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元朝为什么那么快的灭亡了?

数字六


曾经叱咤亚欧大陆的蒙古人,最终在汉人的地盘翻了车,因为黄河泛滥,朝廷应对失策,加上腐败盛行。“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韩山童和刘福通一声呐喊,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正式拉开帷幕。

但是我们看这段历史,会很惊讶地发现,真正在打来打去的,其实大都是汉人,蒙古人此时却成了配角,这是怎么回事?

一、

元朝将治下的人民划分为了四等人,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

蒙古人毫无疑问是享受最高特权的,也是统治者;色目人主要是西域人,以及最早被征服的东欧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汉人,主要是原来金朝统治下的人民,其下也包括女真、契丹、高丽等,统称汉人;南人则是地位最低的,主要以之前南宋统治下的人民为主,因为是最后被征服的,所以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由于蒙古内部对学习汉文化没有达成一致,这也导致,统治汉族地域的官员,仍然是汉人。也就是说,如果不跟其他人对比,生活在南方的汉人,生活习惯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历来老百姓很少有造反的,一般不把刀架到脖子上,他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但元末起义军领袖韩山童不同,他的祖祖辈辈都在策划造反的事,他自己也是苦等着机会,果然这次黄河决口被他等到了。

他利用自己的白莲教堂主身份,再加一句“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的口号,成功“绑架”了部分老百姓。成为了首批跟着他造反的人,因为头戴红巾,起名红巾军。

其实一开始跟着起义的人没有几个,不然的话,当地县令调来的几个兵就能把领袖韩山童给逮了?但是随后跟韩山童一同起义的,另一起义军领袖刘福通连着做了几件事,这几件事做完就等于是把整个汉人绑上了战车……

韩山童一死,本来刘福通就没打算让韩山童儿子当皇上,但是起义军内部争斗不止,马上要散摊子,不得已,刘福通搬出了韩林儿。就像后来的清朝顺治帝能当上皇帝,就是因为皇太极的兄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斗不休,最终选择了第三者福临当了皇帝。

不过韩林儿估计是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甚至他活着,还没有他死了后受重视。

二、

起义之初,元朝廷就派了军队前来镇压,这个军队呢,其实也是汉人为主。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军队前去镇压起义军,实际上杀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东汉末年,董卓进了洛阳,面对十八路诸侯讨伐,他也派出了军队前去镇压,可惜派出的军队跑到其他村子乱杀一气,拿着老百姓的头颅当战利品,回去领赏去了……

元末的官兵是一样的德行,他们突然就发现,镇压起义军的过程,其实就是发财的机会:

比如,这一家人很有钱,你想要占为己有,咋办?

杀啊,杀了后,找出他的户籍,改成暴徒,这下子,不仅被杀的人的财产归了自己,还能拿着头颅再回到朝廷领赏。这下子麻烦了,起义军暴动的地方,老百姓全都倒了大霉!

作为穷人,面对经济封锁,连出去要饭都没有路。富人,富人就是挨宰的份,就算没被红巾军清算,也被官兵洗劫一空,说不定命还搭上。

官兵跟红巾军战斗?

笑话,战斗就要流血,流血就会有牺牲,真打起来,不光流红巾军的血,官兵的血也会流,哪里有抢劫老百姓来的爽快?

这下子,老百姓没辙了,一些富裕的财主,为了防止被杀,要么自己起义当红巾军领袖,比如郭子兴;要么就资助起义军队伍,让他们提供帮助,比如资助张士诚的那些财主;要么就加入起义军队伍,好歹还能抢抢地主,填饱肚子,比如朱元璋。

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义军迅速就壮大起来,刘福通也攻占了一些县城。此时他做了一件在我们现在看来十分荒唐的事,那就是迅速让韩林儿称帝,国号大宋,宋朝就此复辟。

三、

刘福通此举就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把汉族跟蒙古人的仇恨一下子激化了,本来是黄河岸边几百号人吃饭的问题,迅速就上升成了民族问题。这时候,元朝廷的任何镇压行为,都会被人解读为对汉族的屠杀。

这样一来,元朝廷本来就紧张的神经一下子就绷断了,该来的还是来了。从他们占领南宋的那一刻起,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汉族起义,于是更猛烈的镇压就来了。

等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红巾军之后,老百姓也会产生质疑,他们会思考,为什么大家都加入了红巾军呢?想来想去,他们能得出的唯一答案,就是这个朝代是一个坏朝代,还不该反吗?

