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恐惧、焦虑、缺少安全感……4个方法让不安的你重拾信心

“我们分手吧”“为什么”“你让我很没有安全感”……当今社会,安全感缺失似乎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孩子害怕考不上好学校;员工害怕达不到领导的要求;情侣间害怕另一半会变心;子女害怕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你曾以为只要工作稳定、经济独立、找到理想伴侣、父母健康,就再也不会没有安全感了。可是等到这些逐一实现,你也许会发现,无论拥有多少物质都难以填补内心缺失的安全感。那么问题来了,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又从哪里来呢?

恐惧、焦虑、缺少安全感……4个方法让不安的你重拾信心

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美国科学家曾经对20个中了乐透奖的人进行跟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奖6个月之后,一半人的幸福指数已经回归到了之前的水平,一年之后,几乎所有人的幸福感都回到了之前的水平。当最初的喜悦逐渐褪去,新的焦虑和欲望会再一次占据内心,所以安全感也回归到往常的水平。

心理学家保罗G在《安全感》一书中提出“安全感是一种让人舒心的、愉悦的情绪体验,不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满足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一个人安全感强烈与否,和可量化的物质安全相关性并不大。我们知道,在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中,物质满足是最底层需要,然后才是安全感的需要,这层需要是无法被钱包填满的。

恐惧、焦虑、缺少安全感……4个方法让不安的你重拾信心

面对同样的情景,不同安全感水平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同一个公司面临失业的人中,没有安全感的人会觉得天都塌了,自己可能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而安全感强的人则会认为这是调整人生方向的好机会,可以停下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然后重新出发。

安全感不足是如何产生的

安全感的第一个来源是重要他人——就是与我们有着亲密关系的人。父母,是我们首要的重要他人,也是安全感的主要来源。三岁前和父母的互动,决定了我们基础安全感的水平好坏。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通过设计“陌生情景实验”验证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性、回避型。安全型的婴儿在陌生情境中,当父母离开房间时会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母返回时,婴儿会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另外一些婴儿或是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或是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后两种情况是由于父母常常对婴儿的需要不敏感,或者是以反复无常甚至遗弃的方式照顾婴儿而导致的。

长大后,我们仍然会延续婴儿期的依恋模式。有个女孩因为她的父亲总是说“没事儿不要总叫我”,母亲也是需要她叫几次以上才不耐烦的回应一下。因此,她总是故意在学校里惹是生非,以此引起关注。成年后,又把这种相处模式迁移到了恋爱中去,采取各种方式企图证明对方的爱,让对方觉得她特别能“作”,几段感情都没有修成正果。

恐惧、焦虑、缺少安全感……4个方法让不安的你重拾信心

除此之外,曾经的伤痛经历也会在我们的心里留下印记,影响我们的安全感。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经常被大人训话,甚至在人多的时候遭受批评,那么长大后,他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或者公开演讲时,就会表现出胆怯。这些伤痛就像影子般跟随着我们,让我们不时回望那个无助怯懦的自己,重温不安的感觉。

不安感会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受到伤害的是你最亲近的人,尤其是你的伴侣和孩子。安全感不足的人会控制他们衣食住行各种事情,甚至会强制干涉他们的人生决定。你会利用他们的弱点和对你的感情,威胁他们听从自己的意愿。如果他们不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你就会跟他们大吵大闹,逼问他们是不是不爱自己、不在乎自己了。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景:如果孩子考试得了满分,你很高兴地说:“妈妈好爱你啊!”但当孩子考了60分的时候,你却生气的说“怎么考这么少?妈妈不喜欢你了!”孩子就会认为:妈妈不是爱我,而是喜欢我的分数。以后就会分不清“喜欢”和“爱”。其实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则是指向一个人的本身。你可以讨厌一个人的某些行为,同时又爱着这个人。就像你可以不喜欢你的朋友抽烟,但你们还是好朋友。

恐惧、焦虑、缺少安全感……4个方法让不安的你重拾信心

其次,强烈的不安感也会让你无法好好地对待自己。有一些人不只是不爱自己,甚至会进行自我攻击。当外界没有人让他攻击或者攻击不动时,这种力量就会转向自己。比如,有的人特别容易自责,当生活中出现一点小差错,他们就开始无限地自我贬低,觉得自己注定会搞砸一切。你可以去看看那些名人故事,事实上几乎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

又或许你可能觉得爱就是两个人天天腻在一起。当看到对方没在自己身边也很好时,就会莫名其妙地生气,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这种人只是依赖对方,所以往往也很难很好地独处。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

