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說說元帝國的漢化曲折過程

說說元帝國的漢化曲折過程

元帝國與四大汗國

說說元帝國的漢化曲折過程

漢化程度較深的元文宗

元帝國,1271年到1368年,傳了六代。

第一代,元世祖忽必烈,生於1215年,去世於1294年,五十六歲即位為皇帝,在位二十四年,活了八十歲。

第二代,忽必烈十個兒子,分別是:都支金、太子真金、安西王忙哥喇、安北王那木罕、雲南王忽哥赤、大王艾牙赤、西平王奧都赤、寧王闊闊出、鎮南王拖渾、忽都魯鐵木爾。

第三代,太子真金三個兒子:晉王甘麻喇,答喇蠻八喇,元成宗鐵木爾。

第四代,元武宗海山、元仁宗艾育黎拔力八達兩兄弟,兄弟倆皆為答喇蠻八喇之子。

第五代,晉王甘麻喇之孫,元泰定帝也孫鐵木爾;元武宗之子元明宗和世喇、元文宗圖鐵木爾兩兄弟;元仁宗之子元英宗碩德八喇。

第六代,和世喇之子元懷宗拖渾鐵木爾、元定宗懿璘質班。

1271年,元帝國建立,忽必烈即位為皇帝,是為元世祖。

1279年,滅宋帝國。宋元最後一戰,崖山之戰,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大敗,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張世傑溺亡,楊太妃投海,其他軍民十餘萬也集體投海,宋亡。元帝國由此統治中國南北方,前後八十九年。

1283年,文天祥拒不投降,在大都被殺。

1294年,忽必烈去世,年八十歲。

1295年,其孫鐵木爾繼位,是為元成宗。元成宗生於1265年,去世於1307年,在位十二年,活了四十二歲,他為人精明強幹,在武的方面,擊敗西北各汗國的反王海都、都瓦等,在文的方面,確立儒學治國,元帝國初步變為中國傳統國家。

1307年,其侄海山繼位,是為元武宗。海山生於1281年,早年在宮中受過一定的儒學教育。1299年,十八歲時,奉元成宗鐵木爾之命,出鎮漠北,平息西北反王海都之亂。1304年,以戰功,封為懷寧王。1307年,元成宗鐵木爾無嗣而終,海山之弟艾育黎拔力八達在大都(今北京)發動政變,除掉了元成宗皇后卜魯罕及她試圖擁立的信奉伊斯蘭教的安西王阿難答,海山則自漠北率軍南下,在上都(在今內蒙錫林郭勒)即位。作為酬謝,他冊封其弟艾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約定兄終弟及。阿難答是他們的堂叔,失敗被殺。

元武宗海山在位期間,標榜“溥從寬大”,大範圍封官賞賜;推行理財政策,發行“至大銀鈔”和“至大通寶”;強化海運;增課賦稅;文化上,在崇信喇嘛教的同時,繼續宗教自由政策,並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1311年初,海山駕崩於大都,在位四年,年三十歲,按照約定,未傳位給其子和世喇,而是傳位於其弟、皇太子艾育黎拔力八達。

艾育黎拔力八達,繼位為元仁宗。他生於1285年,繼位時二十六歲,在位九年,1320年去世,年三十五歲。元仁宗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實行科舉制度,推行“以儒治國”政策。

1320年元仁宗去世時,並未按照與兄長元武宗的約定,傳位與侄子和世喇,而是傳位給了他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喇。碩德八喇繼位,是為元英宗。元英宗生於生於1303年,繼位時十八歲,年輕有為,他是元帝國漢化措施最為激進的皇帝,全力推行儒教措施。

但是,元英宗的激進儒教改革,卻觸犯了蒙古守舊貴族鐵木迭爾、鎖南父子及其黨徒鐵失、也先鐵木爾等人的利益,1323年,元英宗與其得力大臣拜住,自上都返回大都,途中住宿南坡店,被鐵失等人刺殺。

