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辛亥革命之后,黄兴到底去了哪里,有何依据?

密探零零发


每每谈到黄兴,多少总会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黄兴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孙先生并称“孙黄”,可是,后来他却被不断地边缘化,被人为刻意地淡化,确实很是让人唏嘘。

纵观黄兴一生,不论于公于私,在我看来,他的所作所为也要比孙先生更让人喜欢和尊敬。

他曾是一个晚清秀才,或许也曾如李鸿章一般,愿为破败不堪的清王朝当一“裱糊匠”,可是,当他接触到了越来越多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知识后,看到了越来越多曾经引为至理可实际上却不过是痢疾之症的东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条路。

许多人说,清政府培养了一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后来成了清朝的掘墓人,这一番话确有几分道理。

黄兴在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没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陈天华、章士钊、刘揆一、张继诸人一起成立了一个革命组织——华兴会。

此后,他便领导着华兴会秘密组织革命活动,后因策划长沙起义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黄兴和孙中山等人在日本联合起来,成立了同盟会。

对于同盟会的领导人,论威望,黄兴绝不输于孙先生,他要想当同盟会的总理,这总理一席到底花落黄家、孙家真不好说。可谁曾想,黄兴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省手续,不必投票。”

黄兴此人确实是一个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没有贪权之意,随意一语,便将总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这意味着所有人便会唯孙氏马首是瞻吗?显然没有,否则的话,章炳麟也不会抨击孙先生,试图推黄兴取代孙先生,只不过,黄兴为顾全局,没有答应,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气之下领着光复会退出了同盟会。

凭黄兴当时的威望,取代他孙先生又是什么难事?可他却时刻警惕着同盟会重蹈洪秀全的覆辙,所以始终拥护孙先生。

1911年蒋翊武和孙武在武昌策划起义的时候,孙先生在哪?

孙先生远在美国,辛亥之事一起,是黄兴一手领导着革命军和清军苦战,从而获得了让孙先生难以企及的威望,这是用命换来的——坚守汉阳,和冯国璋血战四个昼夜,和清军相持一个月......

如果没有黄兴的坚守,起义军被清军迅速打垮的话,翘首观望局势的诸省又怎会纷纷响应革命?

可是孙先生仍然很不开心,我才是同盟会总理,凭什么你黄克强威望这么高?

后来,众革命党人纷纷敦请黄兴去上海“负起领导全国革命的责任,到上海去统率江、浙军队攻克南京,在南京组织全国军政统一机构,继续北伐,完成革命事业”,此时黄兴的威望之高,也可见一斑。

不过,黄兴却几番婉拒,怎么也不肯组织和领导中央临时政府,一则是因为此时他正将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计划,二则是顾虑到了仍远在美国的同盟会总理孙先生。

后来,黄兴又被推举为军政府大元帅,统领革命军,一时之间,革命党的枪杆便攥在了黄兴的手里。

对于组织和领导政府这事,黄兴却说什么也不从,说要等孙先生回国后,让孙先生担此重任。

黄兴的态度,是让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余,不少人心里也在打鼓,谁知道他孙先生什么时候回国?更何况,在此紧要时刻,孙先生远在美国,什么也没有干,凭什么他一回国便要让给他?

当黄兴终于被众人说服,筹备好了经费,决定赴南京组织和领导临时政府的时候,他却接到了孙先生的来电——孙先生说自己即将抵沪。

此时的孙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黄兴将赴南京履职的消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电黄兴。

所以,黄兴决定等一等,等到孙先生到上海后,再决定行程。

如此一来,黄兴便等于是主动放弃了“临时大总统”这一领导地位,拱手让给了孙先生。

可是,黄兴对此却说:“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黄兴,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过,让孙先生不爽的是,自己虽然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可是“诸事由克强作主”,自己成了一个摆设。

这嫌隙一生,便再难抚平,孙、黄二人终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先生闻讯后迅速从日本奔回国,将宋教仁案一股脑推到了袁项城的头上,意以武力讨伐袁项城。

对于孙先生的想法,黄兴却不敢苟同,一则他们一方的实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从心底他便不同意对袁世凯诉诸武力,更希望通过政治手段去解决问题;二则对于“宋案”也疑点重重,谁又能确定袁便是幕后操手?

