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晒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那裡,餈粑之香飄了千年

那裡,鄉民淳樸與上古無異

那裡,是世人苦苦追尋的香格里拉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造物有意,在化廉陸(化州廉江陸川三地共掌)交界處山腰、田頭、榕樹這山底地區安插了這塊美麗的“飛地”,雞鳴兩廣三縣皆可聞。高大巍峨的竹篙曬網嶂和其它峰嶂一起,將飛地環抱,孕育了生活在這裡的勤勞村民,形成了唱涯歌,跳儺戲等獨特的客家生活方式,創造了“劉付”這個感恩的姓氏,至今還在傳唱。

地有情,人有義,感恩飛越竹篙嶂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竹篙曬網嶂位於化州市中垌鎮西北角與石角鎮交界的東北部15公里處的山腰村委山塘尾村背,是湛江北部保護最好的森林公園,也是廣東省最大“飛地”的標誌景觀。因遠眺酷似3條竹篙支撐一張大漁網迎陽光照曬而得名。竹篙曬網嶂滿山遍佈原始森林,林間巨石橫臥,野藤垂掛,山泉淙淙,涼玡、竹桔、山埝等野果隨手可摘,時常有穿山甲、山雞等野生動物出沒。站在竹篙曬網嶂向下俯視,但見村莊綠樹翠竹掩映,小樓流水人家隱現。田垌阡陌交錯,金黃的水稻,青綠的桑樹,田埂邊正有老農牽牛悠然走過。此情此景,恍如一下子穿越回到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古老的農耕方式在這裡得以保存和延續,靠的正是山底地區客家人“耕讀傳家”的處世思想的影響。據史料記載,自明天啟朝舉人劉付鼎始,山底劉付族人便有舉人、貢生十餘人,不由得令人心生感嘆。遙想劉付族先人當年風塵僕僕,由閩入粵,承墾高涼疆土,一路風餐露宿,餓吃餈粑,渴飲山泉,艱難遷徙。怎奈始祖壯志未酬,途中離世,剩孤兒寡母和恩公劉榮夫婦繼續前行到山底山塘尾居住。經五百年勤耕勞作,生息繁衍,終有今天十萬餘眾,成為泱泱大族。據劉付族譜記載,劉付始祖原姓傅,因由劉姓恩公撫育成人,為要一身承二姓之宗祧,便在考取功名的卷宗上署“傅劉”之姓。但主考官認為“生身不如養身大”,就更改為“劉傅”(後改為劉付),這一感恩之舉便成佳話,一直流傳至今。故此,便有了“天下劉付出山底”之說。現在劉付族人在高大氣派的劉付宗祠旁邊修建了堂皇的恩祖祠,和劉付的祖先一同祭拜,提煉出“劉付——一個感恩的姓氏”的宗族文化,甚至還專門出書《劉付傳奇》加以記載,創作了一首《劉付一家親》的歌曲,廣為傳唱。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燒不盡,吹又生,山底打響第一槍

山底地區山高林密,不僅風景秀麗,還是革命戰爭的舊址。這裡打響了廉化陸博邊解放鬥爭的第一槍。山底戰役、福田寺戰役、天堂嶂戰役,這些大大小小的戰役都是在竹篙曬網嶂及周邊的山頭進行的。茂密的森林就是游擊隊員最好的“青紗帳”,就連那竹篙曬網嶂的石頭和劉付宗祠的牆都為革命戰士擋過子彈,當地的村民就更不用說了,劉付錦、劉付勇等多位村民家被燒燬,但他們只是默默擦乾眼淚,仍然繼續支持革命,繼續充當革命先輩的“堡壘”。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走進竹篙曬網嶂下的山底革命紀念館,撫摸那些生鏽的禾叉,仍然能感受先輩當年的革命豪情和沖天鬥志;從展櫃裡村民家燒焦的泥磚碎塊,仍然能感受當年白色的恐怖和殘酷戰爭;翻閱那些發黃鬥爭史料,我彷彿看到山底兒女劉付秀英高呼革命口號,英勇就義。展館的牆上,清楚的標明,上村坡村、老虎垌村、園子徑村等五十多個革命老區村莊,像一面面鮮豔的紅旗,散佈在竹篙曬網嶂下。站在紀念館裡,瞻仰英烈的名字,閱讀“英雄業績今猶在,千古留名萬古春”的革命詩句,不有心生敬佩!多少英勇不屈的山底兒女為國家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拋家舍業,前赴後繼,無怨無悔!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正如展館前言介紹: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山底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壯麗的篇章,歷史給了山底豐厚的積澱,未來因為今人的努力將愈現光芒。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酒不停,歌不斷,餈粑傳情寄鄉愁

“一打餈粑就唱歌,先唱秋收歡樂多;山歌飛過竹篙嶂,四方貴客都來囉,都……來……囉……”。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竹篙曬網嶂下村民邊打餈粑邊唱山歌,開始準備歡慶當地一年四季社中最後的一個社日——農曆十月廿八。此時秋收剛完,沒有其他農活可幹,正是慶賀豐收時節。故名 “禾了節”,亦叫“禾了社”,是石角山底地區的傳統盛大節日。後來慢慢擴展到化州市中垌鎮、平定鎮、合江鎮、廣西玉林陸川古城清耳等周邊地區。

相傳從明末清初就有此節,每年秋收後,為慶祝豐收,同時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生活越來越好。當地農民便利用這種方式來加強與親朋戚友的來往、溝通和聯絡感情。據當地民俗專家考據禾了節的來歷:一說是當地原居住民流傳下來的。有說是如今該地主要聚居族人劉傅姓族人祖先從原居地帶來的節日。從遷來山底不到百年又陸續搬遷到其他地方的劉傅後裔大多數至今也在過禾了節的事實來看,這種觀點還是比較可信的。尤其是那由糯米飯杵搗成的餈粑,或許就是劉付先人由閩入粵途中充飢的飯糰演變而成的。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傳統上這天人們必捉塘魚、宰豬殺雞、做餈粑來供奉土地神,然後大宴賓朋戚友。你看:鄉間村道,人如鯽,車如流。家家戶戶熱鬧非凡,高朋滿座。正所謂“十月廿八大過年”,外出的兒女,外嫁的姑姊都回來了。客人越多越熱鬧,客人越多喻示日子越紅火。待親戚朋友到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家家歡聲笑語,戶戶酒菜飄香。賓主把酒言歡,“莫笑農家臘酒渾”。情到濃時,客家山歌自然唱起來,不過“今番又是糧慢倉”已變成了“我在水鄉等你來”。邊吃邊談,邊喝邊唱。酒不停,歌不斷。歌中有情,酒中有意,客醉主歡。酒足飯飽,茶香酒醺。主客依依惜別,揮手再見,吃不了兜著走——人手一大袋餈粑。“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那是主人熱情囑咐,“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客人滿口承諾。那份情,那份意,比竹篙曬網嶂還要高,比九洲江還要長,比那當地自釀的米酒還要醉人。

廣東化州有一塊飛地叫做“竹篙曬網”,被譽為化州版“香格里拉”

有餈粑,有傳統社節;有山歌,有劉付族人感恩的故事;有紅色革命史,更有世外桃源的悠然自得;穿行飛地阡陌田野,遙望曬網嶂;站在彎彎的小溪旁,看那潺潺流水;竹篙曬網嶂,每一位遊子的精神家園!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有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