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三八節:女性的自我復興之路

三月春和景明,“女神節”即將來臨,此刻的武漢,因為疫情顯得分外冷清,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93年前,1927年3月8日的武漢熱鬧非凡:

十來萬婦女大遊行,慶祝國際婦女節。共產黨員黃定慧(黃慕蘭,中共武漢婦女部部長)20世紀90年代在口述回憶中稱:

“1927年,我被任命為‘三八’國際婦女節慶祝活動的籌備主任......3月8日那天,十萬多名婦女在城市中央廣場集合,我們先開了個會,國共兩黨中的許多著名人物都來了,宋慶齡、何香凝和柳亞子也來了。”

“我是會議的主席,這是黨和人民給予我的莫大榮譽。這件事使得許多人至今仍記得我。講話後,會議結束了,然後十萬多名婦女行進到嘉賓所在的看臺,再繼續向市中心遊行。”

每年的這一天,女性的成就得到肯定,不同國家和地區融合自己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慶祝女性在經濟、政治及社會領域所作出的貢獻。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有人說,越是大肆渲染說明女性曾經的地位越低。女性經歷了漫長的抗爭才有了今天的“男女平等”,而現實是,女性在很多方面仍處於極其被動的地位。

比如:“剩女”常被指責,“剩男”卻很少被議論,而中國的國情是男多女少,剩男遠比剩女多。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剩女:對女性“標籤式”的打壓

由兩位女性導演拉·梅達利亞和肖什·莎赫拉姆導演的紀錄片《剩女》講述了三位中國單身女性在承受來自社會和家庭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仍然決定以自己的方式尋找愛情。

這部以色列的片子必然有它不成熟的地方,文化的差異使得它也不可能完全感同身受,但中國的社會現狀以及當下的輿論熱點正如片中所展現的那樣:焦慮、反抗、妥協。“剩女”這兩個已經不具備新鮮感的字眼再一次無辜闖進我們的視野。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紀錄片《剩女》海報

影片在拍攝前期就遇到了各種問題,據導演在《深焦》採訪中透露:很多女性只想說說故事,不想被拍攝;有些人願意被拍攝,但家裡人不同意。

因為“剩女”對於一些家庭來說是“恥辱”,是一種人生的“失敗”。

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剩女”成為第171個漢語新詞語之一。

官方對她們的定義是: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自此,“高學歷”、“高收入”一旦遇到“高年齡”,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被“鄙夷”的對象。

  • 採訪對象:Qiu HauMei 職業:律師

Qiu HauMei走進一家互聯網婚介中心。一位女性工作人員熱情地過來詢問她:“你理想中另一半是什麼樣子呢?”

她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希望他受過良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女性的意願,能夠和我一起分擔家務......”

還沒聽完,對方就迫不及待地攻擊她的外貌、年齡、職業和性格: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圖片來自紀錄片《剩女》

首先,你真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美女;

其次,35歲就是高齡產婦;

什麼?你還會有不想生育這種想法?如果你想走入婚姻,那你就不能夠選擇不生孩子呀。

可能和你的職業有關,你性格太硬了,要柔軟一些。

  • 採訪對象:Xu Min 職業:體制內播音主持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圖片來自紀錄片《剩女》

Xu Min是北京人,在談及找對象的條件時,她常常會以媽媽應該不同意而拒絕。農村戶口不可以、不在北京出生不可以、工作不穩定亦不可以。

她承認,媽媽的意見佔到80%-90%的權重。從小就強勢和會冷暴力對她的媽媽給她留下了童年陰影,原生家庭給心靈帶來的創傷無法撫平。

  • 採訪對象:Gai Qi 職業:大學教授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圖片來自紀錄片《剩女》

最初的女性主義者,最終選擇閃電結婚生子。她也是影片中唯一一個對現實“妥協”的女性,她說:“我必須在一年之內完成這些事(結婚生子)。”

《現實困境與邏輯進路——基於對互聯網場域中“反剩女”話語的考察》一文中提出,事實上,“剩女”話語意識形態區隔了男性和女性。它將女性物化成為供方市場中等待男人挑選的商品。

男性是主宰者和拯救者,順利被男性挑走的女性是合格品,是女人;沒被男性挑走的女性是次品,非女人。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很顯然,女性在大眾眼裡依然角色卑微,甚至,有被羞辱的成分。

婚戀市場如此,婚姻生活也如此:男權主義總是默默地存在於那些父母對兒子過分寵愛的家庭,男孩長大後娶了新娘,新的“娘”。他會認為伴侶理所應當賺錢養家、生孩子做飯、還要照顧他,並且要像他的母親一樣毫無怨言,處處哄著他,其實是從小以自我為中心慣了。

如果女性不幸走進這樣的婚姻,選擇繼續維持,要麼一直卑微下去,要麼一直爭吵下去;選擇離婚,又該有多少社會輿論等著她?

時至今日,女性的生存條件依然不堪,社會對女人的要求比男人苛刻得多,容忍度又實在太低。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娜恩·謝潑德:女人不一定得坐在爐邊織毛衣,大可以放手做點別的事情

英國作家、詩人娜恩·謝潑德,一直生活於蘇格蘭阿伯丁,曾在阿伯丁教育學院教授英國文學。她終生未婚,與山為伴,阿伯丁附近的凱恩戈姆山區遍佈她的腳印,作品也都以大山為主題。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在九成女性都未受太多教育、選擇當家庭主婦的二十世紀上半葉,這位肖像在2016年被印上英鎊的傳奇女作家選擇了與當時的主流不一樣的人生。

登山從來都是男人的運動,登山文學從來是男人的文學,但誰說女人就不能登山,不能描寫登山呢?

她的散文集《活山》,一本捕捉流水、雪花、鹿鳴的風土故事集正是對傳統男性登山文學的挑戰,在書稿完成後,曾因“不合時宜”被雪藏三十餘年,直到1977年方才出版。之後不斷被重版和翻譯,被《衛報》譽為“關於英國自然風景的最佳作品”。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在書中,她說自己開始時一心只想登頂,但後來漸漸地學會放慢腳步,漫無目的地遊走山林,"單純想要和山待在一起,就像去拜訪一位朋友,除了與他做伴,再無其他意圖"。

我就像一條狗,氣味使我興奮;泥土上苔蘚的味道也使我興奮……

心態如是,又怎會受外界紛紛擾擾的影響?

女人不一定得坐在爐邊織毛衣,大可以放手做點別的事情。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小時候,每一道題都有標準答案,那時天真地以為,人生會有一條標準的路徑。長大後卻發現,世俗的標準不一定適合自己。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每個女性心裡都曾做過一個三毛夢吧,活得自由、真性情。撒哈拉的每一粒沙,都反射出炙熱的光閃閃發亮照耀著她們。

現實是,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常常逼得她們無處可去,只能偷偷躲在被子裡才敢放聲哭泣,

我們不能責怪社會的殘忍, 更無法怒懟親人的著急。畢竟,照抄標準答案才能活出100分的人生。

但是,抄的答案沒有意義,不是嗎?

不要用社會和家庭的評判標準桎梏自己,這對自己而言是一種本不該承擔的懲罰,也許會搭上一輩子的幸福作為代價。

調整好心態,靜待花開。

豆瓣7.9分紀錄片《剩女》:為何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你看,紀錄片主人公之一的Qiu HauMei後來去法國唸了碩士,如今定居在德國,她開啟了一段浪漫而又燦爛的嶄新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