然而,孙先生却坚持武力讨伐袁世凯,所以,黄兴也给予了全力支持。

黄兴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谓是尽心尽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为了推卸责任,孙先生声称此次革命失败是因为有人不听从指挥,枪口直指黄兴!

1914年,孙先生在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所有入党者必须绝对服从于他的命令,和“独裁”无异,对此,黄兴声言“弟不赞成中山之举动,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乐闻,且甚为弟所鄙视”,所以黄兴不肯加入中华革命党,安然出走美国。

这么一来,孙先生便顺利地将黄兴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黄兴即便身在美国,也始终在为此事奔走,后又受邀回国。

只是此时的黄兴早已经积劳成疾,病情愈发严重,回到上海后没多久,黄兴便一病不起,于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黄兴一生磊落,堪为一代伟人,文学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赞誉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宁糊涂


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成立南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后来由于袁世凯采用两面手法,接替孙中山担任总统,袁世凯对黄兴不放心,不愿意黄兴继续担任陆军总长,而是任命亲信段祺瑞任此职,另任黄兴为无实权的参谋总长。黄兴辞不就任。袁世凯随后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府留守,办理政府机关的结束事项和接收管理驻南京的军队。

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黄兴担任理事。袁世凯为了麻痹和笼络革命党人,于当月邀请孙中山和黄兴到北京会谈。黄兴继孙中山之后,于9月11日到北京,袁世凯给予隆重接待。黄兴一时受袁世凯的蒙蔽,对袁深表信任。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川汉铁路督办职务,不久辞去职务。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黄兴以南方各省内部不统一,军队力薄,对讨袁缺乏信心,主张用法律手段解决宋教仁事件,但孙中山执意要武力讨伐袁世凯。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但终因敌我势力对比悬殊,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与国民党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同孙中山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

1914年7月,黄兴抵达美国。1916年7月,黄兴回到上海,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0月31日,最终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


穿过历史的迷雾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1913年,国民党党首宋教仁遇刺身亡,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讨袁,黄兴表现反而并不积极。讨袁失败,黄兴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并出走美国,后参加护国战争,1916年因病去世。

黄兴是湖南长沙人,典型的“湖南骡子”,率真固执,路见不平一声吼。又舍得霸蛮,面对理想,百折不回,一往无前,敢冲敢杀,敢杀敢拼,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成功、则成仁。还有一点,就是务实而执着,有韧劲,不晃虚枪,长驱直入,咬定目标不放松。

黄兴深受湘中大儒王夫之思想的影响。王夫之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主张均天下、反专制,曾经投身抗清斗争,而且誓死不“剃发”,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黄兴深受其影响,奉之为圭臬。

黄兴秀才出身,似乎学业有成,但并不热衷科举,却喜欢骑马、射击的武行。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因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心办洋务,培养人才,将他选送到日本留学,此后黄兴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知识,民主思想,慢慢有了强烈的反清革命的意识。

1903年,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张继、刘揆一等人一起,创立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经杨度介绍,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提议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从此紧随孙中山之后,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为中国革命而奋斗的历程中,黄兴是公认的务实派,是一直冲锋在前、甘洒热血的勇士。孙中山与黄兴作为同盟会的首脑与协理,二人有默契,或者商量,一个在外筹款,一个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团结中国千万革命志士,誓把革命进行到底。

从1907年到1911年,黄兴先后指挥或参与了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起义、河口起义、广州起义等许多次起义,但都失败了。在这些起义中,黄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尤其在广州起义中,他手持双枪,轮番连射,率领敢死队攻进两广总督府,起义终因寡不敌众失败,战斗中黄兴被枪射断两根手指。

尽管屡战耿败,但黄兴依然屡败屡战。1911年,武昌起义意外成功,给黄兴以极大的鼓舞。起义十八日后,黄兴急赴武汉,就任战时总司令,组织“阳夏保卫战”,他身先士卒,带领毫无战斗经验的革命军,坚守汉阳,以落后的枪支弹药与训练有素、有大炮机枪的清军浴血奋战24天,虽然后来失败,但黄兴这24天的“阳夏保卫战”,吸引了清军在南方的主力,使南方各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战友宋教仁带领江浙联军夺取了南京,随即南方各镇纷纷独立,腐朽的清王朝终于开始走向灭亡,灭亡清朝的关键一战,黄兴居功厥伟。