之後,一直鎮守漠北的晉王也孫鐵木爾,亦即晉王甘麻喇的孫子,被群臣奉立為皇帝,在漠北即位,是為泰定帝。他生於1293年,1323年即位時三十歲,活了三十五歲,在位五年。泰定帝一直在漠北,性情粗豪,不會說漢語,他是元帝國乃至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以白話文詔書即位登基的,按元帝國的規定,登基詔書先由文臣以漢語的文言文擬寫,再翻譯為蒙古文,頒行天下,但是也孫鐵木兒的登基詔書卻完全是白話文,大白話,而且是由蒙古文直接“硬譯”的文體,可見他即位時,身邊沒有漢臣或精通漢文化的人士。

泰定帝即位後,大赦天下,其中,特別宣佈赦免謀反、謀大逆、奴婢殺主等罪,然後,又對謀殺元英宗的鐵失等一干逆黨,加官進爵。 一個月後,泰定帝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鐵失、也先鐵木兒等逆黨全部誅殺。十一月,泰定帝至大都,又處決和罷免了一批鐵失同黨,流放了涉嫌逆謀的五王。

泰定帝迅速清洗了鐵失一黨,但他本身就是蒙古守舊勢力的代表性人物,與元英宗的政治傾向完全相反,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實際上,是泰定帝利用、甚至是授意鐵失一黨殺害了元英宗,然後自己即位,此後,元英宗舊臣買奴、以及漢人重臣張珪(張弘範之子),向泰定帝“密書,陳誅逆定亂之宜” ,泰定帝趁機殺人滅口。

泰定帝在位期間,災害不斷,但他因循守舊,不採取任何改革措施。

1328年,泰定帝去世,之後,大都發生政變,意圖改革的權臣彥鐵木爾,奉元武宗之子懷王圖鐵木爾即位,是為元文宗,泰定朝的權臣倒喇沙,則在上都擁立泰定帝的兒子、皇太子阿速極八即位為天順帝。隨後雙方爆發了一場內戰,稱為兩都之戰,元文宗與彥鐵木爾的改革派一方獲得勝利,天順帝與倒喇沙的守舊派一方,失敗被殺。亂平之後,泰定帝的后妃八不罕等,通通被彥鐵木爾霸佔為妻妾。

元文宗之兄和世喇,流亡在察合臺汗國,此時被貴族們迎回,他在和林即位,是為元明宗,然後,大搖大擺前往元中都(在今河北的張北縣),卻在中都被元文宗和彥鐵木爾所毒殺,年三十歲。之後,元文宗在上都再次宣佈即位。

元明宗和世喇,一心以為自己可以重演父親元武宗在皇弟“肅清宮闈”之後,從漠北南返即位的歷史故事,卻忘記了武宗作為總兵北邊的統帥,是以三萬精兵的強大武力為後盾而取得帝位的。和世喇並沒有直接控制強大的軍隊,只有貼身衛士一千八百多人。

彥鐵木爾幹掉泰定帝兒子,不是為了迎接同樣保守的元明宗,那樣是換湯不換藥,彥鐵木爾看好的是漢化程度很深的元文宗。元文宗圖鐵木爾,生於1304年,即位時二十五歲,在位三年。元文宗自幼成長於漢地,有較好的儒學文化修養,是元帝國各帝中頗有建樹的一位。他在位期間,在大都創建奎章閣,命儒臣進經史之書,考歷代帝王之得失,仿唐、宋會要體例,編修《經世大典》,整理並保存大量元代典籍。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後世名儒,並依儒家禮儀新祀南郊。元帝國暫時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中國傳統儒教國家。

不過,權臣彥鐵木爾雖然選對了元文宗,這一點做得不錯,但是,元文宗在位期間,彥鐵木爾、撒敦、答裡、唐其勢、塔喇海等兄弟父子,獨專朝政,奢靡無度,吏治漸趨腐敗。

1332年,元文宗去世,他於去世前,自悔謀害兄長之事,吐露真情,遺詔立元明宗之子以自贖,而不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彥鐵古斯。

