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这次日本捐助很多。箱子上附一句中文诗成了惯例。

最近附的唐诗居多: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刘长卿的“苍苍来暮雨,淼淼逐寒流”。日本文化受唐影响,可见一斑。

但平心而论,这几句都不如最先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真挚。

最先还有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个不是中国诗,是日本人写的,因此刚读到时,我总觉得味道有点怪。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山川风月,异域同天”。

木心先生有妙语:“日本的文化,来自中国唐家废墟,是对中国文化的—种误解。”评价有些简单,但也一针见血。何止是唐,世界各地的文化,日本都能误解。这种“误解”的本领,中国也有,比如佛教艺术,但现在失了传,断了脉,只能看邻邦误解得好,误解出自己的风格。

除了诗歌,日本茶道也是直接从中国移植的文化,保留、延续、异化,直到今天。之前写过一系列日本茶道的简史,撷成以下长文,约7000字。

(1)佛系皇帝与佛系营销

“移居今夜薜萝眠,梦里山鸡报晓天。不觉云来衣暗湿,即知家近深溪边。”

头一次看这诗,还以为是和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写作。其实是日本人的作品,这个日本人还是最高统治者——天皇。

嵯峨天皇应该是最有文化的天皇,没有之一。在特定方面,比如书法,他甚至排同时代的前三名,号称“三笔”。

▼嵯峨天皇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他很有责任心,觉得不能光自己文化高,还要带领大家共同提高。

策划组织宫廷汉诗沙龙,各种诗宴,较量诗才、切磋诗艺、评赏诗作。天皇起头,宗室大臣纷纷唱和。谁诗作得好,便有可能平步青云

但天皇的水平明显高出一大截,其他沙龙成员很难匹敌,“陪天皇写诗”算是加班加点,有苦劳没功劳。

不知是嫌大臣水平太低,还是要采风找灵感,天皇常常外出巡幸。

有一次到滋贺韩崎,路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率护命法师和众僧在门外奉迎。

天皇照例吟诗一首,群臣奉和完毕,永忠和尚亲手煎茶奉上。天皇品尝后特别开心,赏给他衣服,并泛舟游览。

天皇回宫后还嫌赏赐不够,委任永忠和尚为两院检校

,让他在畿内等地种茶,每年朝供。

真是“绞尽脑汁陪写诗,不如献上一杯茶。”

“永忠奉茶”是日本正史中有关天皇喝茶的最早记载,比这更早的记录,主角是另外两个和尚。

向前追溯十一年,公元804年,最澄和空海来中国学习佛法。

最澄和尚来到天台山,学习天台宗。空海来到长安,学习密宗。

两个人学的教义不同,但不约而同爱上喝茶

一年后最澄回国,带回茶种,并种植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这里便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五年后,空海也带回茶种,在京都高野山建金刚峰寺,成为日本真言宗开山祖师。空海和嵯峨天皇可算知己。做诗可以和天皇比肩,书法也是“

三笔”中的一笔。天皇的品茶水平可能也是从空海那里来的。

▼空海大师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空海多才多艺,连最澄和尚门下高足泰范也改投空海。两位喜欢茶的高僧撕破脸,最澄给泰范寄过去十斤茶叶,希望他回心转意,但没有成功。

其实论资历,永忠和尚还是最澄与空海的前辈,他大概在公元775年就来到中国,更是待了30年,名副其实的老茶客。

很不巧,即使上有天皇加持,下有三个大师推广,茶在刚进入日本的300年里没有推广开

公元 894 年,天皇停派遣唐使。平安时代的后300 年,日本本土“国风文化”兴起并繁盛。

汉诗衰落,“和歌”成为主流,出现了日本特色文学体裁的“物语”,大名鼎鼎的《源氏物语》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茶在日本的命运将由另一个和尚决定,他就是荣西禅师

荣西14岁落发为僧,在比睿山修行,后两次入宋留学。他和最澄和尚一样来到天台山,不但学佛法,还带回茶种。

不光自己种,还送茶种给了京都高山寺的明慧上人。明慧上人把茶种播在京都近郊的拇尾山,又在城南的宇治栽种。

荣西禅师还编撰了《吃茶养生记》,宣传茶的药用保健功效,不经意间抓住了客户心理:

在中国,人皆好茶,是故心脏病痛少有,而人皆得长寿。但观我国人多菜色,瘦骨嶙峋,究其缘由,盖不喝茶也。是故凡人有精神不济者,当思饮茶。

他还找了当时幕府最高层领导“做了活体实验”。有一次源实朝将军喝了太多酒醉倒,荣西禅师泡了茶给他喝,很快他就清醒。

▼现代印刷的吃茶养生记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荣西顺势献上《吃茶养生记》,从此饮茶之风自上而下开始流行。

养生保健”真是千古不变、跨越国界的产品推广金句。

《吃茶养生记》容易流行,但真正进入精神层面的却是之后慢慢形成并演变的行茶礼仪,也就是现在还保存完好的茶道

茶道早已超越茶本身,可以算最早的行为艺术,也是一种美学观念。为什么时至今日,日本产的东西,即便是商业产品,都有一种共同的气质

源于这种观念。

(2)一休哥和他的徒子徒孙

京都旁边的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湖泊,直到现在还供给周边一千多万人口的饮用水。

汇入琵琶湖的河流有一百多条,流出的只有一条,叫“濑田川”,濑田川上有座濑田桥。

公元1415年初,一个年轻人站在濑田桥上欲投湖自尽,一位中年妇女过来劝说,最终年轻人打消了念头。

这个年轻人是时年22岁的一休,中年妇女是他十多年没有见面的母亲。

一休本名千菊丸,他的父亲是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天皇后小松,他的母亲传说是南朝权臣藤原氏后人。

▼一休大师犀利的眼神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当时日本是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统治下的室町时代。南北朝刚刚统一,将军逼迫天皇将一休母亲逐出皇宫,一休自小在京都安国寺出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出的动画片《一休的故事》,记录的便是这一时期。

16岁一休跟随西金寺谦翁和尚修行,5年后谦翁去世,后进入大德寺名僧华叟宗昙门下继续修行。

25岁开悟,被授予“一休”法号。三年后,一休听闻鸦噪再次开悟,向华叟汇报自己的心得。华叟说:“你这是小乘罗汉的境界,还不能称为真正的高僧。”一休答:“小乘罗汉足矣,我不想成为大乘。”华叟笑道:“你已经成为真正的高僧了。”

都说一休癫狂,有人问华叟谁可继承他的衣钵,华叟说惟有一休

华叟死后,一休离开大德寺,一辈子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华叟给他开具了印信许可(佛教中师父出具给弟子的资格证书),他烧了它。不进大寺庙出人头地,不入官场商界奉承巴解当权者有钱人

公元1467年,一休74岁,为避“应仁之乱”,移居京都南郊薪村。此后到他圆寂的14年里,一休都在薪村。

现在京都府缀喜郡田边町薪村还保存着酬恩庵,俗称一休寺。一休的灵柩长眠于此,头衔是后小松天皇的皇子,虽然他生前极其厌恶别人提到出身。

▼一休大师死后的头衔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一休死后,他的弟子合资给他建塔,出资最大的是村田珠光

村田珠光为后人称作日本茶道之祖。他和一休一样,年幼就出家为僧,因“行为不端”被逐出寺院,也有人说他是厌倦了枯燥的寺院生活。

就这一点来看,他倒是和一休挺般配。

后来他去一休曾在的大德寺学禅,经常打瞌睡,无法专注,别人介绍他喝茶,他一试果然有效。

有一次他刚把茶碗放在嘴边,一休突然举起铁如意大喝一声,将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珠光大惑不解。一休喝道:“喝了!”珠光顿悟,答道:“柳绿花红。”

一休大为赞赏。后来将自己珍藏的圆悟克勤手书送给村田珠光。圆悟克勤是宋代禅宗高僧。

▼圆悟克勤墨迹:印可证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在村田珠光之前,日本已有茶道的雏形。

当时日本流行由宋传过去的斗茶游戏:通过饮茶,猜出茶是“本茶”还是“非茶”。

这种游戏在日本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模式,称作书院台子茶

书院是指当时举行茶会的场所,多为书斋或亭阁。而台子则是用来放置茶具的架子,相传最初是南浦绍明禅师从中国径山寺带回来的。

这种书院茶会流行于上层阶级,幕府将军尤其喜爱,沉湎。

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当政时期都曾经营茶会。

足利义政退位之后,在京都郊外的东山别院,建造了日本最早的书院风格茶室同仁斋

他的手下能阿弥编制出了一整套点茶程序和茶室的装饰方法

。要求茶人根据身份穿相应的衣服,置茶台子、点茶用具、茶具位置、拿法、顺序、进出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

连村田珠光也是将军茶会的常客,还向能阿弥学习花道和点茶。

那为什么村田珠光才是茶道之祖?不是幕府将军、能阿弥或者一休大师呢?