人们一旦形成这个观念,那么起义就会从各地爆发,元朝廷必然也就应接不暇,一发不可收拾。

注意一点,起义是从黄河岸边开始的,迅速蔓延到长江流域,长江上游那里出现了陈友谅势力。下游则是张士诚势力,中间占据南京的是朱元璋势力,刘福通则一路向北进军。

打到最北的红巾军甚至一度占领了山海关,堵住了蒙古人的退路,可是浩浩荡荡地北伐红巾军,怎么突然就败了呢?

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刘福通攻占了开封,随后起义军领袖们,不走了……

想想历史上那么多次的农民起义,每次都是败在这个上面,陈胜吴广也罢,黄巢起义也罢,洪秀全也罢。都是面临这个问题,一旦起义军停止了前进,等待他们的命运必然是灭亡,正所谓“流寇无敌”。

韩林儿到达开封之后,不久这支起义军就分崩离析了,投降的、自立为王的、内讧的、被招安的比比皆是。这支强大的红巾军,眼看就要打到元朝廷首都了,一下子就雪崩般的溃败了。

四、

说到底,还是土地的问题,没有土地的人们想得到土地,得到土地的人们又想保住土地。所以,一开始镇压红巾军的人也是以北方汉人为主,他们不希望红巾军势力达到自己的家乡,让自己的家乡父老受难。

而很多人跟着起义军,其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一块土地,而在开封,韩林儿分封众人。要知道,僧多粥少,历来如此,真正能分到土地的都是极少数,大部分还是最底层。不要相信有些起义军说的鬼话,比如李自成“迎闯王、不纳粮”,比如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实际上就是一句口号,李自成的不纳粮,闯王倒是迎进来了,可惜军队全靠抢,抢完了咋办?洪秀全倒是想的挺好,敢情平均分配不包括自己,先把自己的老婆平均分了再说!

红巾军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没有分到土地和财产、权力的人他会骂娘,白忙乎一顿,啥都没捞到,心里不爽。而分到土地的人,一开始是高兴的,但高兴不了多久,他就会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就是红巾军的特性决定的,本来起义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现在一些起义军将领成了所谓的土豪。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跟着这群穷鬼干,哪一天打到自己的头上咋办?

所以,这些人的想法就变了,他们的第一目的不再是推翻元朝廷,而是先保住自己的土地。要想保住土地,那么就得寻求保护,一种是找元朝廷保护,另一种则是找一些实力强大,且保境安民的起义军或地方武装保护。

有些人就会被招安,成为元军,反过来镇压起义军,有些人则投奔陈友谅、张士诚或者朱元璋。而刘福通的这支起义军,一下子就丧失了战斗力,面对蒙古人的反攻,毫无招架之力,迅速败亡。

退到安徽的韩林儿还没有喘口气,被元朝廷招安的张士诚就打过来了,再次兵败,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在被朱元璋派人接走的船上溺亡。

朱元璋接连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只剩下了一个元朝廷,而所有的起义军残部都聚集到朱元璋身边,但凡没有离开的败军,基本都是极具战斗意志的人。

而朱元璋,也是维护富人的利益,这样更多的人支持他,再加上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如云,还有一支铁骑兵,所以,元朝廷“养虎为患”,利用汉人治汉的策略失败,最终被赶回了蒙古。

我猜,这就是元朝灭亡的原因吧!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这个问题本来我没啥资格回答的,正好最近有部电视剧,叫那年花开月正圆,其实我觉得正巧能回答这个问题。吴家因为分家,变成了吴家东院,中院和西园。所以在布生意上打不过胡杏儿他们家,在药材茶叶上打不过沈家,都成不了第一。后来嬛嬛把他们整合起来了,他们就都成了各行业第一了。这个道理和元一样。不分家,就牛逼,分了家,一家家都慢慢亡了呗。因为他们没有出一个嬛嬛可以把他们整合成一家人啊~~