1916年,黄兴因病去世,年仅42岁。可谓“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经拼死。”

说实话,在民国元老里面,黄兴还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武昌起义时,因他不在,义军推举俘虏的清军协统黎元洪为湖北都督,黄兴到达武汉,黎元洪任他为战时总司令,他欣然接受。作为革命首脑级的人物,却屈居于革命军的俘虏之下,其胸怀之大度,可见一斑。


帝国的脸谱


“孙黄”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还在世的时候,最让慈禧太后头疼的,莫过于四股势力:

第1, 大清国地方的督抚,利用晚清局势扩张权势,让朝廷权威受挫;

第2, 洋人。传统视角认为慈禧太后热衷卖国。但事实上,慈禧太后十分痛恨洋人,无奈大清国国力不争气,所以,慈禧太后对洋人的情感是无奈之余夹杂痛恨;

第3, 保皇党。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流亡海外,和大清境内部分帝党(拥护光绪帝的官员)勾结。

第4, 革命党。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主张推翻大清国。

在慈禧太后的观念里,革命党的代表,以“孙、黄”为主。所谓“黄”,指的即黄兴。

黄兴事迹

孙中山反清生涯中,最为倚重的人,莫过于宋教仁和黄兴。其中,反清革命的实务工作,主要由黄兴来负责:从光绪三十三年(西历1907年)开始,黄兴具体组织并亲自指挥了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武装起义。甚至在著名的广州起义中,黄兴身先士卒,在混战中,丢失了两根手指。

宣统三年(西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场起义引发了辛亥革命,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在这次起义中,黄兴参与指挥武昌义军,拖住清军主力,为革命党在其他省份起义,争取了时间。

孙黄分和

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南北双方就权力问题展开争夺:孙中山主张用政党政治、议会选举的模式来选举大总统——从进步性来看,推行这一制度,无疑南方阵营要占据优势。事实上,民国初年,国民党一度成为民国议会中第一大政党。如果这一制度推行下去,政权必然落在国民党手里。

而北方阵营的首领袁世凯,一方面拥有强大的军事优势,另一方面,袁世凯在晚清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可以用老谋深算来形容,他安能用自己的短处来迎战对方的长处?

于是袁世凯暗杀了宋教仁。

对于宋教仁之死,孙中山和黄兴之间产生分歧:孙中山主张发动“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凯,为宋教仁复仇,而黄兴则认为,应当依靠司法,来解决宋教仁遇刺事件。最终,孙中山和黄兴没达成共识。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准备建立“中华革命党”——孙中山认为,在当时的中国,筹建西式政党为时过早,因此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改良,“中华革命党”要求成员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这让黄兴感到不接受,于是黄兴在之后前往美国——有学者认为,黄兴是打算在美国,仔细研究一下共和制度的创建。

袁世凯称帝后,黄兴协助孙中山参与“护国战争”。并于民国五年(西历1916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


藤树先生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改名,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的做派有点像印度的国父---甘地,信奉非暴力不合作模式,这一点和孙中山分歧太大,由此分道扬镳。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的得力臂助、至交好友黄兴与孙中山的理念渐渐不和,矛盾日深;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孙中山准备武力讨袁,而黄兴则主张和平解决,由此,彻底分道扬镳。

之后的黄兴移居美国,探求救国图强之路。

1915年袁世凯复辟,黄兴派儿子回国参加讨袁战争。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回国,同年10月因积劳成疾得病去世,年仅42岁。

黄兴是中国革命先行者,是中华民族的实干之才,救危扶难,值得后人铭记。


田边过客


不只有孙中山,黄兴也是其中一人。或许很多人就要迷茫了,黄兴是谁?怎么感觉没有听过一样?事实上,这两人都应该算是民国的开国首要元勋,以前两人的地位相当,被很多人所熟知。可是到了后来,大家只知孙中山,却完全不记得了黄兴,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黄兴为辛亥革命做的事情相当的多,但由于他很长时间在国外发展,虽然一心为革命努力,但在国人眼前出现的时间终究算短,因此很少有人对他了解。其次,他的革命道路尚未完成就去世,所以心怀遗憾,同样也没办法享受成果。



