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是病句,乌鸦怎么会在晚上蹄叫,月落夜黑又如何知道霜满天?你怎么看?

蒋新国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是许多人的喜爱之作,表达出作者赶考落榜后的失落心情,全诗语句对仗,借景抒情,把读者的心情很快融予其中,凄凉伤感。



就拿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来说吧!按苏州降霜的季节起码都在“立冬”后,根据“月相”推断大概是农历上弦月初八至十二左右,因为农历初八月亮落山是在零点左右,再者晴天下半夜天气骤冷才会下霜。此时作者夜泊枫桥应是在农历十一月或腊月上半月。

题中所说晚上没有乌鸦叫,这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对自然知识的不了解。
(配图)


笔者生活在农村小山区,曾耳闻目睹过寒冷之夜山上“哼孤鹰”(猫头鹰)的悲啼,这种鸟的叫声悲怆低沉,令人头皮发麻,民间传说:此鸟一叫,定要死人?所以猫火鹰和乌鸦在乡下是不被欢迎的鸟类。作者张继的年代,鸟类可能还没有分门别类,想那张继乃一介书生,把猫头鹰的叫声当乌鸦的叫声也有可能。

古言常说“有毛鸟儿叫,无毛鸟儿哼,赤抱鸟儿也过着冬”,想哪冬夜寒冷,霜天雪地,鸟儿饥寒交加,发声悲鸣是死亡前的挣扎,是对温暧和食物的一种呼唤。乌鸦也会夜啼,张继说乌啼是没有错的。

作者为了将诗文恰到好处的对应,借用“乌啼”来对仗“月落”于情于物都恰到要点,实乃妙不可言。

《枫桥夜泊》可谓上乘之作。


文都杨稼


“月落乌啼霜满天”是病句吗?多好的诗句,多美的意象。如今,随着乌鸦的急骤减少,已无人了解它们的习性;如今暖冬太多,霜满天的日子在江南也很少见到了。于是,不了解乌鸦和白霜的人才质疑唐代诗人张继的这一诗句。

乌鸦是我小时候常见的留鸟,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在农村极为常见。乌鸦生命力极强,成群结队,在村庄的上空飞翔欢叫,在村庄旁边高大的古树林里筑巢。乌鸦又是脆弱的,随着当时高毒农药的使用,一夜之间消失了踪影,在我生活的地方已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了,因此如今的年轻人对乌鸦的习性不太了解,以至误认为乌鸦夜晚不会叫。还有,现在江南一带的年轻人很少见霜冻,更是很少在霜冻之夜外出,因此也就无法体验野外夜晚的“霜满天”是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乌鸦是农村人们最讨厌的乌,最讨厌的是它的叫声。家乡有一句俗语:“喜鹊报喜,乌鸦叫凶。”白天有乌鸦从头顶飞过,边飞边叫,让人心有余悸,农村老话说:“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老鸦叫,祸事到”。那时候乌鸦到处都是,到处都在叫,天天有带着叫声的乌鸦掠过头顶。那时候我想,乌鸦叫着从头上飞过时,地上走路的人多,难道祸事就一定落到某个人身上?再说祸事也不可能天天降临到人们的头上。如此久而久之,白天的乌鸦叫唤声对我们来说也就失去了畏惧感,确信科学的说法,这是村里老人的一种迷信。

然而,乌鸦在夜里叫的时候就让人毛骨悚然了。记得那时,乌鸦在春夏三个季节的夜晚几乎听不到它们的叫声,可到了深秋起霜的时候,村庄周遭高大的古树上,乌鸦不时会发出凄厉的叫声。有时与之相呼应的是猫头鹰,夜里的乌鸦发出的叫声一般只有一两声,而猫头鹰的叫声一叫就是一大串。农村最讨厌的就是这两种鸟夜里的叫声,都说夜晚听到乌鸦和猫头鹰的叫声村子里会死老人。果然,村子里秋冬打霜的时候死去的老人最多,因此,村里的人们最怕听到夜晚的乌鸦和猫头鹰叫。

