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張作霖為何勃然大怒?

rosedameiniu


馮玉祥將宣統帝溥儀趕出故宮,和他張作霖何干?他生哪門子的氣?

其實,宣統帝和張作霖之間有著莫大的干係,張作霖生氣的理由極為充分。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辛亥革命,結束了我國封建王朝數千年的歷史,從此,我們開始步入民國時期。但是,國民革命軍立足未穩,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控制在以北洋軍閥為首的地方軍閥手中。

國民革命軍作為新興的力量,當時還比較弱小,沒辦法一統中國,於是各方就各種綏靖妥協最終達成默契,宣統帝溥儀照舊生活在故宮當中,雖然已經民國,但是依舊採用了宣統的年號。

當然,身在故宮的溥儀本身價值有限,滿人基本上被趕回了老家東北。剩下的遺老遺少,則留在了北京,緊緊圍繞在溥儀的身邊。但是,故宮卻是一座寶庫。因為各方勢力對故宮的寶貝都垂涎三尺,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局勢就那麼僵持了下來。

說巧不巧的第二次直奉戰爭就那麼爆發了。

隸屬於直系的馮玉祥其實對直奉戰爭並不感冒。他一直覺得那不過是軍閥之間的混戰,除了給民眾帶來痛苦之外,沒有什麼好處。而且,他還同情南方的國民革命軍,思想上偏向於民主、革命。這在軍閥系統裡絕對屬於另類。

所以他就趁各方在前線混戰,北京空虛的時候,轉頭佔領了北京城。他認為張勳復辟,溥儀再次稱帝已經破壞了各方的約定的《清室優待條件》,再加上他認為故宮中的文物應該歸屬人民所有,而不是為清皇室獨自佔有。當時已經有溥儀偷偷轉移皇宮財產的傳聞。所以,他限定溥儀在三個小時內離開故宮。

此時張作霖正和直系各路軍閥打得昏天暗地,聽到這個消息差點沒有氣吐血。原因很簡單,首先,溥儀是滿清皇族,而東北這塊地盤到處都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們。這些人對舊皇室是人心所向,但是作為東北王的張作霖心中當然不痛快。所以,為了鞏固自己對滿清人的統治,和溥儀交好是沒有半點壞處的。

這也就是為何其他各方均不待見溥儀,而張作霖卻不止一次送錢送人的緣由所在。籠絡了溥儀,也就籠絡了東北滿族的人心。

其次,張作霖和馮玉祥一直不對付。本來雙方就屬於不同的陣營,直奉戰爭大的打了兩次了,小的就不計其數了。雙方互看對方都覺得對方是大傻子級別,張作霖對本來沒啥干係,卻站進直系隊伍中的馮玉祥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的觀感。

另外,之前張作霖對富饒的江浙一帶產生覬覦之心,段祺瑞出於自身利益明確表示反對,張作霖想要馮玉祥站出來支持他一下,但是馮玉祥怎麼能看不出張作霖的小算盤,就故意不發表意見。讓張作霖心中很是窩火。

再次,故宮的財富。故宮作為清朝的皇室,經營多年。雖然期間經歷了各種戰亂,但是裡面依舊擁有大量的財寶。這也是各方覬覦的故宮的緣由。但是現在馮玉祥限時溥儀離開,倉促之間,溥儀不可能轉移多少文物,可以說是淨身出門。在張作霖看來,這些財富本該屬於和溥儀交好的自己,現在被馮玉祥獨吞,豈有不怒之理。

最後,要知道一直對國民革命軍抱有同情心理的馮玉祥,對軍閥混戰不感冒。但是,在張作霖看來,軍閥混戰不過是小打小鬧,今天為了點利益爭奪一下,明天可能就為了共同的利益又聯合在一起。而南方的國民政府才是軍閥的共敵。馮玉祥的同情,乃是倒戈之舉。

綜合以上原因,也就理解了為何張作霖聽到馮玉祥把溥儀趕出去後勃然大怒的原因所在了。


Crazy歷史


宣統皇帝被馮玉祥驅逐出皇宮後,張作霖確實非常生氣。不過張作霖並不是因為溥儀受欺負了而生氣。要搞清楚張作霖為何要為馮玉祥驅逐溥儀而勃然大怒,就要先搞清楚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



民國十三年九月(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這場大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張作霖統領的十五萬奉軍和由吳佩孚統領的二十萬直軍。

當時直軍的實力要強一點,奉軍並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張作霖在出兵前,就提前拉攏了直系的重要將領馮玉祥,讓馮玉祥在關鍵時候倒戈一擊,與自己夾擊吳佩孚。

那麼,馮玉祥身為直系將領,為什麼會被對方的張作霖策反呢?這是因為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戰後,直系大哥曹錕因為當總統的問題跟直系的二當家吳佩孚起了矛盾。馮玉祥因為支持曹錕,被吳佩孚所嫉恨,把他整得很慘。