当年黄兴在日本留学,结果意外的学习到了革命思想,从而他便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当初在日本就建立起了华新会,后来又跟孙中山结实,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并一起创建下了同盟会。之后,他又积极的在各地宣传,带领着人们起义,参与了不少次的起义活动,比如:上思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起义等。在这些起义当中,他都表现积极,甚至不顾自身安危。



当时在起义活动中,他被活生生的打断了右边的三根手指头,可是即使如此,他也咬牙拿起了手枪,抠动扳机,奋战在前线。可是后来,这场起义活动失败了,他奋死拼搏,逃到了香港。即使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他也没有想过放弃,依然积极的参与着革命活动。此后武昌起义,他又急忙去到武昌担任总指挥,带领起义军们和清军奋勇激战,武昌起义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和黄兴这个人的领导有脱不了的关系。

此后,袁世凯成了总统,孙中山和黄兴都被冷落。最后两人一商量,要走实业救国的路线。所以孙中山、黄兴两人带领着部队,实施了讨袁计划,可这场内变失败,两人又再次流落日本。结果在日本两人又闹了矛盾,黄兴最后决定前往美国找出路。可在美国呆了两年,他又打算回国继续发展,但此时国内局势又发生了变化,已经没有了黄兴的立足之地。再加上他又因为为了革命事业多方劳累,身体早就垮了,回国没多久就病逝。这样一看,黄兴为革命而奋斗一生,但却没有太多的成果可以炫耀。


紫禁公子


若是提起辛亥革命原本可能的总统,恐怕章太炎还是力举黄兴或者是宋教仁,唯独不会出现孙中山。但是黄兴本着天下大义,害怕太平天国的历史重演,还是决定当一个小跟班,鞍前马后的为孙中山跑腿。



黄兴的忠厚为孙中山的地位打下了严密的基石,尽管武昌起义是黄兴一手领导着革命军与清军对抗,从而获得先机。但是黄兴还是以孙中山马首是瞻,而当时的孙中山在干什么?孙中山还是优哉游哉的在美国研究他的一套政策,黄兴死守四天四夜得到的革命的先机,还是拱手先让给了吃白食的孙中山。任凭别人劝说,黄兴一味坚持己见,独独推崇孙中山,硬是扛着孙中山回来。

可是孙中山并不感念恩德,反而生出了一种权势不在手中的无力感。孙中山认为,既然自己已经是临时大总统,但是下面人却对黄兴马首是瞻,相当于自己是一个空壳子。也许孙中山已经忘了,这个地位是如何得来的,但是孙中山却执着的相信黄兴呼声过大,有扳倒自己的嫌疑。



孙黄二人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两人的功勋是能够放在相等的地位上。孙黄两人之间不只是是辛亥革命的不对等,更有辛亥革命之后,面对战友宋教仁去世之后采取的措施的不同而导致的二次革命的失败。

当时孙中山不顾国内情况,力求主战讨伐袁世凯。但是黄兴却是令有一套说法,国内情势不明,作战的后方援助以及枪杆子严重缺少,其他地区更是乌烟瘴气,能够参与作战的人数是少之又少,这样的情形之下,作战时必败无疑。所以黄兴的建议是,希望可以采取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这件事情。

孙中山本就对黄兴不满,如今黄兴更是公然与自己唱反调,孙中山怎么可能会听从黄兴的话!一味的主战让黄兴也没有办法,毕竟黄兴本人一向都是孙中山的跟班,面对着必败无疑的战争,黄兴仍然选择了跟随孙中山。

战争失败是无可厚非的,但孙中山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地位与声誉,明里暗里将责任归咎于黄兴,认为是黄兴的多次阻扰才延误了作战的最佳时机。甚至提出要对国民党大换血,借机清洗黄兴的拥护者,重新组建党。这样一来,党内的人都是孙中山的亲信,自然没有黄兴什么事清。

但是黄兴心里清楚,二次革命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战术,而是因为缺钱。面对孙中山的排除异己,黄兴毅然决然的出发美国,但即便是这样,黄兴还是不忘祖国安危,一心学习国外政治力求将其引荐到国内。

