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太喜欢格律诗词,是因为唐诗宋词的门槛太高还是出于习惯?

手心我心bxl版


我是喜欢写现代诗歌的人,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首先我不喜欢格律诗词。因为格律诗词难写。对仗,押韵太拘泥,没有现代诗自由,易懂。文化高低的人基本都能理解现代诗。但对于古诗词就没有那么好理解了。晦涩难懂,没有知识功底的人是理解不了其中含义的。

下面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鹧鸪天》全文如下: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 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不难看出,宋词从字面上就比现代诗难理解。

现代诗人的诗歌也很美,也容易理解。如舒婷的《致橡树》。

下午是我摘了一部分: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

不难看出,字面容易懂,还很优美,內蕴也深刻。

现代诗人很多,也有少部分喜欢写古诗词的。不管喜欢什么形式的诗,写好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明月耀众星


首先要明确的是,写格律诗就像做格式文,即便语感的天赋比较好,也需要前后多次的琢磨,选字选句费时费力,又要照顾音与意,其实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字词的游戏,和现代人的综合文字能力,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其次了解了唐宋诗词的格律对你的现代生活并没有多大帮助。比如你就是了解浣溪沙有两格,格一韵在何处,格二韵在何处,如果你不是对唐宋词特别喜欢,又不想在其中或者一种与古人交通反复探寻的愉快与欢欣,请问你知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这算是能力呢?还算是艺术修养呢?其实他最多就是像欣赏西方名画一样,了解了一些画理知识罢了,至于你自己能不能模仿的画的有点模样,全是你自己的事。换句话说,一个人不能够欣赏西方油画,最多说明他对这一领域比较陌生罢了,不能说明,那些懂得西方油画相关知识的人,就比他高尚了或逼格高了,唐宋诗词格律同样如此。

三. 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选拔人才偏重文字,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就是把能够写诗吟赋当成一种能力,其实一个人文字能力真正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吟诗作赋,而在于一要逻辑清晰二要事理明白三要达意传情就足够了,能够做到这三点,就是一种优秀的文字能力。明不明白诗词格律,会不会做一首诗都和这个风马牛不相及。

四. 如果你身边有些人频繁的把会写格律诗当成一种能力,那么你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给这三个字:别理我。写个律诗门槛一点都不高,只需要看几本格律诗词这方面的书,开始学些写就可以了,如果你有大把的空闲可以挥霍的话。

五.很多人都是了解格律的,但他并不想写,因为不自由,不能更加自在的表达自己畅快淋漓的感情,不能更加自在的传达自己深入骨髓的感悟,不能更加自在的回击自己深恶痛绝的世俗,看看民国时期的大神们的文字,他们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六.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当然要鼓励支持他们的热情和研究的学术成果。毕竟这也是宝贵的遗传文化因子,但为此而自惭,就大可不必了。



八风吹一一老兽


我就是不喜欢格律,不是不懂,就是不喜欢,而且我非常反感那些经常把格律挂在嘴边的所谓诗人。

学习古诗词的人,需要把时间花费到古文,历史,以及诗词欣赏,与诗词理解之中,这样你既能学会如何精炼自己的语言,记住!这很重要,因为这样学习有利于你能把你自己看到,或许你感悟到的事物与观点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来,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你想在古诗词上有所造诣的话,那就是天方夜谭。

古来称赞人云,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怎么做到的,不仅仅是读书,理解,还需要大量地写,刻意地用古文写文章,写感思,时间长了,你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把自己的感悟用诗的语言随口说出。

格律不是臭不可闻,也不是灵丹妙药!适当地懂一些确实有好处,可是,如果你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格律上,就是灾难,就是误人误己!

诗词的美感不是用平仄堆砌出来的,诗词美感是用意境,蕴藉,思想体现出来的!没有了意境,蕴藉与思想,诗词是什么?记叙文?流水账?只能说你是用诗词的格式写的文而已!


