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张作霖要靠上盛京将军这条线,就必须利用好少奶奶,他有何良策?

作者注:头条专栏读书工作室旗下产品,根据资料编写,非虚构小说

有讲述上海大亨杜月笙,如何利用身边的女人,一步步登上事业高峰的《杜月生对女人的权谋艺术》

有如何防备社交场所中牌局老千骗钱,破解演练老千手法的《社交场合中麻将扑克千术手法20招》

也有澳门赌王何鸿燊,如何逆境崛起,靠着自己的智谋,成为澳门首富的《澳门赌王的传奇人生和赚钱之道》

更有平民小子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悟性,成为晚清国柱,一代圣贤的《曾国藩的大智慧30课》

张作霖要靠上盛京将军这条线,就必须利用好少奶奶,他有何良策?

于义的意思也十分明白,既然已经和张作霖撕破了脸,那就索性趁这个机会连他也吞了。

就这样,一个不怕死,一个不想死。于义越打越猛,张作霖且战且退,很快就落了下风。

很快,廖家兄弟的人马就被打成了溃兵,张作霖也被逼到了一个叫鬼门关的地方。

要说鬼门关这地方很有点特点,具体说来就是让人很矛盾。一来,这地方易守难攻,只要退进去,外面的人任是有三头六臂,也打不进来。

但是同时,这又是一个绝地。只要进去了,就等于被人包了饺子。虽然不至于立马就死,但是离死也不远了。

这地方的地形比较复杂,我呢也不擅描述。但总的概括来说,这地方就是个街亭,上面的人下不来,里面的人也上不去。如果真要耗上了,上面的人肯定是先玩儿完。

现在,张作霖面对的大概就是这个情况。所以说,张作霖这一次是真的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

张作霖心里清楚,这一次无论如何于义都不会放过他,所以他决定硬气一回,跟他死磕到底。

而于义呢,一时拿不下鬼门关,心里也急的直上火。毕竟这一次他被人掏了老窝,手下的四大金刚两个挂了、两个反了。现在,他急于回去休整队伍。

双方的诉求不同,于义要求决一死战,但是张作霖死活就是不肯出战。

于是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于义在下面喊:有种你就下来。

而张作霖就在上面喊:有种你就上来。

(朋友们,这个情形看上去十分的眼熟吧?沈腾主演的电影《羞羞的铁拳》,就有这一场景哦)

就这样,在双方胶着的骂战中,于义终于忍不了了,于是吩咐手下的小弟:“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我弄上来(这一段真不是我杜撰的,当时的于义真的用炮轰了张作霖。这是这炮是不是意大利牌的,就不好说了)。”

要说这炮弹就是比子弹管用,就听砰的一声巨响,整个鬼门关被炸的稀烂。张作霖更是差点被炸飞的石头活埋。

虽然他侥幸躲过了第一炮,但是于义明显还有后手。他准备再给张作霖一炮,直接送他上天。

要是按照这个方式打下去,张作霖迟早被炸的连骨头渣子都剩不下。

可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于义的后方传来了交火的动静。

张作霖要靠上盛京将军这条线,就必须利用好少奶奶,他有何良策?

这一下,可把他吓得不轻。

要知道,他跟张作霖两个人那是死战。这就等同于两个人打架,这时候双方都在全神贯注,最怕的就是对方的帮手趁机捅自己屁股。

而后方的枪炮声,就等同于用人捅了他于义的屁股。

这在战场上可是致命的。

这下子于义彻底慌了,他以为中了张作霖的圈套,现在对方的援兵来了,要前后夹击,包了自己的饺子。

利弊权衡之下,他觉得还是先保住自己的命比较重要。

于是,于义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停止了炮击,带着自己的人马,撤活儿了。

其实他不知道,来的并不是援军,而是张作霖的相好,田小凤。

要说田小凤这个女人,还真是张作霖的福星,每次张作霖遇上点儿要命的事儿,她都能及时出现。

这一次,也不例外。

田小凤也真是命大,被张作霖那么整,本来是要没命的(医疗设备不过关,会得败血症和破伤风),却被日本人给救了,她不待伤好,就辞别了坂西美子,要去找张作霖,半路上遇到了她哥田玉本。(还是兄妹情深,田玉本带着人去向日本人要人)

田玉本见妹妹的伤势没完全好,于是带着直接回了田庄台。田小凤在田庄台待了几天,眼看好得差不多了,就要去找张作霖,田玉本拗不过,只得让妹妹带着一拨人去。

其实田小凤这一次来,是要质问张作霖为什么扔下她(幸亏扔下了,要不然她活不了)。只不过她到了八角台保安队的驻地之后,才知道张作霖去下于义的黑手了。

田小凤深知于义骄悍难制,敏锐地意识到张作霖可能会遇上麻烦。所以她第一时间组织人马,带着人就赶了过来。

张作霖要靠上盛京将军这条线,就必须利用好少奶奶,他有何良策?

其实她带来的人也不多,最多也就是能虚个张声个势,根本就打不过于义手底下的骄兵悍将。只要于义豁出去死磕张作霖,等到弄死张作霖之后,转手就能收拾掉田小凤。

可惜,于义虽然不怕死,但他终究只是个亡命徒,不是个统帅,在最关键的时候失去了理智的判断。所以,他的结局注定只能是失败。

其实此时鬼门关上的人已经死的七七八八了,大家都准备黄泉路上做个伴了,谁知道于义在这个时候撤了。所以,一时间都有点犯迷糊。

当张作霖知道救自己命的是田小凤的时候,当即找到她,朝她脸上狠狠地啃了一口。

就当大家羞于看到这样的场面的时候,田小凤却虎着脸,啪的一个耳刮子,呼得张作霖一个趔趄,差点没摔倒。

还没等大家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就听田小凤大吼:“你能不能长点心啊,想吓死老娘啊!”