當時吳佩孚堅決反對大哥曹錕當總統,因為他認為與其把錢浪費在選總統上面,還不如利用這筆錢去買軍火,擴充武裝,為日後統一全國打基礎。但是曹錕堅決要當總統,於是吳佩孚和曹錕就鬧掰了。

後來吳佩孚一怒之下就回了洛陽大本營,讓曹錕很沒有面子。就在這個時候,原本只是直系邊緣人物的馮玉祥站了出來,他對曹錕大獻殷勤,為了能讓曹錕當選總統,他忙前忙後,大肆張羅,最終贏得了大哥曹錕對他的信任。

曹錕當選總統後,馮玉祥一飛登天,吳佩孚反倒很沒有面子了。為了這件事,吳佩孚和馮玉祥結了仇,身為直系二當家的吳佩孚沒少擠兌馮玉祥。

然而,馮玉祥也不是吃素的,他見吳佩孚容不下自己,便在暗中策劃搞倒吳佩孚,然後連曹錕也一併搞倒,然後他當老大。

於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前夕,馮玉祥就主動派人去聯絡張作霖,然後雙方一拍即合,為達成了聯合攻擊吳佩孚的計劃。



時間來到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瞅準了吳佩孚和張作霖在長城一線激戰時,臨陣倒戈,打開古北口關隘,放奉軍入關。然後馮玉祥為了搶奪勝利果實,連夜帶兵殺回了北京城,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當年被他捧上了總統寶座的曹錕。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軟禁總統曹錕的消息傳到前線後,吳佩孚大驚失色。他為了化被動為主動,就讓直軍主力繼續死守長城,他自己帶一支精銳殺回北京,想趁馮玉祥立足未穩,一舉擊敗他,穩住後方。

結果吳佩孚失算了,他部署在長城防線的直軍聽說吳佩孚“跑了”,瞬間軍心渙散,被奉軍打的丟盔棄甲。而吳佩孚在回援北京的路上也被馮玉祥所阻擋,未能回援北京。

最終,從山海關殺到的奉軍聯合北京的馮玉祥部隊南北夾擊,將吳佩孚在華北的十多萬主力全部消滅。此戰後,吳佩孚變成了光桿司令,只得隻身逃亡湖北。

吳佩孚敗亡後,看見死對頭覆滅的張作霖原本很高興,但是很快他就高興不起來了。



當時的情況一片混亂,直軍紛紛潰逃,北京和天津變成了三不管地帶。馮玉祥派兵趕在張作霖之前,大搶地盤,把河北和平津三地全部攬入了自己的手中。搶到地盤後,馮玉祥決心幹一件大事情。

到了11月5日,也就是吳佩孚兵敗逃亡後的第三天。馮玉祥讓部將鹿鍾麟帶兵,進宮把溥儀給趕出了紫禁城。

關於馮玉祥為什麼要驅逐溥儀,按照官方的說法:馮玉祥一向追求革命,驅逐溥儀是為了完成辛亥革命沒有趕走皇帝的遺憾,剷除了封建帝制復辟的禍根。

然而實際上,馮玉祥的動機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雖然馮玉祥近水樓臺先得月,搶先霸佔了北京。但是他的實力弱於張作霖,北京的實力派都不支持他,都在等張作霖進了北京後,向張作霖獻殷勤。這對於馮玉祥來說就尷尬了。

他如果不想在日後被張作霖欺負,就要趕在張作霖沒來之前,搶先發展自己的實力,讓北京人都支持他。然而,他本身不是北洋元老,也不是從天津小站出來的北洋嫡系。別人不可能支持他。

於是馮玉祥就走了一個偏門,他進城之後給樹立了一個新形象:進城之前是軍閥馮玉祥,進城之後是革命者馮玉祥。然後用革命者的形象拉攏革命志士支持他。

既然自稱是革命者,那自然要幹一些激進的事情。否則那些真正的革命者憑什麼相信他是革命者?

那麼當時在北京城,幹什麼事情是最激進的事情呢?自然是以掃滅封建殘餘的名義,將溥儀從紫禁城裡趕出去了咯。於是,溥儀小朋友就成了馮玉祥改頭換臉的犧牲品。

另外,馮玉祥當時缺軍費,他趕溥儀出宮的目的,也存在進宮收刮財寶,用紫禁城裡的財寶補貼軍費的嫌疑。(這一點並非空穴來風,後來馮玉祥的心腹鹿鍾麟也說過,如果不是靠變賣紫禁城財寶,國民軍也撐不到後來的北伐戰爭)

總之就是,馮玉祥靠驅逐溥儀,積攢了巨大的聲望,同時還弄到了軍費。



聽說馮玉祥驅逐了溥儀之後,張作霖當時就怒了。他之所以會勃然大怒,倒不是因為馮玉祥藉著剷除封建餘孽的名義,揹著他搶寶貝,吃獨食(張作霖不缺那點零花錢)。他真正動怒的原因,是他一直想利用溥儀,想把溥拉到自己一方。

