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的太子真如《大明风华》者梁冠华演的这么委屈、窝囊吗?

火星上的豹子


梁冠华老师所饰演的就是朱棣的继承人,明仁宗朱高炽了,真实的朱高炽其实并不向电视剧中饰演的那么窝囊。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的三位皇子性格迥异,尤其是太子朱高炽,更是怂的可爱,其实太子的傻气和怂包的样子都是装出来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说隐忍这在谋划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是不想自己的父亲朱棣难做。

因为朱棣的皇位,就是通过篡位得来的,本身就是来路不正,因此朱高炽也能看出自己的父亲不想自己的儿子也做出这样的事情,就好像第三集中一个片段,朱棣说,老子的皇位是篡位得来的,儿子也这样,很好,很好啊。

再加上自己的弟弟,朱高煦当时已经显露出了夺嫡的野心,如果自己也表露出锋芒毕露的样子的话,那不是让自己的父亲为难吗,所以才表现出电视剧中的样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智若愚。

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比较有名的皇帝,名气来自哪里呢,一大部分是人们说他这个皇帝,是靠着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得到朱棣的欣赏,才得来的,这无疑是对一个慈爱仁厚,深得民心的皇帝的不公平的说法,埋没了他的功绩。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朱高炽的性格太过于仁厚,并不像朱棣自己以及朱棣的父亲朱元璋,没有二人的雄武之气,并没有那种让天下臣服,让臣民胆战心惊的那种气魄。另一个原因就是,朱高炽因为身体不好,有严重的肥胖症,最胖的时候,走路都需要两个下人搀扶行走。但是朱高炽的爷爷和爸爸,也就是朱元璋和朱棣,那都是马背上的君主,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虽说朱高炽文才还行,但是相比之下朱棣更喜欢武术方面。

再加上,朱高炽的两个弟弟都不是很安分,朱棣也更喜欢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

能够继承皇位的得力助手

朱高炽最终能够荣登大宝,主要是因为嫡长子制度对朱棣的约束以及去了一个好老婆,生了一个好儿子。

好老婆就是张氏了,也就是仁宗的张皇后,张皇后可不得了,刚嫁过来,张氏就深得公婆的喜爱,朱高炽几次险些被换掉,据说都是张皇后从中斡旋,才保住了朱高炽太子的职位。

而好儿子就是朱瞻基了,朱棣生前曾经多次表示自己让朱高炽做自己的继承人是因为皇太孙朱瞻基,历史记载,朱棣多次出征都带着朱瞻基。

永乐十二年,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

太子期间最大的功劳

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带走了朱高煦一起出征,将朱高炽留在了北平城,当时建文帝就搞了一个围魏救赵的活动,派兵直达北平城,这个时候朱棣正带兵在外,如果这个时候回城救援,那么肯定就功亏一篑了。

建文帝还亲笔写了招降书给朱高炽,许诺以种种好处,但是朱高炽连信件都没有打开,就直接将它送到了朱棣的手中,并且拖着肥胖的身躯,带着城中的老弱残兵监守北平城,最终率领一万士兵,成功守住了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如果没有他,还是燕王的朱棣就会变成无根之萍,想要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要多出十倍也不止。

大智若愚的太子,仁德的皇帝

朱高炽最聪明的地方,就是看出了自己父亲的为人,面对朱棣这样文武兼备又心狠手辣的皇帝,如果自己耍小心眼,肯定能被发现,并且没有什么好下场,而一味的讨好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夹着尾巴做人,不显山不漏水的做好太子就是最好的应对办法。

后来朱高炽成功继位,虽然在位时间短,但是却赦免了很多建文时期的旧臣,平反了朱棣时期创造的诸多冤狱,废除了很多苛刻的政策,停止大规模用兵,使得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和永乐时期都要好。

因此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在朱高炽去世的时候,城中百姓自发的在大街上为他烧纸钱,产生的雾霾把天都遮住了,看不到太阳。

如果从个人能力方面来说的话,朱高炽可能不属于那种锋芒毕露,十分有魄力的改革型的君主,但是他却能够尊重下属,很少以命令的口气和大臣对话,还带给了明朝百姓很多复制女,所以他的庙号才能是仁。