黄兴的政治体系成功的为护国运动的胜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这一次黄兴回国也成功的与孙中山和解。但是长期不规律的生活已经使得黄兴积郁成疾,不久便去世,最终也没能看到这江山是否和他想象中的一样。

如今世人谈起辛亥革命只知孙中山,却忘了真正的操作者黄兴。但是那一段峥嵘岁月中,黄兴才是顶梁柱,终究孙中山只是踩在他人肩膀上的上位者。


小镇月明


黄兴,1874年出生在长沙教区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秀才,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所以黄兴很小就开始接受教育。成年后,他被保送到武昌的两湖书院读书,在这里接受了3年教育,并初步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随后,他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中,作为官派留学生去日本宏文学院读书。在这个开放的异乡他土,黄兴接触到了更多的革命书籍,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革命者。黄兴很清楚未来的中国,要想革命,必须学会军事。所以,他在上课之余,还请日本教官教他骑马,打枪等技能,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打下了扎实基础。

黄兴回国后,先是和宋教仁、章士钊、陈天华等人组建了华兴会,组织武装反抗满清活动。之后,同盟会成立,黄兴全力支持孙中山出任总理,两人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合作。黄兴一次又一次组织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黄兴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终于,武昌起义成功,满清政府倒台,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彻底结束,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现在,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从这以后,黄兴到底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孙中山让出大总统位置后,袁世凯邀请孙中山和黄兴到北京共商国事,并给孙黄两人极高的荣誉。袁世凯委任孙中山为全国铁路督办,委任黄兴为川汉铁路督办。当时,黄兴对袁世凯极为看好,称袁公确是英雄,民国第一流的人物。

1913年3月,黄兴志同道合的战友和最好的朋友、湖南老乡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幕后凶手直指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孙中山主张起兵讨伐老袁,黄兴却表示反对。

黄兴一向很挺孙中山,这次为什么反对呢?

黄兴认为,南方各省并不统一,军力也远不如北洋军,讨伐袁世凯实力不足,应该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宋案。

应该说,黄兴的主张在当时来看是合理的。但孙中山执意起兵,遂有“二次革命”。黄兴虽有不同意见,但最终还是服从大局,出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果然不出黄兴所料,讨袁军战斗力弱,又缺乏配合,最终在袁记北洋军的打击下,二次革命失败,黄兴再次流亡日本。

在日本期间,黄兴总结了“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认为失败只是一时的,革命者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亲密战友孙中山把矛头直接指向自己,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党内某些大佬和实权人物不支持他老孙。话里话外,都在隐射黄兴。

191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按手印入党,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对此意见很大,认为孙有独裁倾向,因此拒绝与孙合作,坚决不加入中华革命党。同时,黄兴离开日本,远赴美国,希望阻止美国政府对袁世凯的借款,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1915年,袁世凯称帝。黄兴的好友蔡锷打算在云南起兵反袁。他亲笔给黄兴写信,说明了国内的形势,也说清楚了自己打算起兵的想法,希望能到黄兴的支持。黄兴接信后,立刻派儿子黄一欧和秘书石陶钧回国,参加蔡锷组织的护国讨袁。同时,他自己也给在国内的政治名流如唐绍仪、伍庭芳、汤寿潜等人写信,希望他们能响应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胜利后,黄兴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回国成了他的一大念想。但一直等到袁世凯死后,黄兴才回到魂牵梦吟的祖国,回到上海,并和多年的老朋友孙中山化解了恩怨。可是,因为长期的疾病和不规律的生活,黄兴已经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为胃出血住院,31日因为病情极度恶化去世,年仅42岁。1917年4月15日,国民政府在黄兴的家乡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风光国葬,由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

黄兴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虽然屡遭挫折,但他从来没有屈服过。他性子充满了湖南人那种不服输的劲头。而且,他从不畏惧强权,从不迷信权威,他只相信真理。黄兴和孙中山、宋教仁一起称为“三大伟人”,真是当之无愧。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著名学者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黄兴去了哪里,这不是问题。

问题是,和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后失败,他到底去了哪里?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辛亥革命后,黄兴有机会当总统,当时章太炎说“论功劳选黄兴,论才华选宋教仁,论人品选汪精卫。”唯独没有人说孙中山。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情况十分尴尬。