那麼,張作霖為什麼要拉攏溥儀的呢?這說來可就話長了。

袁世凱死後,張作霖一直想當東北王。但是東北的滿蒙復辟勢力很大,經常在東北搞一些復辟運動,這些人的背後還有日本人的支持,讓張作霖很是苦惱。

於是張作霖便想到拉攏溥儀,希望藉助溥儀在滿蒙貴族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為自己奪取整個東北造勢。

為了討溥儀的歡心,張作霖平時沒少在他身上砸錢。比如民國八年,張作霖給溥儀的爸爸載灃匯了一筆鉅款,以資助溥儀的日常開銷。那時候正是紫禁城比較苦難的時期,開支全靠民國政府的施捨,或偷偷盜賣文物國寶度日。張作霖在這個時候資助溥儀,讓溥儀對他頓時起了好感。

之後張作霖又派自己的拜把兄弟張景惠進京巴結溥儀,又讓溥儀對他非常感激。當時民間甚至有傳聞,認為張作霖會支持溥儀在東北登基繼位,這讓張作霖在東北的滿蒙貴族眼裡,博得了很深的好感。

後來張作霖好不容易佔領東四省,但是東北的形勢依然很嚴峻。滿清復辟勢力繼續在東北策劃獨立,日本人對此蠢蠢欲動,而這兩派人共同要拉攏的目標就是溥儀。(因為滿清復辟勢力得到溥儀,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搞復辟;日本人得到溥儀,也可以順理成章的扶持他,在東北扶持傀儡政權)

當時在張作霖的眼裡,溥儀就好比是東漢末年的漢獻帝。雖然只是個傀儡,但是不管誰得到了他,立馬在東北就有正統性。

因此,溥儀對於張作霖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棋子。張作霖需要穩住溥儀,向溥儀不斷的示好。最起碼的,不能讓溥儀跑到日本人那邊去。因為溥儀一旦被日本控制,那麼張作霖在東北的統治就有被顛覆威脅。

結果溥儀這麼重要的一顆棋子,卻被馮玉祥一腳給踢跑了。張作霖豈能不惱火?




事後,張作霖害怕溥儀被日本人控制,便派人跟馮玉祥交涉,讓他撤走駐紮在醇親王府外的軍隊。然後找人去跟溥儀疏通,表示這事是馮玉祥乾的,跟他沒關係,讓溥儀不要擔心。然而溥儀並不信任他,還是派人去日本使館,秘密接觸了日方代表。

當張作霖聽說溥儀溥儀潛往日本使館後,立馬慌了。他趕緊找人跟溥儀搭線,但前兩次都被拒絕,然而張作霖並沒有放棄(這種事情不能放棄),仍然要求面見。最後溥儀答應了,兩人約在天津曹園見了一面。這才讓張作霖大舒了一口氣。

到了見面的那一天,張作霖也不含糊,他走到溥儀面前,毫不猶豫的趴在地上就磕了一個響頭,然後畢恭畢敬的給溥儀行了一個大禮,就像前清官員給皇帝行的大禮一樣,很給溥儀面子。

隨後張作霖大罵馮玉祥,說馮玉祥是為了拿宮中的寶貝才趕溥儀出宮,而他張作霖是個十分留意維護國寶文物的人,他不光把奉天的宮廷維護得極好,並且把北京的一套四庫全書也要弄去,贏得了溥儀對他誇讚。

然後,張作霖話題一轉,對溥儀直言說:皇上你不該在我帶兵到了北京之後,還往日本使館裡跑,我是有滿足力氣維護你的(張作霖要搞清楚溥儀為什麼要派人潛入日本大使館,他最擔心溥儀被日本人利用)。

溥儀聽後,連忙解釋說:說當時馮玉祥的軍隊還在,他是不得已才進日本使館的。

聽溥儀這麼一說,張作霖立刻接道:皇上要是願意,到咱奉天去。就住在宮廷裡,只要有我在,怎樣都行。(主要還是為了控制住溥儀)

溥儀平時最愛聽這種奉承話,因此在張作霖這次表態後,他也就不再跟日本人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接觸。一直到孫殿英盜掘東陵之後,溥儀才又開始與日本接觸。




綜上所述,馮玉祥驅逐溥儀後,張作霖很是惱火。但他惱火的原因,並不是他關心溥儀的死活,他只是害怕溥儀會被日本利用,成為日本的棋子,影響他在東北的統治。對於張作霖來說,他為了穩住溥儀,不僅砸了巨資,還每次都表現的很卑微,堂堂的東北王每次都要在遜位皇帝面前三拜九叩,他圖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能用最小的成本圈住溥儀,不讓溥儀跑到日本那邊去。

結果,革命者馮玉祥沽名釣譽,瞞著他把溥儀趕走了,讓他在溥儀面前很沒有面子。並且更關鍵的是,溥儀不知道去哪了,他也不知道溥儀在想什麼。想到這些,張作霖勃然大怒是輕的,沒有發兵跟馮玉祥火拼,就算好的了。

所以說,馮玉祥驅逐溥儀這件事,其實幹的很不理智。驅逐就驅逐嘛,不讓住皇宮,可以請他去住大牢,為什麼要放他走呢?