结语

我们看到的电视剧所表现的形式,主要是为了增加影视戏剧化而表现出来的,真实的朱高炽虽然肥胖,但是并不怂,也不窝囊,不然他怎么能够在太子时期就得到文官集团的集体拥护,杨荣又怎敢在朱棣死后冒着杀头的危险秘不发丧,带着朱棣的尸体回京等待朱高炽继位呢?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委屈是真的,但是窝囊是不可能的。

先说大明风华里的太子,他是朱棣的大儿子,叫朱高炽。

历史上的朱高炽倒真的是一个大胖子,他身体肥壮,走路的时候,需要两个侍从扶着。

朱高炽虽说很胖,但是绝不平庸,更不窝囊。

他本人的执政水平很强。还是燕王世子的时候,就曾经替父亲看守燕京城。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带着自己的兵在外面打仗,而在家处理各项日常杂物,守城,提供粮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是由朱高炽去主持,并且做得还不错。

后来李景隆率50万大军攻打北平,而是他与徐后,以一万兵力相抗,最张守住了城池。

而后来燕王登基之后,更是多次亲征大军,讨伐北元余孽,而在这个过程中,都是由朱高炽监国。

只不过,他由于比较胖肥,为人仁慈,和朱棣从长相到性格,都差距很大,于是朱棣便很不喜欢他,并且多次有废太子,并二子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

而二子朱高煦长相帅气,武艺高强,在靖难战争中,多次随父亲冲锋陷阵,在军方也有着不错的人缘。并且,由于靖难之役中,他曾经救过朱棣的命,曾被朱棣许诺,将来把皇位传给他(这他李渊有着诸多相似吧)。

而双方斗来斗去,但是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一直受到朱棣的喜爱。后来,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虽说后来朱高炽只是当了九个月的皇帝,还是有不少政绩的。比如说赦免一些曾经支持建文帝的臣子及他们的后人等,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木子君的小屋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引言

《大明风华》的热播,让看惯了清朝宫廷戏的观众忽觉耳目一新,老戏骨精湛的演技让人折服。向来肯说“元芳你怎么看”的狄大人,摇身一变成了朱高炽,恍惚感觉到了最后一刻才会亮明自己的“阁老”身份。剧中梁冠华所饰演的朱高炽显得有些窝囊、委屈,真实的明仁宗是怎么样呢?

历史上的朱高炽表面看着窝囊、委屈,实则有仁爱之心,颇具军事才能,顾全大局,尊长护幼。登基之后以仁施政,和儿子朱瞻基的政绩被后人称之为“仁宣之治”。

朱高炽其人

朱棣一共四个儿子,除了四子夭折,三个儿子均是徐皇后所生,而徐皇后正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女儿。朱高炽体型较胖,身体虚弱,行动不便,走路时需要有人搀扶。朱棣戎马一生,对于这个儿子并不喜欢,倒是钟意骁勇善战的次子朱高煦。立谁为太子,朱棣无法抉择,朝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朱棣有一次问才子解缙,向他征求继承人的选择,解缙力挺朱高炽,朱棣不语。解缙便说:“好圣孙”。朱棣随即大笑。好圣孙正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所以后世传言朱高炽能坐上皇位也沾了儿子的光。

朱高炽在位期间,仁爱治国,政治清明,革新弊政,经济繁荣。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但后人对他的评价颇高。

01 仁爱贯穿一生

朱高炽打小就待人宽厚,考虑周到。朱元璋让他和几个藩王的儿子检阅卫士,他最后一个回来。朱元璋询问原因,他说早晨天气寒冷,等到卫士们吃过早饭后才检阅,所以回来的晚,朱元璋龙颜大悦。

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明史》

朱高炽继承皇位后,赦免因靖难之役遭受迫害的建文帝遗臣,并大赦天下。听说有的地方受灾严重,他为民着想,免除当年的税收以及秋粮的一半,并催促大臣救民于水火不可迟疑。

02 靖难之役彰显军事才能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率大军南下,北平交于朱高炽统领。李景隆大军压境,朱高炽布置有序,抵挡住了数倍于己的攻城士兵,对于朱棣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3 政绩斐然,开启“仁宣之治”。

