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刘备为何闲置张飞7年,直到他死在阆中?

静静观天下


刘备是没有让张飞去征战,让他在阆中待了七年,但是让张飞待在阆中可不是什么闲置,而是重用,因为阆中可不是什么无足轻重的地方,反而确实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一,阆中坐守嘉陵江,溯江而上过白水关,是通汉中的正道;顺江而下直达江州,可通东线;到成都不算远,路也是平路。北上东进西还都算方便,这里放预备队是极为合适的。



二,据考古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战国时为巴国国都,历代在此设郡、州、府、道治所,阆中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川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其次,就是汉中没被当成“重要方面军”。

三,当时汉中,阆中两地守将的选择是魏延和张飞,之所以不让魏延守汉中是因为魏延是个标准的守将,在汉中防备曹魏更为合适。放张飞在阆中,还可以造造攻势,骚扰武都阴平,对关陇保持压力的作用,放魏延在阆中的话,就只是借助地势固守门户了。


刘备拿下汉中后,就有调整东线的想法了,而阆中无疑是一个蜀中重地,阆中为什么会是蜀中重地呢?看看蜀中的地理位置。


蜀中北部有一道巨大的山脉屏障,由剑门山脉和大巴山脉组成,把四川和北方隔离开来这道屏障只有两个入口。



第一个入口叫做金牛道,走剑门山脉这一边,这是蜀中与外界交通的主干道。



第二个入口叫做米仓道,走大巴山脉这一边。而阆中恰好位于剑门山脉和大巴山脉的夹击之处的米仓道这里。



这就是从北方入四川有且只有的两条路,但是从阆中往南,比从金牛道往南选择要多了很多。换句话说阆中就是米仓道的一个枢纽关卡,卡在了米仓道最关键的一个部位。理清楚了阆中附近的地形,现在我们来说一说阆中对于益州的重要性了。




首先是辅助性,虽然在《太平广记》里表示米仓道这条路并不好走,通行能力很弱。但是通行能力弱,并不代表不能走,米仓道完全可以成为主干道金牛道的一条辅路。

其次是速度,米仓道的缺点是通行困难,优点却是路途相对比较近。历代益州与北方交通,平时走金牛道,急事都选择走米仓道。

再来是防御,从蜀国防御的角度来看,剑阁和阆中,是两个必守之处,是川北防御体系的两把锁,甚至在战局发生变化时,阆中对蜀国大本营益州来说,重要性还要甚至还在剑阁之上。

从辅助性到速度再到防御,米仓道都是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米仓道上最重要的枢纽阆中,对于蜀国大本营的益州来说,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阆中对于成都来说,几乎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要地,可以此向北方进军,北方曹魏来袭也是最好的防御之地。将张飞放在这样一个地方,怎么可以说是闲置呢?其实正是重用。


小姐姐讲史


张飞身上的故事多多,而桃园结义及后来同刘备和关羽“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个自是小说之夸张,在刘备的心目中,关羽的地位远高于张飞。

关羽被东吴斩杀后,刘备是哭得死去活来,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反对,倾全国之力去攻打东吴,最后一个夷陵之战,被陆逊打得屁滚尿流,逃到白帝城后便翘翘了。

而张飞死后呢,他只是如听了一个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的报告,仅说了“噫!飞死矣”四个字后便没了下文,好淡漠!这哪是一个亲如兄弟之人能表现出来的态度,直让人冷得心寒。

张飞一生最辉煌的战绩,或者叫独档一面的功勋,就是在这地方击败了魏国大将张郃,过程就不细述了,网上一查便知,但这是发生在刘备刚入蜀之时。

曹操拿下了汉中,主将夏侯渊派张郃经米仓山南下,不过,并不是要拿下阆中进而南下成都,只是作为一种袭扰和牵制。

张飞当时还在荆州,“率精卒万人”紧急回援,大败张郃,“立马勒铭”,此役被称为“三巴之战”,是张飞最显赫战功。

要说后来的张飞同刘备的关系,我觉得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铁,我们只要从张飞的镇守之地,便可看出端倪,原来他早已是一个被刘备冷落之人。

自刘备占据益州后,也就是我们四川盆地,这真是个好地方,南面是些构不上威胁的渣渣小国,当时属南蛮夷,向西是青藏高原,亦是安全之地,向东只能沿江而下湖湘,向北是秦岭山脉。

南面和西面是不可能有战事的,东面可谓天险,因为逆长江而上攻击巴蜀之地的可能性极小,只要控荆湘而带五湖,手握荆州就能直接同吴国对垒,再有可能发生战事的地方就在北面。

