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一些學過醫的人在寫作上容易有所建樹?

校長內參


一個好的醫者,更應是個好的哲學者,從醫之人邏輯思維能力強。特別是中醫不須借用檢測儀器,通過觀察患者表面現象,就能知道所患什病。一個好的中醫更須要一個好的記憶,中藥方子上千種,所針對每一種病的方子最少也有兩叄付多得有五六付,要對症下藥就要對藥方瞭然於胸,熟記於腦。而中藥量都是以克計算,所以中醫都比較精細準。所以中醫師一般都是:邏輯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都很強,對待事物比較精細準,而這些也是寫作者應有的智能。而醫者是與人打交道,更瞭解人的內心,所以醫者也是個心理學者,這點一般文人是作不到的。不是每一個學醫的人都能成為好的作者,醫者在寫作上有所建樹,是因為醫學的素養而激發了他們內心對文學熱愛的那份潛在的智慧。


明月居士109


凡事沒有容易,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會寫作,只有忍耐,認真,勤奮。

從前學醫,現在邊工作邊寫作,從醫經歷給我很多幫助。

學醫給我很強的生老病死的教育,逼著你看:一個多牛的人,生了病就那個模樣。不是幾天看一次,而是一天看好多這樣的例子。有生必有死,死是一個必然。在這種死亡教育特別清晰的時候,人就學會排順序,排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相對來講就會更客觀一點。比如,我過十年就死了,你幹嗎要我掙四十年的錢?關於生死問題,只有你看得清晰一些,才會出現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種句子,也才有味道。



白袍加身仗劍天涯


骨頭最硬的魯迅先生認為“學醫救助的只是國人的肉體,而拯救國人的靈魂更為迫切。”他毅然棄醫從文,一生都在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

郭沫若也曾在日本學習醫科,但他沒有選擇這個職業。他對友人說:“醫生至多不過是醫治少數患者肉體上的疾病,要使祖國早日覺醒起來鬥爭,無論如何必須創立新文學。”郭某人雖是文史通才,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這是題外話。

餘華曾是牙醫,如果不是後來當作家,現代文學史上就少了一部撼動人心的作品《活著》。

當了半輩子內科醫生的畢淑敏,從事寫作後,題材上不少都與醫生有關。

冰心最初的理想也是當醫生,但最終成為了一名兒童文學家。

還有郁達夫、池莉、馮唐……

學醫的人有文化,職業特點要求他們工作態度必須認真嚴謹。學醫的人近距離接觸生死,對生命、人性有著更深刻的感受和體悟。以上這些特點對於從事寫作來說,都是常人無法具備的優勢。醫生救治病人身體,作家撫慰人類心靈,這兩個職業息息相通,是我認為最崇高最美好的職業。好醫生更容易成為好作家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水欣依然


為什麼學過醫的人在寫作上有所建樹?

回答;

首先說一說醫學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學醫的過程,醫文相通,相扶共生。

古代醫學家為了方便後世學者明白記憶,在醫書中化繁就簡,通俗易懂,如同文學作品一樣,編成五言七言格律的醫書非常多。

譬如:《瀕湖脈學》《湯頭歌》《中藥400味》《傅青主男女科》等等醫書都是經作者編篡成了詩歌。

學醫的本身,就是相當刻苦的一種差事。

不經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的刻苦歷練,是學不了醫術,學不好醫術的,死記硬背是常理。

中華文化寶庫中現存的,大量醫學名家書籍,都具有深奧的文化文學理論。

如果學醫學到爐火純青,對於掌握運用文化素養,就會是信手拈來,賦詩寫文,這就是醫文共同之處。

醫文相通,再加之學醫者,擁有良心,良知,良法文優的前提條件,一旦操刀寫作,就會如魚得水,必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長會相當迅速的。

🌴🎄🌲🐫





野駱駝9005184025938


這個問題比較廣泛且深刻,想幾句話寫清楚還不行。只能就事論事說兩句。

本人認為,學醫者能在寫作上有所建樹者其實不是太多。應該是各行各業的都有。參加過戰爭的人通過血與火的洗禮,若干生與死的場面與考驗寫出來,就是作品。長期在某一社會階段生活,如巴爾扎克,充分認知資本主義的拜金和本質才能寫出《人間喜劇》。如魯迅主要是覺得當時社會國民的劣根性,醫只能救肉體而不能救思想才棄醫從文的。

無論那種情況,都要對所創作方面有較為深入的瞭解,長期沉入參與整個進程,且要有一定的功底,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才能寫出點有價值的東西。

像本人這些普通人,要有點思想也只能稱之為某種看法。雖然也在眾多學生面前誇誇其談過些許年,但要真提筆來搞啥創作,其實也是不行的。作家夢也不好做,但喜歡寫幾個字,與眾親交流一下,與免大腦遲鈍,就達目的了。

所以,用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生活就行了。這也是本人的一點看法而已。


遠山霧1


這倒不一定

就我所知魯迅先生、畢淑敏是一個曾經學過醫,又轉文學創作而功成名就的人。

恕我孤陋孤聞,我還真不知道中國歷史長河中那些燦若星晨的作家中還有誰是曾經學過醫的人。

文學和醫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根夲沒有任何瓜葛,學醫就能提高寫作水平或文學修養根夲是奇淡怪論或荒謬絕倫。