朱高炽在政期间,任用贤臣,淘汰冗官,革新弊政。一改朱棣在位时的铁腕统治,爱民如子,妥善安置流民,让百姓休养生息,明朝经济得到发展,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明史》

总结

明仁宗朱高炽的一生正如他的庙号,“仁”。他外表看似窝囊、委屈,实际上大智若愚,是一代明君。


历史的发生



疫情严重,宅在家里只能看剧,刚好最近在看《大明风华》,看到这个题目,出来聊两句。

第一眼看到朱高炽时,确实有题主的感觉:委屈、窝囊,有好几次见朱棣,都得用自己的儿子在前面做挡箭牌,甚至有几次被朱棣问话问的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回头给自己的儿子朱瞻基使眼色,朱瞻基出来帮忙说话。再加上梁冠华的身材,确实会给我这种感觉。但影视剧就是影视剧,演绎的成分占多数,所以,咱们还是来聊聊历史上的朱高炽。


史书对朱高炽的记载有这么一句话:

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舍,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从这几句话来看,其实,朱高炽给人的印象不错,从小聪慧,文武全才,是个可造之材。但历史上的朱高炽与梁冠华扮演的相像之处在于,历史上的朱高炽,确实宅心仁厚,这与后来登基后为“仁宗”,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有这个底子,朱高炽不会窝囊到哪儿去,但你要说朱高炽委屈,那确实有,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朱高炽的“委屈”。

朱高炽生于凤阳,没错,就是大明王朝先祖陵墓所在地,父亲朱棣被爷爷朱元璋任命藩王后,也就全家都搬到了北平,开始了镇守大明朝北门的义务。因为北方战事不断,所以,朱棣基本上就是平战乱的路上走过来的。一个战功赫赫的父亲,对自己的儿子肯定也给予厚望,能够父子并肩作战,上场杀敌。但没想到的是,朱高炽并不怎么喜欢武功,这位燕王的世子,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对读书习字那是非常喜欢,而且从小也体弱多病,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朱高炽从小身体就不怎么好,这下子就打消了朱棣对他的期望,所以,朱棣也慢慢的对他由期望转成了失望。更无巧不巧的是,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是战场老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可见朱高炽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会怎样。


但朱高炽虽说不如自己的两个弟弟,可以陪着父亲一起上战场,但朱高炽也有过成功的案例,在朱元璋驾崩,建文帝上台开始削藩后,朱棣首当其冲,第一个被打击的对象,朱棣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于是朱棣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内战,从北平一路打到南京,而他在离开北平时,将朱高煦带在了身边,将朱高炽放在北平,看守家园。也就在这个时候,朱高炽团结北平的士兵,愣是将北平保下来了,没有被李景隆的大军攻下。后方安宁,也是给朱棣在前线的一个有力保证。所以,由此更能说明朱高炽不窝囊,相反,由此可见朱高炽是一个聪慧的人,也是一个坚毅的人。

但即使朱高炽保下了北平,并没有换来朱棣多少的改观,朱棣心里还是对朱高炽不太满意,特别是在后来朱棣登基后,也只是迫于大臣们的压力,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将朱高煦立为汉王。有人说,那朱高炽到此是不是就安全了呢?答案是没有。


虽然成为了太子,朱高炽一样不安全,首先是来自父亲朱棣的不喜欢,其次就是弟弟朱高煦的成长,前文我们说过朱高煦常年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很是得到父亲朱棣的喜欢,随着自己的功劳变大,朱高煦也愈发的嚣张跋扈,对朱高炽也越来越不放在眼里,以至于策划了夺嫡的事情,当然,最后这事儿被朱棣发现了,朱棣对朱高煦也进行了重惩。朱高煦得到了惩罚,却再一次显现出朱高炽的宅心仁厚,朱高炽帮助了朱高煦,以至于让朱高煦免于被朱棣处死,而能活着去到自己的封地。


所以,朱高炽不窝囊,只是委屈,我觉得朱高炽委屈,还有一点就是,朱高炽在后来即位后,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短暂的皇上生涯,再加上世子和太子时期的表现,给后人留下了一种窝囊的印象,所以,我说他委屈。


但其实朱高炽在这10个月的皇帝生涯中,不是没有亮点,在朱高炽当上皇帝后,朱高炽没有像自己的父亲,继续征战,相反,他开始休养生息,减免赋税,并释放许多倍朱棣关押的大臣,真正的想让国家开始昌盛,只可惜,给他的时间太短了,以至于他还没有开始好好发挥,就结束了。