龙里格龙


学过管理学的

都知道——

管理是有幅度的

超过了幅度的极限

管理效率是低下的

只能靠某种精神

或者法网恢恢的人治

或者株连九族

或者文字狱

或者凌迟车裂的恐怖

蒙古人没有这种统治人民

的文化积淀。

元朝因为开放的国际贸易

带来大量关税收入

老百姓税收负担并不重

自从来了朱皇帝

税负才越来越重

大明再度尝试世世代代坐江山

为此

片板不得入海

大杀功臣

取消丞相职位

设立皇帝办公厅——内阁

执行丞相职能

内阁秘书官阶不高

代皇帝批阅文件

太监负责加盖玉玺

加上东厂、西厂、锦衣卫皇帝直属别动队

但老朱家这伙人跟其他

试图千秋万代的痴人一样

二百多年十六个皇帝

玩儿完。

元朝蒙古人因为管理不过来

又缺乏统治艺术

而相对短命。


云端美


蒙古人所创建的朝代称之为叫元朝,他之所以统治时间这么短,是因为他的民族政策所导致的。


积善人家


一百多年 短点啊


L斯巴达克


瓷器鉴定真知堂:

元朝在中国,时间段大致有以下三种算法:从蒙古灭金的1234年算起,到元顺帝逃出大都为止的1368年,总共有134年历史;如果从忽必烈在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开始,那么就有97年;如果从1276年宋恭帝出降、元军攻占临安开始,元朝则只有92年的历史。

 

元朝的建立,融合了中国古代很多少数民族,包括吐谷浑、党项、契丹、女真、沙陀、渤海等,元代的汉人指的是契丹女真等辽金时期的北方中国人,而南方的汉族被称为南人,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今天的“汉族”。后来的“回族”,也是拜元朝所“赐”。以中东地区色目人为主体融合汉族等其他民族慢慢形成的回回。元代版图融合了西藏高原、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铸就了中国版图的最大范围。


让许多人疑惑不解的问题是,北宋、南宋时期汉文明那样发达,为何却相继败于野蛮、落后的女真和蒙古?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汉文化的统治过于复杂和庞大,而蛮族那样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政治负担,为了生存和劫掠,他们会不顾一切的进攻。而游牧民族长期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下,日日骑射习战,蒙古骑射手对于所有进步文明的步兵而言,都是一场噩梦。他能攻击到你,你攻击不到他。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和娴熟的骑术射箭术是临时武装起来连牛都没杀过的农夫军队所不能抵挡的。就好像今天的特种部队对普通市民一样。

然而,马上得天下容易,蒙古民族想马上治天下则困难极大。

一方面需要“戒备主义”,一方面农耕民族带来收益的“实用主义”二者融合,使得本来极穷的蒙古族人一下子暴富。汉文明的奢侈享乐使得元代君主都在百年时间里慢慢钝化了鹰爪,磨灭了钢牙。既不能用自己的文化改造先进文化,又不能完全汉化融入这种文明。就如阿诺德·汤因比说过的那样:“境外蛮族的全部文化产品都有心灵分裂的创伤。”

所以,元朝统治者本来是属于合伙型企业,却一下子转型成为独裁型企业,原本的会议制集体决定变成了汉化的封建专制,造成统治阶层内部离心离德,却无法任用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来加强自己的封建机器,其实是元帝国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巨人倒下的另外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就是它所处时代的“运气”太背——十四世纪前五十年,天灾不断,水旱蝗灾无年不兴,元顺帝时代更是河患滔滔,继之引发饥荒、瘟疫、死亡,而后当然是无休无止的暴乱。这些原因是蒙古族统治者无法抗拒的,所以元朝短短百年就灭亡,极为正常。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不限于瓷器,欢迎关注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瓷器鉴定真知堂


1、元朝作为蒙古帝国的汉地统治者,原本应该在发挥游牧民族的勇猛的同时,继续发展农耕民族的建设的本领,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干。