文學是用藝術語言為手段以構成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並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言藝術。

作家就是用語言文字創作文學作品的人,文學作品一般又分為詩歌、散文、小說丶戲劇等幾大類。作家通過自已的文學作品表達自已的情感丶理想、追求。也通過自已的作品影響他人或社會,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構成全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

一個好的作家除了有深厚文學功底,還要有對社會丶人性的細緻觀察,深刻的理解與把據。還要有社會生活基礎豐富的想象力。

當一個醫生並不難,我國有眾多的大學開設醫學課程,每年招收許多大學生甚至碩士丶博士。這些學生在學校學上幾年再經過臨床實習都可以成為優秀的醫生。醫術說到底是一門技術。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有作家這個專業。也就是說作家不是培養出來的,大多數人從小學丶中學、大學,甚至念碩士丶博士畢業以後,可以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卻不能成為作家。因為作家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天生的。這裡面想象力是關鍵,這是學不來的。比如陳忠實就一農民,寫出了《白鹿原》這部長篇小說,這部作品可以說是近三十年來最偉大的作品。他就一農民,沒學過什麼醫。反觀近三十年幾十萬甚至有幾百萬學過醫的人,有的還是學士丶碩士丶博士。誰能寫出這樣一部歷史跨度長,情節複雜、人物眾多、思想深刻的文學作品來呢。所以,提問者所說學過醫有助於提高寫作水平是亳無道理的無稽之談。不但荒唐而且可笑之極。





常樂54321


魯迅、餘華學過醫並當過醫生,但卻沒能在醫學上有所建樹,轉向從文後,如魚得水,先後成了文學大師或知名作家,這也僅僅是個案,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也許魯迅、餘華他們的志向就不在從醫上,只有從文寫作才能夠施展其才華,為此他們的成功與學醫從醫沒有直接關係,寫作本來就是文化苦旅,不是普通人能及的事,沒有文學天賦,沒有思想火花,沒有才思敏捷,哪能文如泉湧,寫出舉世公認的經典之作呢?我讚賞魯迅、餘華,並不以為他們的成功是因為學醫而促成的。


西出陽關楊時明


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學過醫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接觸各類階層人物較多,都與紙筆病人打交道,有著豐富的生活經歷,為寫作積累了良好的素材。

例如,世界名著《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是一名外科醫生,寫這本書是他在上班時,在沒有病人的空餘時間寫成的。“福爾摩斯探長"原形是他的教授,一名有名的外科醫生,他看病善於觀察,他能說出病人的職業,能說對百分之八九十。

例如,電影《007》的作者也是一名醫生,電影在全世界放影,票房及高。

學醫的人,因為職業善於觀察,分析,紀錄,總結等,能夠準確描述事物。所以,學過醫的人在寫作上更容易有所建樹!


內江黃大姐


國學裡,包含有醫學(中醫)。中醫學習,要有古文的功底。傳統中醫理論又涵蓋其它學科,最明顯最廣泛最突出的就是古代的樸素哲學。

中醫概論沒有廢話,說它字字珠璣毫不為過。學好了古文,就能學好中醫理論。學好了中醫理論,回頭來在做文字工作,當然言簡意賅。

有些網民一接觸這個話題,馬上聯想到魯迅。魯迅曾經學醫出身。他的古文功底深厚,沒話說。卻忽視了一點,魯迅與其他的作家不一樣,那就是未出山時,花了十年時間,抄寫古碑,練就了一身過硬的駕馭文字功夫。

青年人不瞭解。古時候,在石碑這有限的平面,撰寫故人生平事蹟,附帶歌功頌德,沒有文字精煉功夫是不行的。有的是書法家自己撰寫然後書寫而成,有些書法家僅僅是書寫。稿件由別人提供。留給後人,我們能看到的古代碑文,都是很好的古典文學的範文。

魯迅和他的二弟周建人文字功底都好,不愧是江浙派文字大家。

就目前而言,七十五歲以下的,都沒有進過私塾,也就沒有古文功底。自然也沒有描過紅。描紅是毛筆書寫方塊漢字的必由之路。因此,今天的一些名人中的老年人,文章不怎麼樣,書法也不堪入目。這很正常,因為他們沒有經過系統訓練。


化外萬民胡少峰


很抱歉的回您,你說的不帶有普通性,只是個別現象,敬請見諒!雖然有魯迅、畢淑敏、餘華等可以佐證,但必竟屬於極少數人。

假如從命理學的角度去解釋,從醫者大多帶有“天醫星”,而帶有“天醫星”的人,適合研究醫學、藥學、哲學、心理學和命理學。研究醫學、藥學(特指中醫中藥)和命理學,自然要了解陰陽五行和五行的生克關係,瞭解命和運的關係,而這些都和《周易》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懂得了人生病長災的辨證關係,對人的生死也就看開了。以超脫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自然有其獨到之處。假如從醫的人又帶有“文昌星”,動筆寫文章不是問題。這樣的人,不僅是醫學界的高手,文章也會出類拔萃,成為作家也是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