最后,不安还会使你对“爱”产生误解。我们在很多关于情仇和报复背后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不能没有你!”他们每个人都坚信自己虽然手段恶劣,但是出发点高尚——为了爱情。其实,这些打着爱的旗号的伤人者和自残者,其实都不是爱人,而是满怀恐惧。

有些人也可能把爱自己当成爱别人。“我对你这么好,你都不听我的话?” “我这样为了你,你却让我这么伤心。”这些话听上去是爱的表达,其实这都是一种要求与责备。本义其实是:“我对你这么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我这样为了你,你不能让我伤心。”这都是爱自己的表现。

他们还可能把对某个人的崇拜和好感当做爱情。当发现生活中出现了满足自我期待的人,就会不自觉地把对方当做偶像来崇拜,把对方的优点当做爱他的理由。以为自己爱上他,其实只是被那些自己没有的优点吸引。

恐惧、焦虑、缺少安全感……4个方法让不安的你重拾信心

如何有效提高安全感

1做恐惧保险箱,直面内心恐惧

我们从祖先那里获得这些情绪记忆,所以我们也天性对恐惧的事情念念不忘。在远古,一个对冬天有担忧的父亲会收集更多的过冬食物。恐惧是必须且有益的,除非当他阻碍我们更多可能性的时候。

给自己找一个恐惧保险箱。首先,把你最恐惧的事情仔细写在一张纸上,尽可能的详细。然后找一个很安全的地方把这张纸叠放好,并且告诉自己:“现在我要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先把它先存在这里。等事情完成以后,再来取走。”然后大胆的去做吧!最后,回到这里看看有多少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你会发现这些事情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时,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恐惧、焦虑、缺少安全感……4个方法让不安的你重拾信心

2记录成功日记,改变自我认知

理财书《小狗钱钱》里面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需要做一个演讲,却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小狗钱钱说,还记得你的成功日记本么?小主人公翻开日记本,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成功的经历,又重新找回了自信,成功的完成了公众演讲。这就是成功日记的威力。

制作成功日记很简单。准备一个日记本,然后把所有你认为成功的事情都记录进去,每天至少写五条,任何小事都可以。开始的时候或许不太容易,你会纠结于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可以算作成果,这种情况下要永远做出肯定的回答。记住,如果我们每天不间断的去做对未来意义重大的事情,这会逐渐让你变得与众不同。成功日记就是一个启动自信心的有效方式——每天告诉自己,我有多好,我有多牛!

恐惧、焦虑、缺少安全感……4个方法让不安的你重拾信心

3与他人建立链接,修复断裂人格

既然不安全感的根源来自于原生家庭,你很可能会以为安全感是不可控的,因为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也无法让时光倒流改变童年。但是你可以找到重要他人陪着你走完成长的路程,可以创造属于自己新的人生。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独自生活,但孤独久了,内心的不安也会愈加强烈。和他人建立情感链接,收到正确的反馈,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修复。恋爱结婚生子都是我们人生中重建人格的重要机会。这些经历都是在我们生命中增加重要他人的过程,在与他人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你有机会意识到自己人格中的断点。如果你有意识地把它慢慢重新修复,最终就会享受到更加美好的亲密关系。

恐惧、焦虑、缺少安全感……4个方法让不安的你重拾信心

4小范围冒险,体验获得能量

特蕾莎修女说“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要你尝试。”你要主动远离那些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事情。比如一张可以任意刷的卡、一个不会犯错的任务和一个养老般的工作。这些会驯化你为安全感奴隶。尝试在安全的环境里,小范围地冒一冒险吧!试试看用你家房子一平方米的钱,安排一段旅行;给那些可去可不去的职位打电话,推销一下自己;拿出一件不准备穿的衣服,按照心意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尝试过程中寻找那些你能体验到愉快与满足的时刻,记住这些内心愉悦而平和的瞬间。比如你很爱看书,你拿起一本小说,被其中的情节吸引,不知不觉就读了大半天,而你却只以为过去了一会儿。当我们在遭遇挫折或打击时,有意识地回想这些愉快体验,回忆当时的幸福感,内心的伤痛就会逐渐被疗愈。

恐惧、焦虑、缺少安全感……4个方法让不安的你重拾信心

《拆掉思维的墙》作者,生涯规划师古典说过:“安全感不是从别人那里拿到些什么,而是为这个世界给予些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的去支持一些人。因为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永远不会失败。希望这篇文字能够引领你找回遗失的爱与相信,在这个世界里活得更加温暖、更加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