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老淮安文渠淺說

老淮安文渠淺說

文蕖是貫通淮安三城(舊城、夾城、新城)的一條河流。千百年來,它孕育著淮安多少風流人物,蛤人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周總理生前接見淮安縣委領導,在回憶童年生活的情景時說:“文渠呢,還有水嗎?”“有,要整修。”“小時候,我常從勺湖坐小船,過北水關,到河下去玩。河下那時候可熱鬧呢!”
文渠同推安城池一樣,同樣是淮安古代文明的象徵。
名稱的由來
文渠原為淮安城內的通水溝渠,最初名為“市河”,即城市裡的河流。由於歷史的沿革,“市河在治城中久湮”。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年)淮安“知府丘陵、山陽知縣劉諄疏通行舟(明天啟六年《淮安府志》)”。
淮安城北臨淮河(廢黃河),西南踞洪澤湖,城西運河從北向南,“淮郡三城向資灌輸,興文文渠導其源,市河澗河宣其流”,“為民間食用所賴,文風所繫”,淮郡“人文蔚起,士氣民風,蒸蒸日上”。故士宦民眾稱之為“文渠”。
舊時的文渠由大八字橋至北水關一段叫“城河”,麗正書院(今淮安師範)前一段叫“玉帶河”(光緒二十九年《重修淮郡文渠志》)。自清光緒戊申年(1908年),淮安三城的河渠通稱為“文渠”(光緒三十四年《淮安城市附近圖》)。


水源、水關及其作用
文渠流經淮安三城共有水關九處,水關即水門,它的作用是控制文渠的進水和出水,以防水患,便利舟楫通行,保持渠水清潔。
文渠渠水原由城西門之南的西水關(一名興文閘、又名礬心閘、雞心閘、響水閘)引西湖①水入城,並可出入小舟。自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由“城西管家湖鑿渠二十里,運道改由城西,直達於淮”(同治十二年《重修山陽縣誌》),因而西水關入城水量減小,不復如舊。明天啟三年知府宋祖舜、知縣孫肇興採納了“士民公議,鑿寶帶河水入城”,“會西水關所來水同赴北水關”(乾隆《山陽縣誌》),於是“民家之飲啜,園蔬之灌溉,舴艋之來往,一切稱便”(《重開巽關河道碑記》)。北水關在舊城北門稍西,“兩牆舊有石槽五層,可以下板”。
新城水關有二。其一在新城南門西邊,另一在新城大北門之間,“在未築新城前為石閘,古邗溝由射陽至末口入淮,石閘即古末口”,自新城建造後,“石閘即為北水關,,(同治十二年《重修山陽縣誌》)。
夾城水關有四個,天衢門水關,平成門水關,阜城門水關,“今惟三門通舟,其東南水關亦曰巽關,今塞”(同治十二年《重修山陽縣誌》)。

為了擴充水源,使文渠的水流暢通,明嘉靖五年(1526年)“自故沙河(即烏沙河)開渠三百丈,以達羅柳河水道”,“經河下各地,匯同城內文渠出夾城注入澗、市兩河,以成首尾策應之勢”(光緒二十九年《重修淮郡文渠志》)。故“鹽邑漕糧”、“通泰諸州米鹽萑葦商賈之舶”(順治十四年《龍光閣記》)均可由澗河經聯城阜城門水關停泊於聯城屯船塢。
文渠的演變
淮城文渠原是在地面上挑挖出來的普通溝渠,“自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知府王鳳靈,因舊溝渠改鑿寬深四、五尺六、七寸不等,甃③以磚石,復以厚板,引西水關之水曲折達於府學泮池”(乾隆十四年《山陽縣誌》),文渠的堤坡打下了眾多的木樁,壘砌了磚坡。乾隆三十一年秋冬間“費白金五百餘兩”重修疏理了文渠(鐵保《重開巽關河道碑記》)。光緒六年造了彩虹橋、起鳳橋,創建珠聯璧合橋。光緒二十九年對文渠進行了徹底的整修,僱用民夫,調動弁勇,挑浚文渠並修砌溝牆;運砌石料修建桂花閘;修補城內文津橋、滄橋、紅橋、真武橋、興文橋、彩虹橋、起鳳橋、文壽橋、珠聯璧合橋、狀元橋、紫竹橋、萬壽橋等橋樑;挑浚了河下羅柳河迥瀾洞;並於麗正書院前新開文渠八十二丈,名曰玉帶河。統共支出板木、灰磚、石料、鐵器、繩索、糯米、置辦器具及民夫工價錢四千一百四十六千八百五十六文,摺合銀約為四千兩(光緒二十九年重修《淮郡文渠志》)。這時文渠共長二千五百零五丈,水深最淺處為三尺八、九寸,最深處為五尺五、六寸,水流暢通,舴艋來往便利。

