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濱海新區: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日前,國家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分別出臺相關文件支持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為濱海新區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進一步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濱海新區區委召開三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進新時代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攻堅行動方案》,動員全區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提高政治站位、強化使命擔當,以“二次創業”的奮鬥姿態再造濱海新區,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當前,濱海新區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推動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將會對濱海新區產生非常長遠且積極的效果。

當前濱海新區面臨的發展形勢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這些論述都表明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今後的發展需要依靠高質量發展來推動。

而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國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發展增速有所下降。一是京津冀地區佔全國GDP的比重不斷下降,2015年,京津冀三地地區生產總值合計69312.9億元,佔全國的10.2%。而到了2018年,京津冀三地地區生產總值合計8.5萬億元,佔全國900309億元的9.4%。今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合計達43283.7億元,佔全國經濟總量450933的比重為9.37%左右。二是對人口的吸引力下降,根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京津冀流動人口的居留意願呈下降趨勢,打算在流入地長期居住五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比例從2012年的74%下降到2017年的52%,低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

面對新常態,濱海新區做了大量工作。2018年,濱海新區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實體經濟集聚效應持續增強; 積極實施協同發展深化行動,開放經濟帶動作用持續放大;深入推進改革攻堅,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城鄉面貌持續改善;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工作持續加強;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人民群眾福祉持續增進。在取得成績之時,濱海新區發展也遇到了一定的障礙,主要體現在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瓶頸難以突破,地區經濟發展新動能尚未形成有力支撐,經濟轉型陣痛期的困難尚未完全過去。比如國有資產運營效益低下,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服務業發展滯後等。

國家和天津大力支持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

今年1月16日至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天津港時指出“實體經濟是大國的根基,經濟不能脫實向虛”,在視察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時強調“自主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撐”。總書記作出的這些重要指示,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和歷史背景,同時也對濱海新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濱海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不僅僅是一個新區,更是天津市的新區,是國家的新區,承擔著國家深化改革的系列任務和發揮區域帶動力的重要作用。

市委書記李鴻忠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天津具有“牽引動力”。天津市要抓住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好這一牽引動力和推動力,用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途徑。濱海新區作為天津市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是天津市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力軍。新時代下,濱海新區的經濟發展也進入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新區要抓住歷史機遇,主動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好協同紅利,探索出高質量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途徑,成為助推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動力。

新區是國家發展戰略,是天津發展的龍頭和引擎,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此次國家下發了支持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說明了國家對濱海新區的重視。天津市更是高度重視濱海新區的高質量發展,將濱海新區的高質量發展作為天津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年初將大量事權下放至新區,此次更是在體制機制、財力等多方面全方位加大對濱海新區的支持。

推進高質量發展對濱海新區意義重大

目前,濱海新區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此時,推動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勢必會對濱海新區產生非常長遠且積極的效果。

一是解決新區面臨的產業結構轉型問題。長期以來,濱海新區國有資產佔據比例過大,民營經濟發展滯後,服務業發展的數量和質量還不夠,這些問題都一直在影響著新區的進一步發展。此次方案提出了到2022年,濱海新區地區生產總值、稅收收入、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對全市增長貢獻率均達到或超過5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對全市增長貢獻率保持在60%以上,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對全市增長貢獻率保持在7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新增數量佔全市一半。這對濱海新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新區進行結構轉型提供了信心。

二是解決新區的人才問題。人才是濱海新區發展的核心問題,此次也提出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宜居宜業現代化海濱新城;以人民為中心,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新區的城市建設水平,以進一步吸引人才。同時,方案更是為了人才專設一章,提出了加大引育力度,打造人才特區的要求。

三是推動濱海新區進一步改革開放。作為國家級新區,濱海新區承擔著改革開放的重任,此次一是人大在法律層面上對濱海新區的改革開放進行了支持,在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權限範圍內,圍繞加快推進新時代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要,及時制定、修改和廢止相關地方性法規,或者決定在一定期限內在濱海新區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本市地方性法規的部分規定。本市地方性法規的規定,凡與國家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有關決定不一致的,自動適用國家有關規定。二是進一步對新區放權賦能,支持新區當好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尖刀團”,在審批、土地、營商環境建設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對新區放權賦能,支持新區更好更快地提升營商環境。

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主要思路解讀

為了更好地落實國家和天津市對新區的期望,新區提出了七方面的主要任務:

一是建設世界一流產業創新中心。包括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以智能製造為引領,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強金融機構集聚發展,加強產業發展、科技要素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建成金融服務優化、金融機構聚集、金融業態豐富、金融市場活躍、金融人才彙集、金融生態友好、金融監管到位、輻射功能突出、引領作用明顯的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

二是打造服務京津冀的協同發展示範區。包括構築京津冀更加便捷的海上通道。構築與港口能力相匹配的集疏運道路網絡,進一步提高鐵路運輸能力,建成航運基礎設施完善、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優良、資源配置能力突出的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到2022年,濱海新區建設成為京津冀重點戰略合作功能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重點突破。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賦予濱海新區的定位,建設成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支點。

三是當好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尖刀團”。包括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實現95%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只進一扇門”和“網上可辦”,營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快捷高效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法定機構改革。樹立市場化理念,實現企業化管理,充分激發各開發區的“狼性”、“野性”,激發幹事創業的活力,實現能上能下、優進劣退的常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推動國有企業集團化、市場化、規範化發展為目標,通過混改、重組等方式優化企業治理結構、資本結構和債務結構,打造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深化自貿試驗區創新。加強“首創性”“突破性”改革創新,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資本、信息、技術、人員等要素跨境自由流動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引領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四是打造創新驅動發展先導區。包括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前沿領域產業技術創新,推進濱海科學城建設,培育一批上市科技企業,實施創新型企業領軍計劃,大力引進龍頭企業研發中心,推動新區實現由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企業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湧現出一批“航母級”科技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

五是建設宜居宜業現代化海濱城市。完善海濱新城發展佈局。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並重、產業空間與街區空間共生,打造生產高效、生活舒適、生態良好的宜居宜業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構築生產、生活、生態相得益彰的海濱新城。進一步暢通交通,構建綜合交通體系,推動疏港交通與城市交通協同有序、集疏運結構合理、港城共同繁榮發展的綜合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文化設施,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優化文化旅遊環境,豐富文化和旅遊產品、服務供給,不斷提升新區文化旅遊產業吸引力和知名度,將濱海新區打造為海洋旅遊文化新地標。

六是全面提升民生服務水平。進一步通過合作辦學的手段,提高新區的教育水平,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全面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體系,教育結構佈局更加合理,教育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建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匹配的全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濱海新區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加大棚戶區改造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促進濱海新區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踐行創新“楓橋經驗”,實現矛盾有效化解、社會持續穩定、服務快捷高效,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日益完善。推動“南北兩翼”平衡發展,在實現城鄉融合一體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七是打造人才特區攻堅。以人才聚項目,以人才帶產業,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放寬人才落戶限制,健全住房、社會保障等服務機制,營造多元化、包容性的文化氛圍,大力發展個性化、多層次的文化生活,增強人口導入能力,提升高端人才吸附力。(周雪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