简单的说,村田珠光将禅学思想引入到茶会。没有思想的茶会,只是茶艺表演,有了思想的茶会,才有灵魂,才能成为茶道。思想即道。

说句玩笑话:村田珠光是喜爱茶的人中最懂禅的,是学习禅法的人中最懂茶的。

村田珠光提出的茶道,即“谨敬清寂”。翻译一下就是,茶会要单纯,人与人之间平等,布置要简单朴素。

比如他在奢华的唐代茶具中加入粗糙的本国器物,将书院式的大茶厅改为四帖半的小草屋(数寄屋),将黑漆台改为木板下装竹腿的台子。他认为原来用银和象牙做的勺子会损伤瓷质的茶罐和茶碗而改用竹制勺子。

他创造的茶道称为“草庵茶”,而他也被称为第一个达到“茶禅一味”的人。

▼村田珠光在京都六条建自己的茶室:珠光庵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1502年,村田珠光去世,武野绍鸥出生。

武野绍鸥是茶道中兴的主将。他出身一个皮货商人家庭,是堺市的首富。他年轻时曾学习连歌,焚香,并向村田珠光的弟子十四屋宗悟学习茶道。

后来他认识到连歌与茶道在练习及意境上的对立,便在村田珠光庄重的茶道中,加入艺术要素。

他也推崇茶道的世俗化:普通百姓家只需建一个小茶室,中间砌一个围炉,就可以坐饮

他还提出两条重要的美学概念:侘与一期一会

侘最初指男女恋情不能圆满而生的悲怨,也表达压抑又无可奈何的沮丧,后来演变成“残缺、不完美”的美学意境。

“一期一会”常为今人引用,意思更通俗直白:把每一次会面都是做一生中仅有的一次

美学概念解释起来很费口舌,武野绍鸥说,最契合此意境的是这首和歌:

不见春花美,亦无红叶艳,惟有秋暮下,海滨小茅庵。

有这么一个“意识流”老师,弟子也很难体悟老师话语的准确意思。

有一次,弟子按老师要求去打扫茶室外面的庭院。弟子推门一看,庭院干干净净。还好,弟子悟性很高,轻轻摇了摇院子里的一棵树,几片叶子悄然落下。武野绍鸥对此大加赞赏。

这个弟子就是千利休

(3)权力的象征

延续200多年的室町幕府,终结在高富帅手中——织田信长。

奠定织田信长霸主地位的战役是“桶狭间合战”,此战以后,织田一族的势力拓张到中日本与近畿地方。此战帮了织田信长大忙并与之结盟的是本在对立面的德川家康。

有一次德川家康来拜见织田信长,见其侧有一陌生人,织田信长笑着介绍:这是第一大奸大恶的人——谋家主,弑君上,焚大佛。

这个大恶人是战国枭雄之一:松永久秀。

松永久秀是天生叛逆有反骨的人。他多次背叛织田信长,每一次织田信长都让他用茶具来抵消罪名。最后一次让他交出平蜘蛛釜,他坚决不从,宁愿抱着釜自杀

与参悟、信服、践行茶道相比,狂热追求茶具,是有权有势有钱者证明品味与身份更简单有效的办法。

最受追捧的是来自于中国的物品,茶具之外,书画文玩都包括在内,日本称之为“唐物”。

日本“唐物”之风从14世纪开始,南宋时期日本民间人士大批访华,带去的大量唐物被当权者占有。

15世纪,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开始与明朝“勘合贸易”,以朝贡的形式获得大量唐物,每一次朝贡都是“双十一”,日本使团“拉网式淘宝”,从北京“剁”到江南。

在中华宝物熏陶之下,日本的“一把手”个个文化素养超群。

足利义满喜欢书画,在京都西园寺修建北山阁,“北山文化”自此发轫。

日本“宋徽宗”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更是痴迷。手下有专门整理唐物的能阿弥(茶道之祖村田珠光的花道老师)、相阿弥,整理出来《君台观左右帐记》,是当时日本唐物鉴赏最高成果,记录了177位中国画家,王维、宋徽宗、李公麟等大家赫然在列。