Mer86


在1924年之前,溥儀雖然已經退位,但是根據《清室優待條例》,溥儀依然可以生活在紫禁城中,還可以保留著皇帝的尊號,在紫禁城這一畝三分地中依舊可以為所欲為。非但如此,民國政府每年還得花錢供著溥儀,讓他好吃好喝。


張作霖一個民國時期的大北洋軍閥,人家溥儀本來就是被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逼迫下臺的,那麼同樣身為北洋軍閥的張作霖,為什麼會在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勃然大怒呢?

張作霖,又名張雨亭,其一生開發了東北、守護了東北國土。在當時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首領。

公元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等人趕出北京紫禁城,而且還撕毀了當初袁世凱答應裕隆太后和宣統帝溥儀的優厚待遇的協議。那麼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張作霖勃然大怒的直接原因便是來源於對馮玉祥這種做法的不滿。

第一點,有關馮玉祥和張作霖的關係。當時第二次直奉大戰時,東北王張作霖和直系派的吳佩孚二人發生大戰,戰爭持續數月,兩人卻不分上下,雙方都難以取勝,後來因為張作霖許諾馮玉祥,如果戰爭勝利,就把獲得的土地全權歸屬馮玉祥,馮玉祥心動了,所以在直奉大戰最關鍵的時刻,馮玉祥帶領軍隊突然倒戈一邊,從背後狠狠捅了吳佩孚一刀,導致張作霖獲得全勝。勝利之後,張作霖信守承諾,將吳佩孚在河北,河南等地的悉數送給了馮玉祥,其中裡邊就包含北京城在內。張作霖認為那麼多屬地都給你馮玉祥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把溥儀趕出紫禁城?


第二點,“你我都是北洋軍閥,難道你馮玉祥不清楚自1912年袁大總統優待清帝一直以來都是北洋政府的傳統嗎?”政府優待皇帝,自然有政府的緣由,當時天下剛剛脫離封建統治,民主共和的觀念其實並沒有完全深入人心,大多數人還是深深陷入封建舊統之中的,袁大總統優待清帝的目的是“留清帝以安撫天下,穩定局勢”以更好維持北洋政府的統治。在張作霖眼中,馮玉祥此舉完全是“幼稚”的想法,只顧個人利益,而將全國大局置之而後!

第三點,張作霖曾經是清朝的舊官,而且張作霖此人封建思想比較濃厚,並且私下與溥儀皇帝和裕隆太后關係比較密切,但是不完全是政治利益,還有一定的“君臣友誼”。溥儀在《早年回憶錄》中記載“我在天津的七年間,拉攏過一切我想拉攏的軍閥,他們都給過我或多或少的幻想。吳佩孚曾向我稱臣,張作霖向我磕過頭,段祺瑞主動地請我和他見過面。其中給過我幻想最大的,也是我拉攏最力,為時最長的則是奉系將領們。這是由張作霖向我磕頭開始的。”


由此可見,張作霖是有自己的計劃的,而安撫溥儀極有可能是張作霖的一顆重要棋子。所以,馮玉祥趕走溥儀,亂了張作霖的“棋盤棋局”,馮玉祥此舉極有可能會讓溥儀對北洋軍閥產生排斥,畢竟馮玉祥也是北洋軍閥的代表。

綜上所述,張作霖為馮玉祥趕走溥儀的做法而勃然大怒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歸結於自己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了。


小鎮月明


吳三桂作為大明朝的臣子,被明崇禎帝寄以厚望,高官顯爵厚賜,卻背主棄義,勾結滿清,獻關投降,引狼入室,甘受驅使,成為歷史上的反面人物和寡廉鮮恥的典型人物,為後人所不恥!如果說他還有什麼歷史作用,那就是加速明朝的滅亡。以己賣身求榮、謀取榮華富貴的切身經歷,來招降那些同樣意志不堅定、寡廉鮮恥、不顧民族大義的敗類,成為大清朝的鷹犬,為清朝的建立充當馬前卒,出謀劃策、流血流汗。成為出賣靈魂的二臣,最後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為後人樹立了反面的典型!