综上,朱高炽不窝囊,但还是很委屈,但委屈归委屈,无法掩盖他是一个好人。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大明风华》的整体色调、布景我都还挺喜欢的,就是人设有点崩。女主角孙若微,在历史上本是永城县主簿之女,不是什么御史大夫的女儿,和朱家更没有血海深仇。

小小年纪就因有美名而被朱高炽的外婆推荐入宫,由朱高炽的妻子亲自教养,预备让她嫁给儿子朱瞻基为正妻。

不料朱瞻基到了成亲的年纪时,朱棣听了方士的话,另选胡善祥为皇孙妃,孙若微只是嫔。但朱瞻基和孙若微青梅竹马,早已有了感情,登基后还是找理由废了胡善祥,立孙若微为后。

(孙若微)

朱高炽的人设也崩了,要论委屈,他在朱棣面前是委屈的,却也没像电视剧里那样有装疯卖傻抖机灵的嫌疑;要说窝囊,他可不窝囊。身为皇帝的嫡长子,哪怕老爸再不喜欢他,他活得也不窝囊。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理由很充分。他尚武,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别说武了,正常走路都要两个内侍扶着;他像父亲朱元璋一样,主张从严治政,朱高炽却温和仁善,两人的治国方针完全不一样。

如果没有对比,朱棣勉勉强强也能接受这样的长子,奈何旁边有个次子朱高煦对比着,朱高煦无论从性格爱好还是外形上来说,都极像朱棣,用古人的话来说,叫做“深肖其父”。当朱高炽只能

朱棣很喜欢朱高煦,某次战役中朱高煦表现出色,朱高炽抚着他的背说:“勉之!世子多疾!”这意思是说,你多努力吧,你哥身体不好,有可能活不了多久,他一死,世子之位就是你的了。

(朱高炽)

所以说朱高煦的野心是朱棣养出来的,此后常常为难朱高炽。有一次,皇子皇孙们去拜谒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朱高炽走在最前面,因身体羸弱而跌了个跟头,走在他后面的朱高煦就嘲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朱高炽拙于言词,不知道怎么回击。朱高煦洋洋得意,朱瞻基在后面高声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顾失色,觉得这侄子不是普通人。

朱瞻基的确不普通,英武勇毅,自幼聪慧,朱棣最终选择朱高炽为太子,和朱瞻基是很有关系的。诸皇孙中,朱棣最喜欢的就是朱瞻基,著名文臣解缙称之为“好圣孙”,促使朱棣下定了决心。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朱高炽一无是处。事实上,朱棣虽然偏爱次子朱高煦,但几乎所有的朝中大臣都偏向朱高炽,在他们看来,朱高炽遵循孔孟之道,温和仁慈,善于纳谏,是最好的储君人选。

(朱瞻基)

而朱高煦从小就不爱学习,举止轻浮,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特别不喜欢他。何况朱高煦性情暴烈,稍有不合心意就要杀人,还在涿州击杀过驿丞,导致当时的燕王朱棣都被朝臣们弹劾。

如果朱棣一意孤行,立朱高煦为太子,肯定会有许多大臣死谏。而这也是朱棣没有选朱高煦的原因之一。

所以,朱高炽受到文官集团的拥戴,身份上又是名正言顺的是嫡长子,没什么可窝囊的。哪怕他在朱棣面前谨守儿臣本分,那也不叫窝囊。

《大明风华》里的朱高炽,真的有点崩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其实在鹏正眼里,梁冠华演的朱高炽有那么一点意思,演的是非常不错的。

在鹏正眼里,朱高炽算是基本还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首先咱们先来看一看历史上的朱高炽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吧。

历史上的朱高炽其实是一个可爱的大胖纸,剧中也是还原,随后就是朱高炽的性格和历史上基本也相差无误,历史上朱高炽其实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假装不明白,其实都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屡次老二老三斗不过朱高炽的原因。所以懦弱和窝囊只是表面而已,实则是暗地里积蓄力量。蒙蔽对手罢了。