东面的荆州是交给了关羽把守,北面是直接面对关中平原以北的魏国,重镇为汉中,但刘备此时任命的太守却是当时在蜀汉并非一流战将的魏延,而并不是张飞,由此可见张飞在刘备心中的定位。

我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广元,对此地的地貌还是有些了解的;当年刘邦入蜀火烧的栈道就是此地,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岭山脉将关中平原和四川分割开来,守住汉中即能守住广元,如果要从汉中平原去四川,古时的主要通道,便是被李白称为“蜀道难”的金牛古道

它是从汉中出发,由宁强偏西一点,过七盘关,经广元,越剑门而下江油,至成都,这是一条主干道,建国后的宝成铁路走的就是这条线。

所以,在刘备占据益州后,前期的征战都集中在汉中,此地原为张鲁所据,攻占此地后,便占据了进退自如的前沿,一旦失守,即可退据广元的剑门关固守,如后来的姜维一样,而后来诸葛亮屡次兴兵北伐,也是在广元以北一带。

而张飞守的阆中是哪儿呢?它在广元以南,有一条偏道可以抵达,就是由汉中直接向南,翻越广元的米仓山,经南江,过巴中而到达阆中,这在当时几乎是一条不能称其为路的羊肠小道。

虽然说是两条道,但它的起点都在汉中,守住汉中,巴蜀便平安无事,这是由魏延把守的,而张飞扼守的却是未端之阆中,至少从战略意义上来说,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汉中如此之重要,为何只让一个当时的二等将领魏延来把守,这一等一的张飞去了何处?无论在正史《三国志》中张飞的传记中没有交待,在《三国演义》中也无描述,倒是在《三国志•曹休传》中透出了原因,原来张飞在汉中遭到了惨败。

其时,张飞率大将吴兰等一众人同曹休激战,在固山一役中,曹休发动猛攻,并斩杀吴兰等人,令张飞惨败而回,书载:“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太祖拔汉中”,张飞从此离开汉中战场。

此后,他便一直驻扎在阆中,从此无任何征战,一代名将就此闲置,直到刘备准备兴兵伐吴时,才给张飞下达指令,让他合兵一起进攻东吴,可惜张飞却因挞罚部下,被刺身亡,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从张飞死后刘备的态度来看,真是让人不可思议,同听闻关羽死后的表现之强烈实在是天差地别,但依我来,二人之死固然是刘备集团的重大损失,但刘备心中应该还有一种如刘邦闻韩信死讯后的感觉,即“且喜且怜之”。

我说这话肯定会被一堆地板砖拍来,这只是我的感觉,对与不对不知道,但肯定是与人们心中那“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桃园结义是严重不相符的,所以,挨骂是必然的。

刘备在窃取了刘璋的益州当皇帝后,对这昔日的兄弟之情便发生了变化,任何一个君主可以在打天下时,同那些一起征战的兄弟们同生死,共患难,然而一旦上位后,还能一起勾肩搭背,称兄道弟,这就不可想象了。

做得最好的是赵匡胤,一个“杯酒释兵权”统统搞定,最差的当然如刘邦和朱元璋,将昔日的功臣,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伙全部斩杀殆尽。

刘备也是如此,之所以他对关羽之死还能大哭,他哭的是丢失了荆州这个进攻东吴的桥头堡,也失去了巴蜀东边的屏障,当然,也是哭给大家看的,让众人知道他还是个重情重义之人。

接下来的起兵伐吴,与其说是为兄弟报仇,还不如说是为了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他必须确保将相对弱势的孙吴政权鲸吞希望,这也可以说是刘备的既定方针,不管谁丢失荆州他都要大哭,不管谁死他都要出兵,何况是死了他的兄弟,为兄弟报仇,一石二鸟,他是不会放过这“师出有名”的机会的。

而张飞死就不同了,张飞早已只是他闲置已久的一枚棋子,同一般将领毫无异同,有魏延在前面挡着曹魏,一个张飞在后方能起多大的作用,更不可能将其放在身边,昔日的兄弟现在已变为君臣,万一张飞不识相,还以从前的关系看待他这皇帝,这岂不是让他为难,所以,将他远远地放在一个不重要的地方,是最好的处置方式。

而他攻吴的决策是不得人心的,包括诸葛亮,赵云这班一流的文臣武将都是反对的,所以,只能弃之不用,让他们留守成都,而此时的张飞作为一员猛将,当然又被他想了起来,要重新启用了。

