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十四五”制造业开始布局 长三角哪些城市脱颖而出?

“十四五”制造业开始布局 长三角哪些城市脱颖而出?

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开幕。官方供图

这两天,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正在江苏南京召开。这个观察制造业现状与未来的窗口,同样也是观察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好时机。

尽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但对各大城市来说,工业制造业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今年开始,国家与各省市纷纷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这五年,也被民间普遍认为是中国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基于低质量发展旧路径切换到基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关键时期。

“十四五”制造业如何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各城市如何布局,谁将脱颖而出?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透露两个关键词,升级与集群。

一个拐点

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教授李善同用了“转折性变化”来形容“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发展态势。

判断的依据,是国内外环境。从全球看,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放缓,技术变革以及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政治不确定性增加。从国内看,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净出口、加工贸易等对GDP贡献率下降,人口增速放缓带来劳动力供给下降、总抚养比上升,以及国民储蓄率下降等,带来产业布局的变化,区域间服务业不断集聚,制造业趋于分散。

但不可否认,对于中国,制造业仍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则是发展的本钱。在国际竞争中,制造业同样是一个核心领域。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李善同透露,将在优化制度环境、推动制造业对外开放、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绿色发展、品牌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等9个方面做文章。

“传统产业升级”多次被提及并强调。“纺织等传统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占比达到80%,它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现在有人依旧把制造业升级理解为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这是一个误区,‘十四五’期间,我们会给予传统制造业较多关注,推动产业链条升级、功能升级。”她说,这与重视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并不相悖,因为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原先制造业结合,从而让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未来格外引人注目。

在交流中,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向记者提到,长三角是世界上难得的具有完整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的区域之一,能构建从中心特大城市到二、三、四线城市梯度协同分工的产业生态。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它的规模占全国比重达到45%,上海拥有中芯、华虹等龙头企业,无锡、绍兴、南京、宁波等地则布局了众多装备、材料项目,形成设计、制造、封测的产业链条。

同时,这一地区还拥有规模较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伴随消费持续升级的趋势,将迸发出突出的市场潜力和先进制造业成长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究竟要做什么,它当然可以是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但最核心、最关键的肯定是产业一体化。”洪银兴认为,“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需要尽快建立重大项目、决策协同机制,在全区域范围内部署创新链,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那么,面向新形势、新模式,长三角各城市如何考量自身制造业基础和发展方向?

抢抓机遇

根据此前地方媒体报道,长三角不少城市确实已在展望、谋划“十四五”。例如上海发改委在今年4月就对外公布了48项前期研究课题,包括上海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今年5月,南京提出了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科技创新等“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不久前,合肥、连云港等城市也陆续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此次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开幕式,南京、合肥、苏州等近20个城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们也碰了个头,开了场“制造业名城市长论坛”。从中透露的信息来看,各地抢抓制造业机遇的态势明显。

“十四五”制造业开始布局 长三角哪些城市脱颖而出?

长三角近20个城市副市长齐聚。沈晶晶摄

老牌制造强市毫不放松。去年,关于苏州外资撤离、制造业下滑的声音网上不断。等到当年底数据一公布,企业与投资商的信心瞬间又回拢不少,苏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240亿元。今年上半年苏州新设外商投资项目475个,实际使用外资31.1亿美元,增长15.9%,也算间接回应了一波“唱衰”舆论。

论坛上,苏州副市长陆春云将此归功于制造业结构优化与智能制造平台建设,并用了两个“不低于”概括“十四五”期间思路,“制造业在总投资中比例不低于40%,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低于40%”,保持长三角制造业发展高地的决心不容小觑。

服务业强市要补短板。在长三角一众城市中,扬州算得上低调,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现在,靠服务业撑起“半边天”的扬州也意识到了制造业的“压舱石”作用,决心补一补短板。

副市长方桂林对短板并不回避。以高端装备产业中的数控机床制造为例,扬州去年产值达到15亿元,占江苏全省12%左右,但制造精度、科技含量都“乏善可陈”,母床还基本来自德国、日本,“迫切需要对标苏州、无锡,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千亿级制造业集群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纺织、船舶等百亿级制造业集群”。

传统工业大市艰难爬坡。马鞍山市是典型代表。近年来,这座因钢设市、因钢兴市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优势不断缩小。从去年发布的各项数据看,经济总量虽然还位列安徽省第三位,但财政收入、GDP增速等各项指标均已被滁州超过。

“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归根到底原因在于制造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忽略了产业集群的重要性。”马鞍山市副市长李强说,为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产业重组行动,决心在“十四五”期间打造通信通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绿色产品等五大集群,以期实现转型升级。

不同类型城市抢抓机遇决心明显,但离区域间分工合作、错位发展,还有不大差距。

近20个城市规划听下来,我们发现,光汽车制造、通信行业、集成电路就被提及不下3次。上海、苏州、南京等核心城市都在抢抓信息经济、智能制造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竞争激烈,三、四线城市则集中在制造环节进行横向竞争,缺少有效的分工合作。

当然,面向“十四五”,一些也显现出定位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趋势。如与南京毗邻的滁州就准备重点发展智能家电制造与新材料,全力融入南京、合肥两大产业协同圈。“我们主动当好配角,靠大城市带动,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滁州市副市长姚志异常谦逊。

总体而言,中心城市引领创新,二线城市紧密跟随,潜力城市快速赶上的趋势,也在逐步清晰。我们也期待,能与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英国伦敦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日本半导体产业集群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在长三角快速兴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