權臣彥鐵木爾於是選了元明宗幼子、年僅七歲的懿瞵質班,在大都繼位,是為元定宗,但在位不到兩個月,就去世了。

之後,彥鐵木爾不得不扶立元明宗長子拖渾鐵木爾,是為元懷宗,他生於1320年,繼位時十三歲,在位三十七年,活了五十歲。

元帝國八十九年,一頭一尾的兩位,在位時間佔了一大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二十四年,活了八十歲。

拖渾鐵木爾生於察合臺汗國,後來隨其父元明宗回到元帝國,其父被毒殺以後,其叔元文宗,將他先後流放到高麗、廣西。

其弟元定宗去世後,拖渾鐵木爾被迎回,但權臣彥鐵木爾怕他追究其父元明宗被害之事,拖延著不讓他繼位,直到半年以後,彥鐵木爾因荒淫過度而亡,拖渾鐵木爾才得已在上都繼位為皇帝,是為元懷宗。

拖渾鐵木爾即位後,依靠新的權臣伯彥,殺權臣唐其勢等彥鐵木爾餘黨,改年號為“至元”。

伯彥私通前朝皇后卜答失裡,將其控制在自己手裡,他一度大權獨攬,在清洗了彥鐵木爾餘黨之後,隨即採取了一系列倒行逆施,他實行排漢的民族壓迫政策,在他的主導下,蒙古、色目毆打漢人、南人,漢人、南人不得還手;禁止漢人、南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重申漢人、南人不得執兵器之戒;嚴格控制漢人做官的限界。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漢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與壓迫,地方上甚至還沒收漢人鐵製農具及禁止漢人文化活動。1335年十一月,伯彥取消了科舉考試,這無疑也是一大倒退。在面臨漢人反抗時,伯彥甚至提出了殺絕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的主張,所幸拖渾鐵木爾沒有聽從。

伯彥的倒行逆施,拖渾鐵木爾都看在眼裡。伯彥的侄子拖拖,頗有儒學修養,與伯彥政治傾向相反,於是,拖渾鐵木爾聯手拖拖,趁伯彥不備,忽然出手,扳倒了權臣伯彥。伯彥被流放,亡於流放途中。

拖渾鐵木爾不僅清除了伯彥,並且對殺父仇人元文宗下了手,他毀了太廟中元文宗的室,殺其皇后、兒子,報了殺父之仇,然後,改元“至正”。

拖渾鐵木爾在此後,勵精圖治了一段時間,在他的支持下,賢臣拖拖為了挽救元帝國統治危機,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史稱“拖拖更化”。拖拖恢復了科舉制度,頒行《農桑輯要》,整飭吏治,徵召隱逸,蠲免賦稅,開放馬禁,削減鹽額,編修遼、宋、金三史,實行儒教治國,包括開經筵與太廟四時祭、親郊祭天、行親耕禮等活動。在拖渾鐵木爾的勵精圖治與拖拖的勤勉能幹之下,元帝國一度呈現迴光返照的局面,在伯彥時代備受壓抑的漢族儒生也紛紛為之振奮。

拖拖,即托克托,他文武雙全,文的方面,他自幼師從於名儒吳直方,吳直方是拖拖的啟蒙老師,後來成為拖拖的心腹幕僚,拖拖善書法,寫字剛勁有力,頗似顏真卿;武的方面,拖拖勇力出眾,善射硬弓,是當時的名將。

拖拖主政後,組織眾多人員,主編寫成了二十四史中的《遼史》、《金史》、《宋史》,他出任此浩大工程的都總裁官。

但是,好景不長,只主政了四年,宰相拖拖就告病引退,之後,拖渾鐵木爾又用了一連串的宰相,但多是泛泛之輩。

雪上加霜的是,此後,災害不斷,尤以腹裡即中書省、以及河南行省最為嚴重。那時候,黃河決口、饑荒頻仍、瘟疫爆發,人民流離失所,大量死亡,就連大都也受到影響,當時客居大都的高麗人李谷寫道:“饑民雲集京師,都城內外,呼號丐乞,僵仆不起者相枕藉”。