譙郡太守


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的消息傳出去後,全國人民有拍手叫好的,也有破口大罵的。但作為奉系軍閥的張作霖卻勃然大怒,這是為什麼呢?(李雪健版張作霖)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馮玉祥和吳佩孚都為了能夠控制北京城,在山海關開戰。張作霖派張學良花重金賄賂馮玉祥,想趁其不備搗毀奉系軍閥的老巢,從而取得直奉戰爭的勝利,這樣就可以進駐北京城了。張作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馮玉祥剷除對手,然後自己上位。

誰知在與吳佩孚最後的殘餘兵力作戰時,卻聽說溥儀被馮玉祥趕出了紫禁城!因為馮玉祥的目的也跟張作霖一樣,也想從中獲取最大利益,以便壯大自己的實力。這兒一聽說馮玉祥把溥儀給趕走了,瞬覺得自己被利用了。(溥儀)

其實張作霖在對待溥儀的態度上,只是想扶植溥儀為己所用。能夠利用溥儀的身份得到東北三省滿蒙貴族的支持,這樣作為“東北王”的張作霖在東北的發展就會更好了。誰承想馮玉祥居然來這一手?把自己原本的計劃都給打亂了,這怎麼讓人不急?(李雪健版張作霖)

原本跟自己合作的馮玉祥居然都沒有跟自己商量就把溥儀給趕出紫禁城了,還私吞了很多財物,馮玉祥白白撿了個現成,而自己什麼都沒有撈到。這不是自己幹活為他人做嫁衣嗎?

還有就是害怕溥儀被日本人利用,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在暗中物色虧了傀儡人選了。如果溥儀搶先自己被日本人利用了,絕對不利於自己在東北的統治,所以張作霖最不願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

以上所述,就是為什麼張作霖知道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勃然大怒的原因。而且後來張作霖所擔心的事也還是發生了,溥儀最終還是被日本人利用了,建立了偽滿洲國,成為日本人侵略中國的工具。

我是搞史人,歡迎閱讀關注。


搞史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就是張作霖勃然大怒的原因。

張作霖是東北王,但是他沒有在他那一畝三分地上獨立,而溥儀作為宣統皇帝,後來被馮玉祥趕出皇宮,張作霖勃然大怒,破口大罵,這是為什麼呢?小雪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關於民國時期,溥儀和張作霖之間的微妙關係。

張作霖是東北王,但是他從始至終沒有獨立,也就是說,溥儀是他的皇帝和領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舊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還很落後,張作霖也不例外。雖然他在東北稱霸一方,擁有20多萬軍隊,但是,他還是歸屬於清朝的統治。

我們在這裡要說說關於張作霖的一個理念,就是他把國家看得很重,東北雖然是奉系軍閥的範圍,但還是滿清統治下的中國,如果這個政權有一天不在了,自己就成了孤魂野鬼。

據歷史記載,張作霖曾經給在紫禁城的溥儀給了一筆錢,他已經成了東北王,為什麼還要給溥儀上稅呢?其實,這是一種巴結溥儀的做法,雖然冠冕堂皇,但是也在清理之中。溥儀在東北還是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巴結上皇帝,以後的事就好辦多了。

張作霖心中就和明鏡一樣,這不是逆赴歷史潮流,而是一種政治策略

據歷史記載,1922年,張作霖給了正在準備大婚的溥儀一萬大洋,這筆錢數目可不小,他送這筆錢,不是為了禮尚往來,而是一種戰略戰術。

1924年10月23日,第二次北伐戰爭中,討逆軍總司令馮玉祥攻入北京紫禁城,下令將溥儀從紫禁城趕出去,而另一方面,他的待遇還是和在皇帝時期不變。

張作霖的勃然大怒,既是一種政治姿態,也是對其他軍閥勢力的一種關切,大家都知道,第二次北伐戰爭,就是為了討逆三大軍閥。

更深層的說,張作霖討好溥儀,既是為了他這個“宣統名號”,又是因為溥儀的政治關係。張作霖不是傻子,他是比吳佩孚等軍閥更加聰明狡猾的老狐狸。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作為大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的身份很特殊,因為他雖然有皇帝的稱號,可是已經沒有任何權利,在大清沒有滅亡之前,溥儀所處的皇宮早已經年不復往日的風光了,而溥儀也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後來清朝宣佈終結,但是民國政府還是比較善待溥儀的,讓他繼續留在皇宮中生活。溥儀也認為自己可以在這個皇宮中活到老,但是在1924年,馮玉祥居然發動了北京政變,還將溥儀從皇宮中趕了出來。

溥儀被趕出皇宮,要說為此事感到生氣的人應該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們,可是有一個人卻比他們還生氣,這個人就是張作霖。其實在溥儀已經退位之後,張作霖曾經給過溥儀一筆錢,而張作霖這麼做自然是有原因的,他當時在東北稱霸,所以需要有人給他撐腰,而東北的滿蒙舊族就可以給張作霖提供這些支持。所以張作霖給溥儀錢,就是在收買這些人,這樣在溥儀的授意下,張作霖在東北做事更加順利。

當時張作霖給溥儀錢財的這件事也弄得滿城皆知,而且很多報刊都紛紛報道了這個大新聞,有的報刊甚至形容張作霖是為了給溥儀復辟做鋪墊。溥儀在看到這篇報道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開心,他當時還是希望可以復辟繼續當皇帝。但是張作霖是不是這麼想呢?其實張作霖並沒有溥儀這樣的想法,這些猜測都是報刊記者的揣測,張作霖給溥儀錢財只是為了得到他的支持,但是他沒有想過要逆著歷史潮流走,畢竟他當時所走的路和封建社會是截然不同的。