这一次的事情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虽然损失了几十个亲信弟兄,但是张作霖总算是没把命撂在这里。

而于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在被田小凤吓跑之后,刚走到半路就撞上了前来驰援的张景惠(张景惠集合人马,就紧跟在田小凤的后面)。

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援军,双方遇上又是一顿猛锤,于义被打的差点儿就歇了菜。

最后,于义的队伍被张景惠打成了散兵,他本人也像丧家狗一样跑的没了影。

张作霖则趁机攻占了于义的大本营,彻底接收了他的人马和地盘。

这一仗下来,虽然冒了点险,但是收获也颇丰。且不说得到的地盘和人马,单就军火一项,就让张作霖大赚了一笔。

事后统计,这一次从于义处缴获了快抢八百条,子弹十万发,这足够让他装备一大批人马的了。

最让他欣喜的是,居然还缴获了两门小钢炮(迫击炮)。虽然炮弹是少了点,但是已经足够他兴奋一阵子的了。(从此以后,张作霖十分看重炮击跑。他称霸东北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全国第一条迫击炮生产线。他对炮击跑如此的情有独钟,很难说不是被于义的那一炮给轰出来的)。

赶走了冯德麟,打残了于义,而今现在眼目下,这块地盘上就只剩下张作霖这一个地主了,他想怎么敢就怎么办。

随后,他整肃了保安队,又招募了众多新丁,组成新军,这支力量很快就成了他发家致富的班底。

张作霖打残了于义,接手了他的地盘,但是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因为于义是日本人的人,打了他就相当于打了日本人的脸。

日本人相当生气,后果也相当的严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张作霖受到了清政府的数次围剿。

显然,这是日本人想借清政府的手,搞掉这个刺头。

虽然彼时的清军已经成了废柴,但毕竟是正规军,三天两头就来剿一回,他也受不了。

张作霖决定,加快洗白的步伐,于是他做了一个极度大胆的决定:亲自去盛京一趟,找玉美人。

张作霖要靠上盛京将军这条线,就必须利用好少奶奶,他有何良策?

且说玉美人回到盛京将军府之后,对张作霖那叫一个朝思暮想,茶饭不思,对增祺那个老头子也是爱搭不理的。

长期以往,盛京将军有点儿受不了了。他觉得自己的小美人一定是在土匪窝里受了什么惊吓(他哪儿知道,自己老婆跟土匪的小日子过的那叫一个雨润芭蕉)。

所以,他决定给那些土包子一点颜色看看。

但是就这一点,玉美人是有意见的。

按照她的说法,打劫她的是个叫金寿山的胡子土匪(实属张作霖栽赃),而那个叫张作霖的侠义之士是落草的英雄、仗义的侠士,是朝廷的可用之才。

所以,她建议招抚张作霖。

要说自己老婆玩儿了命地给另外一个男人说好话这种事,是个人就得起点儿疑心。可是无奈玉美人的枕头风吹的实在太猛,增老头子实在无暇去想太多。所以,就答应了这件事。

可是答应归答应,实际操作却始终没有提上日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作霖只身进了盛京城。

他到盛京之后,先是在一家和升老店的地方安顿了下来,之后就派人去找玉美人的亲信赵明(那年头,想直接去见官员的内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说起这个赵明,其实只是个酱油级的小角色。但是一直以来,他在张作霖和玉美人之间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主要工作就是替他俩扯关系),所以张作霖到盛京之后,第一时间找的就是他。

赵明顿时喜笑颜开(主要是收了张作霖的银子),屁颠屁颠就把消息传给了玉美人。

玉美人一听是自己的心上人到了,高兴的心花怒放。

为了私会情郎,她特意找了个进庙烧香的借口(那年头儿,清朝官员的内眷,多数信佛。不过是真信还是假信,那就另当别论了)就溜了出来,跑到和升老店去和张作霖幽会。

要说这张作霖,到底是枭雄本色,分得清轻重缓急。他这次来盛京,不是单纯为偷腥来的,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目的。

张作霖是个精细人,尽管没有亲眼见过增祺,但他还是从玉美人的话里敏锐的意识到,增老头子绝对是个难缠的角色。

这厮在面对俄国毛子的时候虽然比较废柴,但是混官场绝对是一把好手。

他之所以迟迟不肯招安张作霖,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这么做没啥好处。

自古以来,官场之上能臣一直不绝,但奸臣也是层出不穷。

那么,能臣和奸臣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是胸怀宽广和气量狭小的对立吗?是一诺千金和反复无常的区别吗?是声色犬马和宵衣旰食的泾渭分明吗?

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都不是。

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增祺其人为人谦逊,善于和同事搞好关系(不然他被革职那会儿,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替他求情)。同时,他脾气温和,做事循规蹈矩,从不喜欢使用暴力。

都多个角度来讲,这是个谦谦君子,但他依然是个没用的奸臣。

因为他不仅无能,且做事历来遵循一条原则:没好处的事,坚决不干。

这次也不例外,虽说招安张作霖这样的私人武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稳定清朝在东北的统治。

但是增大人表示:统治稳定管我鸟事!

所以,他在招安这件事上和了稀泥,既不反对,也不同意。(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