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解構與重構就是從0-1-∞,以及逆向推導的過程。”

——三眼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高能預警,本文沒有重點粗體字,因為都是重點!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簡化與複雜

如果把人的思想結構用實際圖形表述,姑且可以畫為立體三角形,這是在空間上的姑且描述;


思想的原本狀態,或者說叫不動狀態是0。也就是沒有思想,當加入了時間因素當思想動起來,就會產生從0-1,而隨著思想動作越發複雜,在1的後面理論上可以添加無限數字,也就是∞。

我們在生活中所能見到任何事物,都可以以此逆向推論到它的“1”。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這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外來文化佛家理論裡,這源自起心動念。

我們的生活都“住”在這個三角體的下層(也就是顯現層)。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人類社會是一個天羅地網的複雜結構,大多數人所能見到的信息,都是在天羅地網其中的一小塊紋理,因為人本性上人都是“現時動物”,思想都跟著“眼見為實”和“當下變化”行走。

這也決定了絕大多數人的認知結構都是很短淺的——也就是隻能是在某一小塊“三角形”裡打轉。所處的那一小塊“三角形”就成了他人生的天與地。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人的痛苦源於結構不足


這就造成一個事實結果:

人的結構越大卻越簡單,越小就越複雜。

因為越大越接近本源認知,結構越小,你所依附的更高層級的結構就越多,自然變得愈加複雜。

人思想的痛苦就來源於此,在一個小空間裡掙扎不得釋放。

無論是人的心理、精神、還是依存於外界的生存發展行為。

也可以說,人的痛苦=人結構的不足。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認知的界限


所以諸位讀到此處應該就會明白,人由於結構的大小,人的認知有一個界限,與人講話和溝通,想辦法讓對方明白,這是一個極大的學問,因為你要通過對方認知界限裡所能感知到的事物去闡述邏輯,才可被對方接受。

人自說自畫很簡單,但與人溝通卻很難。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思想的生長

世間萬物皆由陰陽(0和1)、正反組成,反之道是最受用且最簡單的思維。

正確的思想生長與“結構三角形”反向——思想之樹要從最高處向下生長。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生長的根源“0”就是道;

向下延展生長的曲徑就是“法”;

而每一片樹葉的存在都是一個個“術”。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經驗主義的必然與失敗


人的思想結構與外界結構會達成一種平衡,多數人都是在“捨本逐末”,也就是在“小三角形”裡打轉,找尋最初的“0-1”;

或者說就是在某一片“樹葉”上打轉,也就是所謂“一葉障目”,這就產生了經驗主義。

這片“樹葉”的邏輯拆解得再透,當將其拿到更大的範圍去看,只是一個對整體毫無影響的“散點”。

任何一個“術”如果沒有“道”與“法”的指引,都將失去靈活變通而遭受必然的失敗。

這也是由人本性所致,人性上很難擺脫“我的觀念”;

如果一個人不能將自身從繁雜喧鬧的現實中剝離出來,最終將會失去最基本的判斷力。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唯心與唯物

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由主觀與客觀構成;

主觀的判定界限歸於唯心,客觀的判定界限歸於唯物。

唯心論並不是一切皆為虛擬抽象的;

唯物論也不是一切皆為客觀存在的;

唯心與唯物只是觀察的角度和使用的角度不一樣而已。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自然而然的世界


沒有任何個體可以改變這個世界自然“發育”出來的結構;

世界就在那裡,不會因為個體的唯心與唯物觀發生變化,這只是個體觀察世界的角度而已。

角度不一樣決定了用法就不一樣。

主觀的推動只是在結構中某一“三角形”上做出人為主觀的改變,但也要受到更高結構規則的制約。


比如階級並不是人為故意製造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梯級。

這與人類的自身結構與外界平衡相關,你的結構什麼樣,自然站在什麼梯級。

無論你認為它有、或者沒有,它就在那裡。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人性與人類社會

因為人性與智慧,人類社會加入了主觀的、唯心的這一判斷標準,也就是——道德,這是有別於動物社會的本源。

佛家所講的“起心動念”也由此開始延展。

社會、階級、國家以及再向下下沉所衍生出的諸多人類社會特有的事物,皆由主觀與客觀一起創造。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社會的血管


血管的作用是輸送血液,血液承載著人體所需要的養分,血管和血液的運作能力和運作量,決定著人體質的虛弱或強健。

所以站在“三角形”的頂端去治理一個社會,就會有兩條“血管”:

一個是道德,一個是經濟。

前者是人性特有的“0”;後者是所有生物動植物驅利的結果。

道德血管裡流淌的血液是價值觀;

經濟血管裡流通的血液是貨幣。

價值觀代表是非,貨幣承載著利益交換。

也就是說:

如果一個人可以控制某一社會的是非觀,他就在操控這個社會所有人的主觀意志;

如果一個人可以控制某一社會的貨幣流通,他就在操控這個社會所有人的利益分配。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道德之血


價值觀的本源是是非觀,沒有是非觀價值觀就沒有基礎可言。

道德的運作就是通過“是”與“非”的建設,並通過各種宣傳輸送管道,使得“道德血液”流遍身體的每一個器官。

是與非本來是沒有的,也就是“0”的狀態,但人類心性只要起心動念,即會向陰與陽兩個方向延展,也就是“善於惡”。

0-1開始演化!

為什麼會有善於惡?善惡是主觀的概念,是因為在客觀上加入了驅利,所以才會產生善惡。

也可以說沒有交互就不會有善惡的顯現,沒有驅利就不會有交互。

而我們付諸於所有可以觀察到的事物一個善惡的標準,這就是是非。

是非決定著人心所向,控制是非就是操控人心。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經濟之血


貨幣天然就是血液,因為社會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需要分工,分工意味著交換的必然出現,交換的載體就是貨幣。沒有這一載體,一切都會失去最基本的效率。

經濟的運作,通過控制貨幣的流通量的供給,來操作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轉,有些地方錢多了,血液多了,自然營養過剩,那就收縮一下讓它冷卻一下;有的地方血液不暢通,錢太少,營養不良,那就多放供給讓它熱起來。


而收放的操作體系,就是金融體系。它像一個機械鏈條運轉和傳導來收放貨幣。

在古代“貝殼”貨幣時代,誰能主導貝殼的打造、研磨、鑽孔,誰就是當時的“金融家”。

沒有交換的狀態是“0”;有了交換開始“從0-1”;而後演化出更為複雜的金融體系。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交換與分配


而這一獨特的功能,使得金融業自然凌駕於所有產業之上,不管你是什麼“器官”,都需要血液營養。

獨特的位置決定了金融的嗜血本性,而在不同的制度下,金融即可扮演者“服務者”角色,也可以扮演“分配者”的角色。

金融所玩弄的是:對於交換能力的分配,也就是貨幣的分配。


如果你去一個國家,看見他的衙門是建在城市邊角一個不起眼的建築裡,那麼它很可能是搞服務的,如果衙門是城市裡最輝煌的建築,那麼它可能是搞分配的。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制度的反制與壓制


制度在於是“分塊互相制約”還是“分層壓制管理”。

不同的制度性格,對於普通人的生活發展決定度不一。

制度就是介於道德和經濟這兩個血管之上,所製造出來的規則。

這種規則在於如何在平衡道德與經濟的基礎上,使得強大起來。

強大又分三種:

國強、民強和權強。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信息的敏感度與依存度


關於道德血管的流通運作,你會看到很多書籍;

同樣,關於經濟血管的運作,書籍更多,尤其是西方著作,因為現如今的經濟運行體系是西式主導的。

但有關制度的書籍非常稀有,且多半都是表象派,文獻更是少。

一是因為信息敏感度的問題,另一個也是因為與百姓思考關係度的問題,倒著看與普通人的實際生活越來越遠。

在信息不對稱度上:

制度建設>道德血管運作>經濟血管運作。

普通人角度重要性排序:

錢包問題>思想價值觀問題>天;

經濟血管>道德血管>制度建設。

而實際上對於個體的發展來說,重要性截然相反,你所認為最不重要、距離你最遠的東西,對你的生活與發展影響最大。

每一個個體都依附最大規則而活,最大規則的細微變化,決定了你的每一步。

但人本性上人都是“現時動物”,思想都跟著“眼見為實”和“當下變化”行走。

這也決定了絕大多數人的認知結構都是很短淺的。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普通人腦子裡的“戰局”


認知結構決定思想力,思想力決定發展力。

人的認知結構由兩部分構成,或者說是一個“兩部分在打架”的戰局。

左邊是傳統的道德和觀念,右邊是理性的經濟思維。

左邊在決定著人的幸福觀,再大一點也就是人生觀,決定著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策略;

右邊決定著人的理性分辨力,也就是世界觀,決定著人的錢包和階層。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講,過於感性的道德觀念在阻礙著絕大多數國人的發展步伐。

