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美文】再见,马栏

我的警察之家

【美文】再见,马栏

第二排左一为我的爷爷

2011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我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究竟何去何从?以后的路怎么走?看着学校里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同学们进进出出的身影,我一度非常困扰。

学校的招聘会我也参加过几场,但总觉得冥冥中有别的东西好像在召唤我。偶然间翻看陕西省公务员招录考试网时,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下子就跳进了我的眼帘——陕西省马栏监狱。这个名字这么熟悉,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带着血脉传承的温暖,竟让我的心跳都加速了。我也终于下定决心,走上了公务员考试这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公考”之路。

【美文】再见,马栏

我的爷爷孙天夫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的爷爷,一个让我感觉很“闲”的老头就整天给我讲关于马栏的故事,“杨洞”“关门”“五一”“红旗”……这些关于马栏的名字都让我充满了好奇。

爷爷说,马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50年代末,他们刚去的时候到处都是荒山峻岭,荆棘密布,野兽丛出。10年时间里,他们修公路、建水库、种粮食、搞畜牧,纺织厂、砖瓦厂、造酒厂很多工业厂房也建了起来。马栏路也有了,房也有了,甚至每年还能为国家贡献几十万吨粮食和上万斤猪肉,改造了成千上万名服刑人员,为支援国家建设、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才知道爷爷为什么那么“闲”。在我3岁时就离休了的爷爷总喜欢讲马栏的故事,他可以一整天讲个不停。他叫孙天夫,是陕西省旬邑县城关镇孙家台村人。1947年加入旬邑县城游击队,任管理员兼文书,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从旬邑县职田镇区委书记任上转调公安系统,到宝鸡砖瓦厂工作;59年初,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老家旬邑县,在马栏监狱工作奋斗了20年,最后在庄里监狱离休。对他来说,马栏既是奉献青春与汗水的地方,又是他深深眷恋的故乡。

【美文】再见,马栏

我的父亲母亲孙为民、张会兰夫妇

【美文】再见,马栏

我的三爸三妈孙兆民、颜晓媚夫妇

我的父亲母亲是1978年在马栏农场场部结的婚,家里也一直挂着他们当年的结婚照。他们常常给我讲在马栏结婚时的热闹场景,从厂部大门一直到举行婚礼的大食堂,一路上腰鼓队、秧歌队好不热闹,马栏人的热情让他们终身难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他们的婚宴上还能吃上猪肉,真是想都不敢想。

从那个时候起,我的脑海里就经常闪过热情好客的马栏人形象,闪过马栏庄稼丰收、猪羊成群的繁华景象,我对马栏充满了美好的向往。我的三爸三妈孙兆民、颜晓媚70年代末进入劳改系统,1985年两人缘定终生,一起牵手走过了30多个春秋。他们穿警服的样子我倒是经常见,帅气漂亮,令我心向往之。

2011年11月,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踏上了让我魂牵梦绕的马栏。但说实话,到马栏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到很不适应。爷爷说的山清水秀呐?放眼望去仍是满目荒山,通往关门的土路坑坑洼洼,后车跟着前车扬起的黄土甚至让人看不见路,一路上不得不小心翼翼,将窗户关得紧紧的,生怕黄土飞进来人就无法呼吸了。父亲说的牛羊成群呐?田地里黄土覆盖,收获过后遗留的玉米秸秆散落在土地里,一片荒凉萧条的模样……

回家后向爷爷倾诉我的感受,向他们控诉是他们的甜言蜜语哄骗了我,怎么我看到的马栏和他们口中的人间仙境相去甚远?爷爷想了想,对我说:“孩子,你才刚参加工作,切忌心浮气躁,要沉下心来好好感受,‘马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感悟到的。我们在那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深深地爱着那片土地,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美文】再见,马栏

我和我的妻子王苗苗

转眼间,马栏的山绿了,水也清了。马栏乡亲们的热情淳朴,同志们的艰苦朴素、顽强拼搏也深深打动了我。不久,我也在马栏收获了爱情和婚姻。我们相识于马栏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谈恋爱的一年时间里,马栏到处都留下了我们幸福的足迹。我们都爱上了这片充满奇迹的土地,它孕育了生的希望,大片的荒山如今种满了土豆、白菜、玉米,触犯了法律的服刑人员在这里洗涤灵魂,踏上新生之路。

2014年7月,马栏监狱整体搬迁至咸阳市。我们这一代人也告别了马栏,但时至今日,“马栏精神”仍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在平凡的岗位上。

【美文】再见,马栏

October 2019

新时代监狱的窗口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