張作霖其實還變著法的收買溥儀,他曾經在溥儀結婚的時候給了他一萬大洋的紅包,而且像東北人參這類東西沒少往皇宮送。張作霖確實通過這些小恩小惠將溥儀收買了,張作霖也認為只要有溥儀這棵大樹在,自己一定好乘涼。所以在馮玉祥把溥儀感出皇宮之後,張作霖非常生氣,畢竟溥儀一離開皇宮就什麼都不是了,而自己曾經在溥儀身上做的那麼多投資也就都打了水漂,他怎麼能不生氣呢。所以張作霖和溥儀之間沒有什麼私情,只是互相利用的關係,而且張作霖也沒有想過要幫溥儀走復辟這條路,溥儀離開皇宮,意味著清朝徹底結束,他以往的努力都白費了,也無法再得到東北滿蒙舊族的支持。


歷史課課代表


張作霖對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一事勃然大怒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張作霖對前清王朝和清遜帝溥儀確實有一定的感情。張作霖出身窮苦人家,後來投身綠林,做了土匪,清政府征剿不成,遂將其招安;張作霖由此從一個名不轉經傳的土匪頭頭搖身一變成了清政府的正規軍,在招安後的幾年裡,張作霖舉著大清國的龍旗在東北東征西討,憑藉戰功一路升遷,成為東北的實力派人物。在張作霖眼裡,這一切都是大清國給他的,所以他對大清有些深厚的感情,就算清廷滅亡之後,張作霖還經常給溥儀寫信請安,而且還經常給溥儀寄錢,以盡人臣之禮,如今故主被驅逐出宮,張作霖勃然大怒也算是人之常情。

二,張作霖對此事表現的如此氣氛,可以加深日本人和滿清遺老對自己的好感。一方面,張作霖雖然是“東北王”,但是他依然離不開日本人的支持,而他早就知道日本人一直對溥儀垂涎三尺,所以他要與溥儀保持良好的“君臣”關係,他和溥儀的關係越好,日本人就約看重他,進而就會給他更大的支持;另一方面,東北地區是滿清的龍興之地,有很多的前清遺老遺少,張作霖對溥儀被驅逐出宮的態度,直接影響到遺老們對他的態度,所以為了贏得日本人更大的好感,為了團結滿清遺老,張作霖對驅逐溥儀的馮玉祥勃然大怒,一定程度上是在作秀。

三,張作霖認為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是背信棄義的行為。因為中國民國對清皇室有有待條件,清廷才答應退位的,現在馮玉祥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單方面撕毀有待條件,就是不守信用;在張作霖眼裡,他馮玉祥只不過是一個丘八出身,並沒什麼過人之處,要不是曹錕提攜,他哪有今天?如今他不僅反了曹錕,是為不忠;派重兵驅逐手無寸鐵的小朝廷,更是不仁不義。因此,在張作霖眼裡,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是一件不講信用,不忠不義的事情,所以張作霖會勃然大怒。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以後,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不知道後來的馮玉祥將軍對此會作何感想?


月下清溪浣舊裟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就去找了日本人,九一八之後“滿洲國”就成立了,“皇帝”就是溥儀。

現在知道為什麼老張火氣那麼大了吧。

清朝滅亡後,北洋政府把溥儀留在紫禁城,每年還撥鉅款養著,一方面是顯示自己的寬仁大度,另一方面是怕步子邁太大了扯著蛋,如果對溥儀採取過激行為,容易引發那些滿清遺老的強烈反撲。


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怕溥儀被別人利用,讓他在紫禁城好吃好喝,換句話說就是把他囚禁在紫禁城不讓其與外界接觸,這樣無論是列強還是國內的各路軍閥都沒法拿溥儀做文章。但是馮玉祥一衝動把溥儀給攆出去了,這事就大了。

第二次直奉戰爭,原本給曹錕牽馬執凳的馮玉祥突然倒戈回京軟禁了曹錕,導致了吳佩孚大敗。但是佔據京城的馮玉祥發現自己在京城居然被各路舊勢力給束縛的動彈不得。一不做二不休,他派人闖進紫禁城將溥儀趕出宮去還順手牽羊帶走了大量財寶。

別看溥儀是被趕出去的,人家可開心的不得了,他深知自己呆在紫禁城名為優待,實為囚禁,再加上他老師莊士敦的影響,他特別想出去走走,而且當時戰亂不斷,北京城頭上的大王旗換來換去,這是非之地溥儀是一刻也不想多呆。


他迅速離開北京,去了天津。當時的天津是萬國租借,各國領事對溥儀的到來是非常歡迎,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溥儀是樂不可支,流連忘返。尤其是日本人,他們盯上溥儀很久了,好不容易遇到這麼個雪中送炭的機會能放過嗎?於是日本各大報紙開始刊登同情溥儀的文章,溥儀在日本人這裡得到了皇帝般的待遇。而且日本人還承諾未來日本建立的新帝國皇帝還是溥儀。溥儀絲毫沒有察覺日本人想拿他幹啥,見日本人這麼熱情,他也投桃報李,迅速投入了日本人的懷抱。