及至听说张飞遇刺,也就如同手下一位将军突然病故一般,死了就死了吧,没太大关系,一切按既定方针办,所以才有了他的冷漠,只轻轻地吐了四个字,就给他们这被后世羡慕千古的“桃园结义”,划上了一个句号。

如果不是以上情况,就不能解释刘备的所作所为!可惜张飞赤胆忠心,没奈何以前的兄弟变为现在的皇帝,自古皇家冷血,哪还记得你昔日的袍泽之情,没找个理由拿你开刀就算万幸了,唉。


青林知青


建安18年(公元213年)刘备入川战役打响,征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兵分三路入川支援赵云走南路,攻克江阳、犍为,绕袭刘璋后方,诸葛亮中路直奔洛城刘备本部,张飞分兵北上去阆中控制米仓道,三路兵马成合围之势。

此时川北已无刘璋之兵,为什么要派张飞分兵北上?兵法之道,用兵讲究的是攻防兼备,战争一旦爆发,防御弱点就可能会暴露出来,若不及时堵上,一旦生变,则可能全盘皆输。派张飞北上主要的战略意义其实是防守防御。北边的张鲁统治整个汉中,且他的部署多是巴人,所以连米仓道北边的巴中地区,也在他控制范围中,若刘备放任不管,全都去成都,倘若张鲁南下阆中,再沿嘉陵江到合川、江州(重庆),就截断了刘备和荆州联系,届时全军困死蜀中也说不定。

建安19年(公元214年),刘备平定益州,任张飞为巴西郡太守,治阆中。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年曹操入汉中败张鲁,张鲁逃离汉中,从米仓道躲去巴中,刘备派黄权去收编,可惜晚了一步,张鲁举家降曹。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张颌南侵巴西,张飞大败曹军将领张颌,曹军收拢战略防线,经此一战,米仓之南,再无曹兵。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倾国之力征讨汉中,大战持续了将近两年,最终一举大破曹军,夺占汉中,自立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

可见从建安18年到建安24年,张飞一直镇守阆中,这期间绝非闲置,而是北方的第一道防线,为刘备巩固益州的统治作出重要贡献。此后张飞依然驻守阆中,则是诸葛亮布局的大边防体系,刘备取汉中后,令魏延为汉中太守,刘封、孟打治上庸,马超治临沮,关羽治荆州,这个防线按照今天的地理标示基本上就是湖北、重庆、陕西的三省分界线,退守战略位置都是非常重要,此时阆中已然成了后方的第二道防线,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看下蜀道阆中的地图就会明白些什么。

阆中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左通荆襄,右出秦陇,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可谓是蜀汉咽喉,蜀地北接中原只有两条路:金牛道和米仓道

金牛道全长600公里,其中有军事要塞天险雄关剑门关(剑阁)、白水关,是通汉中的正道;米仓道全长500余里,翻越巴岭山,全程道路险峻,极其难走,是商旅行走的捷径,但阆中坐沿嘉陵江畔,朔江而上白水关,可以同时制约金牛道和米仓道出入陕甘。

北上可以走正道直达汉中,若汉中战事危机,可以迅速前往支援,离成都也不远,中途没有险关阻碍,倘若成都发生病变,张飞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往东顺流而下,可直达江州,支援东线以防东吴。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随后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让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以为策应,不料却落的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阆中对于刚建立的蜀汉政权来说,是纽带、守盾,更是长矛。

张飞性格上存在的致命缺陷,注定了他命丧小人之手的悲剧。张飞被杀,在《三国志》中记载不多,公元221年,章武二年“其帐下将张达,范疆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拂心淡趣览山月


本人认为刘备没有闲置张飞,反而委以重任,用心良苦。

这个我们查看三国地图就会发现其中奥秘,就明白刘备为什么会这么决定了。阆中这个地方,虽说不是边境和都城,但却像蜀地的心脏一样重要。

此地的战略意义重大:

1.上可顺正道直达汉中,若汉中战事危急,可以迅速前往接应支援;

2.往东顺流而下的话,张飞可直达江州,支援东线,以防江东孙权;

3.阆中离成都也不远,中途没有险关阻碍,若成都发生兵变,张飞可以迅速做出反应。

总之阆中对于蜀汉来说,是纽带、守盾,更是长矛,是战略要地,攻守皆可,聚离皆宜。



图百分享家


有阴谋论者会对刘备把张飞放在阆中7年充满怀疑,认为刘备是在打压张飞,但只要看大小张皇后就能明白,刘备对张飞是多么的信任。

所以,我们可以很明了的看出刘备把张飞放在阆中是因为他对张飞极为的信任,因为阆中的战略地位类似蜀地的心脏。可以说除了自己的亲身骨肉外,只有张飞、关羽、赵云这样的人,刘备才敢让他们镇守。