武昌首义,是在同盟会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动的。共进社和文学社是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同盟会这些人,要么是浙江人,要么湖南人,要么广东人,总喜欢到这三个省搞事情,完全不重视其他省份。当武昌首义发生时,同盟会大部分人并不相信他能坚持一个月。

当时革命党中间流传一句话,只要坚持一个月,就有群起响应!大家都不愿意做出头鸟,于是最不入流的两个组织做成了。核心领导是三武——孙武,蒋翊武,张振武。

三武鼓动人们搞革命,靠的是传销手法——现在参加,就能当营长,你看上个月参加的都是团长,下个月再来,就只能当连长了!兄弟们不停拉小弟,湖北新军就这么沦陷了。

起义爆发后,三武鼓动人们坚持干一个月,靠的是忽悠——黄兴带着百万革命家来援助,孙文带着十亿元前来劳军!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革命军师长满地走,团长多如狗。黄兴的数十万革命军虽无战斗力,人数没问题。可是,孙中山的军饷,一块钱也没有收上来!

的确,控制范围远超过50年前的太平天国,南京临时政府怎么这么穷?一是新上来的革命党不会管理民政,二是帝国主义势力盘根错节不敢轻动,三是这个草台班子没人承认。

所以,孙文黄兴心甘情愿把政权拱手让人,一方面是出于和平的高风亮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实力不济的无奈之举!

辛亥革命最后就以清帝退位,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就位的方式结束了。

此时,每个人都喊一声——完美!

唯一受到损失的就是那些满地走的师长和多如狗的团长们。不仅没有军队和地盘了,连遣散费都没有!

尴尬的是,负责遣散这些自称辛亥元勋的骄兵悍将的人,正是黄兴!

没人逼他,他自己自愿的!

如果黄兴愿意,到袁世凯身边当个总参,总理,总长之类没问题,可是他就喜欢给孙文当跟班。

孙中山拿了百万银元修铁路,黄兴跟着去了!一寸也没修出来,因为他们不会修!想从洪秀全变成盛宣怀,技术难度太大。

凑巧,宋教仁搞议会改革,宪政制度,稀里糊涂被上海黑帮杀了。孙文和黄兴立刻表示,这是袁世凯指使的!

黄兴的逻辑很“严密”——因为张振武是袁世凯杀的,所以宋教仁也是袁世凯杀的。

按照这个逻辑,袁世凯完全可以怼回去——因为陶成章是陈其美杀的,所以宋教仁也是陈其美杀的!

袁世凯的特点是,如果解释不清,宁可背锅!戊戌政变就背过一次了,不多这一次!革命党想打仗,需要准备一下!于是发起了善后大借款!

孙中山的准备更充分——报纸上大炮轰隆隆,对厚脸皮的袁世凯好像没什么杀伤力。

黄兴的战备比较务实一点,一个一个劝地方实力派起兵反对袁世凯。可是,袁世凯抵押中央权力能借钱发军饷,地方政府哪里有钱?

黄兴一急眼,跪在了江苏都督程德全面前,求求你出兵吧!

程德全,没有开拔费,士兵怎么可能听我们的的?

黄兴说,我找陈其美要钱去!

过了几天,陈其美送来了形同废纸的军票,程德全扬长而去,再也不管跪地求兵的黄兴。

二次革命就这样失败了。

袁世凯赶走了孙中山,开起了真正的”袁氏民国“,从议会到内阁,全是袁世凯的人,袁世凯发现,孙中山和黄兴帮了他们大忙!

孙中山认为,宋教仁建立的国民党根本不行,都是些貌合神离的政客!于是建立中华革命党,所有党员必须宣誓对孙中山个人效忠。

中国变成了袁氏民国,革命党成了孙氏死党。他们都喜欢上了丁春秋和东方不败那一套,这不是黄兴想看到的!