而老張這邊就慘了,東北是他的大本營,但是東北也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啊,清廷滅亡後,東北的復清勢力一向很活躍,現在他們的“皇帝”又被放出來了,他們就更活躍了,著樣一來東北的安定就會收到破壞。

不僅僅是那些“滿清遺老”,日本看上東北也不是一兩年的事了,老張和日本人周旋了那麼多年,現在溥儀直接落人家手裡了。日本人手裡多了一張王炸,老張肯定睡不好了呀。


所以老張對這個“”直男癌”晚期的馮玉祥是怒不可遏,但是明面上馮玉祥也是自己進京的功臣,所以只能作罷。不過秋後算賬這句話可不是憑空來的。很快他就被段祺瑞和張作霖排擠出京,不久被奉軍、直軍擊敗,只好通電下野。


守仁讀仁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開篇的時候先讓老梁感慨一下,老話說的好伶俐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棒打不回。這事的主人公有三個,一個是倒黴孩子溥儀,另一個是趕溥儀出宮的糊塗蛋馮玉祥,再有一個就是伶俐人——發怒的東北王張作霖。

感慨完畢,咱回到正題,要想回答好題主的問題,咱得往深了挖,先看看這件事發生時的背景。

背景

當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直系的軍閥將大華夏的心臟北京攔到了懷裡,北京的政權順勢就落到了直系扛把子曹錕的手裡。

吃了大虧的東北王張作霖,覺得這事沒完,一直在等待時機。這機會可就來了在1924年九月的時候,藉著直係軍閥齊燮元和皖系軍閥盧永祥這倆小腦袋搞的江浙戰爭,擠著大腦殼就要摻一腳進來。

擼起袖子,通電全國,帶著十五萬的大頭兵拉著小鋼炮,扛著大槍要支援盧永祥,這一傢伙就捅了馬蜂窩了。直系扛把子曹錕跟著就發佈了討張令,拽出自己家的老二吳佩孚帶著二十萬大頭兵,蹲在長城的城牆上拉開架勢就要和東北王張作霖再次拜拜手腕。

第二次直奉戰爭可就爆發了。二十天過去之後,雙方在戰場上扔下一萬多具屍體,可就僵持在哪裡,形成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

這個平衡狀態被兩個直系內部的矛盾給打破了。

第一個矛盾,曹錕當了總統,屈居直系老二位置上的吳佩孚一直就瞧不上曹錕,所以就因為總統的寶座,倆人的矛盾可就到了臨界點了。

作為一方大佬的曹錕哪能感覺不出來呢,早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就想要在直系內部扶持一個可以和吳佩孚抗衡的人物。

挑花了眼,就看著馮玉祥這個大腦殼挺好的,原因是曹錕當總統這事,大腦殼馮玉祥鞍前馬後的當自己的事忙乎,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大腦殼馮玉祥和吳佩孚倆人一直就有矛盾,只要有機會都想一傢伙把對方搞死。

好吧,曹錕看中了這兩點,馮玉祥這個直系裡只能算是邊緣性的人物,這就被曹錕推倒前臺,當臺柱子使喚。

剛剛不是說了嗎,第二次直奉戰爭已經進入一個很微妙的平衡狀態,馮玉祥蹲在自家後院北平,支起大板牙開心的笑了。

拉攏起兩個直係軍閥中的小頭目蹲在北平沒人的角落裡畫圈圈,策劃搞倒曹錕和吳佩孚。當然大腦殼馮玉祥感覺就這點力量還真不夠曬的,你說瞌睡還有人塞了個枕頭過來。

小個子東北王張作霖早就注意到了馮玉祥,派人聯絡馮玉祥,並且給馮玉祥塞了一筆活動經費,這事算是成了。

跟著馮玉祥又聯絡國民黨,想在道義上佔據一定的優勢,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東北王張作霖。

直係軍閥防守的長城防線在馮玉祥這地方就給開了一口子,張作霖高興的騎著小馬帶著自己的大兵可就進了古北口。

而馮玉祥啥也不管,撅著屁股就往北平方向竄,一股腦就進了力量空虛的北平城,一腳就將賄選上來的直系扛把子曹錕從總統的寶座上踹了下來,順手就囚禁了起來。

這一下子直系這邊可就炸了鍋,大眼睛吳佩孚表示很生氣,那也沒轍!只能一邊繼續蹲在長城上守著城牆,一邊從緊張的兵力中抽出三瓜兩棗的大頭兵,回頭來搭救自己的老大。

就這點兵力,被馮玉祥的大頭兵在天津這地方就給收拾乾淨一點不剩。大腦袋馮玉祥和東北王張作霖倆人擼起袖子,來了個前後夾擊,將大眼睛夾在長城牆邊上,杵在牆頭上哪個揍,揍的大眼睛變成了小眼睛,得了空,撅著屁股一個人就跑回了南方,成了一光桿司令。

