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嗎?教你如何正確的“宅”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嗎?教你如何正確的“宅”

導讀

“宅”是否存在潛在風險?什麼才是正確的“宅”家方式?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

疫情當前,“宅”在家成為普通大眾最佳的抗疫方式,在這20來天的“封閉化管理”期間,“無聊煩悶、心情煩躁、腰痠背痛、頭疼腦熱······”成為不少人的主訴,有些人甚至出現了別的健康危機,大家開始明白,“宅”也是一項技術活。那麼,“宅”是否存在潛在風險?什麼才是正確的“宅”家方式?

什麼是“宅”?

“宅”,《說文解字》意為所託也,《爾雅·釋言》意為居也。換作當下時代背景下的定義,“宅”,作為名詞可代表日常工作生活的住所;作為動詞更是附帶了許多衍生義,譬如源自日本的“宅文化”,最初描寫的是對動漫等著迷幾乎不顧時間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隨後逐漸帶有貶義(待在家裡沉迷於個人的興趣、愛好,而與社會脫節的青年)。不論定義如何演變,“宅”的精髓還是在於“相對固定的活動地點”,從宏觀角度上來講,我們長期固定活動的生活環境,如辦公室、臥室等建築物內部也是我們“宅”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的“宅”與我們的健康是否有相互關係?什麼才是健康“宅”的打開方式?

小心成為“宅”的奴隸

在我們一天的生活中,睡眠佔去1/4~1/3左右,工作時間佔去1/3~1/2,吃飯、廁所、休閒娛樂等佔去剩下部分,大部分人室內活動的時間將超過90%。從健康角度講,雖說在室外活動過程中接觸病原體、受傷等機會更多,但室內環境更像是“溫水煮青蛙”,對健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室內“宅”也有潛在的風險。

首先我們來明確幾個概念。

➤ 室內空氣質量(indoor air quality,IAQ):廣義上是指為非工業活動或住宅目的而建造的建築物內的空氣質量,即我們“宅”內部的空氣質量。既受室內排放物和汙染物的影響,也受室外空氣質量的影響。

➤ 建築物相關疾病(Building-related illnesses,BRI):指特定建築物或室內環境相關的符合特定疾病診斷標準的疾病。

➤ 建築物相關症狀(Building-related symptoms,BRS):既往被稱為病態建築物綜合徵(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指個體在特定建築物或環境中出現的症狀,但不易用單一可定義的疾病解釋,包括黏膜刺激引起的鼻塞流淚、哮喘、皮疹、疲勞頭暈等。BRS往往在進入特定環境後開始出現,在離開後緩解(可能延遲),且症狀可隨時間延長變得頻繁或持續,或因大量暴露而更易觸發。

“宅”處殺機

在目前時代背景下,半數以上的成人工作者在辦公室或非工業化環境中工作,學生群體則需要再學校等公共環境中長時間活動,不同場所可對人體影響不同,而非工業室內環境則使得危險暴露增加。據統計,約60%的工作者合併至少一種與環境有關的症狀。

來個似乎不恰當的比喻,如果將室內環境對人體產生危害的過程比作一個豆苗生長的過程,那建築物便是土壤,室內空氣便是養料,而我們人體便是那一顆豆苗。土壤和養料的質量決定了豆苗生長的速度與程度,而豆苗自身素質決定其是否可以生長。因此,我們的健康狀態主要受到個體素質及室內空氣質量兩方面的影響。

1. 個體素質

➤ 個體特異性:特應性、過敏和支氣管高反應性個體更容易出現BRS;

➤ 社會心理工作因素:工作壓力,如工作需求高、社會支持少、工作刺激性低、控制程度差等可能與發病率升高相關。

➤ 女性、年齡、學歷和社會經濟地位可能與之相關。

2. 室內空氣質量(IAQ)

IAQ與場所及其內部環境相關。特定工作場所,如學校、飯店、娛樂場所和衛生保健機構等因暴露因素較為固定與普遍(表1)。而特殊暴露因素,如二手菸、黴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顆粒物等、清潔和個人護理產品及烹飪取暖過程中的排放物等則可產生不同症狀。

表1 特定場所存在的問題及危險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

(1) 黴菌

“黴菌”包括多種類型的真菌,是一類以有機營養為基礎的真核微生物,包括酵母菌、黴菌, smuts和蕈類,室內常見的真菌種類包括枝孢菌屬、鏈格孢屬、葡萄球菌屬、鐮刀菌、青黴菌屬、麴黴屬、地絲菌屬、Rhodotorula和Chaetomium等。黴菌是建築物中最常見的暴露物。可引起傳染病、侵襲性黴菌毒素中毒、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肺炎、過敏性支氣管肺麴菌病、過敏性真菌鼻鼻竇炎、真菌球等疾病。溼度是影響黴菌生長的重要因素,相對溼度> 65%,溫度在50至90°F(10至32°C)之間是其最佳生長環境。而在發黴環境中真菌產生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可產生不同的味道(表2)。

表2 發黴建築物中由真菌產生的VOC及其氣味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

(2)標準空氣汙染物

“標準汙染物”指美國EPA必須根據《清潔空氣法》管制的六種常見的室外空氣汙染物:顆粒物、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鉛。而此類主要影響室外的空氣汙染物對室內空氣質量也存在影響。