2、统治阶级内部动乱不断,忽必烈上台之前的阿里不哥的大汗之位就是忽必烈通过战争夺来的,这也注定了王朝传承的不稳定,原始推举制度、封建嫡长制度、军事叛乱等在元朝10个皇帝之间不断上演,导致根基很不稳,定期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的内乱,必然导致统治的能力整体的下降。

3、转型失败 蒙古民族夺得天下,靠的的骑兵独步天下和战法精良,残忍也是出名的。但是取得了跨欧亚大陆的领土,伴随这不停的分裂和背叛。北魏孝文帝是英明的,他开创了北魏长期稳定的统治局面,那就是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没有学习先进的汉官制度。

4、民族矛盾没有解决好。那么多种族在一个国家里,但是是分等级的,导致内部矛盾重重,后金的统治者吸取了这个教训,确保满汉尚书各一半的方法,让其他民族至少觉得表面上还是公平的,稳定了大清276年的江山。蒙古没有这么干。

5.统治手段的简单粗暴,元朝统治者各地设置“达鲁花赤”地方最高官员,对地方的管理具有最高的权力,往往容易导致其他官员的懈怠。达鲁花赤只有蒙古人才能担任,这一是问题所在,没有争取到上层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也是导致其统治脆弱的关键。

所以89年之后,元大都的皇帝就向北逃跑了。


大国GAVIN


三个问题没有解决好:

第一是没有处理好三种文化的关系,国家治理模式暧昧或说不清。

元朝时期三种文化并存,政治思想占主流的是汉法治理,军事思想主要是蒙古游牧文化,经济思想主要是回回的交易理论。

元世祖忽必烈早期深知汉法治理是治理包括中原地区、江南地区、草原地区等元朝疆域的最佳治理模式,只是由于李璮叛乱、连年对外征伐对经济的依赖和草原沙漠地区传统蒙古贵族实力影响,没有坚持它最初对国家治理模式的选择和判断,在汉法治理、蒙古传统和回回模式之间摇摆不定。

第二是皇位传承问题没有解决好。

蒙古传统的选汗制度是“忽里台大会”,类似于贵族推举制;

汉法治理的皇位选拔取向有四种:传长、传嫡、传贤、传能。

元朝的皇位传承和选拔制度一直在以上五种模式之间摇摆不定,从成吉思汗之后,没有一次汗位传承不充满皇室的内斗与消耗。

成吉思汗之后每一次汗位的变化或传承,无不充满着权臣的影响。权臣成了制度的破坏者,也成了朝政的毒药!


拜氏寻根文化


元朝是由蒙古人在中原建立的一个胡人政权,蒙古人在北方大漠迅速崛起,同时一路西征,灭国无数,之后又在忽必烈时期一路南下,灭掉南宋,建立了元朝。但是元朝灭亡的速度也不比他崛起的速度漫多少,仅仅一百年不到的时间,原先彪悍的蒙古铁骑就被赶到了大漠吃土。元朝之所以会如此快速的灭亡,其主要原因大致是有以下几点:

1.蒙古文化落后,不擅政治

元朝本身是崛起的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蒙古原本是北方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对于蒙古人来说,骑马、放牧、打仗是他们的专长,但让他们治理国家,他们真的是不擅长。蒙古人当初骑在马背上横行亚欧大陆,灭掉南宋,建立元朝,但是你能在马背上打天下,你还能在马背上治天下吗?之前的辽金两朝为了能够更好的统治汉人都选择接受部分的汉化,比如采用汉人的政治制度,任命汉人官员,实行科举等,而蒙古人却不吃这一套。 蒙古人本身文化落后,又不愿意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却又以为治理天下跟放羊一样的简单,最终的结果只会造成政治制度上的紊乱。

2.统治阶层对汉人的压迫

元朝建立以后,将全国人口划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其中汉人在诸多人种中人口数量最多,但地位却最为下贱。元朝统治期间,又不重视科举,不重视读书人。阶级固化严重,各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几乎断绝,虽然主要统治者是蒙古人,但色目人也可以参政,辅助蒙古人的统治,但汉人却没有多少资格参与进来,这就直接导致了底层汉人的反抗。