现在想起来也真可笑,如今夜里没有了乌鸦叫,猫头鹰的叫声也少了,秋冬时节村子死去的老人也还是不少。

其实乌鸦的叫声与老人的死去没有任何关系,倒是与霜冻的天气有关。有人说乌鸦是一种吃动物尸体的鸟,是附近有动物尸体,夜晚才会叫。我不这样认为,乌鸦夜晚也是要休息的,是不会出去觅食的,也看不见。也有人分析是古寺半夜钟声把乌鸦惊醒发出叫声,实际上古寺钟声每到半夜时就会敲响,对常年生活在这一带的乌鸦来说已经习惯了,也不会发现惊叫声。有人说,是月亮下山时光线的明暗变化将乌鸦惊醒,乌鸦才会发出叫声,这种说法就更荒唐了。

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就会看到过这样的现象,春夏时节有暴风将要下雨时,乌鸦在风中叫得最欢。风雨交加的夜晚,乌鸦也会发出叫声。而秋冬天霜冻时,一般风很大,俗称“霜风”。张继诗中所写出的又是江边有霜的夜晚,江风加霜风会更大。乌鸦一般在高大树上的枝桠筑巢,风刮得树枝就摇摇晃晃,把乌鸦抛出窝,因此也就发出惊叫声和扑翅声,找到窝后也就安静下来了。因为是受到惊吓,其叫声也就一两声,比较凄厉,张继在诗中用“乌啼”两个字恰如其分。

同样是夜时发出叫声的鸟,乌鸦一般只叫几声就安静下来了,而猫头鹰则是过一阵又要叫一次,因为这两种鸟的生活习性不一样,乌鸦是昼出夜归,而猫头鹰则相反,是昼伏夜出。猫头鹰叫唤很正常,乌鸦夜晚叫唤一般是受到骚扰或惊吓。

《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张继在天宝十二年考取进士后,天宝十四年一月发生了安史之乱,玄宗仓皇奔蜀。当时江南一带政局和社会安定,许多文士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也是其中的一员。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那么月落夜黑又如何知道霜满天的呢?这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常识。江南一带打霜的天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是大晴天,夜晚气温很低,比下雪天还冷,民谚有“下雪是个明,打霜冻死人”的说法。霜天风大,宋代黄庭坚诗《大风》写的就是浓重的霜天:“霜重天高日色微,颠狂红叶上阶飞。 北风不惜江南客,更入破窗吹客衣。”这种浓重的霜天不用凭光亮看地上有没有霜,按生活常识就能知道,何况在船板上踩踏时会出现或是滑溜或有细碎声响的感觉,船舱篷子上只要用手一摸就知道有没有霜。

总而言之,“月落乌啼霜满天”不是病句,怀疑是病句的人,一般是对当时这种生活场景的不了解,或已经无法了解了。


关山听风


我曾给好多人讲这个故事,2O16年的秋天,我从北京怀柔的四栅栏村早上4时半上箭扣长城,当上到半山上时,惊动了森林里的鸟,其中叫的最多的是乌鸦。从那时,我就知道乌鸦晚上也会叫,但条件是周围环境惊动了它。所以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正好是早上四五点钟,应该说没有问题的。


手机用户54298568950


这句诗词十分的中肯贴切,实事求是,而且对仗工整,很有生活味的。九十年代我在北京西市口一带夜晚经济常听到乌鸦的叫声,南方冬季夜里结霜只要你站在野外,不仅可以踩到而且还可以看到白色的霜满地都是。所以自己不体验过,枉自臆断是一个没有生话实践活动的瞎评论。


西风烈31306171


要说“病句”古诗里俯拾皆是,譬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谁上过青天?燕山雪花大如席,有大如席的雪花吗?白发三千丈,怎么走路?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能从天上落下来吗?还有,李元霸的双锤,八百斤,真有八百斤的双锤吗?可见,古人都缺少文化,不懂逻辑思维,只有题主学贯古今、才高八斗。不知题主得过几次诺奖?联合国是否邀请题主去当秘书长?[呲牙][呲牙][呲牙]


桃源逸士24790141


既然是《枫桥夜泊》,肯定是写晚上的情景,月落乌啼霜满天: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明白,深秋的上旬,月亮升得早、落得早,半夜的时候已经不见了,乌啼也不是乌鸦鸣叫,而是江岸林中的猫头鹰不时的鸣叫,繁星透过弥漫在江面冷湿薄雾就像闪着晶星的寒霜,只不过没铺在地上,而是飘在空中,就像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江岸的秋枫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摇曳着我的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座落在姑苏城外的那个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夜晚敲钟呢?这是因为超度幽冥,经主持允许才能夜半敲钟。此诗情景交融,正是诗人的切实经历与感悟



诗酒相约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们先来讲故事吧!