于是,黄兴劝同志们继续跟着孙中山干革命,自己一个人走了,在欧洲、美国等地活动,成立了一个松散的”欧事研究会“,对国内事件持谨慎和温和态度,主要人物有李烈钧、李根源、熊克武、钮永建、陈炯明、邹鲁、程潜、陈独秀、谷钟秀、张耀曾等。欧事研究会,后来演变成了国民党内的”政学系“。

黄兴和欧事研究会在护国运动中,对蔡锷帮助很大。毕竟,这个团体里面的湖南人还是很多的。

1916年,护国运动胜利后,孙中山和黄兴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不久后黄兴因病去世,年仅42岁。

黄兴留下的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牛,分别是黄一欧,黄一中,黄一美,黄一球,黄一寰。尤其是黄一寰,是真正的日本问题专家,发表了《南进还是北进》,准确预测了日本会与美国开战而非进攻苏联。

和黄兴类似的还有一个陈炯明,陈炯明离开孙中山后,创办了致公党。


历史知事


孙中山作为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领袖,无论是在整个民国,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都是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但事实上黄兴民主革命家,民国的倡导和建立,有着盖世功勋,在革命初期,孙中山与黄兴是两个绕不开的名字,一度被并称为是孙黄。

其实从民国的倡导和建立上来看,孙中山、黄兴乃至于宋教仁,由于他们所受教育的不同,实际上争议颇多,孙中山早年接触西方的思想教育比较多,因此主张学习英美,而后来更是得到了日本人的帮助,所以在革命初期,孙中山是主张同日本合作的,而那个时候日本很多的政客也对中国革命给予无限的同情和帮助。

不过在后来艰难的磨合中,黄兴与孙中山产生了根本的分歧,这些分歧,在还没有推翻满清政府的时候,双方还能戮力同行,而且在当时相较于孙中山的理论而言,黄兴更像是一个实干家,很多晚清时期的起义都是由黄兴策划并且领导的,而直到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和黄兴的矛盾才将要爆发。

论威望,当时黄兴几乎不亚于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有人主张不等孙中山回来,即可推举黄兴为大元帅,主持南京临时政府的一切事物,后来又因为黎元洪反对,所以改推举他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但是当他得知孙中山将要回来的消息,立刻辞让。

这也并不是黄兴第一次让了,早在1905年的时候,黄兴所领导的华兴会和孙中山一同建立同盟会的时候,当时就有人推举黄兴为总理,但却被黄兴所推辞。

这两次想让,也表明了黄兴确确实实是一个实干家,他目的只为革命成功,黄兴也确确实实的实在,不追逐名利。

只可惜后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黄兴并不像是影片中那样表现的睿智,而是一度被袁世凯所迷惑,由于宋教仁改组国民党的说法严重影响了袁世凯的抢班夺权,最终比袁世凯暗杀,这时候孙中山和黄兴产生了第一次的摩擦。

第一次摩擦,孙中山建议立即派遣正义之师讨伐,而黄兴认为不妥,其实袁世凯兵强马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时革命党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抗袁世凯,黄兴看到了当时军事力量的不足,认为这次必败,虽然不同意,但黄兴仍然还是接受了孙中山的调派,他前往南京强迫程德全宣布独立,从表面上来看,确实具备一定的力量,但实际上根本不是,革命党内部矛盾重重,本身意见不一,在袁世凯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孙中山也不得不和黄兴流亡日本。

第二次摩擦,流亡日本以后,孙中山认为这次革命失败,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党员根本就不听他指挥,于是在日本改组了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并要求所有党员全部在签字画押的收效忠于他本人,黄兴认为这种强迫的手段不妥,因此拒绝加入出走美国,两人就此分歧,不过即便如此,黄兴仍然为孙中山革命奔走呼号。

不过两人恢复往日的亲密关系,还是要在袁世凯称帝以后,当时举国汹汹,各地纷纷揭竿自立,明确反对帝制更改国体,蔡锷在云南讨袁,而为了集中革命力量,黄兴也顾不上与孙中山的矛盾,开始了久违的联系,袁世凯死后,民国五年黄兴回到了上海,再次与孙中山携手,只可惜这时候的黄兴已经因为过度操劳引发了胃出血,并最终不幸病逝。

而随着北伐战争的开始,由于黄兴一系的力量被打压,致使这位能够与国父并肩的民国元老竟而沉寂,直到1990年以后,黄兴的事迹才被两岸双方所提起,这位民国元老曾为革命奔走呼号,他们的功绩终将永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