拖渾鐵木爾命官府加以賑濟,並頒詔罪己,1349年,又重新起用拖拖為中書省右丞相,即最高宰相,希冀挽回元帝國的頹勢。在當時,由河患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漕運、鹽稅銳減,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下跌,國庫漸虛;其次是河患導致社會動盪不安,人民起義開始頻繁發生,特別是1348年,方國珍兄弟嘯聚海上,對元廷賴以生存的海道漕運構成威脅,元廷無法鎮壓,只得加以招撫。

還有,吏治腐敗也在災荒時期變本加厲,史載“及元之將亂,上下諸司,其濫愈甚”。

總之,元帝國百病叢生,搖搖欲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亂一觸即發。拖拖第二次拜相後,試圖力挽狂瀾,但他採取變鈔和起用賈魯治河兩大舉措,卻都是敗筆,時人譏諷說:“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

終於,在民不聊生的情形下,官逼民反,1351年,由劉福通等紅巾軍,引爆了元末起義, 史載“至正十一年寇起淮南,凡浙西、江東南、湖南北,以及閩、蜀之地,凡城所不完者皆陷”,元帝國在許多地方的統治機關陷於癱瘓,土崩瓦解。

拖渾鐵木爾也不再有至正之初的那種勤政朝氣,開始寵信佞臣康里人哈麻,但仍然過問政事。

拖拖在1352年,南下督師,鎮壓起義軍。時元廷開始商議立高麗貢女奇皇后所生的艾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拖拖對此有些微詞,哈麻趁機挑撥離間,元廷開始內亂。

1354年,張士誠崛起,同年九月,拖渾鐵木爾再命拖拖出師。此次出兵鎮壓,拖拖率領的元軍,不僅包括蒙古、漢軍,還囊括了西域、吐蕃、高麗等地的軍隊,號稱百萬之眾。張士誠固守孤城高郵,眼看即將城破,此時,哈麻趁拖拖不在朝,進讒言誣陷拖拖及其弟也先鐵木爾。

漸漸變為昏君的拖渾鐵木爾聽信了哈麻等人的話,下令削拖拖兵權,安置淮安路。拖拖深受忠君思想影響,接詔後便交出兵權,而他所統率的“元軍百萬,一時四散”,紅巾軍勢力大振,元帝國官軍再也無力組織起來去鎮壓起義了,元帝國只能依靠地主武裝形成的地方軍閥,苟延殘喘。

拖拖全家被流放,他本人先後被安置於淮安路、亦集乃路、雲南的鎮西路,1356年初,在流放雲南期間被哈麻矯詔,逼令服毒自盡。拖渾鐵木爾後來雖然為拖拖平反昭雪,但對於元帝國的國事已經無濟於事了。

自拖拖被逐殺以後,拖渾鐵木爾徹底墮落,他受哈麻蠱惑,聲色犬馬,沉溺密宗,修煉所謂“男女雙修之術”,朝政則交給皇太子艾猷識理達臘。此後又有樸不哈、搠思監等奸臣攪亂朝政。

此時奇皇后與皇太子漸萌異心,企圖讓拖渾鐵木爾禪位。他們毒害了反對內禪陰謀的左丞相賀惟一,又以宦官樸不哈、丞相搠思監為倚靠,逐漸控制了朝廷。此時朝廷內亂,外部則是元廷倚賴鎮壓紅巾軍的察罕鐵木爾(後由擴廓鐵木爾亦即王保保繼承)與孛羅鐵木爾兩支軍閥相互爭搶地盤,中原大地民不聊生。

1363年,宮廷內鬥加劇,皇太子一黨和拖渾鐵木爾對抗,直到1365年,父子倆才講和。

而後,拖渾鐵木爾又封擴廓鐵木爾為河南王,南下肅清江淮,不料卻引發了擴廓鐵木爾與李思齊、張良弼等諸多軍閥在河南、山西、陝西等地混戰的局面。拖渾鐵木爾懷疑擴廓鐵木爾有異志,遂命皇太子艾猷識理達臘,總領天下兵馬,討伐擴廓鐵木爾。 這場軍閥混戰一直持續到大都失守前夕,極大損耗了元帝國的有生力量。