好吧,吳佩孚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招回到解放前,這一傢伙自己看家的老本十多萬的嫡系部隊全丟了,心痛的吳佩孚躲在被窩裡哭。

之後的馮玉祥一不做二不休,帶著人一腳就踹開了紫禁城的大門,“咣噹”一聲嚇的溥儀,從龍窩裡摔了出來。

“咋回事?”倒黴孩子溥儀蹲在紫禁城裡,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啥事。

大腦殼馮玉祥一叉腰,看了看溥儀:“現在是民國,以前北洋那幫人籤的協議不作數,限你倆小時收拾收拾離開這紫禁城!走了!”馮玉祥丟下這句話拍拍屁股走了。

一臉懵逼的倒黴孩子溥儀,站起來就開始收拾細軟。大傢伙都知道紫禁城好歹是滿清二百多年的老窩,這地方的財富海了去了,倆小時能收拾出來,做夢吧!

不過那也沒有辦法,看著黑洞洞的槍口,溥儀也只能認栽,這就出了紫禁城,去他親爹的家裡湊活去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朋友要問了:“馮玉祥將倒黴孩子溥儀趕出來,目的是什麼?”

馮玉祥的目的

其實很簡單,咱看看老馮當時的塊頭和東北王張作霖的體量比一下,那就不是一個量級。所以在張作霖進北京前,他得給自己撈點足夠抗衡的資本。

這個世界上的資本有很多種。大頭兵加槍桿子是最牛,也是最具視覺衝擊力的資本。但短時間內,你讓大腦殼馮玉祥聚集起能和東北王抗衡的兵力,這有點天方夜譚。

所以馮玉祥就要在別的資本上下手,比如輿論資本,這東西好,讓自己有一個煥然一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一腳將腦袋挺大,但腳最軟的溥儀踢出紫禁城,就能夠樹立出一個革命者的樣貌。

至少這種樣貌,你張作霖進了北平城,你也不能背後一傢伙把老馮給收拾了。其實這個想法,在之後全國表現中也得到了驗證,大傢伙基本都贊成馮玉祥的做法,所以馮玉祥在道義上就立於不敗之地。

再有一個,大頭兵加槍桿子這種組合是最耗費金錢的。整個紫禁城可是滿清財富精華所在,就算是給溥儀倆小時時間,剩下的東西也有不老少。

倒黴孩子溥儀走了之後,馮玉祥這大汽車外加小汽車這頓忙乎,很多東西可就落在了馮玉祥的手裡,也為他以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這是馮玉祥為什麼這麼幹,基本就這倆條。但馮玉祥沒有把眼光放在全局上,當年袁大腦袋之所以一紙協議將溥儀拴在紫禁城裡,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至少能維持一全國表面統一,尤其是蒙古這地方和滿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溥儀能在紫禁城一天,草原上至少能安穩一天,但老馮頭真沒有看出來,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那麼張作霖為什麼要生氣呢?

張作霖的目的

很簡單,溥儀的老家在東北,張作霖的根基也在東北。溥儀丟了紫禁城,大傢伙猜猜他會去哪?

答對了,東北!至少這裡的滿人還是會支持溥儀的。那麼這個時候,東北就會出現倆王,一個是東北王張作霖,另一個就是過氣的皇帝溥儀。這就一王炸,安靜的東北離禍禍可就不遠了。

而且東北王張作霖起家靠的就是滿清的官帽子起家的,小王溥儀到了,他發了話,你大王張作霖您是聽還是不聽,不管聽還是不聽,在道義上張作霖可就處在下風口上了。聽!全國人罵你!不聽!全國人背地裡罵你!

說道這裡,就有人說了:“老梁你這有點扯了吧,民國時期能在政治上說上話,手裡都有傢伙事,溥儀這位就一腦殼,別說傢伙事了,連個住的地都沒有,咋搞事呢?”

朋友您的往寬了想,當時東北的地頭上還有日本人,這玩意手裡可有兵,這溥儀和小鬼子一結合,溥儀的人脈加上小鬼子的大頭兵,這東北王張作霖可就吃不消了,東北這地方想不安生都不可能。

不然,張作霖一聽溥儀去了小日本的使館躲,那著急上火的要求和溥儀親自見面,前兩次沒答應,還是不依不饒的搞到第三次,溥儀這才同意和他見的面。

事情已經到這一步了,張作霖只能將溥儀這個看起來沒有啥存在感的廢帝抓在手裡,不能讓他壞事才成。

要不是張作霖後來在皇姑屯被炸,溥儀說不定就在東北安家,但看護的守衛絕對是東北人。

而且蒙古這地方也許被割裂還能推遲一段時間(畢竟蒙古和滿人走的很近)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