▼足利义政十分喜欢此龙泉碗,因流传时间久远,碗有了裂纹。

足利专门派遣使者携带此碗来到中国,

遍访各窑,已仿不出如此釉色,

只好命工匠锔好,由其使者带回日本。

现存在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织田信长是最狂热的唐物癖。有一次他的重臣泷川一益立了大功,希望得到“珠光小茄子”这件唐物茶具,织田信长考虑再三也没有给他。后来补偿给他信浓国两郡和上野一国。

土地可以送,唐物不能舍

出身卑微的丰臣秀吉,也靠收藏唐物显示地位与尊严。他掌权期间与明朝交恶,只能从东南亚曲线进口。

从上层阶级发展起来的茶道,一开始也是以欣赏唐物为目的

即使不怎么重视唐物的千利休,也认为茶室中最重要的是壁龛挂着的书画,客人进入茶室第一要务就是欣赏这些挂轴

早期茶会也是唐物交流会,大家欣赏书画,把玩茶具,茶会结束了凭着记忆素描,积累鉴赏经验,提高鉴赏能力。

村田珠光就参与过多次此类茶会,在将军茶会上见识了第一流的唐物,从而成为唐物鉴赏大家。

其实一休大师送给他的圆悟克勤印可状就是顶级唐物——最早流入日本的中国禅宗和尚手书。

另一茶道大师武野绍鸥更是唐物收藏大家。他出生在堺市,堺市是日本收藏唐物最多的地方,而他是堺市首富,据说竭尽全力收集了六十多件顶级茶具。

所以,幕府将军以及后来当权者,获取唐物的捷径是直接找这些茶道大师。

村田珠光是足利义政的茶师,武野绍鸥是大恶人松永久秀的茶道老师。

后来还出现“茶头”。茶头并非每天侍奉主人,而是象征臣服——茶头有义务将自己的唐物随时拿出来供主人欣赏,服务主人举行的茶会。

“天下三宗匠”千宗易(千利休)、津田宗及、今井宗久都做过织田信长或丰臣秀吉的茶头。而武野绍鸥拒绝进献唐物,拒绝做茶头,被织田信长置于死地,没收了他所有家产。

▼武野绍鸥所持的白天目茶碗,见于天正元年信长的茶会,现藏于德川美术馆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即使当了茶头也非常危险,千利休的徒弟山上宗二,因为说不出正式与非正式茶道的区别,被丰臣秀吉削去鼻耳,惨遭流放。

茶会也是当权者结交盟友、显示实力的重要场合。

1574年,千利休与织田信长在茶会上第一次见面,他开始参与织田信长的政治军事活动。有权参加茶会的都是织田信长最忠诚的家臣属下。

织田信长还规定:他的部下不可以私下召开茶会,除非得到他赏赐的茶具。所以,茶具是贵过黄金、重于土地的最高认可。

丰臣秀吉更浮夸。

1578年他继承织田信长的衣钵学习茶道,得到允许可以独立点茶。

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获得了所有名贵茶具,也学会了以茶会作为政治工具的手段。

1585年他又专门召开茶会,用最名贵的三件茶器为天皇点茶。次年3月,他打造了有名的

黄金茶室

2年后,他征服九州岛,在京都具备规模空前的北野大茶会庆祝凯旋,展出自己所有顶级茶器。全日本的五百多名茶人争先献技。

无论是东征西战,还是盛大活动,他的茶头千利休伴随左右。

▼《寻访千利休》剧照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1590年,丰臣秀吉发兵征讨小田原北条氏,这是他统一日本的最后一战。包围小田原城期间,军营里也举办茶会,千利休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谁也没有想到,留给他的时光,只剩下最后半年


(4)四百年前的现代艺术

1917年4月2日下午4点50分,美国纽约,一位法国人与两位美国人会合,前往第五大道118号,一间卫浴设施的零售商店。

法国人挑选了一件产自英国贝德福郡的平底白瓷小便器,美国人买了单。

法国人回工作室,将它倒置过来,在器具外沿用黑漆涂上“R.Mutt1917”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寄往独立艺术家展览会。这个展览会规定,只要是艺术家且交了费用,其作品就可以参展。

但展览委员会拒绝了。

几天后,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在291画廊给“泉”拍了一张照片,随后“泉”就消失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件普通的工业现成品竟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艺术品,直接影响多次重大艺术运动——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观念艺术等等。

这个法国人叫杜尚。他以“泉”发问:“什么是艺术?”