从刘备进入汉中自立为王开始,他对关、张两位兄弟大肆封赏,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

刘备更是把荆州重要之地交给了关羽,而对于汉中的镇守任务,大家原以为非张飞莫属的时候,却出所有人意料的,刘备把汉中太守给了魏延。

《三国志.魏延传》原文说道: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而事实也证明刘备看人的眼光确实精明,魏延镇守汉中十多年来,让汉中固若金汤,曹魏毫无办法,不负刘备期望,而魏延也确实有大将风范。

刘备为什么不让张飞守汉中,而去阆中,并且一直到死?

从魏延守汉中、张飞镇阆中的安排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备用人手段之高明,阆中这个地方虽不像荆州和汉中那样有着明确的战略地位,但它的存在就像蜀地的心脏那样重要,如果这个地方被曹魏拿下,那么就会导致蜀地“供氧不足”而全盘落败。

我们先看下阆中所在位置:

从上面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阆中所在的位置有着极强的战略意义:

  1. 往上,若汉中有战事,可以迅速前往支援;

  2. 往东,可直达江州,以防孙权;

  3. 阆中与成都的距离也不远,若成都有事,可以迅速反应。

所以,阆中的意义就在于,对外可御敌,对内可支援,打不过可以防守。

刘备的御人之术

历史上的刘备对人才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他早已将张飞、马超等人看透。当时他让关于收荆州、张飞守阆中,把新降的马超放在临沮。而临沮的的位置东连荆州,西接阆中,刚好在关羽和张飞的中间,这难道不是刘备有意为之?

作为新来的人,刘备很惜才,但有担心马超另有心思,而关羽和张飞所处的位置可以随时预防马超有任何动作,所以这也是刘备把张飞放在阆中的一个原因。

只是虽然刘备把这一切都安排的很好,但奈何张飞性格有致命缺点,导致命丧小人之手。其实刘备对张飞的性格会遭到波折已有预料,他曾提醒张飞:

“卿刑杀即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对于张飞脾气暴躁、喜欢大骂吓人的脾气,刘备也能无奈,但性格决定命运,饱经沙场的人又有几个脾气好的?

(张飞庙)

终于,他被范强、张达砍了脑袋,情急之下把首级抛入江中,后被一渔翁发现打捞起来,埋于飞凤山麓。因此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


大国布衣


三国时期想从汉中去成都,有两条路。 一条是金牛道,经剑阁到成都。

另一条是米仓道,经阆中到成都。

从图上可以看出,左边金牛道的要津是剑阁,而右边米仓道的枢纽就是阆中。

从阆中不但可以直达成都,还可以通重庆,通荆州。

阆中坐守嘉陵江,可溯江而上从白水关通汉中,也可顺江而下经江州联通荆州,它处在荆州和成都的中轴线上,是北拒曹魏、东抗孙吴的大本营,也是联系成都与荆州的纽带, 刘备夺取益州,派张飞镇守阆中时,还没有占领更加前沿的汉中。

这个时候任命张飞镇守阆中,相当于让张飞坐镇最前沿,怎么说是对张飞不重视?

后来刘备取了汉中,任命魏延守汉中,马超守临沮,张飞继续守阆中,关羽继续守荆州,更是高明的一招。

这相当于利用魏延、关羽、张飞形成一个三角形,把马超包在中间了。

虽然看起来是对新降的马超的不信任,但绝对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为马超在羌、凉一带的威望太高了,刘备不放心,也是正常的。

所以张飞守阆中七年,正是刘备信任这个三弟的结果。

原创文章,打字辛苦,喜欢的请加个关注,谢谢!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t


刚日读史


我是天高云淡任心遨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阆中在当时对蜀汉政权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阆中坐守嘉陵江,溯江而上过白水关,是通汉中的正道;顺江而下直达江州,可通东线;到成都不算远,路也是平路,一旦成都有什么变故,张飞可以随时支援;阆中以北就是汉中,处于成都至汉中的大道之上,如果汉中遭遇来自北方曹操的攻击,张飞可以迅速支援汉中;阆中往西就是剑阁,可以从这个地方进攻曹魏的陇右地区,进攻武都、阴平二郡。此外,阆中还是蜀汉政权的第二大经济文化中心。所以让张飞驻守阆中,并不是小视张飞,恰恰相反,刘备是把拱卫蜀汉政权,做好战略总预备队的重任交给了张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