拖渾鐵木爾昏庸誤國,自知大勢已去,1367年,他秘密在高麗濟州島建造宮殿,以備將來逃難之用。

在元帝國內亂期間,朱元璋在南方坐大,將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群雄次第削平,在統一了南方之後,遂於1367年十月,發動“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北伐戰爭,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三十萬明軍將士,向北進軍。1368年正月,朱元璋稱帝,建元洪武,建立明帝國。明軍高歌猛進,精兵強將,一路向北殺去,勢不可擋,連續擊敗各地元軍,接連攻取山東、河南、河北等地。

到1368年閏七月時,拖渾鐵木爾才與擴廓鐵木爾和解,但為時已晚。

明軍勢如破竹,1368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明軍逼近大都,二十五日,敗元軍於河西務,二十七日,攻克通州。二十八日,拖渾鐵木爾駕臨清寧殿,召見眾臣及三宮后妃與皇太子,正式宣佈將逃往上都。知樞密院事哈喇章(拖拖之子)力諫不可, 宦官趙伯顏不哈跪地痛哭進諫說:“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拖渾鐵木爾嘆息說:“今日豈可復作徽、欽!”

深夜,大都北城牆的健德門大開,拖渾鐵木爾與皇太子、后妃及一百多名臣下,以及一些護衛兵馬,出奔上都。

八月二日,徐達率明軍攻佔大都,留守大都的監國淮王鐵木爾不哈、中書省左丞相慶童等人被殺。元帝國在中原的統治結束。

八月十五日,拖渾鐵木爾抵達上都,開始了北元階段。

一百多年後,北元最終結束,蒙古人曾經部分漢化的痕跡,最終徹底消失,完全變回草原特色。之後,就是草原牧馬英雄達延汗、俺答汗等人的故事了。

總觀元帝國八十九年,元世祖開始推行漢化,而漢化最給力的,具體說就是儒教化,最給力的則是元仁宗、元英宗父子,以及元文宗,而拖渾鐵木爾也漢化較深。

元仁宗,由於自小受教於大儒李孟,而在他的身邊又圍繞首一大批儒臣王結、張養浩、尚野、姚燧人,自然而然地將他培養成了一個精通漢文及儒家典籍、並通書畫、對中國歷史瞭如指掌、與他的前輩們完全不同的元帝國君主,但他由於本身的性格特點和那些守舊的蒙古色目貴族勢力強大,他的漢化傾向受到打擊,到他三十六歲去世為止,他唯一對漢族文化的貢獻就是開科舉。

元英宗,在其父元仁宗的影響下,他同樣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史書上說他精通唐詩,並善長書法。

而元文宗,則是元帝國諸皇帝中,漢化最深的一個,他能詩能文,善書法,精繪畫,還愛書畫的收藏,他是元帝國首位帶頭參加漢族的祭天活動的皇帝,並且還象漢族的皇帝一樣表彰孝子節婦,他制止漢人學習蒙古色目人的落後習俗,鼓勵蒙古色目人學習漢人的先進文化,他還把大量的蒙古書籍譯成了漢語,並編寫了很多文獻資料,這些都成了後來明帝國修元史的珍貴資料。

元文宗的漢詩流傳下來有四首,《登金山》、《自集慶路入正大統途中偶吟》、《望九華》、《青梅詩》。

《登金山》,是元文宗即位以前在民間時,登臨鍾山吟賞之作,詩云:

巍然塊石數枝松,盡日遊觀有客從。

自是擎天真柱石,不同平地小山峰。

東連舟楫西津渡,南望樓臺北固鍾。

我欲倚欄吹鐵笛,恐驚潭底久潛龍。

此時的元文宗,正是一條蟄伏的潛龍。由於政治的險惡,使他不得不蟄伏不伸,以待驚蟄,透出一種不敢張揚的帝王之氣。頷聯較有氣勢,展示一種超逸不凡的氣象。

三年後的1328年,文宗仍居建康,泰定帝崩於上都,留居大都的權臣彥鐵木爾迎元文宗入大都即位。文宗急赴大都途中,寫了《自建康之京都途中偶作》詩,又題《自集慶路入正大統途中偶吟》。詩云: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鉤殘月柳梢邊。