▼泉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他给出他的答案:艺术被限制在一幅画或一个雕塑是狭隘的,也就是说艺术家不应该被限于严格的媒介范围来表达他们的观点与情感

他认为,概念是第一位的,之后才应该考虑什么是表达概念的最好形式

原来的艺术认为是绘画、雕塑,现在应该由艺术家决定。

杜尚还说:“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乔伊斯:“流亡,就是我的美学。”。)

杜尚假如出生在四百年前的日本,与千利休相见,一定引为知己。

千利休的茶道,不在茶,在“道”。茶只是媒介之一

谁来载道?茶师。

有许多小故事。

一是说武野绍鸥本看中了一件花瓶,千利休出手快先买到,后来绍鸥去千利休家里发现花瓶少了一只耳,被千利休敲掉的,他叹道:“千利休和我想得一样。”

还有一个故事,丰臣秀吉听说千利休家院子开满了牵牛花,示意千利休举办茶会他要过来欣赏。

丰臣秀吉兴致勃勃来到院子,发现所有牵牛花都被千利休剪掉了。丰臣秀吉非常恼怒。但来到茶室,发现一缕月光穿过天窗射在壁上的花瓶,花瓶里有一只纯白的牵牛花绽放,丰臣秀吉惊呆了。

为了这次茶会,千利休剪掉所有牵牛花只保留一朵

这些可以说是最早的行为艺术。用杜尚的话来讲,“道”是第一位的,表达“道”可以用残缺的花瓶,也可以用“剪掉花朵只保留一朵”这种行为。

所以,末流之人学茶道的程序,二流之人能解释茶道的观念“道”,一流之人相信“道”,超一流的人将生命活成了“道”。

千利休是将生命活成了“道”

所以,我想他一定很痛苦。

他身为日本第一茶头,是丰臣秀吉的亲信智囊,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但这一切与“道”相冲突。

丰臣秀吉追捧奢华完美的唐物,千利休喜好不事修饰的日本本土产的乐烧茶碗

丰臣秀吉建造价值不菲的黄金茶室,千利休的待庵只有两张半榻榻米大,门半米高,每个人必须卸刀躬身进入。

▼1:1复制的千利休妙喜庵茶室

日本向中国学了多少东西?


即使到现在,从茶道演变来的东西,难免奢华与繁复。比如怀石料理本是点茶之前所吃的正餐,包括一道汤三道菜,最后一道菜是各种剩菜做的。现在的怀石料理既有山珍,也有海味,价格高昂。

千利休被赐死据说是因为京都大德寺在山门上供奉了利休雕像,丰臣秀吉每次都要从利休像下经过。也有其他各种猜测:内部权力斗争;千利休倒卖茶具;千利休拒绝将女儿嫁给丰臣秀吉等等。

我想,“道”的冲突是最重要的

每天侍奉一个与自己观念大相径庭的人,与他相处还要考虑他的感受,迂回折中争论妥协,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

千利休坦然从死,倒是终结了痛苦。这痛苦比死还难忍。

这死,千利休才最终完成了自己,活成了“茶道”。

死得其所

我不为千利休遗憾。

千利休死后,孙子宗旦继承祖业。宗旦次子宗守开创武者小路千家流,三子宗左开创表千家流,四子宗室开创里千家流,是现代日本茶道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三大流派。

明代末年隐元隆琦禅师东渡日本,将明代流行的“散茶瀹饮法”带到日本,日本称之为“煎茶法”。日本煎茶道联盟总部现设在由隐元禅师创建的京都宇治黄檗山万福寺内。

后有禅师柴山元昭,57岁时放弃接任龙津寺住持,来到京都以卖茶为生,发展出简洁自由的行茶方式——煎茶道

田中鹤翁,小川可进等人,创立煎茶道流派,将煎茶程序化,确立煎茶道的地位。

但有几人能将生命活成“茶道”?

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知利休者希,则利休者贵。

我的公众号:见识茶会。饮茶/读书相关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