历史上的朱高炽喜静厌动所以朱高炽有着沉着冷静的性格以及遇事不慌的良好品格,这点朱元璋是非常喜欢的,其实是朱高炽太会隐忍,而且在处理政务方面朱高炽展现出超高的能力,连朱棣都为之叹服,曾经朱棣年轻的时候以为生下来一个废物,根本和老二老三没法比,但是回想起来,朱棣发现自己错了。尤其是靖难之时,朱高炽率军抵挡住了李景隆50万大军,让人刮目相看。而且朱棣知道自己的儿子朱高炽非常的忠诚而且也极为顾家,随着朱棣年龄的增长开始越来越喜欢朱高炽,认为老二老三是当时的年轻气盛,而在电视剧中也表现的惟妙惟肖。(以上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鹏正


历史上的皇太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并非如影视剧中所演绎的如此委屈窝囊。

据明史记载:

“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舍,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可以说,高炽最初被选为燕世子(朱棣当初称燕王)是有原因的,他自幼便聪慧沉稳,文武双全,是个可造之才。

朱高炽之所以登基后称为“仁宗”与他的“仁慈”之心有关。据记载,当时高祖朱元璋在世之时,分别命秦王、晋王和燕王三人的世子检阅卫士,高炽最后才回来,问他原因他说“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因为天气严寒所以要等他们吃完饭之后才检阅的。可见他的仁爱之心。

在具体的对奏过程中,高炽也是“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可以说他时刻将军民利病放在首位。朱元璋问他:尧舜水旱之时,百姓靠什么活下来呢?高炽回答说“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听后大喜“孙有君人之识也。”因此,朱高炽在少年之时,因仁爱而深得高祖赏识,而且也颇具君王的姿态。

那么朱高炽是不是因为过于仁慈而懦弱呢?当然不是。据明史记载,当时朱棣南下攻南京之时,令世子守北平城,当时朱高炽“以万人拒李景隆十万众,城赖以全”可以说,高炽同样是有勇有谋的军事人才。

当然,历史上确实有夺嫡的事情发生。当时世子高炽留守北平,而次子高煦、三子高燧随军出征有功,恃宠而骄,于是阴谋夺嫡。并谗言高炽与南京朝廷勾结,朱棣当时确实动了要杀高炽的念头,但高炽没有作声,待成祖的使者汇报完毕后,成祖才发现自己误会了高炽,并说“几杀吾子”,对高炽十分惭愧。

此后,高煦和高燧虽然也屡次构陷,但高炽依然执政如常,朱棣问他“亦知有谗人乎?”你知道有诬蔑你的人吗?高炽回答说“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高炽的这个回答可以说展现了一个子臣的大度,也标明了自己不会参与朋党之争,也不会争夺帝位,而是尽好自己的本份,踏踏实实监国罢了。这样的回答势必会博得皇上的好感,可以说高炽何其聪明。这显然不是一个窝囊之人所能具有的谋略。

可以说,真实的朱高炽是一个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较之朱棣的次子和三子,他更加沉稳而大度,颇具君王之气。且他对待军民百姓的态度,皆以仁为本,深得高祖、成祖的喜欢。对于阴谋夺取自己之位的弟弟也表现出十分大度的姿态,如此境界,也便使得在此后的夺嫡过程中,能够站稳脚跟,深得皇帝喜爱。果然不久,高煦和高燧获罪,高炽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在夺嫡之争中,以不变硬万变,不争即是争,一般来说,这往往是保全自身的良策,高炽自幼没有白白读书,深谙其中的道理,在夺嫡的漩涡中保全了自身,赢得了帝位,可以说是胆识过人。


史海烂柯人


大明风华梁冠华剧照

历史上的明仁宗算是明代历史上一位政绩上很有成就的皇帝,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建文帝朱允炆派大将李景隆摔五十万大军进攻北京,留守北京的朱高炽保住了北京城,这对朱棣能在靖难之役胜出起到了关键作用。明仁宗在任期间,让民众休养生息,对于建文帝的旧臣也是宽容地赦免了很多,正是他的努力,为明代三大盛世之一的仁宣之治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仁宗历史上算是一位儒雅随和的君主,并不算窝囊。望采纳谢谢!(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趣的历史段子


梁冠华身宽体胖,他在《大明风华》里演的是朱高炽。

历史上的朱高炽就是个大胖子,所以让梁冠华演朱高炽,除了年龄偏大一点,演技还是在线的。


虽然一开场,梁冠华出场的时候,有一种狄仁杰出来断案的错觉,但他一开口说话,狄仁杰就不见了,朱高炽出来了。

不过,《大明风华》里的朱高炽有点窝囊,有的委屈,有点仁弱,动不动就滴几滴眼泪,像刘备似的,历史上的朱高炽真的如此“软弱”吗?