在唐代考中进士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贺知章考中进士后官职升级了三品,皇帝和太子对他敬爱又加,还有李商隐也中进士迎娶了大将军的女儿,过上幸福的日子,可是诗人张继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因为张继刚刚考进中士,安史之乱就爆发了,他身边险象环生、危险重重,无奈之下张继独自一人只能驾上一叶扁舟去南方逃难,当他来到苏州城,趁着夜色远眺寒山寺之时,便愁绪万千,他便写下了这一首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



张继南漂来到苏州城已经是夜半时分,他把船停在城西的枫桥下,回身钻进船身休息,此时的月光已经消失不在,几只乌鸦也发出凄厉的叫声,他走出船舱查看却只有了秋日的寒气,在空中弥漫,他发现一处微弱的光亮,原来那光是江面上漂泊着的鱼船发出的,于岸边的红枫交相映衬着,这样的画面让他有了睡意,突然远处传来了钟声,张继一惊后才发现那是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在这样凄冷的夜半十分,钟声显得更加的寒意十足。


月落乌啼霜满天到底是不是病句!乌鸦怎么会在晚上啼叫!月落夜黑又怎么知道霜满天!

其实张继所写的乌鸦在晚上啼叫,不是乌鸦像白天一样啼叫,而是因为月亮落下之前和之后的光线变化,这样的变化一下子把乌鸦惊醒发出啼叫,没有月光之后变得漆黑一片的意思。

月落夜黑又怎么知道霜满天呢!其实霜满天确实是个病句,霜怎么会满天呢,应该是霜满地才对,所以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

虽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霜华在地不在天,但是这样写才能切合张继的感受,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世间的凄凉,就像霜的寒气一样围绕着他。


祖祖侃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中的“乌”指的并不是乌鸦,而是“金乌”,也就是太阳。

首先第一句话描写的是,早晨的场景,“月落”顾名思义指的是月亮落下,“乌啼”是金乌升起。

“霜满天”,霜只有早上才有,也就是早上的时候,满地都是霜,而这时候天空刚好也蒙白与霜的颜色一样,看起来满天都是霜。

其实这个首诗是中第一句描写的时早晨出发时候的看到场景。

第二句描述其实也是凌晨时候的场景。

因为诗人出发的早,渔家凌晨点着灯火出来打鱼,古人没有晚上睡得晚的,只有早上起的早的。

在古时候晚上打渔是不存在的,人家一般都是早上打渔,这样得到的鱼才新鲜,然后拿去买才有好价钱。

句子中的江枫,就是两边的枫树了,没啥好说的。

至于作者所说的愁眠,是他起的太早,还没睡醒,在犯困呢。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连在一起的,意思是很简单的,说的时候他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刚好听到寒山寺半夜的钟声。

整首诗写的是诗人旅途的时间起点与终点,并且以所见的一些特殊场景来表述自己的迷茫与忧愁。

你们这群夜猫子,不要用自己的生活习惯去解读这首诗,古人不熬夜的。

另外还得说一下,你们有点文化好不好,怎么一看到一个“乌”字,就认为是乌鸦呢,还乌啼,还夜晚乌鸦叫呢。

不知道月落,总知道霜吧,夜晚那么黑能看得到霜吗?谁不是凌晨才看到霜,你们再这么不学无术,古人都要被你们气的棺材本都压不住了。


一号风手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因为经常晚上在地里浇水,好多次遇见落霜,我发现落霜的时间总是在凌晨两点到四点之间。这和乌鸦的习性不相符,这里的“乌啼”我觉得是指乌啼镇。诗人夜宿在乌啼镇桥旁枫树下的渔船里,心中有烦心之事睡不着觉,半夜起来站在船头,这时月亮快要落山,满天都是飞霜,他长叹一声望着江边渔船上孤寂的灯火,唉!还有孤灯陪伴难以入眠的我。他对着渔火自言自语道:“你听,姑苏山上寒山寺的钟声也来到我的船上,你听到了吗”?不知是不是这样?



玉墨1968


这句诗没错,月落是什么时候啊?不是晚上是早晨,早晨不是月亮消失了吗?既然是早晨就能看见霜,霜满天是一个中国人习惯的用词,一种可能是屋顶上全是霜感觉像满天有霜的样子,另一种解释就是淡白的天色像满天的霜一样。中国人常有一句话叫“哭天哭地”,谁有本事哭到天上去,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有的夸张手法,习惯成自然,所以也没错,“霜满天”是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