兩三點露滴如雨,六七個星猶在天。

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

須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寫出了文宗聞訊星夜兼程趕赴大都的急切心理。尾聯寫得非常傳神,有一種動態之美,一位將登大位,接受群臣山呼的帝王形象,呼之而出,傳達出一種抑制不住的終於潛龍驚蟄九五龍飛的喜悅心情。

此詩學鮑照詩歌“十數體”及元人散曲“數目體”之藝術,以數字聯句,屬古代詩曲之巧體,略有瑕疵的是,寫得太急,未及仔細推敲,數目排列不若歷代十數詩嚴密。

元文宗的《望九華》,詩云:

昔年曾見《九華圖》,

為問江南有也無。

今日五溪橋上望,

畫師猶自欠功夫。

該詩平白如話,似乎無甚韻味,實際則是不著痕跡地讚頌了九華山之美。《望九華》這首詩現在已經成了九華山旅遊的宣傳詩,可見其影響之大。

元文宗的《青梅詩》,詩云:

自笑當年志氣豪,手攀紅杏尋金桃。

溟南地僻無佳果,問著青梅價亦高。

關於這首詩的背後還有一段千古傳頌的愛情故事,據《瓊州府志》載:“元文宗於至治年間徙居瓊州,時瓊帥陳廉亨有侍女青梅,色藝甚美,文宗屢思得之,而竟不就。因賦詩。”

這段文字所講敘的背景是:1320年正月,由親兄武宗皇帝授位的仁宗皇帝駕崩,其子英宗繼位,其兄武宗的兩個兒子則遭到排擠和迫害,次子圖鐵木爾被貶逐至海南島。少年無助的圖鐵木爾來到海南後,忍辱負重地捱過苦不堪言的三個秋冬。當時的定安界域包括萬泉河中游北部地區,定安的南雷峒的峒主姓王名官,對圖鐵木爾的遭遇深表同情,生活上給予他百般照料。這位王官經常陪同圖鐵木爾一起遊玩散心,領略海南島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風土人情,千方百計地讓皇子玩得開心,想盡辦法為皇子消愁解悶,正是在這段期間裡,發生了《瓊州府志》所載的圖鐵木爾向青梅求愛的故事。

文宗皇帝“問著青梅價亦高”的這段故事,曾經被海南瓊劇團搬上瓊劇舞臺,取名《青梅記》,於1989年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廣州)匯演。瓊海市萬泉鎮沿萬泉河中游的東岸,現在還保存一座香火很旺的“中水侯王廟”,是很早以前人們為紀念王官和文宗皇帝的交好而募建的,廟的前面就是當年元文宗登船遊覽萬泉河的“文宗渡口”。

至於拖渾鐵木爾,他有三首詩和一首殘詩傳世。他的《御製詩》三首,其中二首表彰民間孝子,反映元帝國帝王對中原傳統道德的推崇與弘揚;另一首《贈吳王》,是寫給朱元璋的,頗具史料價值,詩云:

金陵使者過江來, 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 皇恩無處不周回。

莫言率土皆王化, 且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丁寧頻屬付, 春風先到鳳皇臺。

陳衍《元詩紀事》引《翦勝野聞》記:“元軍既遁,留守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北),猶有覬覦之志。太祖遣使馳書,明示禍福,因答詩云雲。”

拖渾鐵木爾此時雖退出中原,但他留居上都開平,尚有雄兵十萬,仍想重返中原。明太祖朱元璋本想綏靖已經退回草原的拖渾鐵木爾,見其復詩,知其野心不滅,遂派明軍繼續北伐,元軍從此無力南圖。此詩可以視為國書,外交辭令,不卑不亢。表面上順意明太祖,同時又囑告明太祖:王氣有盛有息,莫過早以為率濱王土,春風也會來到草原。全詩言婉意剛,綿裡有針,透露出拖渾鐵木爾等待時機捲土重來的企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