3.经济的紊乱

蒙古人不擅长政治,同样也不擅长经济,所以在其统治期间经济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元朝还没有入主中原之前,可以依靠战争到南宋劫掠,但是在统治中原之后,再依靠劫掠就行不通了。而元朝统治者又不懂经济,不会理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统治者滥发纸币,进而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朝廷的国库财政困难,政府官员贪污腐败问题极其严重,朝廷却对此毫无办法。朱元璋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会对朝廷官吏如此痛恨,以至于后来当上皇帝以后,惩罚贪官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地步。元朝经济混乱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的严重,以至于大量底层百姓失去土地,失去生存下去的机会。

4.对于宗教管理的混乱

蒙古人一开始信仰的是萨满教,后来在征服其他民族的同时又接受了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等的宗教,以至于元朝在宗教问题上缺乏管理,任其随意发展,如拜火教、摩尼教、白莲教等等宗教甚至是邪教随意的传播。而元朝末年,韩山童、刘福通、朱元璋等人就是依靠白莲教发动教众,进行起义,最终将蒙古人赶出了中原。

5.统治阶级的内斗

在元朝建立之初,成吉思汗子孙们的内斗便已经相当的剧烈,蒙古帝国与各大汗国之间已是分道扬镳,而元朝朝廷内部的斗争是一样的严重。元朝末年的名将妥欢帖木儿在元朝最危急的时刻大破刘福通的起义军,差一点点就将元朝从火坑里拖了出来,然而最终却死在元朝内部的争斗中,最终让南方的起义军坐大,内部斗争是元朝灭亡的一大重要因素。

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随着一句石破天惊的口号“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法”,起义的星星之火燃遍整个神州大地,元朝的统治者就这样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天子说


蒙古人统治的疆土领域无疑是历史上最大的家族式部落疆土!统治中原地区的是黄金家族实力最强的托雷家族直系。说明中华地域的无论从风土人情还是富丽堂皇财富堆积,都深深地吸引游牧民族的目光。

蒙古人西征的时候,往来文书采用维吾尔语,因此需要大量的维吾尔人和其他穆斯林人。疆土领域过大的时候,这些深得蒙古人信任的翻译工作人员也称色目人的穆斯林,就自然成为城市中的领导者。会计核算的基础是由善于经商的穆斯林发明,因此帝国的税收大臣基本都是穆斯林人担任。在蒙古人统治国家的时期,穆斯林人占有浓重的一笔。

游牧民族不太适应官僚机构的行为和作风,尤其这些四海为家的色目人,始终对江南水乡的认同感要比大漠孤烟要低很多。因此基本事物交由本地汉人管理。本地汉人苛刻的做法,在其眼里和看本地汉人笑话无疑。至始至终都没有本土化。尤其是牛羊肉和面食爱好者,对于江南稻米来说,一筹莫展。中原地区的空虚化也是元朝短命的重要因素。元朝末年,各蒙古国内乱不断,各自应对无暇,因此军事力量已经完全退化。就连当地武装土匪都不能从容应对。只能用封官进爵的临时手段解决问题。因此中原地区实际以实力雄厚更为凶悍的地方武装统治!武昌人徐寿辉就是这样一个能说会道的裁缝,被一帮匪气十足的地方团体簇拥下成立“天完国”,丛林法则盛行的时代,很快就被大鱼取代!徐寿辉是被部下陈友谅勒死,后者自称汉王!可以说,元朝宽政,开放的文化交流是中原地区最为高潮的一代。甚至很多文人骚客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倒是落魄书生收集到的地方戏曲表演,记录成一代宗师!使得后人能够了解古代人的历史故事时,还能领略到元代鼎盛时期的文化遗产。如同电影界一样,好莱坞、宝莱坞以及上个世纪末的港片文化注定会成为后代世人感慨的重要一部分。

值得提醒的是,元朝的统治失败,给满清政府统治给予更多的惊醒。因此,满清开始,犬儒流行。更可悲的是,中原地区汉族大家对汉人趾高气昂,对满族人下跪口称自己是奴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