(3)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

VOC指在室溫下具有高蒸氣壓的含碳化合物,由人類活動、建築物產品釋放,包括揮發性芳香烴,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揮發性醛,許多VOC是已知的有毒化合物,具有潛在的致癌和致畸性,同時可產上呼吸道和粘膜刺激症狀、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噁心和嗜睡等,且與VOC濃度相關。VOC在室內無處不在,包括傢俱塗料、油漆、建築材料、印刷材料、地毯、車庫等。傢俱塗料釋放近150種VOC(脂族和芳族醛,芳族烴,酮,酯和乙二醇);辦公設備和耗材(如激光打印碳粉)會散發VOC,臭氧,甲醛,樹脂和其他顆粒;在室內使用香水可能會釋放VOC;室內真菌也是VOC的來源。

其他與室內空氣質量相關的潛在暴露因素見表3。

表3 非工業化環境中常見的暴露源及其危害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

你被“宅”病了嗎?

BRI可表現為多個系統疾病,表4通過不同病因分類歸納。在BRI中最多見的便是呼吸系統症狀,包括肺炎、哮喘為其典型表現,表5歸納了引起哮喘的常見病原分類。

表4 目前明確的建築物相關疾病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

表5 引起哮喘的常見病原分類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

除上述疾病外,BRI的神經精神症狀可表現為誒慢性適應性,容易被忽視,但其發病率卻不容小覷。

慢性疲勞綜合症(CFS)以長期嚴重和致殘性疲勞為特徵,週期性起病,發作與多種心理、環境和行為因素有關,包括農藥、有機溶劑和其他化學藥品等。CFS最早於退伍軍人中被發現,包括6類綜合徵——認知功能減退、共濟失調、關節炎-神經肌病、驚恐-失語症、發熱-腺體功能障礙、無力-尿失禁。1994年,Fukuda等將其定義為:

A. 持續或反覆疲勞(持續> 6個月)

① 最近發作或定義明確的發作;

② 與過度體力活動無關;

③ 休息後無改善

④ 身心活動水平較前下降。

B. 出現四種以上症狀(> 6個月以上),而非疲勞發作之前:

① 記憶力或注意力受損;

② 喉嚨痛;

③ 頸或腋淋巴結腫大;

④ 肌肉疼痛;

⑤ 多關節疼痛;

⑥ 新發頭痛;

⑦ 睡眠淺;

⑧ 勞累後不適。

當A和B元素總數超過4個,則應考慮CFS。

“宅”地求生

不幸“宅”病了該怎麼解決?理論上,BRI關鍵因素在於空氣質量,那麼只要通過對空氣質量進行改善便可以解決問題。根據病因不同,解決方式分為三類——暴露因素根源控制、增加通風和空氣清潔。傳染源源控制方法包括傳統的微孔活性炭和化學洗滌塔的吸附、新型熱催化氧化和光催化氧化空氣淨化技術均有效;光照可幫助殺滅病原體;而通風是解決室內空氣問題最為經濟有效的方式。研究發現,通風可降低室內空氣中暴露因素濃度,調節空氣中溼度、溫度等,從而降低BRI患病率。

那麼問題來了,通風有沒有可能造成室外的病原或有害物質進入室內,反而造成疾病風險增高呢?

部分病毒微生物可通過氣溶膠傳播,使得傳染性飛沫吸入風險增加,通風可使空氣傳播的病原體(如流感病毒)濃度下降,並降低其存活力及毒性,從這一方面來講,通風反而可以降低患病風險。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咳嗽和打噴嚏等活動可以將傳染性氣溶膠長距離傳播,遊離汙染物(如真菌孢子)也可通過未經過濾的空氣進入室內,此時,自然通風便存在一定風險。這種情況下,更改通風口位置或室內壓力及淨化裝置可更好地進行疾病的預防(參考重症監護室負壓病房)。

總結

總體而言,在此特殊時期,“宅”是無法避免的,但對於“宅”病的警惕也需要提高。通風換氣仍是大眾最易獲得且最有效的疾病預防方式,此外,陽光也是另一味治癒身心的好藥!

參考文獻:

[1] 覃珍, QINZhen. 大學生"宅文化"與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的實施[J].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 2012, 21(11):60-63.

[2] Ahasic A M, Redlich A C A, Linde B. Building-related illness and building-related symptoms[J].uptodate 2020.1.

[3] Crook B, Burton N C. Indoor moulds, sick building syndrome and building related illness[J]. Fungal Biology Reviews, 2010, 24(3-4): 106-113.

[4] Nag P K. Sick Building Syndrome and Other Building-Related Illnesses[M]//Office Buildings. Springer, Singapore, 2019: 53-103.

[5] Tham K W. Indoor air quality and its effects on humans—A review of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last 30 year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6, 130: 637-650.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

徵稿

一起攜手,共度難關

疫情來勢洶洶

從猝不及防到全力阻擊

在前線的你們見證了太多太多

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裡

你都經歷了什麼?

可想找個傾訴的對象?

醫脈通現面向所有一線醫生徵稿

“疫情下的醫護實錄”

大家攜手,共度難關

要求:真實

徵稿形式不限

文字、語音、視頻、圖片等均可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