一笑貫长天


当没有真正进入格律诗词的大门,还真瞧不上它。当我们儿时,学着跟老师阴阳顿挫地读"日照香炉生紫烟,…"远上寒山石径斜",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吳万里船”。当我们教孩孑"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汉语拼音的四声标注,就像歌的旋律,那么美的音节跳动,使我们好像真的领略了古典诗词的美。直到有一天,要把打油诗变成铅字,才真正知道我们与古人差了长长的距离。一首律诗平起常见,一首律绝也是用平声韵的。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要进门,先把平仄歌背熟再说。这就再不是拼音,四声的事儿了。可别瞧不起古代诗人,他们从会说话开始,就学笠翁对韵,平仄呀,对仗呀,早就知道!咱们有多少人小学学过。看曹雪琴借黛玉教香菱的那些话,"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的承√∵转是两付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读王佑承的五言律一百首,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把李青连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陶渊明,应,刘,谢…"写诗容易么?怎么不存点敬畏之心呀!即便不想学,也别瞧他们不起呀!不学写也大可以读一读,看范成大写的那首农家诗: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苏轼词"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难懂么?只是我们还不太习惯和他们交个朋友罢了!



春华4150


请教一下:

“…………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掛云帆济沧海”

是什么格律?


老宋5366


所谓格律,格是格式、规格,律是音律、韵律。格律诗词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太喜欢格律诗词,?

一、吟诗填词的过程中要遵循这些规则,就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文字积累。

二、如果遵照平水韵的话,还要特别注意入声字的运用,对于初学者也是一个难度。

正是这些条条框框禁锢了创作思维,增加了创作难度,让一些人不大喜欢,会觉得格律诗词这些要求太死板。

就我个人而言非常喜欢格律诗词,正是有了这些规则,才让格律诗词千百年来一直迸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美无与伦比。大家一起来学习格律诗词吧[互粉][互粉]


心若素


很多人不喜欢格律诗,既不是格律诗门槛太高,也不是出于习惯,而是他们不了解格律诗。

第一,格律诗不是增加难度,而是降低难度。武则天时期,文坛盟主贺知章等人定下格律诗的规范,是为了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便于考试。

第二,格律规范让作诗相对简单,但也让文学受到严重束缚。唐人冲破规范做出来的诗称“唐特格”。李白就不喜欢做格律诗。

第三,有了格律规范,作诗变得有章可循,一时唐人作诗之风盛行,从此吟诗成了文人的雅好。格律诗做得最好的是杜甫。

总之,日久生情,只有先了解格律诗,才能喜欢格律诗,只有喜欢格律诗,才能创作格律诗。很多时候,我们或主动,或被动放弃了对格律诗的了解,这是民族文化的遗憾,也是文化教育的损失。





司文学舍


我曾经有过一个很靠谱的回答!为什么不喜欢格律诗?那是因为是戴着镣铐跳舞,束手束踋,过去为了追求格律,很多词语就倒着来写!意思你去想!并且现在的文字,意思和读音跟过去都不相同,再去生搬硬套过去的规矩的话!写出的诗词!总有一种词不达意的感觉!并且诗词按照格律写的话!中国文字就那将近1万多个!他的有序排联已经被唐朝人和宋朝人写完啦!我们也只能望字兴叹了!


善者天佑勇者无敌


一受众面积小。很多人只是喜欢唐诗宋词那种氛围而已,颇有些叶公好龙的意味。

二是真正喜欢诗词的人又往往不得其法,诗词这种阳春白雪的东西,一般人根本搞不懂他到底写出来的是不是诗词。

打个比方吧,当代人很喜欢音乐,但是当代歌手多如牛毛,而诗人却如凤毛麟角。

很大原因就是大家的注意力被诗歌中的“歌”独立出去了,那么诗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半世飞仙


个人觉得现代很多人不是不喜欢唐诗宋词,而是唐诗宋词的门槛要求太高,很多人无法如古人般张口就来,所以也就不喜欢接触这些诗词了。

首先唐诗宋词要求对仗工整,前后两句声调要求对称,并且每个字也要意蕴深远,就是用简短的五言或者七言律诗去寄托自己的感情。让人读起来浅显易懂。但是我们现代人很多无法做到如古人般那样优秀的诗作了。

以上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