文渠經過的橋樑和街巷
歷年來,隨著文渠的疏浚,為了便利城內的陸路交通,在文渠經過的街巷上相繼建造了許多橋樑。這些橋樑有磚砌的拱形橋,如輭腿橋、大聖橋等;有砌磚做橋基、木板做橋面的磚木結構橋,如草橋、紅板橋等。到了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文渠上共有橋樑五十五座,經過四十一條街巷。
文渠正支上的橋樑有:兵馬司巷的紅橋,草橋街上的草橋,西長街北頭的南市橋,玉器巷裡的珠聯璧合橋、桂花閘,縣西街上的青雲橋,童家圼巷的起鳳橋,彩虹橋巷裡的彩虹橋,胯下北街的童王橋,興文街上的興文橋。從興文橋至泮池為暗溝。三臺閣巷裡的三臺閣橋,府學東街的滄橋。鍋鐵巷尾有兩座嬌:文津橋(又名文匯橋)、永豐轎,東長街上的真武橋,小校場附近的紫竹橋、上馬橋(又名文瀾橋),東長街南端的高升橋等,計有十八座橋。
文渠中支上的橋樑有:縣東街的白虎橋,院東街的青龍橋,城隍廟巷的六合矯,鎮淮樓前的三思橋(亦名湛勝橋),山陽縣大堂前甬道上(即今鎮淮摟西側人行道)的輭腿橋,捕衙巷的尉西橋,八字小街上的小八字橋,響鋪街上(今鎮淮摟西路)的大八字橋等,計有橋樑八座。
文渠東北支上的橋樑有:小校場北的下馬橋(又名狀元橋),岳廟街上的收馬橋(又名武公轎)、依岱橋,打線巷裡的施家橋,回龍巷裡的伏龍橋,東門大街的乘涼橋(亦名稱娘橋),水巷口的粱坡橋,台山寺附近的台山寺橋,臘燭巷裡的孫虎橋,北門大街的章馬橋等,計有橋樑十座。

文渠北支上的橋樑有:小人堂巷上的紅板橋,府前口西街(今新西門大街)的大聖橋(即今和平橋),高公橋西街上的高公橋,通園橋巷上的通園橋,火星廟街上的萬壽橋,化民橋巷的化民橋等,計有橋樑六座。
文渠經過聯城有:馬路街上的放生橋,夾城街上的閘橋、北水關外的石成橋,計有橋樑三座。
文渠經過新城的有:蓮花街上的通惠橋、通城橋,竹巷街上的廣福橋,新城西門大街上的廣濟橋、洪山寺橋,昌明橋街上的昌明橋,清平橋街上的清平橋,計有七座橋樑。
勺湖中有文通橋、如虹橋(亦名蜈蚣橋),月湖(亦名萬柳池)中有昇仙橋等。
今日文渠
解放以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淮安縣委、縣政府制定了淮安城市建設規劃,加快了淮安城市建設的步伐,多次撥專款疏浚文渠,整修加固了橋樑,全部建成為鋼筋混凝土橋。從西水關起經八字橋,止石成橋全部用石塊砌成混凝土護渠溝牆,保待了文渠渠水的暢通,防止了渠水的汙染。現在文渠更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古城淮安的大街、小巷。
注:①淮城西邊原有湖泊叫西湖,又叫管家湖。現黃碼鄉、鹽河鄉一帶。
②、舴ze艋:小船。

③、甃zhou:用磚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