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練拳需明四病:頂匾丟抗

“頂、匾、丟、抗”是太極拳之“病”,如不明此四種病,則不但不可能真正懂得沾、粘、連、隨,而且也不明感覺認識客觀的作用。

練拳需明四病:頂匾丟抗

提到推手中最重感覺靈敏和準確,微動即知,運“四兩"以“撥千斤”,故頂、匾、丟、抗是大忌;初學者要知此四病,以去此四病。更重要的是把防止頂、匾、丟、抗和沾、粘、連、隨結合起來,靈活地加以運用,“許”與“不許”亦有高低悟化之分;隨人之動而伸縮進退,能不丟、不頂、不匾、不抗,叫作“懂勁”功夫。

頂是“出頭”:人手以剛力進擊,我無柔化以應之,反拒以剛,若角抵然(也就頂牛),此謂之頂。有這個反題也就有了正題:對方運勁打來,不用強力與之正面相頂抗,而要“走”,不是消極逃走,更不是讓對方打走,而是以主動的姿態去適應對方的任何動作,不頂,是不攘先,是人進我退,人剛我柔的動作;是靠觸覺靈敏來化解對方的進攻動作。他進一分、我退一分,恰如其分,不多不少。退得多一點就是丟,退得少一點就是頂;退時也要走圓弧才能引進落空,化之不圓,不能引進落空,病在腰腿有頂、抗。

匾是“不及”:與人搭手,失掤勁當先之原則,不能掤圓,則被壓扁,這就是陷於被動的原因之一。拳論說:“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凹和缺陷都是匾,不匾,就是飽滿、圓整,也就是掤。

丟是“離開”:就是失去接觸,脫離對方。與人靠手,彼手已離而我不知,此謂之丟;丟了,我的勁就斷了,這就無法確切瞭解對方意圖和動問,因而有受到對方意外打擊的可能性,自己動作也失去針對性,成為妄動。不丟、也就是人走我隨,是轉化為進攻的準備動作。

練拳需明四病:頂匾丟抗

憑自己手臂觸覺去粘對方手臂,一面粘隨,一面微微送勁,迫使對方陷入不利、不穩的態勢,隨後可以放勁。在競技中一旦與對方肢體接觸便將他粘住,不使脫離,自己既不主動丟開對方,也不讓對方逃脫,這是太極拳技擊的前提和基本形式。

抗是“太過":用粘勁如失去中定主率,過剛過進,出自身範圍成為以力硬抗。抗屬於嚴重頂撞,根本不去了解客觀情況,不知對方虛實變化,企圖用大力抗拒對敵,成為蠻幹,正中對方“四兩撥千斤”、“乘人之勢,用人之力”之計。

綜上所述,可以用王宗嶽《太極拳論》“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的論斷,把正反兩方面結合起來加以總結:沾、粘、連、隨之為順勢,頂、匾、丟、抗之為病手,可以由比較而得:

(1)必須“無過",無過即為“沾”勁,過則成為"頂"病;

(2)必須“可及",可及即為“粘”勁,不及則成“匾"病;

(3)必須“隨曲”,隨曲即為“連”勁,不隨而曲即為“丟"病;

(4)必須“就伸”,就伸即為“隨”勁,伸之過早過度,即為“抗"病。

在推手的全過程中,時時要求“沾、粘、連、隨"四功,克服"頂、匾、丟、抗”四病,方能克敵制勝,立於不敗之地。

再加概括即是:沽、粘、連、隨是柔中寓剛,粘走相生,就是“貫串”;不丟、不頂、不匾、不抗是輕靈圓活,松沉勻靜,必須“用意”。再合起來就是太極一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