“戰局”的形勢決定著人可否能快速發展。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理智與感性


而可笑的是,道德是一個理性的東西,並不屬於感性;

感性上的道德是“應該或喜歡怎麼做才對”;理性上的道德是“你必須這樣做才對”。

前者多存於市井,也就是所謂江湖氣場;後者多存於官商,也就是名利場。

隨著物質的快速發展,市井的“勢力範圍”會越來越小,未來無論是道德還是經濟行為,都會在極其細膩的規則下運行。

這一點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觀察感受出來:

對金錢和財富抨擊鄙視來收取“道德智商稅”的文學家、作家們越來越少了。

因為一個邏輯不攻自破:抨擊金錢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道德智商稅”。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是非觀對人的操控


所有對於是非觀的判定,都屬於“道德血管”運作的規則而已。

需要“正氣”的時候就要多供養正氣之血,需要“接地氣”的時候就要物質優先。

作為一個個體,如果不能擺脫是非觀的控制,想必一輩子也不會獲得真正的成熟智慧。

是非觀存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比如家庭和諧與談戀愛交朋友,都是是非觀在背後推動,你與所依附的集體的依存度也是由是非觀在推動。

是非無處不在。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分工、分配與人心


經濟的運作在於分工,器官的分工需要貨幣血液的滋養;

政治的運作在於分配,器官的分配需要權位與利益的混合交涉來確定。

經濟的運轉在理論上分成“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

再高一個層級,社會的運轉在理論上分成“自然狀態”和“人為狀態”。

而在現實之中,以上兩種理論上的分法都不可能各自完全運作,因為社會本身就是人為意志+自然規律的結合體。

看待任何一個制度、政治乃至經濟體,都需要觀察在“自然”與“人為”之間的度。


對於這個“度”的認知,決定了你能接近所生存環境真相的距離。

如果說最高的模式,就是在這個“度”上的模式,也就是人心的流通。

通過道德之血與經濟之血來操作人心的流通,是所有商業模式與政治制度之上的最高模式。

認知,就是接近真相的距離。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投資的三種層次


按這一社會學角度觀察,投資分成三種層次:

在經濟層投資的是貨幣流通模式,以此間接增加在流通中的貨幣分配收益;

在政治層投資的是權位與利益的流通環節,以此直接增加獲取貨幣的分配收益。

而最高層次的投資是人心,人心的投資所形成的模式叫做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跑在所有事物最前面的東西,而後面的財富與名譽都是順帶產物。


貨幣流通模式的投資失敗與政治環節的投資失敗,可能是永久的失敗,而意識形態的投資無所謂失敗可言,這是唯一基業長青的模式。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結構的勝利


如果說你想單純的製造一件東西,非常容易,這屬於勞動;

如果說你想獲取的更多,相對困難,這屬於分配;

如果說你想一直或恆久的獲取分配有利的地位,無論是在“道德之血”的是非觀流通鏈上,還是在“經濟之血”的貨幣流通鏈上,唯一的方法只能通過“結構”。

因為每個鏈條都是動態的,變化的週期相對很短,而結構幾乎是不會變化的。


結構論:思想、社會、人性、道德、經濟、政治!(5000字純幹)


結構的平衡


人的一生就是內部結構與外界結構達成的平衡。

你有什麼樣的結構,你的外界就會展現出什麼樣子。

所有人生活的世界都一樣,但每個人又都不一樣,取決於每個人的結構。


一個人對於是非判定的結構,決定了與環境能否達成和諧融合或者默契;

一個人腦子裡的社會運行結構是什麼樣,決定了他在真實社會中的分配位置。古人所說的“當其位行其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在社會上所站位置與其內部結構不平衡,一定是站不穩的。


一個人精神的結構決定了一個人在現實中所展現的心力大小,也決定了一個人在外部所屬集體中控制力的大小。

等等如是,人就是一個內外部結構的平衡。

而絕大多數人並不能跳出自我,將自身與外界統一對立辯證的觀察,這是阻礙人發展的思維陷阱。

人的思想動起來最好的狀態就是對世界進行“解構”與“重構”。

一個人的內在結構是什麼樣,世界在你眼中就會呈現出什麼樣。

想必談到這裡諸位也會明白,對於結構的探討,必定不會出現於某一本所能出版公開的書籍之中。


對於結構的打通,你會發現世間的種種存在都有跡可循,種種感性化的、理性化的事物皆可被操控,“重構”就是這一操控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