不是的。

《大明风华》中有个片段,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朱高炽被朱棣训一顿之后,满脸沮丧地回了家。

老婆看到了朱高炽那副倒霉样,责问道:“老朱,你怎么这么怂啊?你看看你都被老二欺负成啥样了?”


朱高炽叹了口气,说道:“老婆,你哪里知道,俺爹篡的是朱允炆的权,所以他心里有个疙瘩,特别担心俺们兄弟几个自相残杀,假如我稍微对二弟硬气一点,俺爹就会猜忌我。”

朱高炽瞥了一眼老婆,发现她傻傻地听着,似乎没大听懂,朱高炽不耐烦道:“你女人家只管生孩子好了,说多了你也不懂!”

“切!”老婆气呼呼地走了。

朱高炽这一席话其实非常有道理。

试想,假如你是大臣,你会拥立一个宅心仁厚、温和宽容的朱高炽呢?还是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朱高煦呢?

怕都是前者吧!所以,朱高炽表现的越仁厚,越“窝囊”,大臣反倒越拥护他,这正是朱高炽的高明之处。


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这一点。

一天,朱棣带着皇子皇孙到孝陵给朱元璋烧纸,朱高炽是太子,所以紧跟朱棣后面,之后是朱高煦他们,再往后是朱瞻基这些孙子辈的。

朱高炽因为胖,走路颤颤巍巍地,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了石块,噗通一声跌倒于地,十分狼狈。

朱高煦见状,不仅不去扶,反倒幸灾乐祸道:“哥,你跌倒了,给了后面的人提了一醒,俺们就不会跌倒了。多谢提醒!”

朱高炽疼的哎哟哎哟的,朱瞻基赶忙跑上前去 把老爹扶了起来,恨恨地撇了一眼二叔,说道:“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一听此言,大惊失色,这个小子不简单啊,看来我得提防着他点,后来果然朱高煦死于朱瞻基之手。

朱高炽是个聪明人,他的表现的那么一点窝囊,那么一点无能,反倒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别人会说:“瞧,朱高炽真是个好人,老二真不是东西。”


一半秋色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棣成为燕王时,他就成为了世子。他为人很沉静,喜爱读书,儿童时代就接受了正规教育,因此深得他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由于朱高炽不爱运动,所以体态肥胖,行动不便,可是朱棣尚武,因此不喜欢朱高炽。



从历史描述来看,《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炽还是很符合历史事实。靖难之役时,朱棣出征率军攻打南京,朱高炽留在北京守城,并且打败了朝廷的军队。从这些事迹来看,朱高炽并不是很软弱,但是历史上和电视剧里他对自己的兄弟确实表现的很谦让,这是怎么回事呢?朱棣登基二年后,才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他喜欢朱高煦,但是大臣们支持朱高炽,这让朱棣很为难,最后,解缙一句好圣孙,让朱棣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了。



但是朱高煦不满意了,屡次陷害朱高炽及其身边的幕僚,比如解缙最后被朱高煦陷害致死。朱高炽却一味地忍让,因为他父亲朱棣是靠政变做的皇帝,如果他再与兄弟闹矛盾,那么皇家就会让人看笑话,他们朱家三番五次的互相打,闹不团结,这个皇帝要怎么做,才能坐得稳,所以为了大局,他忍了。后来在他登基后,他还大加赏赐他的兄弟们,来安抚他们,这样也是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也为他的子孙谋福利。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朱高炽还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朱高煦并不聪明,他在朱瞻基登基后造反了,但是他的军队内部倒戈,迫使他投降,最后朱瞻基把他杀了。所以这样看来,朱高炽把朱高煦留给了他儿子朱瞻基来处理,帮朱瞻基立威,说明朱高炽也是一个高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