稱是飛將軍李廣的十六世孫。

李暠的這個祖宗很厲害,而李暠的子孫則更厲害。

到了唐代,李暠被認定為唐朝李氏先祖。

公元743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李暠為興聖皇帝。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所以,要比起祖宗和子孫來,西涼國主李暠是十六國裡面最厲害的一個。

李氏西涼是一個有情懷的政權。

李暠身懷家國大義,泣淚於華夏破碎,志在效仿前涼、一統河西,再造祥和。

西涼政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推動形成了河西之地的文化繁盛。

但是,夾縫於胡人政權的西涼,無奈於大勢,武功不能稱雄便只能滅國於胡人馬刀,終為北涼所滅。

4.河西之地的中原縮影,這是一個大分裂時代

中原是五胡亂華,河西是五涼演義,這是一個大分裂的時代。

隴右河西當然也逃不過這個時代宿命。

歷經漢匈百年戰爭,中原帝國在與草原民族的正面較量中,取得了完勝。

十六國曆史之五涼:得河西者得西域,得西域者才得帝國雄風

東漢的涼州

羽檄從北來,所以厲馬登高堤,中原健兒能把胡騎擋在長城之外,甚至追亡逐北、封狼居胥。

但是,胡人從北來,又該如何操作呢?

他們不是騎著戰馬、舉著馬刀,殺過長城的,而是懷著一顆歸化之心、扶老攜幼地投奔而來。

不同文化、不同風俗以及不同民族,交匯於中原大地。

中原政權統一不了,胡人政權整合不了,所以結果就是幾百年的大分裂。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說得簡單,而做起來太難。

中原帝國不僅無力而且無心,去主動作為地同化四夷,所以總是想簡單粗暴地劃疆定界、總是固步自封的華夷之辨。

所以,河西之地,可能是軍事戰略的標的,卻總不是政治戰略的標的。

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至咽喉。

武帝朝逼不得已而建縣立郡,隋唐帝國因襲繼承而建州屯軍。

逼不得已、因襲繼承,但就是難堪主動為之,從不把河西之地當成是天下鎖鑰。

得河西者得西域,不僅擁有華夏山河的中原帝國可以做到。

甚至,割據河西的地方政權也能做到,比如前涼、後涼以及北涼,甚至西涼也能威勢一下西域。

河西之地,天下鎖鑰,這是客觀的地利意義。

還有主觀的進取意義,佔據河西、勢必推進至西域,中原政權必然要考慮征服草原和統治草原的問題。

地利和形勢,會逼著中原政權長出進取之心,所以才可能成就帝國雄風。

進則利、不進則廢,從來鮮有什麼退一步而海闊天空的道理。

中原政權圖謀不了河西、佔定不了西域。

那麼,它就只會是一個純粹的中原政權,帝國雄風也就只能夢中依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